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德戰爭時,使了七分力的德國為何能把蘇聯捶的半死?

賀宇宇


我是東斯坦因,認真對待每一個問題,盡最大努力詳盡透徹的回答每一道問題。(當然有時可能篇幅有點長)。


蘇德戰爭時期,德國把蘇聯捶的半死,原因有以下幾點。

1.斯大林判斷失誤

在1941年6月22日,德國入侵蘇聯之前。蘇聯領導人斯大林在對德問題上,出現了差錯。在蘇德戰爭前夕,左格爾等情報人員已經把相關情報傳回了蘇聯,甚至英美的一些報刊也報道德國即將進攻蘇聯的消息。可是斯大林卻始終不相信這些。

斯大林認為,蘇德戰爭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絕對不會是在1941年。1941年,納粹德國還沒有解決英國,而且美國的態度曖昧不明;這時如果貿然與蘇聯爆發戰爭,德國就會陷入兩線作戰的泥潭。而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之所以輸掉戰爭,與兩線作戰有很大的關係。所以斯大林不認為德國會在一個地方上跌倒兩次。

可惜斯大林還是不夠了解希特勒,斯大林以正常人的思維來揣測“瘋狂”的希特勒的心思與意圖,結果自然就是悲劇。

2.肅反運動,致使軍心動盪

斯大林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打壓政敵,發起了肅反運動。肅反運動對蘇聯軍隊的影響很大,包括90%的將官,80%的校官在內的35000名軍官被處決。這麼大規模的清洗,使得蘇聯軍隊內部軍心動盪,部隊指戰員每天提心吊膽,無心訓練。而且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級別低且年輕的軍官,造成蘇軍從軍到營的指揮宮素質低下、缺乏經驗。種種因素疊加,是蘇軍部隊戰鬥力不高。與德國的百戰精銳相比差了好幾個檔次。

因此,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軍隊指戰員可以說是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好在最後蘇聯學習有成,蘇聯軍隊開始碾壓德國軍隊。可是那時,蘇聯也付出了高昂的學費。

3.蘇聯軍隊戰爭準備不足

由於蘇聯領導人斯大林剛愎自用的認為,德國不會在1941年與蘇聯開戰,使得蘇聯軍隊的戰爭準備不是很充分。蘇聯紅軍一線軍隊,直到直到這場大戰爆發前的三個小時,才收到德國即將進攻蘇聯的消息,於是軍、師、旅、團各級倉促傳達、各級緊張指揮、各級忙碌的進行戰時調整和準備,可還沒等蘇聯軍隊反應過來,就大多被德國軍隊擊潰了。

4.蘇聯國內民族矛盾尖銳

從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稱沙皇建立沙皇俄國開始到1917年被推翻,在長達370多年中,沙俄先後兼併了外高加索、中亞、波羅的海沿岸國家、西伯利亞和遠東等地,使其版圖擴張了8倍,征服的民族達120多個。為鞏固其野蠻統治,歷代沙皇均對被征服的民族實行殘酷壓迫與奴役。

蘇聯建立後,也繼承了沙俄時期的民族問題。而蘇聯解決這些矛盾的方法與沙俄一樣,採取了高壓政策,制定並實行了嚴苛的民族政策。這就使得蘇聯國內很多民族覺得蘇聯剝奪了他們的自由。而德軍的入侵,瞬間引爆了蘇聯國內部分地區的民族矛盾。這些蘇聯人視德軍為“解放者”,並與德國展開密切合作。比如,德軍開始入侵的當天,立陶宛就爆發了反蘇聯運動,隔日便宣佈獨立。

蘇聯內部的不團結,也給蘇聯對德作戰,產生了不少的掣肘。


就到這裡,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或者你們還有哪些補充,一起來探討。

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個贊,還有“關注”!!!


東斯坦因


在二戰時,德國軍隊在歐洲可謂是無人可擋,在短短的三年時間不到就佔領了幾乎整個歐洲,唯獨只剩下隔著一條英吉利海峽的“大英帝國”還在擔驚受怕中對抗著德國軍隊的猛烈進攻!然而,在1941年德國軍隊突然把進攻的矛頭指向了在東線的蘇聯,擁有著世界上最大面積國土的蘇聯軍隊為何在前期抵擋不住一個小小的德國進攻呢?

