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娛樂至上的年代,讓我們談談什麼是幸福

週末思考 | 在娛樂至上的年代,讓我們談談什麼是幸福

友導讀

幸福是什麼,又該怎樣得到?即使是在娛樂至上的今天,我們仍會在某個寂靜的深夜想起這個永恆的問題。

我們既像眾生一樣渴求“幸福”,也想像賢哲一樣定義“幸福”。那麼幸福的真諦是什麼?在這個娛樂至上的年代,談論幸福的意義又是什麼?本文作者認為:雖然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娛樂和刺激的方式,但無論哪個時代,真正的幸福從未變過,而這也是人類社會朝著一個方向前進的原因。


本文內容不代表友成基金會的觀點

本文長度約2900字,閱讀全文大概需要5分鐘


在此之前,對“幸福”的思考,人類已經產生了不計其數的文字,並且有了無數的思想結晶。此刻以後,人類還將生生不息一如既往地思考這個問題。但即便如此,每個人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並非無窮思考中一個簡單的重複,

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事實上觸及哲學的主要部分——如果不是全部——事關個人對生命及其意義的沉思。

對這個問題是否產生疑問,標誌著生命意識開始了自覺。或者在滿足中發現不滿足(如佛陀),或者從生命的逆境中發現自由意志的亮光(如基爾凱郭爾),但在絕多數的情況下,我們的這種思考往往只是片斷。雖然是片刻,但卻可能是決定性瞬間——它可能讓思考者在瞬間對自己的“存在”驚鴻一瞥,從此從“滿足”走向“知足”;甚至,也可能從此徹底改變思考者眼中的世界從而進入涅槃。

週末思考 | 在娛樂至上的年代,讓我們談談什麼是幸福

“什麼是幸福”和“為什麼不幸”這兩個問題產生的基礎也許各不相同,但思考的結果卻有共同指向。“什麼是幸福”的思考者往往生活富足,卻時時感覺精神另有所需,“為什麼不幸”的發問者往往命運多舛但不甘於對命運的服從,這樣的發問者也有可能出於對他人不幸命運的同情。不滿足於滿足,幸福於不幸,這是人類存在的荒謬,對這種荒謬的思考,便是命運殊途同歸的指向。這讓我想起了自然對數e的概念,對於[1+(1/x)]^x這樣一個函數,當x取值無限大和無限小時,均等於e(2.718281828... )。e就是殊途同歸的結果,這個e常常被稱為自然律,看來,對幸福這個問題的領悟也符合自然律。世界就是如此奇妙。

生理上的滿足常常被認為是幸福。例如,吃飽飯仍然是很多人為之追求和嚮往的目標,與此同時,也有不少人把享用鮑翅燕窩視為幸福。這種滿足感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邊際遞減。例如,飢餓中第一口的粗茶淡飯所產生的滿足感遠勝於飽腹之後的山珍海味。

第二,二律背反。即“滿足感”只能產生於“不滿足”狀態中,例如只有在病痛中,才會感知健康。無病痛時,我們大多數人在大多數時間不會感覺到自己是“無病痛的”。中國民間有三句話最能體現這個特點,分別是:飽漢不知餓漢飢,生在福中不知福,好了傷疤忘了疼。

第三,生理上滿足會衍生為心理層面的滿足。以生理的基本需求為基礎而產生的心理需求,如果不是以浪費為特點,就是以節用為特徵。前者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虛榮,虛榮不僅符合邊際遞減這個特點,並且虛榮感滿足之後是更大的空虛。後者正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古代屢有“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這樣的詩文,就是告誡人們不要過度依賴於對物質的滿足。

週末思考 | 在娛樂至上的年代,讓我們談談什麼是幸福

某次去江浙出差,遇見一位司機。司機說,他每月收入2000元。老婆經營一片很小的建材店,月收入也在2000-3000元之間。女兒剛開始上小學。6年前他們通過銀行貸款置辦了一套80平米的住房,至今貸款已經還清。夫妻倆每天早晨六點鐘起床,準備早飯,吃完後用摩托車給女兒送去學校。七點半左右去商店開門,八點半左右,他才去單位上班。下午5點鐘,工作上如果沒有其它事,他就直接去老婆的店裡幫忙,這個時候孩子也已從學校放學來到店裡。他照顧店面,老婆做飯,孩子寫作業。晚飯就在店裡簡單對付了。7店鍾商店關門,一家三口騎上摩托回到家中。他說:回到家中,燒上兩大壺熱水,我和我老婆一邊看電視一邊泡腳,那是一天中最知足的時刻!

