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拼匯
我是電商人,拼多多已經具備了第二大平臺的特徵。
首先,判斷是不是第一,第二,主要是用戶數,gmv等多個緯度。先說用戶,目前拼多多用戶數已經超過了京東,而且正在裂變的繼續發展。因為拼多多客單價低,獲客成本低,所以拼多多用戶增長率會持續高於京東跟天貓,淘寶。
第二,說gmv,拼多多的客單價是真的低,在所有電商平臺裡是最低的。有人說,肯定質量差,其實不見得,因為有的商家就掙幾毛一塊,有的款是低價sku引流,跟淘寶價格相差不大。而且這個gmv是短期內很難提高的,需要很長時間。
第三,拼多多個別類目銷量已經超過了淘寶,我自己認識的一個朋友年初做頭飾,月銷3萬件,但是在拼多多還不算top。但是拼多多數據下滑非常厲害,可能是在電視臺打廣告的原因,如果幾天不打,訪客就會立馬少。
所以,綜上。雖然不是很喜歡多多,但是多多仍具備了老二的潛質。但是不建議新人入坑去做了,有幾個原因,第一,利潤比較低,前期投入多。如果做不起來,虧損太大。第二,流量集中在top,資源位。類目排行。而搜索流量只有5%。獲取流量比較難。不像淘寶千人千面,小賣家也有春天。第三,平臺管制嚴格,sku不能跨太大區間,發貨48小時這些。第四,客戶素質比較差,羊毛黨很多,騙取運費險,以及申請僅退款或者退款退空包比較多。
當然你有獨特的資源,充足的資金,比較好的心臟,可以一試。
歷史愛八卦
拼多多確實是路子野、衝勁兒猛,創立三年就上市,讓很多人都覺得這家公司是中國電商界的一匹黑馬。
拼多多之所以能成功,原因是它對準的用戶是三四線城市、鄉鎮的下沉市場用戶,在這些人當中有很大一部分以前根本就沒接觸過網購,所以會對“幫我砍一刀”這種社交營銷方式特別感興趣——分享給朋友幫忙點一下就能砍價,比在市場和商販費口舌可省事兒多了!
舉個例子,我老家的嬸嬸就是第一個往我微信裡發幫忙砍價的。聽老家那邊的親戚說嬸嬸自從接觸到了拼多多之後就一發不可收拾,家裡小到鍋碗瓢盆大到冰箱爐具都在拼多多買,為什麼?她喜歡那種分享砍價的感覺,更喜歡20塊錢買一雙鞋的感覺。對於我嬸嬸來說,她可能最在意的是商品的價格,而不是品質和服務,鞋子只要能穿就行,多等幾天也沒關係,更別提什麼售後了!
但是黑馬終究是黑馬,跟老牌豪門比起來,拼多多還是嫩了點兒。我在京東自營買了三年多的東西,零食、衣服、日常用品、數碼產品,加起來至少有兩三百單,沒有出現過一次商品質量問題,體驗最差的一次還是因為快遞小哥的個人原因,聽說我投訴之後這人就因為累積兩次個人原因遭到投訴被辭退了,其他單子都是次日達或者隔日達。像京東自營的手機、顯卡、CPU這些數碼產品,很多也都支持7天無理由退換,拼多多的商品你退換那可真是難上加難,真心和京東比不了。
總而言之,拼多多現在的優勢是用戶群體龐大,而且只要能夠抓住微信這個流量入口,它的用戶數量根本不用發愁。但是它的劣勢也很明顯:商品質量差、假貨多、物流服務差、售後敷衍,這都是拼多多急需解決的問題。拿現在的拼多多和京東、淘寶這樣成熟的電商平臺做對比,未免還早了一些。
互聯網大咖會
目前,拼多多活躍用戶略超京東,但在平臺總交易額,用戶平均每單交易金額,市值,物流資產等還落後於京東。
拼多多成立三年,京東二十年,拼多多能彎道超車,這點來說,非常不容易。
但應當看到,拼多多成功之一是因為便宜,平臺假貨,劣貨現象較為突出,而京東自營商品在用戶心中可信賴度很高。
拼多多成功之二是因為拼團收割了低成本流量,但這點並不構成門檻,京東,天貓已經在跟進。
京東物流在國內可以和順豐一決高下,用戶體驗度度非常好,短期內,拼多多無法跨越。
京東問題有兩個,一是劉強東的問題,最近事件是一方面,但比較馬雲,劉強東不放權,不培育團隊是問題。二京東營商方面較差,營銷上對阿里亦步亦趨,自已甚少建樹,開放平臺上,很多重量級商家不進駐京東也值得反思。
所以,拼多多還沒超過京東,護城河京東比拼多多還深,但京東很可能成於劉強東,敗也劉強東。
琥珀想想
不管今天的市值誰更高,也不管強哥的一夜連鎖反應有多大,就京東和拼多多的未來而言,我還是更相信京東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兩者發展的基因(DNA)是完全不同的。京東靠了一二線城市的消費者,其核心用戶是3C電子類的需求者;拼多多靠的是五環外乃至18線城市的消費者,計較價格,忽略品牌。