國土遼闊的蘇聯為何抵擋不住德國軍隊的進攻?小編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點,蘇聯軍隊在當時的武器裝備相比於德軍要落後得太多太多。

德國軍隊當時的武器工業製造方面可謂是世界頂尖。在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德國幾乎所有的工廠都轉為製造軍事裝備,並且當時的德國軍工產值比美國少不了多少,不是第一就是第二,所以大量性能頂尖的武器裝備被製造出來以擴充軍隊。所以在蘇德戰爭爆發的前期,當時德軍依靠著性能先進且數量龐大的裝甲部隊對蘇聯進行反擊作戰,武器裝備落後的蘇聯軍隊根本沒能反應過來就被德軍打得節節敗退。
♦第二點


,當時蘇聯軍隊高層的戰略判斷失誤。

雖然當時德國幾乎橫掃了整個歐洲,但蘇聯人依然認為德國人在短期之內不可能對蘇聯發起進攻,因為當時在歐洲還有一個英國並沒有被德國人佔領。蘇聯領導人“斯大林”認為如果德國在這時進攻蘇聯,那麼德國將會陷入兩線作戰的境地,兩線作戰要想獲得成功是多麼的難德國人肯定也想到,因為在一戰時德國就是因為多線作戰而戰敗。不過“斯大林”低估了德國“希特勒”侵略的瘋狂野心,在1941年就瘋狂了派遣幾百萬大軍向蘇聯發起猛烈的進攻!
♦第三點,當時蘇聯國內軍隊剛剛經歷“大清洗”!



在1937年到1938年期間,蘇聯國內爆發了一場“肅反運動”(大清洗),這場運動導致了當時蘇聯軍隊全部幾萬名軍官以及將領被停職調查或逮捕。而大量新上任的年輕軍官及將領,對德國軍隊來說根本就是一群毛頭小子對軍事作戰“一知半解”,在蘇德戰爭前期面對德軍已身經百戰的裝甲集團猛烈進攻下,這群年輕的軍官根本想不出阻擋德軍進攻的絕佳方案,所以才導致了前期蘇聯被德軍打得節節敗退的情況。直到德軍打到斯大林格勒附近時,這些蘇聯年輕的軍官才慢慢的算是成熟經歷過戰爭,所以才能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全面獲勝將戰局反轉。
蘇聯軍隊在二戰前期的節節敗退


是有非常多的原因,不過一個國土遼闊的國家是絕不可能被輕易的打敗。在二戰後期德國國內資源慢慢匱乏,根本無力再支撐大規模的進攻戰爭,所以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全面戰敗後,德軍由之前的主動進攻被迫轉為被動防禦。綜合原因就是當時的德國是被蘇聯慢慢的耗死最後被迫接受投降!

❤頭條“軍器戰位”報道!

發佈:牧小明

作者 : 感謝我們生在這個和平的年代,願世界沒有戰爭。

❤軍器戰位:關注每天為你講解軍事武器裝備知識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關注我,“軍器戰位”每天講解軍事知識


軍器戰位


德國在二戰的前期可以說是天時地利人和,直到了莫斯科戰役這個轉折點,德國的缺點被無限的放大,那就是後勤補給問題,和國力沒有那麼強大,跟蘇聯相比,無論從坦克、飛機、大炮,蘇聯都是碾壓德國的,雖然德國在一戰之後,發展很快,但是蘇聯憑藉一戰的一個戰利品還有佔領了很多領土,蘇聯的國力又得到了很大的提成,而作為法西斯的隊友日本,也同樣和德國面對同樣的問題,日本國土小,資源匱乏,當在中國佔領了很多地方之後,戰線拉得越來越長,而中國的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方針拖垮了日本的後勤補給問題,所以日本想在東南亞佔領更多的領地和掠奪更多的資源,那麼只能又去攻打另外一個國家,這種以戰養戰的方式,如果時間過長,士兵的減少,資源的下降都會面臨失敗,所以日本攻打珍珠港也是被迫無奈之舉。



