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的“坐”解釋為“因為”,各位網友有何看法?

同名ok


這句的“坐”字需要聯繫上下文來確定。唐人寫詩基本“眼前景,心中意,筆下詩”,出口成章,所以整首詩的前後事件進展與邏輯關係就可分析出來。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作者要去白雲生處的人家,想是拜會朋友,而人家在寒山之上,要經過曲折的石徑,還要注意“遠”字,作者大老遠來的,不是幾步距離,不是一會就能到達。

作者怎麼去的呢?第三句有“車”,坐車去。好了,有要去的地方、要會的人和要經過的地形。另外補充一下,古人作絕句用力多在第三句之“轉”,轉的有力,尾句合得越有詩意。那麼,剛剛說過“三要”,第三句的“轉”又要強調轉折,則“停車”意味就深了——目的明確,為何“停車”?整個事件過程和絕句進展到第三句,都停頓到了“停車”。而所以停車,“坐愛楓林晚”,因為憐愛喜愛楓林!那麼“晚”呢?晚字一方面恰恰照應第一句的“遠”字,另一方面恰恰為了說明“愛”之甚也!所以“坐”字根據事件過程和邏輯關係,解釋為“因為”是非常恰當的!如果理解為“坐著”,則第三句“停車”之詩意結構轉折不明顯了,同時於事件敘述語氣和邏輯上也顯得侷促不暢。

尾句不說了。

那麼,還有沒有其他證據說“坐”字有類似因為的意思麼?

有!

漢樂府有首《陌上桑》,裡面寫了羅敷這麼一位美麗的姑娘,其中有幾句——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行者、少年和耕者回到家裡“怨怒”於家人(不如羅敷美),為啥呢?——但坐觀羅敷,就是因為看過了羅敷姑娘。這裡注意看:既然“來歸”了,肯定不是在羅敷身邊了,更不可能再“坐著”觀羅敷了,這裡的“坐”正是因為之意。

所以,停車坐愛楓林晚之“坐”字理解為“因為”是最適合的。


芬陀利華510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牧《山行》一詩中的詩句。其中的“坐愛”一詞,存在一些不同的解釋。有人認為其中的“坐”是“因為、由於”的意思,那麼這句詩的意思就是:因為喜歡傍晚的楓葉林,所以在這裡停下車。百度漢語裡對“坐”字的解釋裡,還專門用杜牧的這句詩當作解釋這種詞義的例句:“7、介詞,因,由於,為著:‘停車~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這種解釋表面上看似乎也能講得通。

然而,這種解釋其實是錯誤的。

這是因為,在唐代,“坐愛”是一個常用的詞組,這兩個字是固定在一起使用的,並且是有著基本含義的。這個詞的基本含義就是:坐著欣賞。其中的“坐”,就是坐著的意思。唐代有不少詩人在他們的詩歌中都使用過這個詞。例如:

唐代元稹在他的《月三十韻》中有這樣的詩句:“坐愛規將合,行看望已幾。絳河冰鑑朗,黃道玉輪巍。”其中的“坐”與第二句的“行”是相對的,顯示出這個“坐”是個動詞,就是坐著的意思。

白居易在《玩松竹二首》中有“坐愛前簷前,臥愛北窗北。窗竹多好風,簷松有嘉色。”這其中的“坐”很明顯也是坐著的意思,是與“臥”相對的。

唐代孟郊在其《送淡公》一詩中有這樣的句子:“坐愛青草上,意含滄海濱。渺渺獨見水,悠悠不問人。”這其中的“坐”,更是已經表明了是坐在某某東西之上的意思。

唐代劉威在其《題許子正處士新池》中的詩句“坐愛風塵日已西,功成得與化工齊。”,裡面的“坐”也是坐著的意思。

唐代唐彥謙虛在其《敘別》一詩中的詩句“夜合花香開小院,坐愛涼風吹醉面”,裡面的“坐”同樣是坐著的意思。

另外,在上面這些詩句中,“坐愛”都有“坐著欣賞”的意思。

可見,“坐愛”在唐代實際是一個固定詞組,有基本固定的意思。其中的“坐”不是“因為、由於”的意思,而是“坐著”的意思。

“停車坐愛楓林晚”,意思就是:停下車來,坐在那裡欣賞傍晚的楓樹林。如果有哪個老師再對你講這句詩中的“坐”是“因為、由於”的意思,你可以大膽地反駁他。我上面舉的這些例子足夠駁倒他了。



