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上打拼生存的你,業餘時間還會看書學習嗎?你感覺這樣做有沒有用?

趣你的鴨梨


我喜歡終生學習;學習肯定是有作用的。但需要堅持。最近在看

《是如何講故事的》

關於作者

這本書的作者叫威廉·E·布隆代爾,是《華爾街日報》的資深頭版撰稿人,曾經獲得邁克·博格新聞獎、萊伊霍華德公共服務獎以及美國報紙編輯協會頒發的無期限特稿作品傑出寫作獎。他經常為日報的記者們舉辦講座,分享自己多年的特稿寫作經驗。

關於本書

這本書並沒有炫技,也不是枯燥的理論,而是一本經過實踐檢驗的培訓教材,它將告訴你如何切實提高自己講故事的能力。

核心內容

想要讓故事更有趣,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明確自己的角色,是總結者還是裁判;熱點事件要從小處著眼,挖掘舊聞中的新意;設計具有神秘感的導語,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把抽象的數據具體化,讓讀者更容易接受;適當運用描寫,讓語言更精彩生動;論據材料來源要廣泛,讓文章更有說服力。

今天為你解讀的是《是如何講故事的》,這本書的中文版大約27萬字,我會用大約24分鐘的時間,為你講述書中精髓:如何提升你講故事的水平。

這本書的作者叫威廉•布隆代爾,他是《華爾街日報》的資深頭版撰稿人,曾經獲得邁克•博格新聞獎。這本書的前身是報社的內部刊物,是特稿寫作記者的培訓資料。但在這本書裡,作者瞄準的對象卻是所有從事非虛構寫作的人,如果你的工作經常需要用到寫作這項技能,或者你喜歡用文字表達自我,這本書會讓你明白,到底哪些元素能讓你寫的東西變得有趣和吸引人。

提起《華爾街日報》,你可能聽說過,創刊於1889年的《華爾街日報》被譽為“全美寫作質量最高的報紙”。日報頭版上每天都有一篇幾千字的長篇報道,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新聞特寫。這些特寫大都有一個固定的套路:開頭先講一個與新聞主題有關的人物故事,通過這個人引出所要報道的新聞,然後一步步展開、深化新聞主題,使本來抽象、枯燥的新聞,因為人物的介入變得更加形象生動,更容易贏得讀者的關注。

比如某篇關於農業部的特寫,開頭就以一位名叫威爾森的農業部工作人員為引子,通過他一天的工作狀態引出農業部門存在的問題,這樣可以讓讀者更輕鬆地跟隨記者的思路瞭解事實。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華爾街日報體”。可以說,這種新聞寫作手法是在業界備受推崇,也是被廣泛模仿的標杆寫法,包括《南方週末》在內的很多報紙的特寫都有這種寫法的影子。當然,可能隨著時代發展,這種寫法在某些新媒體環境下不再適用了,但作為經典手法,瞭解一下華爾街日報體的獨特技巧對我們寫作還是有很大借鑑意義的。書中很多新聞寫作技巧,其實跟寫故事的方式是一樣的,學習這些技巧會幫你把一篇文章用更吸引人的方式展現出來。

作者詳細分析了多年來《華爾街日報》取得成功的特稿,並且結合自己多年的經驗,將寫作的技巧濃縮成以下六個要點:第一,明確自己的角色,是總結者還是裁判;第二,熱點事件要從小處著眼,挖掘舊聞中的新意;第三,設計具有神秘感的導語,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第四,把抽象的數據具體化,讓讀者更容易接受;第五,適當運用描寫,讓語言更精彩生動;第六,論據材料來源要廣泛,讓文章更有說服力。

第一部分

先來看明確自己的角色,是總結者還是裁判。這個觀點指的是作者的角色和立場問題,作為一篇文章,作者到底要不要出現在故事裡呢?什麼時候出現呢?又該在故事裡扮演什麼角色呢?作者認為,寫作者首先可以是總結者。啥意思呢?就是說,你可以在故事裡表明自己的觀點或者提出結論。

