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裡糊塗的詩家語 讀懂岑參這首詩才能明白怎樣欣賞古詩

前言

昨天見到有人提問:古人是怎麼用詩詞來表達想你呢?

回答這個問題不復雜,列舉幾首詩詞就可以了。不過我突然又想起了詩詞例話中的一段文字,作者周振甫先生在講解詩家語時用了一首詩來說明。這首岑參《還高冠潭口留別舍弟》也是用來表達朋友之間相互的思念,但是相比其他的詩就有些燒腦了。

所以我本文的題目說,只有讀懂了這樣的詩,才能說明白一點古詩,因為這種手法與今天的行文方式確實有些不同。

下面先看看這三首不太燒腦的表達思念的作品。

一、三首思念的名作有個共同的特點。

用詩詞表達思念是常見的主題,這樣的作品不勝枚舉。例如金昌緒這樣寫妻子思念丈夫: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金昌緒 (唐)

這一首詩中黃鶯兒是個很重要的意象,婦人思念離人不歸,怪罪於黃鶯驚夢,連夢中相會也做不到。

又如思念兄弟的李煜這樣表達:

別來春半,觸目柔腸斷。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

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

很多思念是因為音信斷絕,詩人因雁信無憑,思念更深。此處把離恨比作春草,用具體代替抽象,形象地把離愁別恨這種抽象的東西用眼睛可以看到的春草表現出來。

而思念朋友元稹的白居易是這樣表達的:

晨起臨風一惆悵,通川湓水斷相聞。不知憶我因何事,昨夜三更夢見君。《夢微之·》

白居易這首絕句又有不同,不用婉轉和隱晦,而是直抒胸臆,大大方方的說出來。

以上這三首無論採用什麼方式表達,都有一個相同的特點,就是邏輯清楚,比較好理解。但是下面岑參的詩就沒有那麼好理解了。

稀裡糊塗的詩家語 讀懂岑參這首詩才能明白怎樣欣賞古詩

二、終南山的高冠潭

高冠潭在終南山高冠谷內,據說岑參曾在此隱居耕讀十載。岑參及第後寫過一首《初授官題高冠草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闌。自憐無舊業,不敢恥微官。

澗水吞樵路,山花醉藥欄。只緣五斗米,辜負一漁竿。

三十歲我得到這個小官時,曾經的理想幾乎都要消磨殆盡。因為沒有什麼產業,所以我不敢嫌棄這個微官。後面是自己隱居之地的景色,山水山花自是醉人,可惜為了這五斗米的俸祿,作者不得不離開這裡。

據說岑參及第後,和他一起隱居的杜陵叟寫了一封信,於是岑參準備從長安回終南山的高冠潭 ,於是寫了一首燒腦的《還高冠潭口留別舍弟》:

昨日山有信,祗今耕種時。遙傳杜陵叟,怪我還山遲。

獨向潭上酌,無人林下棋。東溪憶汝處,閒臥對鸕鷀。

這首詩看起來有點怪怪的感覺,搞不清楚說話的主體到底是誰,省略掉的這些主語到底是誰似乎有點混亂。這樣的詩寫起來比較複雜,和今天的散文章法句法不同,用今天的語法來理解也比較難。

下面老街簡析一下這首詩。

稀裡糊塗的詩家語 讀懂岑參這首詩才能明白怎樣欣賞古詩

二、燒腦的《還高冠潭口留別舍弟》

1、第一聯 昨日山有信,祗今耕種時。

在長安的岑參接到了一封信,不說是家裡來信,而說“山有信”,這是詩人的語言,信中說:現在是耕種的時候了。

2、第二聯 遙傳杜陵叟,怪我還山遲。

這一聯就讓讀者犯糊塗了,不是說耕種的事情嗎?怎麼突然插進來一個杜陵叟,還“怪我還山遲”?原來這個老翁是岑參隱居時的好友,“遙傳”或者杜陵叟託人帶給岑參家人一個口信,而這個口信被岑參的家人寫在了這封信裡。

意思是,杜陵叟想你了,責怪或者奇怪你怎麼這一次“還山遲”了呢?據說岑參在終南山隱居讀書時,也經常往返與長安與終南山。但是為什麼這次杜陵叟要“怪我還山遲”呢?一定是岑參這次離開太久,原因可能是岑參終於進士及第了。

天寶三載(744),岑參應試及第,授官為右內率府兵曹參軍,上面那一首《初授官題高冠草堂》或許就是岑參這次回終南山寫的。

3、第三聯 獨向潭上酌,無人林下棋

第三聯是接著第二聯往下寫的,依然是“遙傳杜陵叟”帶來的信息,不僅僅是怪還山遲,甚至具體到杜陵叟因為好友還山遲的後果:獨向潭上酌,無人林下棋。

本來有岑參陪著林間下棋、潭上喝酒,這下好了,杜陵叟只能獨自一人去喝悶酒,也沒人陪著下棋了。

4、第四聯 東溪憶汝處,閒臥對鸕鷀。

這裡接著第三聯,還是杜陵叟的口信,說杜陵叟在東溪閒臥看鸕鷀,思念著岑參。

這首詩題目是“留別舍弟”,通篇都是對自己的弟弟說話,一共說了三個內容:首先家裡來信了;其次信中說到了耕種的時節了;第三,信中還說杜陵叟真得好想我。這三個內容的意思就是,你快快回家吧。於是岑參給弟第留了這首詩。

