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張家界市永定區是一個以土家族為主要成員的典型農業地區。自古以來,當地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土家農耕文明。張家界土家族“糊倉”習俗,主要流傳在張家界市永定區以農事耕作為主的鄉村。每當到插秧季節,勤勞純樸的土家人就要舉行“糊倉”活動。
這一習俗起源何朝何代,現在無法考證。相傳明朝末年,長工們聚集一起給一姓全的財主“打工”插秧,因不堪苛捐雜稅重負和財主剝削,為頭的長工就設計一齣戲弄財主的遊戲,並讓其“破費”一下,謊說高人講今年年成不好,有鼠疫蟲災之害,必須要蒸甜酒、炒炒米、用碗大的肉塊來舉行祭神儀式,並要吃過祭品的長工去栽秧,這樣就不會出現鼠咬、蟲蛀之害,所長出的稻穀是粒粒飽滿,顆顆像黃金。於是就有了“開秧門”前的“過早”儀式,又有了早飯中的“蓋碗肉”。長工們還不解氣,他們聲稱受高人旨意,插秧要糊稀泥,這樣才有好收成。財主信以為真,便欣然接受。於是,長工們便一邊向財主砸稀泥,一邊唸唸有詞,結果,財主被糊了一身稀泥,臉上還不得不堆起笑容說:“糊吧糊吧,糊得越多,穀子越多……”後來,這一習谷便流傳開來,成為一年一度插秧時節土家人的美好祝福和希望。這種美好寓意也相應沿襲下來。在“糊倉”過程中,人們懷著一分對美好年成的殷殷期待,忘卻煩惱,忘卻勞累,互相摔稀泥。那份虔誠和投入,在現在看來,既是對豐年的祈求,又是一種快樂的宣洩。
在異彩紛呈的土家農耕文化中,“糊倉”習俗一直代代相傳,並深深植根於當地老百姓的生活當中。特別是解放以後大集體年代,以生產隊和生產小組舉行,生產隊長和小組長成為眾人糊泥的主要對象。改革開放以後,田土到了戶,舉行的規模相對減小,有的不請工,也就減少了“糊倉”的環節,但“開秧門”、“吃蓋碗肉”的習俗仍然保留著。
通過近幾年的挖掘整理發現,土家“糊倉”習俗已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分整田、祭祀、開秧門、吃蓋碗肉和糊倉四部分。首先是整田、耙田,“三犁三耙,田都會化”。土家人的稻田至少要犁三遍,再耙三遍。那些稻田大多在山坡上和山灣裡,它們順著山勢和地形,一丘疊著一丘,高高低低,大大小小,順勢成形。什麼刀把田、月亮田、四方田、倒柺子田、撮箕田、缸子田、巴掌田……把這些一個個名字怪怪的秧田整好後,就進行第二個環節,“開秧門”。天剛麻門亮主人家泡好了炒米、煮好了甜酒讓幫工的人“過早”。然後舉行下田扯秧儀式。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先起第一個秧,扯第一個秧十分講究,無論秧田方向如何,首先必須面向東方起半個秧,再面向南方起半個秧,然後合攏一起,再用稻草捆紮,兩半叉開,置於田坎上,然後高喊“開秧門羅——”,之後是一段祝詞:“開秧門,栽大秧,東邊栽成索索秧,西邊栽得行對行。索索秧,行對行,打穀用籮挑,收谷裝滿倉”。祝詞唸誦完畢,大家便下田扯秧。第三是吃“蓋碗肉”,後來的吃“蓋碗肉”演變成由插秧能手去揭。那塊蓋碗肉有巴掌大、寸把厚、半斤重,肥嘟嘟、油嘰嘰的,誰揭了“蓋碗肉”一天的勞動便由他(她)來領頭。揭了“蓋碗肉”就意味著一種能力、一分責任、一種擔當。如果有推辭不決的現象,就由席間老者決定,夾給誰,誰就是領頭人。最後是“糊倉”,“糊倉”是插秧當中的高潮,在一丘田快插完時舉行。在最後一丘秧田裡,聚集了很多幫忙插秧的人,還有很多看熱鬧的人,大家心裡都憋著一股子勁,看誰插秧插得最快,插得慢的人往往會被插得快的人圍住,最後關在秧田中間出不來,這叫“關豬籠”。這時候,插得快的人就會跑到田埂上,率先抓起泥巴朝關了豬籠的人砸去。只聽“叭”的一聲後,整個田裡的男女老少都砸了起來,有的澆水,有的糊泥,田裡的糊稀泥,岸上的笑嘻嘻,也有專門去砸主人一身稀泥巴的。主人身上被砸的稀泥巴越多,收成就越好,主人就越高興。“糊倉”意味著風調雨順,農作物豐收。也意味著穀倉裡儲的糧食鼠不咬、蟲不蛀。正因為是這樣,在糊稀泥巴過程中,誰也不會起火,誰也不會記仇,所以田野就會上演一場你追我趕的遊戲,場面極其熱鬧。少則十幾人,或幾十人,多則上百人。
張家界土家“糊倉”習俗,主要流傳在永定區的王家坪、沅古坪一帶,傳至今日大約400多年曆史,其傳承一般以鄉村和山寨為主農戶,代代相襲。目前傳承人年紀最大的82歲,最小的18歲。為什麼要挖掘它、整理它、並申報它為省級傳統文化保護項目呢?因為土家族“糊倉”習俗有著濃厚的地方特色。一方山水養育一方人,一方人培育出一方本土文化。它是永定土家農耕文化的縮印,有著濃郁的鄉土氣息,體現出土家人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豪爽性格,鄉土氣息濃郁。粗獷豪放,野趣橫生,充滿了鄉間野趣。是廣大群眾參與性極強的活動,同時,又富有特殊的人情味,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通過“糊泥巴”顯得更加親密和諧,情面別開、生動有趣,充滿了人間真情和生活情調。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種田已經不是人們唯一的生存方式,許多農田已經被賦予了新的歷史使命,退出了傳統耕作方式,加上大部分中、青年人紛紛進城或外出打工,導致這一民俗正在失去生存土壤。追尋“糊倉”習俗的歷史文化淵源,感於古老土家民族的匠心獨創,我們期待著這一古老習俗得以重放光彩。為保護這一民俗,我們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結合旅遊開發,對土家自然村落和土家民居實行保護,並將其民俗文化列入保護內容,制定了發展規劃。一是搞好普查,進行搶救性的挖掘、整理;二是利用影視、數字、技術建立完整檔案;三是確定原生態土家民俗文化保護村寨,確定傳承人;四是每年有目的的舉辦一次以“糊倉”習俗為主題的農耕文化節活動。(湖南省張家界市文化館館長、副研究館員 覃大鈞)
閱讀更多 直播城鄉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