在前期的時候,德國利用閃電戰術,快速的攻破蘇聯的一個防線,德國利用飛機快速轟炸,然後地面部隊快速推進,坦克飛快的進入蘇聯邊境。而這個時候的蘇聯正好在大清洗,因為斯大林想鞏固自己的一個地位,對他有威脅的軍官將領都被殺死了,而斯大林實行這個大清洗的前提,就是覺得希特勒不會那麼快攻打蘇聯,因為德國跟英國打得非常的火熱,斯大林覺得應該到1942年這樣,德國才會攻打蘇聯,就是因為斯大林用我們常人的思想去揣摩希特勒的一個作戰思想,但是他卻忘記了希特勒對戰爭的狂魔心理,和希特勒被蘇聯的鬱悶心情,因為這種判斷的失誤,在加上清洗太多老將,導致了德國攻打蘇聯的時候,剛剛上任的軍官都不會指揮作戰,不知道如何面對來勢洶洶的希特勒,而且閃電戰術的一個快速性,讓蘇聯亂了陣腳,方寸大亂。


希特勒之所以可以那麼快的打進蘇聯,就是因為準備了很久,而蘇聯這邊,還在忙著政權的一個紛爭,很多人都無心戀戰,而且斯大林的一個政治手段,讓很多人都感到了一個恐懼,蘇聯當時是一個內憂外患的一個時期,當斯大林對抗希特勒的時候,對戰場的判斷出現了巨大的一個失誤,當時蘇聯把兵力都放在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因為斯大林知道希特勒想攻打蘇聯,肯定會想辦法切斷蘇聯戰場的一個後勤,而烏克蘭是糧食和石油的一個根據,如果可以佔領烏克蘭,那麼對於德國來說,可以為後面的推進有很大的好處,但是希特勒這個戰爭狂魔卻直接打中路,而不是南路,因為部署失誤,讓德國趁虛而入。

而在戰前的時候,因為斯大林的一個自大,不聽英國首相的一個情報,因為德國跟英國打的時候,德國的一個制空權已經失去了,那麼德國想繼續在歐洲戰場打下去,那麼他們的下一個目標肯定就是蘇聯,因為對情報的忽視,導致一個時間的浪費。

在二戰前期,德國無論在指揮官、士兵的作戰能力、準備工作,都做得比蘇聯好,而且德國攻打蘇聯太突然性,才讓德國在前期可以快速的推進戰場,但是當戰線拉長,蘇聯反應過來,年輕指揮官的學習能力,很快摸清了德國的一個作戰方式,再加上飛機大炮都比德國強,而T—34坦克,是二戰最威猛的坦克,讓德國吃緊了苦頭,再加上後勤補給出現很多的問題。莫斯科戰役再遇見百年一遇的寒冬,德國的缺點暴露無遺。

很多都說,如果美國不加入二戰的話,蘇聯會輸給德國,這就是這一個笑話,憑藉蘇聯當時的一個國力、武器裝備,領土那麼多,德國佔領蘇聯幾乎是不可能的,就算沒有美國幫忙,德國希望會失敗,耗都能把德國耗死。


風暴冰工廠


題主所說的蘇德戰爭德國只出了七分力,我覺得是指前期德軍對蘇聯發動閃電戰,首先,德國單方面撕毀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是斯大林萬萬沒有想到的,可以說德國給蘇聯打了個措手不及,在蘇聯不知情的情況下,納粹德國開始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並且從多個方向包抄,這是蘇聯意想不到的,而且毫無防備,因此損失慘重,德國在蘇德戰爭初期確實沒有花太大的精力就把蘇聯錘了個半死。

德國一戰戰敗之後,國家經濟蕭條,還有割地賠款,國家和人民都不堪重負,這個時候希特勒站出來了,法西斯分子元首,在危急時刻帶領了德國迅速崛起,甚至可以與美國抗衡,在短時間內發展如此之快,確實讓人震撼,在希特勒的領導下,納粹德國更是橫掃歐洲,甚至想稱霸世界,而使用著名的閃電戰,對蘇聯發動快速而出其不意的襲擊,讓蘇聯在戰場上節節敗退,幾乎沒有還擊之力,而且傷亡慘重。