想想看,記者是不是都會在段落的開頭寫上一句提綱挈領的話,提出觀點?比如說,記者在寫迪士尼公司的特稿時,其中一段提到迪士尼是“一個龐大的、擁有多個售貨口的廉價文化銷售機”,這句話就帶有主觀評判,表明了記者本人的觀點,指出迪士尼在銷售廉價文化。但對記者來說,觀點的表達不能太隨意,有時候要非常慎重。比如說,在報道一個你不太熟悉卻又非常專業的領域時,記者就最好不要說出明確的結論。

舉個例子,你要寫一篇關於核聚變能源研究的報道,你採訪的七位專家裡,有五位認為核聚變的能量運用即將實現,除非你是一名等離子物理學家,不然你就沒有資格對這種觀點進行結論性的判斷。那怎麼辦呢?你可以說,許多專家通過實驗證明,核聚變能源的研究已經有了突破,或者即將實現突破。然後就退到幕後,讓專家和實驗事實來說話,最好還要把反方的事實依據包括進來。因為在這種專業領域,絕對容不得想當然的結論。

另外,對一些關注度非常高,可能引發讀者情緒的話題,記者也要提高警惕。比如說,有一名精通腫瘤學的醫學記者,正在撰寫一篇文章,向讀者介紹一種治療癌症的可能方式,儘管他所收集的所有證據和觀點都顯示,一種新的生化酶對於治療癌症非常有效,他也不能輕易下結論,說這種酶就能夠治癒癌症。因為這個結論是性命攸關的,許多人可能因為這個結論而產生希望,結果沒被治癒,受到更大的打擊。所以記者只能讓讀者根據可以得到的事實,自己來做出判斷。

還有些時候,寫作者的角色又類似於裁判。一個會講故事的人,必須有能力控制住故事裡互相爭辯的雙方,否則寫作者就會因為插不上話而尷尬不已。比如,故事裡的A對B提出了批評,你把A的話傳達給B,B當然會對A的批評做出回應甚至是反擊。這時,你再把B的話告訴A……如果只是這樣不斷重複,就會讓雙方衝突的範圍越來越大,離最初的主題越來越遠,讀者早就被這又臭又長的故事燻跑了。為了避免出現這樣的情況,你要學會掌控全局,先把雙方的批評和指責彙集到一起,然後把大部分無禮中傷的話和毫無根據的話去掉,接下來再讓雙方輪流發言,這樣可以讓文章更加緊湊有力,讀者也更容易理解。

這就是我們說的寫作的第一個要點:明確自己的角色是總結者還是裁判。如果是總結者,在報道一個非常專業的領域或者關注度極高的話題時,不要提出明確的結論,避免誤導讀者,把你瞭解到的信息總結起來告訴讀者就可以了;如果是裁判,要學會掌控全局,只保留衝突雙方最有價值的爭論,讓文章更緊湊有力。

第二部分

接下來看看熱點事件要從小處著眼,挖掘舊聞中的新意。俗話說,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兒。新聞行業更是如此,原創故事的機會總是有限的,總會有人搶在你前面拿到了新故事。搶不到先機時我們該怎麼辦呢?答案是,讓其他人去繪製宏圖,你要學著做一名微雕專家。啥意思呢?就是當別人關注故事的規模和重要程度時,你要把故事放到顯微鏡下觀察,從小處著眼,尋找新角度。

舊金山有一個第六大道公園,它是由一塊空閒沙地改造而成的,周圍全是當鋪和酒館。這座公園還有一個外號,叫“酒鬼公園”,因為裡面幾乎全是酒鬼。他們經常醉醺醺地生上一堆篝火,然後露宿在公園裡,收音機裡還放著刺耳的音樂。當地居民對這個酒鬼公園怨聲載道,很多媒體都過來報道這一事件,但他們的視角基本都側重於揭示公園給周圍的居民帶來的困擾上。