霜鬥寒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從詩句的停頓韻律看來,應是“停車/坐愛/楓林晚”。“愛”在這裡是動詞,有“喜愛”的意思,是杜牧表達對夕暉照楓林的喜愛之情。

“坐”在此詩中除了有作為介詞“由於、因為”的意思之外,還有可能是作為動詞“坐著”的意思。

先用“坐著”的意思來跟“愛”組合,那麼詩句的解釋就是“停下車來坐著(觀賞)我喜愛的傍晚楓林。”而用“因為”來組合,則是“為了(觀賞)我喜愛的傍晚楓林而停下車來”。

從單句上看,兩個解釋都對。那麼,再嘗試從全詩的意境來分析。

詩人乘坐馬車,沿著一條幽遠綿長的石頭小路,在帶著寒意的山間行進。石頭小路有些斜,但是坡度不大,可以悠哉遊哉地眺望深遠處的白雲人家,也為後面的停車作了鋪墊。

寒山石徑、白雲人家,景緻雖美,然而都不足以讓詩人停車觀賞。直到傍晚,看到夕暉映照下的楓樹林,不禁被深深吸引住,於是停下車來感受詩意佳景。在詩人心中,前面的景色都比不上這片楓林,他因看到楓林而萌生愛意,為所愛停車,正所謂“三千繁花落,只為君傾城”。

因此“停車”和“愛”是因果關係,因愛停車,“坐”是“因為”的意思。況且,詩人停車後,極有可能會下車觀賞,如果坐在車上,又怎能看到夕照楓林的全貌呢!


倚齋聽風雨


標題很有意思,也來說說我的看法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唐•杜牧的一首詩。

“停車坐愛楓林晚”。這個“坐”不能解釋為“因為”,也不是坐車上和坐路傍,因老杜原本是坐車而來,坐車上和坐路傍都是坐,反而坐車上視野更開闊,更便於觀賞“楓林晚”。老杜又何苦再重複說一次坐車上呢。

我們都有旅遊的經驗;到了景點,肯定會下車到處走走,看看。環顧和欣賞周圍美好的山水或事物。到了景點還坐車上不合乎常理。這個“坐”解釋為坐車上或路傍不成立。

那麼這個“坐”為什麼不能解釋為“因為”呢?老杜乘車出門,只有兩個原因,原因一是去拜訪友人。那友人一定是住在“白雲深處”的人家,可已經是夕陽西下了,那白雲深處的人家還遠著呢!還不快快趕路?如果天黑了這“石徑”怎麼走呀!老杜還有心情中途停車觀看風景嗎?所以說老杜半途“因為”看到了我們姑且叫“楓林晚照”的風景,停車觀看也不合常理,可以排除。

原因二是老杜特別乘車去觀賞“楓林晚照”,這主意是早已確定了,不是乘車到了景點因為這景色好才停車觀賞。退一步說:如果“坐”在這裡解釋為“因為,”以老杜的才華,可以有很多選擇,比如“停車惟愛楓林晚”。或用其他字來表達“因為”的意思,又何須用“坐”這麼晦澀的字眼呢?另老杜要去觀賞“楓林晚照”是在未去之前就己經決定了,為什麼決定要去呢?是(因為)那裡楓林的風景好才去的,而不是去到了才(因為)風景好停下車來觀賞。時間不同,有了前一個(因為),那後一個(因為)就毫無意義。

那麼“坐”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古人將車的不同用途是劃分開的,比如;軸重車,(用作運輸)戰車,(用來打仗)坐車,用於載人……。我認為“停車坐”這個“坐”不能單獨割裂開來推敲它的意義,而是要“停車坐”這三個字連起來然後分析它究競代表什麼意思。

我理解為;車停定了,人也停止不再坐車上了,就是車停,坐停。(坐,在這裡是動詞)停止不坐車上了,接下來幹什麼呢?我前面說的到了景區,就是下來走走,看看唄!老杜這是一語雙關,經過細心的推敲,字詞精煉,貼切。

綜上所述,這個“坐”認為是坐在那裡看風景是違反常理。但如果“坐”解釋為因為也不恰當,老杜早就因為那“楓林晚照”景色好才驅車去觀賞,不是到了之後停了車才因為景色好而下車觀賞,這是有意為之和偶然發現的不同。

排除了探親訪友,不合常理的坐那裡觀賞風景,剖析了“坐”為什麼不可能作“因為”的解釋,聯繫“停車坐”三字的含義就是;停車,停坐,(可理解為不坐在車上)下來看喜愛的“楓林晚照”景色。😄😀

以上是我的看法,謝謝各位閱讀!