蘇德戰爭時二戰當中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的一次大型戰役,在此次戰役中蘇軍出征人數是德軍的三倍之多,而死亡人數蘇聯紅軍確實納粹黨的三倍,在戰鬥人員大大超過德國的情況之下,蘇聯不僅沒有取得優勢,反而傷亡人數比德國還多,不得不佩服納粹黨的勇謀,單論打仗,德軍在戰場上可以說是所向披靡,不怕死就是幹,正面交鋒蘇聯紅軍完全不是德軍的對手。

德國經過了一戰戰敗,在壓榨之下生存,深深的感受到被欺負是多麼痛苦,因此腦子一熱走上了法西斯道路,被壓迫久了之後反過來壓迫別人,二戰中歐洲多數國家都臣服與希特勒,但是最終敗在了蘇聯的手上,一方面是深入蘇聯,對地形和天氣都不是很瞭解情況,另一方面蘇聯紅軍的作戰人數實在太龐大,哪怕是3個換一個,都夠反抗德軍的了,直到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軍受到了挫敗,蘇聯紅軍才憑藉天時地利人和回頭打反擊,由此才一掃頹勢,一步一步將德軍殲滅。










廢柴新視野


這個問題是多種因素造成的,德國與前沙俄也好後蘇聯也罷,就國力與國情相比,除疆土和人口不及蘇聯外,其它比如精工製造,民族及人口集中方面都要優先於蘇聯。雖然一戰時期因戰敗,被英,法等國打壓,國力有所蕭條,但德國的基礎好,加上納粹希特勒的上臺,宣傳鼓吹重振德國的雄風強勁不倒,此時的德國就如打了強心劑一樣,民眾情緒高漲信心倍增,當時的德國在沒有友好國互動的狀況之下,選中了唯一孤立的蘇聯,作為友好發展夥伴關係。派了大量的軍事人員去蘇聯學習,操作,實習,演練等軍事項目。在短短不到十年的功夫,希特勒的德國不但恢復了元氣,而且國力軍力成倍增長。德國不顧條約如虎添翼般的軍備擴張,除自身的積極因素之外,英,法等國的軟弱和實行的綏靖政策,不按條約嚴格約束德國,也為日後的德國稱霸歐洲,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納粹希特勒的德國在清除周邊國家,特別是拿下法國之後,其綜合實力達到了巔峰時刻!所以橫掃除了英國之外的整個西歐沒費吹灰之力。還一時期的德國可以說是目空一切囂張之極!在輪番轟炸英國使其丘吉爾的的國家遭受巨大損失之時,希特勒的德國犯下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不是去集中力量誓死拿下英國,而是在這麼關鍵的時刻調轉槍頭用重兵去入侵蘇聯。因此蘇德戰爭的爆發,從某種意義上講,德國是集除英國之外整個西歐的人力,物力,財力來和蘇聯較量的。那麼戰爭初期德軍用勢不可擋的態勢,成建制的消滅了蘇軍,壓制住了蘇軍的反攻也就成為了可能。

我們再來反觀一下蘇聯的狀況,前沙俄時期雖然疆土遼闊人口占歐洲第一,但國土大而散,散而亂。工業基礎相對落後於歐洲其它國家,和德國更無法可比,民族成份也極為複雜,參加一戰時還沒分個輸贏,國家就被二次更迭。十月革命成功後,蘇維埃取得了政權建立了蘇聯,立即宣佈退出了當時的一戰,集中所能來剿匪消滅殘餘勢力,經過二十多年努力奮鬥,斯大林把蘇聯建成了一個工業及國防強國。就蘇德戰爭的前期而言,蘇聯從一開始各方面準備不足,軍隊近二十多年沒有參加過大的戰爭,軍人的素質和裝備確實不如德軍,再加上德軍集重裝備重兵力突襲,蘇軍遭受重創及蘇聯受到很大損失也是一種必然。但強大斯大林的蘇聯,隨後調整了戰術穩住了陣腳,遼闊的疆土和二十多年的國防工業體系發揮了積極重要的作用。無數的蘇軍也在戰爭中磨練了自己,仗是越打越精,一改戰爭開始階段那種東摸不著西的頹事,而德軍打到這裡,且不說戰線拉那麼長,時間又那麼久。單就蘇聯惡劣的天氣和地裡因素,也會把德軍拖垮。更別說德軍要面臨二線作戰了。在這些極端不利德軍的前提下,德國註定要失敗只是時間長短罷了。