《華爾街日報》的記者卻另闢蹊徑,這篇特稿裡寫道:“ SQ ,是一個留著灰白鬍子的老頭,今年60歲。他是這個公園的發言人。他在篝火邊擁有一把固定的椅子,儘管春天天氣溫和,他的頭上還是有一頂人造波斯羔羊皮的帽子。帽子上有一個裝飾紐扣,上面寫著‘我活著’,這正是舊金山格萊德紀念教堂的標語。本,看上去大概50歲,從 SQ 那裡獲得了領導權。他是一個強壯的黑人,頭髮糾纏在一起,穿著一件印花的化纖襯衫,他以主人的目光巡視整個公園,並告訴我說,酒鬼們正在草地上跟酒販子們討價還價。”在故事的結尾,記者寫道:“酒鬼們知道,他們的公園並沒有達到理想的境界。但是他們把這個目標放在心裡,他們心中已經有了藍圖。這個公園就如同傳說中的伊甸園一樣,綠色環繞,充滿活力,而他們自己,都是這個園子裡的模範服務員。”

當其他人都在揭露矛盾時,這篇報道卻把視線聚焦到公園居民身上,通過他們的口述,讓讀者從不同角度瞭解了這個公園的特點,不是千篇一律地討伐酒鬼,還展現了他們作為這個城市中的一個另類群體的內心活動,也讓整個故事變得新鮮,富有人性。這篇作品在發表之後,吸引了美國其他地區成千上萬的讀者,成為當年《華爾街日報》一篇點擊率超高的特稿。有人說,這篇報道讓自己認識到,舊金山這座城市的開放和包容。

這個技巧對我們很有幫助啊。比如說,很多人喜歡寫影評,當大家都發文說某部最新的電影劇情如何時,你可以另闢蹊徑,從細微之處入手,比如仔細分析一下某個讓你印象深刻的鏡頭或者點評一下某位演員的細節處理,甚至只是推敲某句臺詞、分析某支配樂,都可以讓你的影評與眾不同。

上面為你講述的就是寫作的第二個要點:熱點事件要從小處著眼,挖掘舊聞中的新意。關注具體、細微的東西,不僅可以讓你的視角更獨特,還能讓你的故事更加貼切、真實。說完這個,咱們接下來說說在寫故事時,設計具有神秘感的導語,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

第三部分

一篇作品的目標當然是抓住讀者的心,寫好導語就是實現目標的第一步。許多優秀的導語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有神秘感。你想啊,在第一段就拋給讀者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吸引他到後面的段落中去尋找答案,這樣做肯定會牢牢抓住讀者。

書裡有一個關於墨西哥移民的特稿,我們來看下它的導語:“在那皮扎羅這個人口只有1200人的小村莊裡,一個令人吃驚的、高效的美國貿易項目正在進行。不過山姆大叔對此卻毫不知情。如果他知道的話,一定不會喜歡。”這一段導語,隱藏了兩個神秘點:第一,什麼樣的國際貿易正在進行,而美國並不知道?第二,為什麼這個秘密會讓美國不高興?這已經足夠引起讀者的興趣。

緊接著,第二段提到:“這裡有一個名為加州北好萊塢的鬥牛場。這是一個很合適的名字。鬥牛場的開銷,還有這個村莊所有其他地方的建設資金,都來自北好萊塢。作為交換,這裡最主要的出口物資就是男性人口。”在這一段裡,我們獲得了進一步的信息,男性人口竟然作為商品出口,但是這還不夠。這項交易到底是怎麼回事?神秘的導語吸引我們再看第三段:“數十年來,這個村莊一直有系統地把村裡的男人送到北方加利福尼亞地區的小工廠和商行中工作,他們都是非法移民。而數十年來,這些人都把他們的勞動所得寄回了老家,其中的一部分成了市政建設的專款。”

現在我們知道了所有事情,而且我們還想繼續往下閱讀,看看這些移民的具體狀況。這就是一個富有神秘感的導語起到的作用,就像一個鉤子,不停吸引你想要往下繼續看。

其實很多廣告文案都在用這個技巧。比如前陣子某國產護膚品推了一隻長達七分鐘的廣告,主角是韓梅梅,就是那個英語課本中的女生。片子一開頭就是她被老闆訓斥工作不給力,這樣的鏡頭能讓很多人產生共鳴,自然很想看看故事怎麼往下發展,這就是利用導語達到了吸引讀者的目的。