從一首詩來說,第二句本是承接第一句的,但是從第三句開始都是杜陵叟的話了,結果第二句這條線被斷開了,彷佛設了一個懸念,後面卻沒有結果。更加深了讀者的理解難度。

稀裡糊塗的詩家語 讀懂岑參這首詩才能明白怎樣欣賞古詩

三、明朝詩評家的評價

《唐詩歸》是明朝鐘惺、譚元春合編的唐詩選本,在這部書裡寫了這麼一段話:

(譚元春說):不曰家信而曰‘山有信’,便是下六句杜陵叟寄來信矣,針線如此。末四語就將杜陵叟寄來信寫在自己別詩中,人不知,以為岑公自道也。‘憶汝’‘汝’字,指杜陵叟謂岑公也。粗心人看不出,以為‘汝’指弟耳。八句似只將杜陵叟來信擲與弟看,起身便去,自己歸家,與別弟等語,俱未說出,俱說出矣。如此而後謂之詩,如此看詩,而後謂之真詩人。”

(譚元春說),搞不懂的人,會誤以為後面四句是岑參自己說的話,特別是‘憶汝’的‘汝’字,是指杜陵叟思念岑參,而不是岑參思念自己的弟弟。這八句詩看上去就像岑參把杜陵叟的信扔給自己的弟弟就回終南山了。與弟弟告別的詞語並沒有說出,都在言外之情了。(譚元春說),這樣作詩才是詩,才是真詩人。

鍾惺又跟著抬轎子,說:

此詩千年來惟作者與譚子知之,因思真詩傳世,良是危事,反覆註疏,見學究身而為說法,非惟開示後人,亦以深憫作者。

鍾惺說,岑參這首詩千百年來只有我的好友譚元春才看得懂,所以說真正的詩傳世太難了,需要專家來抽絲剝繭的講清楚,後人才理解。從另一方面說,作者也值得憐憫,因為沒有知音也是挺遺憾的一件事。

稀裡糊塗的詩家語 讀懂岑參這首詩才能明白怎樣欣賞古詩

四、詩家語 省略、跳躍、婉轉、言外之意

岑參這首詩常被作為詩家語的範例,有這幾個特別要注意的地方:

其一,語言精煉,挺複雜的一件事,被詩人用40個字跳躍著說完了。這種跳躍式的邏輯結構與今天的散文手法完全不同。第一句是站在作者的角度:昨日山有信;第二句是信中的內容,跳躍到了家人的角度:祗今耕種時。第三句還是家人的口吻:遙傳杜陵叟。第四句往後都是杜陵叟的口吻了:怪我還山遲。獨向潭上酌,無人林下棋。東溪憶汝處,閒臥對鸕鷀。

其二,語意婉轉有言外之意,例如不說家裡人催歸“耕種”,反而用杜陵叟的名義來催歸,估計這個老人有一定的威望。而家裡人未必真得希望岑參回去繼續和杜陵叟下棋飲酒,希望岑參回自己家多做一些事情是本意。

而岑參只寫了一句“祗今耕種時”,其他六句都是寫杜陵叟,從內容的表達上並不均衡。我們看五七律時,頷聯和頸聯往往分別照映第一句和第二句,而岑參的第二句成了爛尾樓,沒有下文了。

岑參整首詩從第三句開始寫信中的杜陵叟,也許杜陵叟有些威望,詩人藉以提高身價。或者杜陵叟就是普普通通的無名隱士,但是通過描寫他而構造的意境充滿了美感,提高了這首詩品味。

稀裡糊塗的詩家語 讀懂岑參這首詩才能明白怎樣欣賞古詩

​結束語

詩家語的特點當然不僅僅在於以上幾點,不過這種述者角度的轉換,也常常變化為作者處於不同時空的轉變,讀者的思維如果跟不上就很容易看糊塗。例如宋朝詞人周邦彥的這首《少年遊》:

朝雲漠漠散輕絲。樓閣淡春姿。柳泣花啼,九街泥重,門外燕飛遲。

而今麗日明金屋,春色在桃枝。不似當時,小橋衝雨,幽恨兩人知。

上闋都是詩人回憶當年的情形,下闋前兩句是眼前語,後面又陷入了回憶。這種跳躍省略了轉換時的說明介紹,如同電影中沒有畫外音的鏡頭切換。當然好的導演切換時不但更好地表現主題,還會讓觀眾和讀者看懂。不太優秀的導演,可能就剪輯得混亂不堪,把觀眾搞得雲裡霧裡,然後說這一屆觀眾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