觀海聽濤\n


杜牧這首詩,現代人讀起來可能覺得很汙,但它卻成就了中國四大名亭之一的愛晚亭。

杜牧,我們都很熟悉,以七言絕句著稱,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傳世作品以詠史懷古,例如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姜夔對他更是讚賞有加,其中《鶴鴿天.十六夜出》寫道:東風歷歷紅樓下,誰識三生杜牧之。而我個人也愛讀杜牧的詩詞,其中涉及到今天要分享的《山行》,我認為是他寫景最好的這首。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記得好早讀書的時候,男生們喜歡大聲朗讀這首山行,尤其是在第三句的時候,調子都會故意拉長,生怕旁人聽不見,而我們也只是假裝什麼都不知道,畢竟他以詩詞為名,佔了道德的制高點。我個人對這種行為還是比較抗拒的,詩詞可以玩味,不能過於褻瀆。

這是一首意境極美的詩詞,情感美與自然美交相輝映,融為一體,石子路、山裡人家、天上白雲、秋日紅葉,一幅秋季生機勃勃的畫面。詩人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他以自己的旅遊凝視,給我們展示了山間秋景。

山上石頭的小路蜿蜒曲折向遠方伸展開來,似乎在白雲的深處有人家,可見山林多生氣。

第三句,停車坐愛楓林晚,註釋下:“坐”是“因為”的意思。因為夕陽下的楓葉太美,禁不住停車觀看。這裡的晚,極妙。寫了特定的時間,夕陽下的楓林,遙相呼應,晚霞與楓葉的紅,相輝映。

“霜葉紅於二月花”是全詩的中心句,前面坐好鋪墊,以二月花對比,襯托楓葉之美。

全詩對秋日的讚揚,也擺脫了古代文人對春天的消極態度,大有劉禹錫的我言春日勝春朝的意味,態度豪爽向上。詩句情韻悠揚,餘味無窮,值得品讀。

愛,就停留,詩人是隨性的,也是自我的陶醉。

其實好的旅遊者也是一樣,不一定要到了目的地趕緊拍照,留下回憶,反倒是你認真去欣賞,與自然一體,才是生活的真諦。

而現在嶽麓山的愛晚亭,為嶽麓書院院長羅典創建,原名紅葉亭,後由湖廣總督畢沅取自杜牧《山行》“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更名為愛晚亭,與醉翁亭、湖心亭、陶然亭並稱中國四大名亭。每年秋日,四周楓林,紅葉滿山,頗為壯觀。


每天讀宋詞


詩詞的字句極為簡練,一個字的選用,詩家雖然往往經過反覆的推敲,但有時也留有異解的空間。因此,對詩句的解意是允許有不同意見的。當年郭沫若解釋毛澤東的𡿨婁山關〉,費了許多功夫,刊登在𡿨詩刊〉上。毛主席看了不滿意,親自寫了改正意見,送到〈詩刊〉仍以郭沬若名義發表。當然這是為了給郭老留點面子。所以,對前人的詩句,特別是個別字的解釋,都不能說:“我是對的”,“你們的理解是錯的”。尤其是肯定的話少說一點比較好,因為你不是第一作者,別人的理解未始不無道理。而且各有各的理解,可能顯示原作留給讀者有想像的空間,這其實是好事。

在當下,對杜牧𡿨山行〉這“坐”字的解釋爭論,我覺得也可以聽聽紅娘“能罷休,便罷休,又何必苦追求”的意見。不過,大家若是主張湊湊網上的熱鬧,我倒想,當時坐在車裡的杜牧,因為嶽麓山的秋楓很美,他讓車夫停下來看看,或是下車找個地方坐著看,這樣也就已經說明了停車的原因。我們何必把這個“坐”字解釋成為“因為”呢?而且坐作因為解,我們還沒見過。再說,如果杜牧想把停車的原因說得明白,他還可以用“為”或“惟”字,來代替“坐”字。與格律無損,而表意更為直接,豈不美哉?可杜老沒這麼做,我們還是聽他的吧!我這全是不著邊際的想法,識者千萬別當回事,謝謝,謝謝!