作者提醒我們,雖然神秘的導語能夠吸引讀者,但也千萬要記住過猶不及的教訓。如果導語僅僅是故弄玄虛,毫無實質性內容,或者全都是未解的謎題,那還是儘量避免的好。比如下面這則導語說“這是一個充滿了電視劇元素的真實故事”。其實這個故事講的是一位患有罕見血液病的婦女,因為支付醫藥費而債臺高築。可這個導語很顯然並不會勾起任何編劇的興趣,這就彷彿是在忽悠大家“喂,我有個好玩兒的故事,你聽不聽啊?”顯得非常low。要知道,真正精彩的故事,完全可以開門見山,直奔主題,讓故事本身來抓住讀者,根本不需要在導語中做虛假宣傳。

上面為你講述的就是寫作的第三個要點:在寫故事時,設計具有神秘感的導語,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但要注意把握好尺度,不能忽悠讀者。

第四部分

接下來我們說說把抽象的數據具體化,讓讀者更容易接受。其實對於大部分新聞稿件來說,數據都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畢竟有了數據的支撐,文字才更有說服力嘛。所以許多記者都會拜倒在數據的石榴裙下,但唯數據論的做法很容易讓文章顯得枯燥乏味。要想讓故事有趣,我們就必須改變對數字的態度。當然這也並不是說,為了博得讀者的歡心,我們就完全省略那些有用的數據,這就又用力過猛,陷入到另一個誤區了。我們應該謹慎選擇數據,仔細運用數據。

一個優秀的特稿記者,會讓數據多一些形象,少一些抽象。如果數據的具體信息不是很重要,就把它變成概數,比如260萬美元,就比2611423美元簡單清楚得多;如果某件事物增長了36.7%,他會直接說增長幅度超過了三分之一。處理數據還有一些其他竅門。比如說,用比例來代替龐大的數據。不要說“58013261名美國司機中,有14654231人駕駛的是進口車”,而要簡單地告訴讀者,“平均4名美國司機中,就有1人駕駛進口車”。要知道,數字越小,越容易被記住;而數字越大,就越抽象。

你還可以提供一個參照對象,讓數字更形象。比如說,在一篇有關亞利桑那州水資源浪費現象的文章中,記者必須使用這樣一個數據:該州每年的地下水透支量達到了43560立方英尺。單純看這個數字,讀者很難想象出這個量有多大。這時你可以找一個參照物,比如告訴讀者,這麼大的水量足夠讓整個紐約浸泡在11英尺深的大水裡,這樣一來,這個數字就更容易理解,也更生動了。你看,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轉換,一個抽象的數字就變成了一幅形象的圖畫,深深地留在了讀者的腦海裡。

上面為你講述的就是特稿寫作的第四個要點:把抽象的數字具體化,讓讀者更容易接受。你可以用比例來代替龐大的數據,因為數字越小越容易被記住;也可以提供一個參照對象,讓數字更形象。

第五部分

下面我們說說適當運用描寫,讓故事更精彩生動。啥是描寫呢?還記得中學語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嗎?描寫是和記敘、議論、抒情、說明並列的五種表達方式之一。本來是文章中最能展現作者才華的部分,可在特稿寫作中,這也是最容易出現矛盾的地方。為啥呢?你想啊,一個作者激情澎湃絞盡腦汁地寫了一大段精彩異常的文字,結果因為辭藻太華麗而跟整個文章的其他部分脫節,刪掉呢又覺得可惜。所以這個描寫,一定要掌握好尺度,多了不行,少了更不行。

那適當的描寫對於寫作有什麼幫助呢?最關鍵的就是推動故事的發展。前面我們提到的那篇關於墨西哥移民的特稿,整個故事的主要任務就是要表現出墨西哥中部的貧窮程度,讓讀者能夠從感性和理性兩個層面理解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墨西哥人來美國。除了運用大量的事實和專家的分析來說服讀者以外,作者還運用了描寫,比如下面這段:“就在她說話的時候,一隻大膽的老鼠躡手躡腳地向破舊走廊裡的一小袋玉米竄去。她的公公立刻抓起一把掃帚,朝入侵者的頭部猛擊。‘總算少了一張吃飯的嘴’,他邊打邊說……”這一小段描寫就能很好地幫助讀者感受到當地居民貧窮拮据的生活狀況,推動故事向前發展。

