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李清照與趙明誠這對恩愛的夫妻面臨被拆散的危險?

為何李清照與趙明誠這對恩愛的夫妻面臨被拆散的危險?

為何李清照與趙明誠這對恩愛的夫妻面臨被拆散的危險?

宋代大才女李清照,堪稱千古第一女詞人,其詞風格自成一家,後世評論說:“男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易安,即李清照的號)將她與南唐李後主並稱為“詞家二李”,可見其詞壇地位之高。其前期作品真實地反映了她的閨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題材集中於寫自然風光和離別相思;其後期作品主要是抒發傷時念舊和懷鄉悼亡的情感,表達了自己在孤獨生活中的濃重哀愁,孤獨,惆悵。尤其是她的《醉花陰》、《如夢令》和《聲聲慢》更是膾炙人口,傳誦千年。試想,如果不是生於亂世,經歷家庭鉅變,生活顛沛,令她情感跌宕起伏,她縱有才情,也未必能寫出傳誦千年的佳作,或許,千古第一女詞人就是這樣煉成的。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宋代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她於神宗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出生在齊州章丘(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

她出生書香門第,父親李格非,進士出身,蘇軾的學生,官至提點刑獄、禮部員外郎。藏書甚富,極善文學,工於詞章。母親是狀元王拱宸的孫女,也很有文學修養。

李清照自幼在這樣文學氛圍濃厚的家庭裡,耳濡目染,加之聰慧穎悟,才華過人,“自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見王灼《碧雞漫志》),曾受到當時的文壇名家、蘇軾的大弟子晁補之(字無咎)的大力稱讚。朱弁在《風月堂詩話》中說,李清照“善屬文,於詩尤工,晁無咎多對士大夫稱之”。朱彧在《萍洲可談》中稱揚她的“詩文典贍,無愧於古之作者”。

李清照少年時隨父生活在汴京,舒適的環境,繁華的京都,激發了她的創作熱情,除了作詩之外,她在詞壇上也嶄露頭角,寫出了後世廣為傳誦的詞作《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此詞甫問世,便轟動京師,“當時文士莫不擊節稱賞,未有能道之者”(見《堯山堂外紀》)。

李清照在讀了著名的《讀中興頌碑》詩後,寫出了令人叫絕的和詩《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兩首。此詩筆勢縱橫,評議興廢,總結了唐代“安史之亂” 的歷史教訓,借諷唐明皇,告誡宋朝統治者“夏商有鑑當深戒,簡策汗青今具在”。一個初涉世事的少女,對國家社稷能表達出如此深刻的關注和憂慮,不能不令世人刮目。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李清照十八歲,與時年二十一歲的太學生趙明誠在汴京成婚。據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中雲:“餘建中辛巳,始歸趙氏。”

當時,李清照的父親任禮部員外郎,趙明誠的父親趙挺之任吏部侍郎,均為朝廷高官。李清照夫婦雖系“貴家子弟”,但因“趙、李族寒,素貧儉”,所以,在太學讀書的趙明誠,當初一、十五告假回家與妻子團聚時,常先到當鋪典質幾件衣物,換一點錢,然後到熱鬧的相國寺市場,買回他們所喜愛的碑文和果實,夫婦“相對展玩咀嚼”“自謂葛天氏之民也”。

後來,趙明誠進入仕途,雖有了獨立的經濟來源,但夫婦二人仍然過著儉樸的生活,要“窮遐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趙家藏書雖然豐富,但對李清照、趙明誠來說還遠遠不夠。於是,他們便通過親友故舊,想方設法,把朝廷館閣收藏的罕見珍本秘籍借來“盡力傳寫,浸覺有味,不能自已”。遇有古今名人書畫,夏商周三代奇器,更不惜“脫衣市易”。有一次,某人拿了一幅南唐畫家徐熙的《牡丹圖》求售,索錢二十萬文。他們留在家中玩賞了兩夜,愛不釋手。但是,計無所出,只好戀戀不捨地歸還了人家。為此,“夫婦相向惋悵者數日”。婚後的生活,雖然清貧,但和諧高雅,充滿幸福。

可惜好景不長,朝廷激烈的新舊黨爭把李家捲了進去。李清照出嫁後的第二年,即徽宗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七月,其父李格非被列入元祐黨籍,不得在京城任職。其時被列黨籍者十七人,李格非排名第五,被罷免提點京東路刑獄之職。九月,宋徽宗親書元祐黨人名單,刻石端禮門,共一百二十人,李格非名列第二十六。

同一年,趙挺之卻一路升遷,六月,任尚書右丞,八月,任尚書左丞。李清照為救父之危難,曾上詩給公公趙挺之。對此,張嘗謂:“(文叔女上詩趙挺之)救其父雲:‘何況人間父子情’,識者哀之。”(見《洛陽名園記》序)晁公武亦云:“(格非女)有才藻名,其舅正夫(挺之字) 相徽宗朝,李氏嘗獻詩云:‘炙手可熱心可寒’。”(見《郡齋讀書志》)可惜均未奏效。被罷官後的李格非,只得攜眷回到原籍明水。