兩者的生態體系大不同。京東虧損多年,持續投資了物流、支付和人工智能,形成自己獨特的生態體系。而拼多多依靠資本和模式,基本上“以快制勝”。雖然上市後有了更強的資本力量,但生態體系不是在短時間內能夠趕上的。
兩者的“風險點”大不同。京東可能過於依賴強哥,但拼多多的問題卻是假冒偽劣、山寨與白牌。前者可以動定點手術,後者卻是要大換血。消費者的意識覺醒,是隨時的。
當然,更多平臺的崛起,終歸是好事。希望兩者都發展得好。真要競爭,以國際化方式去進行,不要一天到晚在屋裡鬥。
莫問劍出鞘
會的。目前中國電商江湖劃分為阿里系、騰訊系與其他。阿里與騰訊基本掌握了中國電商市場。京東與拼多多同時站位騰訊系,但是兩者完全走的不同路線。
首先說京東
曾經物流的優勢,正在變為京東的包袱。眾所周知京東是從3C產品起家的,劉強東經過艱苦創業才有了現在京東局面。京東發展模式以自建物流為基礎,這需要大筆的資金投入,而電商又是一個利潤非常薄的行業,馬雲曾預言這種模式不能成功,但是劉強東硬生生做起來了。在看似風光無限的京東背後是物流業務的十幾年虧損,劉強東發文稱,18年物流虧損28個億,現在融資的錢只夠活兩年。很顯然劉強東已經認識到這個問題,並且變革。
活躍用戶增速下滑,獲客成本行業最高。京東從2018年開始,用戶增長數量已經開始下滑,基本維持在3億左右,這帶來的還有獲客成本的上升,京東獲客成本約為440元,基本屬於行業最高的水平。
從2C到2B,京東還沒有做好準備。
現在電商業務已經從2C轉為2B,但是現在京東做好了相應的技術儲備了嗎?沒有,你能說出京東現在有哪一方面很優秀嗎?除了物流,也沒有。
其次看拼多多
用戶增長迅速,獲客成本低。拼多多上市招股說明書中詳細披露了關於用戶與獲客情況,18年拼多多活躍用戶數量為3.4億人,已經超過京東數量,而且人數還在持續增長狀態,獲客成本僅為40元左右。
根植微信,輕資產運營。拼多多主打的是社交電商,這是其他電商基本沒有下力氣做的內容,根植於微信之中,微信近10億人的用戶都是潛在用戶。與京東不同的是它走的是輕資產模式,只賣服務,不賣產品。拼多多主打的是toB業務,不會自己賣產品,只是收取服務費用。
雖然我看好拼多多,但是短期內想要超越也有些困難。核心點在於拼多多的用戶群與京東的用戶群交叉比較小,京東主打一二線城市,拼多多主打三線及以下人群,人均消費比不過京東。如果京東不能為物流找到好的出路,不能實現toB轉型,被超過是必然趨勢。
談財論道
不會,兩者的用戶群體可以說是完全不交叉的,拼多多做的是下沉用戶生意,以中國國情目前下沉市場確實很大而且是藍海,所以拼多多近一兩年確實發展很迅猛,上市之後雖遭遇對手以及監管的雙重壓力,但目前勢頭依然高漲,逐漸完善貨源及服務體系。但這並不代表會取代京東。
京東的用戶大多是一二線城市白領或有一定消費能力群體,注重品牌。同時京東目前的核心競爭力除了電商平臺意以外更多是物流體系,這一點拼多多要追趕上恐怕不是短時間能實現的。
評價一家企業不能僅僅從營收來看,整體實力評估需要多維度,拼多多確實是頭黑馬,但也還需經過各種考驗來證實自己不是禍害國人的平臺。
與其拿拼多多與京東對比,不如與淘寶並行來看,拼多多的發展會影響一部分淘寶生意倒是真的。
孟小魚YMY
雖然拼多多在重推之下,衝出迷障發現至今。不就業務好壞的前提下,已經實屬不易,但從與京東之間的取代關係來看,也是實屬不易。在京東經歷過的風吹雨打,比起拼多多相比,要更勝多籌。拼多多從創業到背書,更像是家長帶孩子。而京東的體系化運營已經日趨成熟。而且在某些服務環節上,在國內也是可以站到第一位的。在生活當中一提到物流快我們就首先想到京東,但是想到拼多多時,坊間的笑談比比皆是。所以一個企業廣告宣傳做的好,不如口碑價值價更高。再對比兩家公司的量級以及運營模式,似乎存在著不小的差異。還是不去做這種假設為好,雖然作為京東創始人的劉強東,最近新聞連連霸佔頭條,不糾其正面負面。但作為平臺的用戶,京東已經不再是劉強東個人的了。老闆風流與否,與平臺服務無關。
硬玩科技
單純只看GMV,拼多多數據確實喜人,但什麼是GMV呢?