有時,細節描寫還能給文章帶來強烈的對比效果。比如有篇文章,講的是華盛頓州哥倫比亞高原上神秘的石油開採項目,其中有一段寫道:“表面上看,這裡是平靜的鄉村。綿延的群山中隱藏著一座座農場和果園,潺潺的哥倫比亞河滋潤著大地,頭頂白帽的亞當斯山和瑞妮山如同兩個高大的士兵,守衛著哥倫比亞河。就在這樣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下,卻是石油開發商們的噩夢——足足有兩英里厚的玄武岩地層,一塊標有地震信號的黑色火山岩,讓鋒利的鑽頭變成鈍鐵。”記者想說的是石油開採的困難程度,但如果沒有用細節描繪出美麗寧靜的鄉村圖畫,那麼大地下面的景象也就失去了衝擊力。

這就是寫作的第五個要點:適當運用描寫,讓故事更精彩生動。你可以利用描寫推動故事向前發展,也可以用細節描寫提高文字張力。

第六部分

最後,我們來說說論據材料來源要廣泛,讓故事更有說服力。當一位記者想要提出一個論點時,總會尋找權威言論或者事實依據來支持自己的觀點,這些就都是他的論據材料。但如果這些論據來源太單一,並且沒有經過精心的搭配,讀者就會覺得文章枯燥乏味,缺乏可信度。

通常大家會認為,反覆強調能加深讀者的印象,但想想看,一連串的數據拋給你,你是什麼感覺?或者羅列三大段來自權威人士的評論,你會有耐心看完嗎?恐怕很難吧!那什麼才是論據材料正確的打開方式呢?作者說了,正確的方式是把這些論據材料混在一起,一次只提供一小部分,這樣才能讓你的故事更連貫,也更有說服力。

我們先來看一段文字:“‘許多醫療專業都缺少醫生,這一現象正變得越來越嚴重’,約翰,美國醫療協會的主席說。來自洛杉磯西奈山雪松醫療中心的外科主治醫生詹姆斯也說:‘醫療保健的質量正在下降。’在明尼阿波利斯總醫院工作的主任醫師愛德華也說:‘我們現在就需要增加至少5個產科醫生。’”當報紙上出現這麼一段話時,大部分讀者都會直接跳過去不看吧?雖然一直在強調醫護人員數量少這個問題,但三句引語硬邦邦地拋出來,角度相同,缺少層次感,很難引起讀者的興趣。

現在我們把這三個人的話出現的位置稍微做一下調整,再來看修改之後的:“在明尼阿波利斯總醫院,獲得批准的助產士現在可以直接接生嬰兒。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醫院的產科醫生數量不斷減少,現有的產科醫生已經不堪重負。在洛杉磯的西奈山雪松醫療中心,一些非急需的手術被推遲到數月以後,詹姆斯的解釋是:‘醫療保健的質量正在下降。’依據美國醫療協會的說法,全國現在急需大約5萬名不同專業的醫生。”

這樣一改,感覺是不是好多了?助產士的出現為這段文字帶來了緊密關注的動態元素;美國醫療協會那位主席詹姆斯的話被引用是為了解釋手術不得不推遲,這讓這個引用顯得合理多了;西奈山醫療中心醫生的話被保留,但同樣是和具體緊迫的現實問題放在一起。這樣一來,就可以為讀者提供更多不同的實證,從而讓信息變得更加權威和有趣。

去哪裡找論據材料呢?很多人都習慣於去詢問高層人士,認為他們說出來的話更權威。來自高層的信息當然有用,但高層的身份讓他們很難看到下面發生的事情,並且他們工作太忙,往往沒有時間去理會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媒體記者,所以這樣的採訪往往事倍功半。作者建議我們,多去採訪一下中層人物。因為他們雖然不在頂端決策層,卻對政策十分了解,同時也能對基層發生的一切瞭如指掌。所以採訪時他們往往能提供更多的細節,引導記者把故事寫得栩栩如生。