心理上的愉悅也常常被認為是幸福。這種心理上的愉悅,很多情況下來自於“捕獲感”,它也許和人類早期的狩獵體驗有關。例如,當下最為風行的高爾夫球,把球推進洞的感覺和獵人擊中獵物的感覺一樣;攝影的過程也和狩獵過程類似——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攝影者擊中了某個美妙的瞬間(佈列松所讚揚的關鍵性瞬間);經濟學家對未來的預測也可以視為一個狩獵過程——根據經驗,對將出現的獵物進行準確的預盼並等待捕獲;企業家也往往是這樣把某項投資作為一個獵物來看待的。

我曾經在某個企業參加生產經營活動分析會。會上,老闆詢問了幾個投資項目的盈利狀況,其中有兩個項目的規模相差很大,其中一個項目是投資10多億的五星級酒店,另外一個項目的投資規模則只有一百萬。當老闆得知這個投資百萬的項目的盈利水平高於預測時,他興致勃勃並幾乎完全忽略了對另一個項目的討論。他興奮地說:我投中了!

事實上,很多審美過程都可和狩獵類比——它產生於內心的預判以及內心對這種預判的捕獲,所以,體育、藝術、詩歌都產生美。由捕獲而產生的愉悅,不會有明顯的邊際遞減,但卻可能因此產生依賴。可以說,這是一種健康的快樂,但卻並不自由。

週末思考 | 在娛樂至上的年代,讓我們談談什麼是幸福

真正的幸福是智慧和精神層面上的。邊際幸福感遞增是這種幸福的特點之一,幸福感的獲得主要甚至完全不依靠外界是其特點之二。特點一決定了這種幸福是恆久的,特點二決定了這種幸福是自由的(實際上,自由就是幸福)。例如,讀書人的愉悅感非但不會因為書讀多了而邊際遞減,其幸福感反而會因為多讀一本好書而與日俱增。在這個層面上,就不存在手段和目的的分離,例如讀書的過程就是讀書的目的,例如唸佛不是為了成佛,唸佛就是成佛。沉思或冥想帶來的幸福感也是一樣的道理。所以,凡是知識上的追求、智慧上的增益、思想上的耕耘,都會帶來眾生的幸福體驗

世間還有另一種情感需要或情感體驗。人類中有一些人的痛苦、彷徨、焦慮和不安恰恰是在生理上所有要求滿足之後產生的,表現為心理/精神上的困惑和厭世,通過各種體悟和修行,特別是通過信仰上的連接,這些人獲得了“平安”“清淨”和“涅槃”,他們已經走出了所謂痛苦和幸福的兩分世界,他們獲得的是靈性上的解放,因而是最徹底獲得自由的人

從以上這些簡化的陳述來看,一個人的幸福程度和一個人的自由狀態相關。凡是對外界依賴越大,意味著被束縛越大,因而幸福程度越低。這也是為什麼,追求自由不僅是每個生命個體的特徵,也是人類群體文明的特徵。而說到自由,並不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更重要的是不想幹什麼就能不幹什麼。例如,對於很多修行很高水平的人,他可以觀察自己的意念,控制自己的意識,最終掌握自己的生死。

很多人都說,幸福完全是一種個人體驗,但其實不然。人類基因組圖譜表明,人與人之間基因密碼的相似程度高達99.99%,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對於幸福的認知,人類具有共同的生物學基礎。雖然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娛樂和刺激的方式,但無論哪個時代,真正的幸福從未變過,而這也是人類社會朝著一個方向前進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