信敏498


不十分肯定,湊興說一點感想。

我覺得這個“坐”字,無論如何都不可以是“因為”的意思。的確,這裡的語氣轉折中有“因為”的意思,但它是隱含在字與字之間、而不在任何一個字上的。

停車坐愛楓林晚,這裡的“坐”字,有一系列的意思——首先,人坐下來,其次,因為身體坐了下來所以才有可能做到用整個身心去“愛”(也就是欣賞、貪婪地觀看,用眼睛看、用心靈感受)這一程山路周邊楓林所呈現出的那種絢爛、斑斕的熟透的那種美,如果不用這個“坐”字,很難找到第二個字能承載和傳遞出這麼一連串的意思。

在“停車坐”下來之前,車子是一直顛簸前行的,乘車人雖然完全可以用眼睛觀賞這晚秋楓林的美景,但因為身體隨著車子的前行而顛簸著,不能完全放鬆身心、從而可以盡情盡興地欣賞,所以詩人必須先讓車子停下來,將自己的全部注意力解脫出來,從而能盡情欣賞,以達到身心與周圍秋景的充分交融。

另外,從整個句子的音律效果上看,“坐”字也比較合適嵌在這個位置: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TeaC


在湖南長沙嶽麓山上,建有一座以杜牧這首《山行》名句命名的亭子,這座亭子叫做“愛晚亭”,她的名字正是來源於題目中所述:停車坐愛楓林晚。



此前遊覽嶽麓山時,幾位朋友恰好討論到“坐”字的含義,與樓上幾位朋友意見不同,讀書君倒是認為,“坐”字在此作“因為”解,非常恰當。尤記得,後來大學時候老師講起這首詩時,解釋的含義已是如此。我們從頭看來:

起始兩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石頭小路遠遠地蜿蜒地伸向寒山,那盡頭雲深之處,有著人家。將詩人山行所見之景非常有畫面感地勾勒在讀者眼前。



風景描繪完了,照常理,接下來該寫人寫情了,詩人是怎麼寫的呢?“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此兩句,有人,有情。我為什麼在此處停下車來駐足觀望?是因為這晚照下的楓林,經霜的楓葉比二月春花還要紅豔動人,讓人不得不駐足停留。



除了詩意可以解讀得通以外,查詢“坐”的詞意,在做介詞使用時,它的含義可解釋為“因為,由於”。


讀書燈下


賞析一個字在詩中的意義,不能斷章取義,得先窺其全貌。《山行》是唐代詩人杜牧寫的一首讚美深秋山林佳景的絕句,有石徑、有白雲、有人家,還有楓林。

詩人乘著馬車沿著山路前行,看到白雲飄浮的地方隱藏著幾戶人家,一路景色優美,心情尤為愉悅。不知不覺已到了傍晚,夕陽西下。突然,詩人眼睛一亮,停住了馬車,原來是被路上輝映著漫天霞光的楓樹林吸引住了。於是,他坐在馬車上欣賞這難得的深秋紅霜葉。

詩中並沒有寫詩人自身有下車的動作,而停住了馬車之後的動作就是坐在車上,欣賞車外自己喜愛的楓樹林。詩人一路都在欣賞車外的景色,突然停車,也只是想多看一會。所以“坐”,是“坐在車上看”的意思,是一個欣賞美景的動作。



詩是需要用心去體會和感悟的,而不能當作文言文來逐字逐句翻譯!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這一千古名句因為立意高遠、意境優美而被千年傳唱。但是煞風景的是,從小學開始,各類教輔就把這個“坐”字解釋為“因為”:停車是因為太喜歡這個傍晚的楓林了。

太牽強了,完全就是按照現代人思維去理解古人!

一直以來,我對古詩詞後面配翻譯非常不理解,嚴格來說,詩是一種相對獨立的文學體裁,無法通過《辭海》和其他歷史知識以及既有經驗去解釋,它引起的不是感官的外表撞擊,而是靈魂的內部共鳴。比如: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崗。

……

這些名句你怎麼去翻譯成現代白話文?你第一眼看到的時候,眼前和腦海中瞬間便浮現出一幅幅畫面,或讓人心曠神怡,或讓人心旌動搖,或讓人肝腸寸斷……但如果強行解釋或者翻譯,那就無異於“牛嚼牡丹”,大煞風景了。

我們現代為什麼出不了文學大家,就因為刻板而毫無靈性的語文應試教育,什麼都依“標準答案”為準——語文不同於數學的一大特點是:很多問題沒有也不應該有標準答案,比如對詩的理解。

單從這一件事上來講,教育改革,任重而道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