如果你有一個選題,卻苦於找不到好的採訪對象,不能拿到第一手資料,按照作者給出的技巧,也可以進行一番新的嘗試。比如說,你要寫一個關於初戀的話題,就沒必要帶著明確的採訪目的,去尋找戀愛達人。你想啊,當你正兒八經地提問對方:“您怎麼看待愛情?”多半隻能得到敷衍的、程式化的回答。你可以約朋友來一場下午茶,從八卦明星秀恩愛開始,來引導身邊的人吐露自己的想法體會,他甚至會講一個自己的故事給你聽,這會讓你獲得更多的細節和有趣的內容。

這就是寫作的第六個要點:論據材料來源要廣泛,讓故事更有說服力。要儘量選擇不同的角度,廣泛尋找現象、引語和事例,而不是把同類材料進行簡單的疊加。選擇中層人士進行採訪,會事半功倍。

總結

說到這兒,今天的內容就聊得差不多了。下面,來簡單回顧一下今天為你分享的內容,讓寫作有料又有趣,讓你的故事更打動人,你可以遵循以下六個要點:

第一, 明確自己的角色,是總結者還是裁判。如果是總結者,在報道一個非常專業的領域或者關注度極高的話題時,不要提出明確的結論,避免誤導讀者;如果是裁判,要學會掌控全局,只保留衝突雙方最有價值的爭論,讓文章更緊湊有力。

第二, 熱點事件要從小處著眼,挖掘舊聞中的新意。關注具體、細微的東西,不僅可以讓你的視角更獨特,還能讓你的故事更加貼切、真實。

第三, 給故事設計具有神秘感的導語,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但要注意把握好尺度,不能忽悠讀者。

第四, 把抽象的數據具體化,讓讀者更容易接受。你可以用比例來代替龐大的數據,因為數字越小越容易被記住;也可以提供一個參照對象,讓數字更形象。

第五, 適當運用描寫,讓故事更精彩生動。你可以利用描寫推動故事向前發展,也可以用細節描寫提高文字張力。

第六, 論據材料來源要廣泛,讓故事更有說服力。要儘量選擇不同的角度,廣泛尋找現象、引語和事例,而不是把同類材料進行簡單的疊加。選擇中層人士進行採訪,會事半功倍。

其實寫作並不難,多下些功夫去搜集資料就是了。難的是讓它變得有趣,吸引讀者。如果你掌握了作者提供的這些要點,並且進行長期的寫作練習,那你講出來的故事也會令人印象深刻。另外,在這本書裡,還講了如何操作萬字以上的長篇故事,如果你有興趣,也可以找來看看。


放映開心室


題主像這樣問,平時業餘時間很可能沒怎麼看書,否則不會不會糾結到底要不要看書。我為大家分享幾個例子你就知道業餘時間到底要不要看書了。文章不長,很快就能讀完解決困惑。

郭德綱沒文憑卻讓人感覺文化功底紮實

郭德綱平時不抽菸、不喝酒、不會跳舞,是一個與現代人很不像的人,平時不表演的時候就愛讀書,而且是瘋狂讀書,于謙平時出去喝酒玩樂一般不叫郭德綱,因為他要看書。他家的書房就是一個大圖書館,曾經因為擺不下書所以才弄了一間大房間。


他自學四書五經、二十四史、中外名著等等,書讀的多了,知識面、視野廣了,這些都成為日後說相聲的文化支撐。肚子裡滿滿的貨。

所以郭德綱才說:人可以沒有文憑,但是不能沒文化,可以不上學但不能不讀書。


巴菲特的殺手鐧

查理*芒格可能大家不認識,但是你一定知道一本書叫《窮查理寶典》,這裡面介紹的全是關於芒格的。他就是巴菲特的殺手鐧之一。平時芒格也是跟郭德綱很相似,一有空全撲在書上。有人說芒格比巴菲特更聰明,每次有什麼重要決策都會聽聽芒格的意見