歲月靜好7684209691403


蘇德戰爭時德國在國力上佔有優勢,德國當時已經佔領了大半個歐洲,德國控制了大半個歐洲的工業和資源,其綜合實力直追美國。蘇聯雖然地盤很大,但地廣人稀,經濟水平也比不上德國,蘇聯的經濟總量和工業產值都遠遠遜色於德國。1940年,德國的經濟總量約560億美元,蘇聯的經濟總量僅僅430億美元,德國比蘇聯高了一大節。加上德國遼闊的佔領區,德國的經濟總量是蘇聯的兩倍,和美國差不多。工業方面,德國及佔領區的工業產值佔世界總份額達25%,蘇聯當時的工業產值佔世界份額約10%,德國在綜合實力上佔有絕對優勢。

依靠強大的工業和雄厚的國力,德國擁有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1941年,德國的軍隊數量達850萬(偽軍和僕從國軍除外),儘管德國當時同在和英國交戰,但英國的威脅主要來自空中和海上,德國能夠從容抽調出龐大的陸軍攻打蘇聯,而德國最強大的正是陸軍。1941年6月22日,德國糾集僕從國出動了550萬大軍、3千多輛坦克、4千多架飛機、4萬門各類火炮、190艘戰艦以及60萬輛運輸車全面進攻蘇聯,蘇聯當時應戰的軍隊數量不及德國。

德國除了軍隊在數量上的優勢,還有德軍在質量和戰術上比蘇軍更具優勢,德軍久經沙場,戰鬥經驗豐富、士氣高昂,戰鬥力遠高於還沒有從大清洗中恢復的蘇軍,一個德軍士兵至少能頂三個蘇軍士兵。更嚴重的是,德國突襲蘇聯採用了當時最先進的機械化作戰方式閃電戰,直接把蘇聯打蒙了。德國推進速度極快,蘇聯還沒反應過來就被德國打殘了,丟掉了東部大片土地。要不是美英及時提供援助,在西線牽制德國,蘇聯可能撐不過1943年。最終靠著美英海量的物資撐過了最艱難的時光,獲得喘息的機會,逐漸扳回了局面,三國合力打敗德國。當時的德國的確很強大,只用了七分力就把蘇聯捶個半死,如果當時美英袖手旁觀,德國再多使一點力,估計一頓就把蘇聯給捶死了。




zhushuwu


原因就是德國工業製造能力強,所以,開戰前期是佔有優勢的嗎,

德國在戰術上是做的很好,但是戰略上的錯誤,抵消了它的工業能力,德國四面出擊,造成了敵太多,在多國打擊聯合打擊下,哪有不敗的道理?


程傑副研究員


因為蘇德簽有條約,蘇聯沒想到德國會入侵蘇聯或者沒想到會這麼快入侵蘇聯,就像美國也沒想到日本轟炸珍珠港一樣!所以蘇聯才有德國背信棄義一說。


翱翔的海鷗3


誰告訴你德軍使了七分力?德軍在侵蘇時可是全力以赴的,於是才有了史上規模最大的軍事入侵。是德國決策層低估了對蘇作戰的難度和艱鉅性,思想上和後勤上準備都不足,入冬後部隊冬衣、防凍燃油等不到位,造成了德軍的巨大損失。如果說德軍真的使了七分力,那剩下沒使出的三分力就是準備嚴重不足,也正是這沒使出的三分力,讓德軍最後一敗塗地。


silvercastle


我覺得七分力的說法還是有待討論的,在希特勒開始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時,他是非常慎重的,選在歐洲大陸其他勢力基本掃清的情況下,說明他對蘇聯有充分認識的,而且一開戰,才用閃電戰,也是想速戰速決,防止陷入消耗戰。結果事與願違,二戰迎來了轉接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