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四川話和武漢話很像?

李暉


湖北荊州的馬山鎮陰湘城村

新石器石代遺址,江漢平原及周邊最早的文明不容反反駁!

包括四川、重慶、江漢平原及周邊的語言(包括西南官話)

都是以古馬山話為基礎衍生而來的,古來湖廣填四川一輩一輩傳來不會錯(劉備、關羽也在這生活過,並且也把當地很多子弟兵帶進川了)所以四川成都話與我們馬山話有很多相同點,比如“階簷、稻場等”

天潛沔語音不一樣,應屬屈家嶺文化應與馬山陰湘城文明無太多相關,(名氣大,只能說發掘比陰湘城早而已)

做為一個荊州馬山人,出門一講話人家都說是咱是四川的!只能說全國絕大多數人不知道我們馬山陰湘城文明的歷史!應該說我們馬山陰湘城語音才是西南官話的祖宗


糕級顧問


我是四川人,第一次坐火車去上海,我在武漢轉車,在候車室裡,以及上車後的車廂裡,我就像見到了家鄉人一樣的感覺,因為說著差不多的話,只是音調方面有些不一樣而已。從那時起,我就知道了四川話不僅僅是雲南貴州和重慶人說,湖北武漢人也說。

【01】湖廣填四川

明朝末年,張獻忠起義,後與清朝抗衡,張獻忠在四川成都殺了些人,清軍入川時又殺了不少蜀地本地人,其原因大概是寧肯錯殺一千,也不肯放過一人吧,以為所有蜀人都是張獻忠的黨羽。張獻忠死了後,四川基本上是沒人了,清朝為了把這個空填上,便從湖南、湖北及廣州這邊移人過來,這就是有名的歷史上的事實——湖廣填四川。但是湖北過來的最多,我家祖上就是從湖北孝感麻城那邊過來的,族譜裡都有記載,我祖父年輕時,那邊的人還送過族譜過來,並傳來了字派。

所以把家鄉話帶過來,也是一個原因,只是在演變的過程中,好多話融入了本地的一些方言,然後便有了一些不一樣。

【02】西南官方話

這種說法也是有根據的,因為湖廣填四川,不過是老四川,就是包括重慶在內的,但是貴州和雲南,以及西藏接近四川的地方,都會這種話,那就不是湖廣填四川這麼簡單的事情了。所以按照區劃,湖北、雲南、貴州、重慶等都屬於西南方向,這一帶的人大多說話都向一個方向去,形成了通用的語言。但又各自擁有自己的方言。就像東北話一樣,在東北三省以及北京等都受到影響一樣的道理。

我是青鸞驚鴻,70後蜀女,喜歡讀書寫文字和心理學。感謝相遇在頭條,感恩喜歡我的文字。

青鸞驚鴻


(一)大同小異

四川方言與武漢方言之間確實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尤其是聲調的特徵(也就是俗稱的講話“調子”)大同小異——武漢話、“四川話”陰平都是高音,陽平都是低音,上聲都是中音,去聲都是先低音、後略微抬高。

下面,具體對比武漢話聲調與成都話聲調:

武漢:陰平55,陽平213,上聲42,去聲35。

成都:陽平55,陽平21,上聲42,去聲213。

大家按照上述調值,試著發出武漢話、成都話的聲調,確實大同小異。(兩者的去聲發音具體調值有明顯區別,成都話的去聲偏低。)

由於聲調是漢語發音的一個鮮明特徵,人們判斷一種方言究竟是哪個地方的、屬於哪個方言系統,往往第一印象是根據其聲調。例如,北方多數方言的聲母韻母系統差別並不大,但是,正是由於聲調的不同,人們一下子就能夠聽出,張三說的是西安話,,李四是河南人,王五來自東北…… 同樣道理,武漢話與四川方言的相似,很大程度是來自聲調給人們以“好像差不多”的印象。

四川多數方言與武漢話之間的相似性不僅僅是在聲調方面,而且,聲母韻母系統、詞語的相似性也較大——都缺乏韻母eng、ing,聲母裡沒有zh、ch、sh,基本上都是l、n不分,都把“馮”讀成fong,“朋”讀成pong,“夢”念成mong……

(二)為什麼相似?原因:屬於同一個方言家族——西南官話。

需要說明的是,四川方言與武漢話相似性很大,並不意味著是“武漢人說四川話”,也不是“四川人說武漢話”。

兩者之所以相似,是因為,川渝方言與武漢等許多地方的方言同屬於一個方言大系統——西南官話,它們之間是漢語中的“旁系近親屬”關係,形象地說,相當於“堂兄弟姐妹”關係。

西南官話在古代後期才形成,形成之後,內部保持著較大程度的一致性,雖然也有很多分支,不過,差異性不是太強烈。因此,西南官話內部的大多數分支(包括湖北武漢話、大多數的川渝方言、湖北宜昌話、湖北荊州市區話、湖北恩施話、貴州漢語方言、廣西桂柳方言、雲南漢語方言、湘西漢語方言、陝南大多數方言等等),大體上,聽起來都感覺“有點像”。