芒格說:我這輩子遇到的各行各業的聰明人,沒有一個不每天閱讀。沒有,一個也沒有。巴菲特閱讀量之多令人驚奇,他就是長著腿的書。

巴菲特每天閱讀大量財報、新聞等等,才能作出更好的決策。你以為那些大佬決策投不投錢幾分鐘搞定全憑一瞬間?他不會告訴你決策之前已經做了大量市場調研和分析公司這些事。然而巴菲特後面還有一個大佬支撐,就是芒格。他是巴菲特終極殺手鐧。

最後用楊絳的話結尾:你之所以有這樣的困惑,是因為書讀的太少,而想的又太多。希望每一個人業餘時間能夠看書提升自己。


菜鳥懂生活


對於在社會上打拼生存對我來說,知識真的很重要,知識能夠增加我們自身的內涵,提升我們的價值觀,甚至能改變自身的命運,擺脫目前的困境,君不見現在這社會上很多優秀企業老闆都是有堅持看書學習的習慣,因為看書學習會讓自己很充實,不是有一句話是這麼說來著:身體與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

我現在一有時間就看看書學習,增長知識點,而且還得常常思考,因為社會發展太快了,假如我停止了學習,給我的感覺就是自己退步了,所以,我們不僅要堅持不斷的利用業務一切時間去學習,去思考,讓自己每天都能成長一點,古人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知識是自身的根基,沒有知識的人,肚子裡沒有一點兒墨水,很難適應現在的這個社會,為了生存,只能做一些比較辛苦的工作,生活難有起色。想要有突破,必須增長知識點,提升自己的根基,讓別人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一起加油吧!我也在學習的路上。


何為天一


學無止境,學到老活到老,三天不學習,就感覺少了什麼!只要有時間我們都應該學習。地充實了自己,提升了自己,才能夠不斷完善自我。讓自己更充實,更內涵!!

在扎堆的人群中,人們都不甘於平凡,趨於平庸。要怎麼做,我們只有靜心下來認真學習。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也是指引我們通往成功的燈塔,讓我們在前行的道路上不再迷茫,更堅定了,我們前行的方向。讀書學習的過程也豐滿了我們的心智,讓自己腦洞大開,整個思路也變的不一樣起來,

讓自己變得更警醒。凡事都有了新的渠向!這一切都歸於勤讀書的原因!!

在這個崇尚金錢的時代裡,讀書能夠讓我們靜下心來,消除浮躁,讓我們真正知道學習,其實是修身養性,是不用花錢,但可以知道全世界的一種心性。

現在的人們都變得越來越浮躁,都是急於求成,夢想著一夜暴富,所以呼籲更多的愛看書者,沒事有時間時,(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多多預覽全書,讓大家都變的

從內而外的散發著優雅博學的氣質!加油吧!!!共勉!!!

我正在看書,你們呢??





用戶52277968980



kyju-liu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不論何時何地我們都應該學習。只有不斷地充實自己,提升自己,才能夠完善自我。

在芸芸眾生中誰都不願甘於平凡,趨於平庸。那我們該怎麼辦呢?只有靜下心來學習。“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也是我們通往成功的燈塔,它指引著我們,讓我們在前行的道路上不再迷茫,也堅定了我們前行的步伐。讀書學習的過程也是我們羽翼豐滿的過程。

在這個崇尚金。錢的時代裡能夠靜心學習的年輕人是少之又少。人們變得越來越浮躁,都是急於求成,夢想著一夜暴富。可誰曾知道這些都是海市蜃樓、空中樓閣見不得光的,終究還是會化為泡影。而當我們看到有些人突然間就名聲鵲起,可謂是一鳴驚人。但誰曾知道他那是“十年磨一劍,厚積薄發”潛心專研才有今天成就。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只要與書為伴,必會展翅翱翔。


生活印記錄


業餘時間,偶爾會想起要看書:

1.感覺心靈空虛的時候,在書中尋找支撐點。

2.感覺生活很無助的時候,在書中尋找生活的勇氣。

3.感覺生活很無趣的時候,在書中尋找生命的意義。

古人云: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讀書,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有用。

這種“有用”,有時可能並不是當今時代標榜的“效益”,或者“收益”。

可能僅僅是,在這個浮躁不安的時代中,有一隅心靈的“淨地”,和靈魂的“靜地”。

所謂的“修身養性”罷。

當然,生活的套路,生命的原罪,等等等,會讓心靈在現實的碰撞中成長與成熟。

不置可否,代價太大。也可能一蹶不振,再也沒有出發的勇氣。

金庸先生說:劍已配妥,出門便是江湖。

那麼,出門前,需先將自己打造成一把利劍。

而書,有時候可能即是劍譜!

