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最早將殯葬業引入國內的人

傳統上,中國人視生死為人生大事,不得輕率處之,且儀式繁複。

舊時,人去世後會被送到莊房(停屍間)停厝等候殮殯,還要請和尚道士做法事,既不衛生又繁瑣複雜。民國時期,廣州城外遍佈莊房,由於沒有遺體防腐設備,衛生狀況差強人意,極容易成為疾病傳播的溫床。

誰是最早將殯葬業引入國內的人

吳文波,廣東臺山縣人士,在民國初年到了美國謀生,後當上基督教牧師,經常主持教徒的喪葬儀式。他發覺外國人的殯葬方法科學衛生,悼念儀式莊嚴肅穆,聯想到家鄉的喪葬風俗,鄙陋落後,亟待改良,故此用心學習遺體防腐技術和殯葬業務,擬在中國推行歐美基督教徒治喪儀式。

吳文波借傳教之機,到美、加各地向華僑宣講改良中國殯葬習俗之必要,更於1919年在美國發起組織,募集股金毫銀10萬元回國建立殯儀館。吳文波最終於民國十一年(1922)在廣州開設“粵光制殮股份有限公司”,成為全國最早開設的殯儀館,殯葬中的遺體藥物防腐和化妝整容,亦是全國最早開設的殯儀服務項目。

當時,粵光公司只有6架汽車,抬棺出殯全靠人力。早期的火化爐燒柴,遺體入爐後鎖上鐵門,鑰匙交給家屬,事後由家屬開門自行取走骨灰。為適應用戶辦喪事需要,粵光公司還提供棺木、墳地、壽衣壽具、儀仗、靈堂租用、火葬代辦等服務項目。只要在殯儀館一次付款,喪事便可全部辦妥。這種“一條龍”的服務方式為全國不少殯儀館所仿效。

後來,粵光又開設兩家分公司。開業初期服務對象多為基督教徒和外國人,故生意不佳。後雖向市民大眾開放,但因收費高昂,辦喪事者多為富貴人家。粵光多次調整業務發展方向,生意才有所增加。

“文革”開始後不久,廣州的造反派、保皇派和南下紅衛兵發動多起街頭武鬥。大約1967年左右,因武鬥死人太多,東川路粵光公司“生意爆棚”,天天有人用卡車運來許多屍體,要開的追悼會實在太多了,禮堂不夠用就在東川路上舉行,由派別頭領宣讀悼詞,壯懷激昂,誓言報仇。“戰友們”站到對面的東川市場門口,向天鳴槍致哀,路人唯恐走避不及。又因運屍車輛不夠,當時搶奪汽車之風盛行,唯獨殯儀館的車無人敢搶,殯儀館工人在送殯車上貼出大標語:“搶車者立刻火葬!”

那時,嶺南輕音樂隊被迫解散,部分樂手“分配”到殯儀館,吹奏由語錄歌改編的哀樂“要奮鬥就會有犧牲,死人的事是經常發生的,”曲調悲壯談不上,反而像首進行曲。即使如此,紅衛兵也看上了,不是樂隊,而是黑管、大鼓等樂器,發動一批人去搶。殯儀館沒了樂隊,就只好放唱片或播錄音帶了。

約在70年代,東川路的殯儀館搬走了。民政廳在原址上建起多層大樓,首層鋪面開過一家汽車維修店,很快就做不下去了。後來有人開過餐館亦做不長,最後輪到松下冷氣進駐直到現在,生意很好。

本文摘自:《文摘報》2015年4月4日5版,作者:丁宇,原題為:《誰最早將殯葬業引入國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