巴黎聖母院大火映照的文明沉思

巴黎圣母院大火映照的文明沉思

向長河(國際問題學者)

幾天來,久負盛名的巴黎聖母院在大火中被毀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話題,絕大部分人為這一歐洲文明瑰寶遭遇劫難而感傷、嗟嘆、痛惜,然而有少數人卻發出“叫好”之聲,體現出的偏狹心態讓人無語。

中國是文明大國,我們有著世界上唯一從未斷流的五千年文明,華夏文明博大精深,我們對此非常自豪和愛戀。但還應該看到,世界各地文化文明是多姿多彩的,多走出去看看,把眼光越過喜馬拉雅與浩瀚的大洋,對異域文明文化多一些欣賞與包容無疑更有裨益。

第一次去龐貝古城帶給我的文化震撼至今記憶猶新。公元79年,突然爆發的維蘇威火山將龐貝從地球上抹掉。去除厚厚的火山灰,今天我們可以完整地看到當年(相當於中國漢朝時期)羅馬城市的真面目。城中有恢弘的廊柱式神廟、宏大的競技場、典雅的劇院和奢華的浴場,石頭鋪就的大街縱橫交錯,深深的車轍印訴說著往日的繁華,最讓我震驚的是家家戶戶都有自來水和下水道系統,我們專門到幾戶人家去看了,客廳、廚房、臥室、院落錯落有致,自來水入戶方便實用。要知道,這可是在兩千年前呀。龐貝是當時羅馬帝國的第二大城市,其規模當然不能跟漢朝首都長安相比,但其先進的市政設施、居民生活水平之高還是值得我們思索。

眾所周知,希臘、羅馬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在雅典,我們會驚歎於雅典衛城及衛城上的巴特農神廟、宙斯神廟、哈羅德古劇場的莊嚴恢弘;在羅馬,萬神殿、鬥獸場以及眾多遺蹟讓人眼花繚亂。今天我們在許多歐美國家看到的宮殿、歌劇院、國會大樓,其建築風格都受到這些古建築的影響。我們常常會遙想起中國漢代未央宮、唐代大明宮的雄偉,但中國傳統磚木結構的宮殿終究敵不過時間和戰火。西方的很多古老建築大都是磚石結構,能歷經數千年不倒,其奧秘就是水泥的廣泛使用。而水泥的發明,恰恰就是羅馬人從維蘇威火山爆發後的火山灰得到靈感,將火山灰與石灰石配比,最終形成的“羅馬土”,隨著羅馬軍團四處攻伐而傳播各地……

這些年來,遊歷世界數十個國家,我流連於凡爾賽的奢華與聖彼得堡夏宮的壯美,讚歎威斯敏斯特的恢弘與科隆大教堂的高聳,沉醉於盧浮宮、奧賽宮與聖彼得堡冬宮的藝術珍寶,但我更關注一些不為人知的內在細節,從中可以窺探人類文明發展的進程脈絡。在雅典參觀希臘國立考古博物館,讓我震驚的不只是鎮館之寶“阿伽門農黃金面具”,還有一套接生剖腹產用的手術器具,那可是兩千多年前的手術刀、手術剪。在伊斯坦布爾考古博物館,你可以看到基督教文明與伊斯蘭文明的碰撞火花;在中亞各國,你可以探尋古絲路上中西交往的印記留痕……

世界四大文明都起源於大河流域,唯獨瑪雅文明誕生在熱帶叢林中。當你面對恢弘的太陽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當你步入墨西哥人類博物館,對文明的延續、發展與消亡會有更多沉思。血腥的祭祀儀式、鎮館之寶“太陽石”、神秘的水晶頭骨……瑪雅文明的崛起和發展讓人驚歎不已,其衰落和消失又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瑪雅人沒有金屬工具,沒能進入鐵器時代,居然沒有發明車輪,也沒有馬牛,但他們卻建造起宏偉的金字塔、巨型石碑石刻,這是如何做到的?瑪雅文化也有不少與華夏文明相近之處,比如玉石崇拜、相似的天文曆法、與甲骨文相仿的象形文字,瑪雅人信奉的羽蛇神和中國的龍很相似,但是否真的同源還有待更多證據。

文化的相互仰望與交融亦是亙古就有。遙想漢唐盛世,我們的老祖宗對外來文化和不同文明的海納百川之心態讓人神往。在歐洲,比利時王宮和德國的波斯坦王宮花園的中國亭,印證著17-18世紀歐洲人對東方文明的嚮往。在德國柏林的夏洛滕堡宮,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用3000多件中國瓷器來裝飾宮室,300年後這些鑲嵌在牆上的瓷器依然璀璨閃光。有一次,我在德國漢堡的博物館裡居然發現了一隻在我安徽老家出土的清朝瓷碗,讓我驚喜不已。這隻晶瑩透綠的小碗如何穿越千山萬水來到易北河畔,其中藏有多少故事……

時代在發展,資訊技術的發展讓人類文明越來越匯流趨同,大家看著同樣的電影電視,刷著同樣的社交媒體。然而回顧以往,人類文明千姿百態,猶如大河小溪在莽莽叢林中闖蕩奔流。人類文明從哪裡來,走過哪些不同的路,往哪裡走,這些都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永恆話題。

文明發展不止步,觀察思考不停步。走出去,以惺惺相惜的心態看待多樣文明,對其他文明的優秀成果心懷賞悅,這是一個21世紀現代人需要有的眼界與胸襟。從巴比揚大佛被毀到巴西國博被焚,再到眼下的巴黎聖母院的大火,當別的國家的文明瑰寶遭遇劫難之時,我們應該站在全人類文明的高度感到痛惜,與所在國民眾一樣感同身受,這才是一個大國國民應有的理性心態。

漫畫/陳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