而社會,即是江湖。

當你覺得自己無法掌控生活,姑且還可以有書可看。不是很好嗎?



洪兒說


讀書,是自我學習和提升的最常用手段。從小學到大學,讀書是為了不停的學習;工作後啊,養成讀書的習慣,就跟喝茶、穿衣、吃飯一樣,成為每天生活的一部分。慢慢覺的人啊,不應該抱著有用、沒用的目的來讀書,一是太功利,二是失去了讀書的樂趣。

書有很多,但你喜歡讀的,肯定是自己感興趣、有緣分的。讀書,如交友,就跟人群中你喜歡的那位,一定是自己中意的,不說一見鍾情吧,也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讀書,也是一樣,也是需要講機緣,天時地利人和湊到一塊,才有機會讀完一本書,獲得心靈上的巨大滿足。一段時間,對某個時期、某個話題比較感興趣,這本書就適合自己讀;也有可能,前年讀的一本書,當時覺得不錯,現在無論如何也是讀不下去。

人不是常說嗎,體胖需要勤跑步,人醜就該多讀書。鍛鍊和讀書是對自己投資最少,回報率卻是最高的休閒方式。所以說沒事的時候多讀書、多跑步,才能活出自己精彩的人生。


生活不止詩意的棲息


學習是一種習慣!

無論工作多忙,總會有休息的時間。

與其打遊戲追劇,

不如坐下來,靜靜地看書。

這樣既放鬆了自己的身體,

也學到了更多的知識,

簡直是兩全其美的事情!

我不反對追劇打遊戲,

這是每個人的選擇權利,要尊重。

我個人喜歡閒暇的時候讀讀書,

這也是我的權利。

工作中總會遇到很多問題,

社會也在快速發展,

有空讀書充電還是有必要的,

既幫助解決工作中的困難,

又不會和社會脫節。

讀書多了,知識面廣,

和別人可以更好的交流,

也可以結交到更多新朋友。

而且,腹有詩書氣自華!

不奢求成為董卿,撒貝寧,汪涵,何炅這些人,

最起碼也要比之前的自己要有所提高和改變。

讀書是為了讓自我更充實,也更自信!



V曉123


簡單算了一下,我已經出社會工作五年了,我非常願意拿出時間看書一直有個習慣,學習不僅從手機上學習,也從書本上學習,最重要從書本上學習,手機上面的知識點太豐富,太多,誘惑也太多,會干擾我的大腦。


我一般情況是買書,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互聯網看起來是免費的,但是有一些東西沒有經過事實的實論證,有些說法是錯的,我們一定要經過自己大腦思考,如果真正想學習,最好是從書本上或者是權威的網站學習,這樣不容易,給我們的人生誤導,畢竟書本是經過雜誌社反覆檢驗過的知識,沒有像互聯網那麼雜。

看書的確改變了我很多,比如我的性格,我剛出來的時候,我的性格說實話是很差,可以說是比較暴躁的,還有與人相處說話方面,雖然不是有意傷別人,但是自己性格很直說話也很直,確實也傷害了不少人。

對世界的一些看法,小的時候家裡條件也不好,沒有一個正確的世界觀,基本通過教育,父母教育,然後電視上的一些畫面對於世界有一個模糊的價值觀。



自己內心的一些缺點比如自卑,不敢當做太多人的面講話。

上面的我說的這些問題我全部都是通過讀書,改變的,書本里面的知識教了我很多,讓我看到了以前看不到的風景,我現在一個最大的愛好是學習知識豐富自己的人生,提升自己的認知,當然,我的第二個愛好和大家一樣是賺錢,沒有經濟的支撐,生活是不知不美好的。

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是萬萬不能的,有了金錢我們可以做人生很多美好有意義的事,並不是只是自己一個慾望的出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