(三)湖北省各地方言與川渝方言的相似程度,從西南向中南、向東遞減,武漢話已經處在湖北省境內西南官話的東端,與川渝方言的相似度已經很有侷限。

附帶說一下,在湖北省境內的西南官話諸方言中,與川渝方言最相似的其實並不是武漢話。武漢話沒有兒化音。武漢話把“人”讀成len。武漢話把“母”念成mong,把“書”字念成“需”、把“出”念成“渠”、把“豬”念成“居”(長沙話也這樣)。武漢話說“冒得”(沒有)、“麼樣搞的”(怎麼搞的)…… ……這些發音及基本口語詞與川渝方言大不一樣。

湖北境內的方言中,從西南向中南,與川渝方言最相似的是鄂西南的方言,西南角恩施州方言與重慶東部方言之間相似度非常高,其次是宜昌話,也頗具川味。再其次是荊州城區方言。

雖然武漢話並不是最典型的湖北省西南官話方言(其不少語言特徵帶有湖北省東部的地域特色,甚至與湘語發音有某些相似處),但是,提到湖北省境內的西南官話方言時,武漢話(而不是恩施話、宜昌話)往往被首先拿來作為舉例。我個人覺得,這可能是由於武漢是特大城市,總的知名度遠遠大於恩施、宜昌,於是,人們分析湖北的西南官話時,第一反應就是武漢話,而不是更具西南官話典型性的恩施話、宜昌話。


曉帆輕舟


我是湘西人,說話跟重慶接近,音調稍剛烈一些;曾在武漢讀大學,武漢話跟四川話也很接近


果雄代邊


這是因為不熟悉,聽多了就區分了。

我原來聽重慶和成都一樣的,後來知道二回事。

到目前為止河南,山東二省方言我還是傻傻分不清。


九頭馬668


湖北方言最有特色的是天沔口音,潛江,天門,沔陽、松滋,公安,石首,監利,洪湖,常德、益陽,漢川、京山,洪湖都是一個音。武漢話僅長江沿線荊州沙市到武漢,南北基本沒有輻射。如果隔了好幾個省的人聽湖北話,貴州話,四川,雲南話確實音調差不多,本來也統稱西南官話。外省聽山東話,河南話,陝西東部,山西南部,安徽西北,湖北北部的襄陽口音也是差不多的,都是中原官話口音。省內、市內的其實隔一個村都覺得音調不同,只有隔得遠才覺得這些口音很像。雲貴川一個音,山東河南一個音,兩廣閩南一個音,閩北浙江一個音,浙北蘇南一個音,蘇北河南山東一個音,安徽、湖北是中部省份邊界靠著哪個省就是什麼音,也有自己本省特色方言。湖北最有特色方言是天沔口音可以影響湖南北部,荊門當陽遠安南漳宜城沙洋鍾祥一個音,武漢沙市一個音,孝感,隨州一個音,其他地方都是和相鄰省份差不多,襄樊是河南口音,黃岡、黃石是安徽口音,恩施,宜昌,重慶四川口音。咸寧,赤壁,是江西口音。不要拿隔壁村的口音和你們村不一樣來說,如果講小範圍每條狗叫聲都不一樣。就大範圍的看,很多人是分不清山東和河南有什麼區別的。雲貴川基本一樣。西北陝西寧夏青海甘肅也一樣。東三省一樣。


天北海藍


我是湖北荊州人,北方人猜我是哪裡人,肯定是說四川人,很多人都這樣講。但我們自己知道,其實差別還是蠻大的,主要是日常口語用語區別很大,四川話常用語基本上湖北人不會用。武漢話跟四川話差別就更大了,武漢話與普通話接近,主要是話尾有拖音,音調聽起來蠻舒服的,特別是年輕女孩講武漢話,真是賞心悅耳!


周成新


其實四川話,跟湖北黃岡話相似度有百分之七八十


流年吃西瓜只服傲雪


湖北話的代表是黃陂話,屬古楚語,也就是武漢市黃陂區方言,屬於江淮官話黃孝片,而武漢話屬於西南官話,和四川話是同一個語系


周元祥713


很多煞筆又拿“屠川”和“填川”這種嚴重缺乏邏輯性的誇張歷史系列謠言說事了!湖南湖北江西廣西廣東這些省份連自己固定的省級方言都沒有,各地方言雜亂無章,而且這些省份說四川話的地方有的距離是很遠的。原因是因為在更早以前四川人外遷到這些省份:湖南、湖北、江西、廣西,甘肅陝西也有說四川話的,貴州更不用說了,基本上全省跟四川話差不多。四川和貴州基本上就是“一家人”。算了,不想打字了,我只想怒斥那些天天造謠傳謠說“屠川”和“填川”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