GMV:Gross Merchandise Volume,是成交總額(一定時間段內)的意思。具體即拍下訂單金額(含未付款的部分),說明白了就是買家拍下就算,付不付款不影響。
這下大家明白了吧!GMV不是成交額,如果算真實成交額拼多多跟京東會有很大差距。因為拼多多上拍下不付款的很多(小編在拼多多開了一家小店,從我店鋪數據來看付款率不到10%,大部分是做廣告的人拍下的,因為是新店原因不能代表全平臺,但拍下沒有付款的數量肯定很驚人,這些全部計入GMV。),相比淘寶京東拍下不付款的比率會低很多。其次拼多多的拼單模式為了拼單成功付款後退款的也非常多。
所以拼多多隻提GMV,但天貓雙十一和京東618都提的成交額。在真實成交額面前,我相信拼多多與京東差距不小。
所以就算拼多多GMV超過了京東,它也不可能是第二大電商平臺。
王新徵
在劉強東美國一事鬧得沸沸揚揚之際,這個對於京東是個敏感的時候,問這樣的問題,不知道題主是什麼意思?有些費解!
關於一些枯燥的數字,我不想用來說什麼。大家也會覺得沒什麼意思,更不會有人去仔細的看。
拼多多和京東,不能放在一起比的。
最後發個網上流傳的,看看再發表意見!
沙灘椰林
近段時間以來各大電商平臺、互聯網企業都發生了不小的變化,但要說電商平臺,其實討論最大的就是京東和拼多多之間的關係。拼多多三年的時間發展到現在的位置,這個如今被很多投資人看好的電商平臺,難道說真的要代替京東,成為中國的第二大電商平臺?
這個其實從拼多多和京東的發展中就能明確的看出。拼多多用了三年的時間,吸引了三億的用戶,這種拼購+社交電商的形式,是吸引了不少四線及以下城市的消費者,也正是因為如此,拼多多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尤其是到今年年中,拼多多在美正式上市。可上市之後的拼多多並不是快遞發展,而是相繼被爆各種的山寨、假貨問題。
很多消費者其實都明白,拼多多上的山寨貨的確是很多,“康師傅”變成“康帥傅”、“白貓洗潔精”變成“日貓洗潔精”...但正因為這麼低價的原因,還是有很多消費者購買,也因此拼多多也是吸引了不少投資者的關注。現在的拼多多市值為何上漲的這麼快?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投資者的加持,如果去掉投資者,那拼多多的市值會是多少?這又是一個很值得關注的問題。
而京東,說實話這段時間以來京東股價的起伏也都是比較明顯的。但企業的市值,還是要從自身的業務著手,京東目前的對標消費者人群和拼多多可以說是交集很少,京東主要的消費人群集中在三線及三線以上城市,從京東的定位和業務上來說,京東的市值定位是和拼多多有很大的不同之處。要從企業的發展角度出發,其實還是要歸根到業務上。
拼多多想要真正的超越京東,那麼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平臺本身的商品質量、物流配送服務、售後服務等多方面的問題。隨著消費者生活品質的提升,大家對網購的需求肯定是會有改變,如果說拼多多還是站在原地,那麼未來的市值究竟能有多少,這也是值得關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