朝廷黨爭愈演愈烈,李格非“元祐黨人”的罪名竟株連到李清照身上。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九月庚寅,皇帝下詔,禁止元祐黨人子弟在京居住;辛巳,又下詔:“宗室不得與元祐奸黨子孫為婚姻。”(見《宋史.徽宗本紀》)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夏,四月,甲辰朔,尚書省勘會黨人子弟,不問有官無官,並令在外居住,不得擅自到闕下”(見《續資治通鑑》)。據此,李清照與趙明誠這對原本恩愛的夫妻,面臨被拆散的危險,偌大的汴京,已沒了李清照的立錐之地,她不得不只身離京,投奔先行被遣歸的家人。

政治風雲變幻,世事反覆莫測。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暮春,趙挺之剛任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六月,“(因)與(蔡)京爭權,屢陳其奸惡,且請去位避之”,便以病為由,請求免去右僕射(見《宋史.趙挺之傳》)。僅過了半年多,崇寧五年(公元1106年)二月,蔡京被免去宰相,趙挺之又重新任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與此同時,朝廷毀《元祐黨人碑》,繼而大赦天下,解除一切黨人之禁,李清照也得以返京與趙明誠團聚。

但是,徽宗大觀元年(公元1107年)正月,蔡京又復相,無情的政治災難又降到了趙氏一家頭上。三月,趙挺之被罷右僕射後,五日病卒。卒後三日,即被蔡京誣陷。家屬、親戚在京者被捕入獄,因無事實,七月即獲釋。但趙挺之贈官卻被追奪,其子的蔭封之官亦因而丟失,趙家亦難以繼續留居京師。李清照只好隨趙氏一家回到在青州(今山東濰坊青州)的私第,開始了隱居鄉里的生活。這年,李清照二十四歲,其居室自命為“歸來堂”,自號“易安居士”。

“歸來堂”,取義於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其中有“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句,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當亦取其中之雅意。在“歸來堂”中,李清照與趙明誠雖然失去了昔日京師丞相府中的優裕生活,卻得到了鄉里安寧的無限樂趣。他們相互支持,研文治學創作;他們節衣縮食,搜求金石古籍,度過了一段平生少有的和美日月。在《金石錄後序》中,李清照對此作了較為詳盡紡敘述:“後屏居鄉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餘。連守兩郡,竭其俸入,以事鉛槧。每獲一書,即同共勘校,整集籤題。得書、畫、彝、鼎,亦摩玩舒捲,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為率。故能紙札精緻,字畫完整,冠諸收書家。”

青州是古齊國的腹地,是文物之邦。豐碑巨碣,所在多有;三代古器,時有出土。趙明誠夫婦收集到《東魏張烈碑》、《北齊臨淮王像碑》、唐李邕撰書《大雲寺禪院碑》等一大批石刻資料。益都出土的有銘古戟,昌樂丹水岸出土的古觚、古爵,陸續成為他們的寶藏。

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新秋,趙明誠題“易安居士三十一歲之照”,雲:“清麗其詞,端莊其品,歸去來兮,真堪偕隱。政和甲午新秋,德父題于歸來堂。”(見《易安居士畫像》)

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在李清照的幫助下,趙明誠大體上完成了《金石錄》的寫作。除自作序言外,還特請當時著名學者劉跂題寫了一篇《後序》。史稱,趙明誠撰《金石錄》,李清照“亦筆削其間”(見張端義《貴耳集》)。

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李清照三十八歲。春夏兩季仍在青州。四月二十五,趙明誠遊仰天山水簾洞,題名刻石壁。不久,趙明誠任萊州知府(今山東煙臺萊州)。起初,李清照並未同行。直至秋八月,李清照才由青州赴萊州。途經昌樂,宿於驛館,作《蝶戀花·晚止昌樂館寄姊妹》,表達對青州姊妹的惜別之情。八月十日,李清照到達萊州,又作《感懷》詩一首。詩前有小序雲:“宣和辛丑八月十日到萊,獨坐一室,平生所見,皆不在目前。几上有禮韻,因信手開之,約以所開為韻作詩。偶得‘子’字,因以為韻,作感懷詩云。”

在萊州期間,李清照繼續幫助趙明誠輯集整理《金石錄》,且“裝卷初就,芸籤縹帶,束十卷為一帙。每日晚更散,輒校勘二卷,跋題一卷”《金石錄後序》。

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李清照四十二歲。趙明誠改守淄州(今山東淄博)。趙明誠曾得唐白居易所書《稜嚴經》與李清照共賞。

欽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李清照四十三歲,仍隨趙明誠居淄州。是年,趙明誠因平定地方逃兵擾亂有功,升官一級。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