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題材交響音樂的宏構之道

“丝路”题材交响音乐的宏构之道

文 | 王安潮

隨著“絲綢之路”“一帶一路”經濟與文化建設的國家政策建設規劃的逐漸深入,加之“絲路”沿線音樂資源的豐富而為創作提供了多種可能性,絲路題材音樂創作的發展也日漸興旺起來。歌曲是這其中最為活躍的體裁,它易於為大眾所理解,又是絲路沿線最為常見的音樂形式,所以其創作的數量在絲路題材中最多。但具有恢弘的音樂氣勢和厚重的文化蘊涵,乃至在現代文化中具有特殊象徵性的交響樂,則是這其中最能表現“絲路”氣度的音樂體裁,近年來的創作也漸趨增多,而且呈現大型化的發展態勢。它們多以交響套曲為形式,以豐富的歷史和民族音樂為內容,將國家語境下的交響樂宏構之道提升為話題。

從歷史的角度看,改革開放後很多音樂家已在有意為之地創作“絲路”題材,區域文化發展的意識促使作曲家早有成功的探索,如趙季平的《絲綢之路幻想曲》、韓蘭魁的《絲路斷想》、崔炳元的《絲路長安》、周吉《龜茲古韻》等,“絲綢之路”交響樂創作比賽或主題性交響音樂會層出不窮,而馬友友的“絲綢之路項目”也推出了大量作品,並有了“絲路”音樂推展為世界音樂話題的意味。近年來,“絲路”題材交響樂創作呈多元化的勃發態勢,如:在2016年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中,由上海音樂學院組創的《絲路追夢》由“序曲”“隨想曲”“狂想曲”“幻想曲”“暢想曲”等五個具有線索緊密連接的組曲所構成,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在2018年第四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中,中央音樂學院展演的交響組曲《絲綢之路》包括“絲路兩幀”“風月蒼茫”“空中花園”“絲韻”“萬里行”,以不同的側目而展現“絲路”由古韻、蒼茫、悠遠帶給作曲家的無限藝術想象;2018年歲末,由西安音樂學院新創的交響組曲《絲路風情》在古城再次奏響“絲路”華章,組曲包括為古箏與管絃樂隊而作的“望雪”、管絃樂“青海長雲”、為琵琶與管絃樂隊而作的“浮動”、管絃樂“絲路長歌”、琵琶協奏曲“樓蘭”、管絃樂“絲路掠影”及大提琴協奏曲“青川河”等七樂篇構成。上述作品從高遠立意到細節描繪,從技術創新到文化挖掘,都有其特色。其共同的特點是宏篇構思、多人協作,意在從大處著眼、小處落筆,表現了新穎現代的絲路題材交響樂的新境界。其優點自不待言,值得總結與發揚,同時,也為當下蜂擁而至的創作思潮造起了勢頭,提供了借鑑。

一是音樂選材問題。現在形成的共同音樂素材選材意向是以“絲路”沿線的遺存音樂為限,但有的從民族民間音樂中來選,有的從歷史遺存的古樂記載中來選,有的則從文化意象中的蘊涵來選。《絲路風情》中的“望雪”(吳延曲)從唐代祖詠的詩篇《終南望餘雪》的意境引發聯想,又以西北“哭音”音階構成的極具地域文化符號的音調中展開樂象,從而構成了“絲路”古韻的民族民間音樂表達;“絲路長歌”(白超曲)也是意在古韻的緣起,但它卻將西北音調進行了整體性音響構造的現代表達,由聲部的疊加或減少而產生西北音調,並間插特色音色的點亮、特色四度音程的凸顯而展現“長歌”抒懷的蒼茫、悠遠意象;“青海長雲”以具體的“絲路”物象為描摹體裁,以青海地域的音樂素材展現“雲”或靜謐或飄動時的樂象,它的旋律線條和聲部疊加所“聚攏”的形狀,都是有其素材的畫境表達特點;“青川河”是以哈薩克族歌調及節奏為素材,但並未採用冬不拉等特色樂器而進行素材的外化表現,而是利用了大提琴這一更為歌腔化的樂器表現民歌素材的線條,大提琴也很好地展現宋代以來流行於胡部的拉絃樂器的樂象。選材是為了達意,一部大型組曲(或套曲)中不能都是實指,還應有虛實相間的素材及其樂象表達,這樣才能構成整體性的交響宏構樂篇。

二是音色音響問題。“絲路”沿線音色的表達或以樂器的特色外化表達,或以合奏樂器的層次化內涵顯現;有的作曲家喜好明確的旋律線條來表現,有的則傾向音色的整體“混響”來表達。如“樓蘭”(馮季勇曲)以唐代最為標識性的琵琶的彈挑吟揉來表現西北旋律,音色及其所表達的旋律較為明確,樂隊營造的音響空間為其做了音色的衍展、烘托和轉折;“浮動”(劉琨曲)運用了琵琶音色為主導,但卻非傳統手法上的單純音色,而是以樂隊混色展現浮起與下沉的多種音響狀態,給人以音響漸變、對比的整體性印象;“望雪”並未選擇琵琶來表現唐代音色,而是以古箏更為寬度的吟揉而產生的音色為載體,表達了古雅樂音階,讓人們彷彿進入了西安鼓樂坐樂的音響空間。

另外,還有節奏律動、結構佈局等問題,也是“絲路”題材交響音樂宏篇構想的因素之重。但因其或外在或隱含於上述問題之中,茲此不再做展開。統而觀之,盛世需做大樂,而“大樂必易”(《禮記·樂論》),方能為大眾所解。“絲路”題材交響樂創作是國家文化語境之使然,其主題素材、音色音響上的明確指向性,將在其鴻篇鉅製的大型化創作之始就做好統籌,如此才能使其成為新時代文化的精神標識。

- THE END -

快手、抖音賬號

“丝路”题材交响音乐的宏构之道
“丝路”题材交响音乐的宏构之道

近期熱門文章

你所不知道的巴黎聖母院和音樂的故事

《音樂週報》@你!快來說出你和《音樂週報》的故事…

音樂教師有哪些隱性負擔?| 爭鳴

足不出戶,跟世界排名前30音樂院校導師直接上課

北京合唱節5月開幕,音樂週報與北京音樂家協會邀全國合唱團晉京展演

訂閱2019年《音樂週報》,戳這裡!

快收藏!改革開放“40載·40歌”完整版來了

潮·湧 | 改革開放40年之“十大古典音樂事件”

民族管絃樂隊座位究竟怎麼排?

唱合唱,你的聲音“炸”嗎?

Q:想訂閱《音樂週報》?

A:請進入“音樂週報”微信公眾號,點擊下拉菜單“訂閱報紙”。

A:發這裡 [email protected]

Q:想合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