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戲曲藝術家——武鴻鳳

武鴻鳳是解放後平調落子第一代女演員,是當代戲劇表演藝術大師,她聲音洪亮,音域寬廣,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創立了“武派”演唱風格,被稱為一代宗師。不幸的是,去年5月3日,武鴻鳳以86歲高齡離我們而去,永遠地告別了舞臺,永遠地告別了喜愛她的觀眾。

懷念戲曲藝術家——武鴻鳳

在我的心目中,武鴻鳳不僅僅是一個演員,更是一個時代的標誌。因為在她之前,武安平調落子儘管已有二百年曆史,但舞臺上的旦角卻始終是由男性扮演,像我們知道的杜更會、孫富琴、路洪貞、李秀奇等男演員皆是。舊社會窮人多,遇到災荒年吃了上頓沒下頓,窮人家便把孩子送到戲班去學戲,掙多掙少在其次,起碼能混口飯吃。那時候唱戲是不被人看好的職業,女孩子自然不會染指,所以演戲就成為男人的事情。1938年,八路軍129師開創了晉冀魯豫邊區抗日根據地,解放了人民,解放了婦女,武鴻鳳小小年紀就參加了兒童團,長大後又參加了村裡組織的文藝宣傳隊,演出了許多現代戲,如《王貴與李香香》、《仨女婿拜壽》、《喜鵲登枝》等,她的藝術天賦奠定了她以後的舞臺生涯,同時,她和她的姐妹們也開創了旦角由女性扮演的歷史先河。

懷念戲曲藝術家——武鴻鳳

我聽說“武鴻鳳”這個名字的時候,大概只有三、五歲,那時跟著母親到鄰村去看戲,也不知演的什麼,只知道去瞧武鴻鳳。進場時人太多,擠不進去,而且我還被把門的攔住了,小孩沒票也不讓進。母親已經進去了,見我沒進去,轉身跟把門的吵起來,但還是不讓進。母親耍了點小聰明,說:“你不讓孩子進,我也不看了,把票退給俺。”母親把票要過去了,卻沒有出來,而是讓另一個人把票遞給我,於是我也就舉著票堂而皇之進去了。不過,進是進去了,什麼也沒看著。大人們都是站著看戲,個兒矮一點的還踩著凳子,而我卻只能在人縫裡鑽來鑽去,抬頭是天,低頭是地,前後左右全是一根根粗腿。

真正看到武鴻鳳演戲是在1973年。那時我剛參加工作,在村裡當民辦教師。晚上聽說茶口村唱戲,唱的是“武鴻鳳”,更是激動不已,便和同事們相約,夜行十里山路前去觀演。這裡需要說明一下,那時戲碼不重要,主演很重要,瞧戲其實就是瞧演員,演員長得漂亮,唱得好,做得好,就能贏得觀眾——這大概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明星效應吧。武鴻鳳就具備這些條件,所以每個村都有許多“鴻鳳迷”,劇團演到哪裡,他們就跟到哪裡,專瞧武鴻鳳!

懷念戲曲藝術家——武鴻鳳

我們那天晚上看的是現代戲《紅嫂》。戲園門口人山人海。茶口村本就是個五千口人的大村,再加上十里八鄉趕來看戲的觀眾,簡直就是一票難求。好不容易弄到票了,又擠不進去。進去之後也沒有位子,說“座無虛席”那是客氣了,根本沒有立足之地,黑壓壓的都是人,能露個小臉看就算不錯了。

定下心來看戲,戲果然不錯。武鴻鳳扮演紅嫂,秦崇德扮演紅嫂的丈夫武二,兩人都是邯鄲平調劇團臺柱子,自然受到了觀眾的熱捧。從那時起,武鴻鳳、秦崇德這兩人的名字也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中,《點著了爐中火》、《孩兒他娘傍晚時》也成為當時的流行唱段,以致於後來我到武安劇團當團長,還專門請秦崇德老師為《丟官記》

設計唱腔。當然這是後話。

懷念戲曲藝術家——武鴻鳳

武鴻鳳除唱腔有特點外,表演也非常細膩。比如為傷員“熬雞湯”、往碗裡“舀雞湯”一場戲,動作都是虛擬的,所謂雞湯其實就是用勺子比劃比劃,既沒有雞,也沒有湯,然而她卻表演得非常到位,甚至湯流出來了,她還要用手刮一下,在碗邊槓槓……這一切都是藝術家對生活細心觀察的結果,充分體現了武鴻鳳對藝術精益求精的態度。

和武鴻鳳老師近距離接觸是在2004年的冬季。那時我已由武安市劇團調到武安市文化局,打算搞一場“武派藝術演唱會”。既然是武派,那就得把鼻祖請上來,於是我和武安電視臺主持人孔繁利一起到邯鄲去請。武老師是個十分講究的人,雖然年近古稀,但保養適度,打扮入時,完全像個貴婦人。她戴一副金絲邊花鏡,說一口濃重的家鄉話,態度溫和,平易近人。聊起劇團,她侃侃而談,但從不中傷別人,總是用包容的心態面對一切。當我們說明來意之後,武老師欣然應允了,並且還答應帶兩個徒弟過去,其中一個徒弟就是後來的“梅花獎”得主王紅。

那次演唱會非常成功,武老師唱了兩段她的拿手好戲《紅嫂》選段和《桃花庵》選段,另有七八個演員,分別學唱了武老師的其它唱段。武老師雖然上了點年紀,但嗓音一點沒變,風采不減當年。

和武老師最後一次見面,是在2017年的11月份。武安電視臺要錄製一個平調落子專題片,要我帶領他們到邯鄲採訪。當時採訪名單裡面沒有武老師,原因是聽說她病了,病得很厲害,無法接受採訪。當我們採訪完王紅時,王紅不解地問:“你們不去採訪武老師?”我當時愣了一下:“武老師能接受採訪嗎?”她說:“沒事,就是腿不能走路,神智很清晰。”於是,我們順著王紅指引的路線來到武老師家。路上我還對攝製組的人說:“這一次,我們一定要採訪到武鴻鳳,即使她不能唱,不能說,拍幾個鏡頭也是珍貴的,因為,這些老藝術家接受採訪的機會已經不多了。”

想不到一語成讖,2018年5月3日武鴻鳳老師真的離開了我們。噩耗傳來,山河嗚咽,幾代人心中的偶像就這樣不辭而別了,這讓那千千萬萬的鐵桿粉絲和“鴻鳳迷”村的父老鄉親情何以堪!

武鴻鳳老師已經離開我們一年了,我們懷念她,是因為她為平調落子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她創造的優美旋律傳遍了大江南北,她創立的武派藝術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戲曲愛好者,她豐富了平調落子曲目,她活躍了群眾文化生活……她雖然走了,但她所從事的平調落子事業並沒有終結;她雖然離開了我們,但她的音容笑貌卻永遠留在了我們的記憶裡。

你聽,喇叭里正在放她的唱段:點著了爐中火放出紅光……

你看,舞臺上正在演她的劇目:《桃花庵》、《三上轎》、《破洪洲》、《鍘趙王》……(作者:孔祥峰)

作者原為武安市平調落子劇團團長,現為中國儺戲研究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河北省作家協會會員,武安市戲劇曲藝家協會名譽主席,七步溝景區文化顧問。著有散文集《城市獵槍》、報告文學集《佼佼者》、文藝演唱集《哥倆好》、傳記文學《大夢人生》等,作品曾獲河北省首屆“月季花獎”、中國時代風采散文金獎、首屆浩然文學獎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