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軍服百科:一戰時期法軍制服的革新演變

著:喬納森·諾思(Jonathan North)

譯:劉萌

世界軍服百科:一戰時期法軍制服的革新演變

法國軍隊是一戰時期協約國軍在西線最強大的力量,不過他們卻以相當高的代價走上了一條異常崎嶇的現代戰爭學習之路

對普通士兵來說,一個重要進步體現在了他們所穿的制服上。法軍步兵傳統上一直穿著藍色上衣和紅色褲子。到1914年開戰,他們的制服與1870年時相比也沒有太大變化。

早在1902年,軍方就已經測試了一種試驗性質的灰綠色制服。戰爭開始前,第106步兵團身穿這種試驗版本的制服,並戴上頭盔參加了一次巴黎的遊行,還曾引發人們的濃厚興趣。然而,它在法軍中沒能取得多大成功,當戰爭於1914年夏天爆發時,步兵們仍然穿著藍色外套上衣和鮮紅色長褲奔赴前線。一些軍官甚至表示,在戰爭爆發前夕改變制服是怯懦的表現。

然而,慘重的傷亡給法軍帶來了突如其來,也是毀滅性的影響,其中步兵遭受的傷亡最大(死亡率高達22.9%,而騎兵僅為7.6%)。年輕的軍官被早早派往前線,傷兵也很快再次回到隊伍,那些試圖逃避兵役的人則會被憲兵嚴厲追捕——但他們戰場上的有生力量仍然在不斷減少。

世界軍服百科:一戰時期法軍制服的革新演變

1914年的軍官制服

1913年9月,根據軍方指示,法國步兵軍官改變了他們的傳統形象,使自己與士兵們更為相似——這樣就降低了在戰場上得到敵人“重點關照”的風險。當時,軍官們身穿深藍色外套上衣,上衣兩側均有上口袋和下口袋(該制服在1913年被正式採用,於1914年4月強制推廣並取代了1893年配發的黑色軍服)。它有一個立領,領子邊緣為圓形,上面有金色的所屬步兵團編號,軍官還會在此處佩戴軍銜等級徽章;另外,他們通常在衣領下圍著真絲圍巾或白色或藍色的布制圍巾以防擦傷。

世界軍服百科:一戰時期法軍制服的革新演變

(上圖)第2步兵團的一名上尉,1914年。法軍在1914年配發的制服寬鬆舒適且易於穿脫。本圖所示的軍官在他配有紅色帽頂的平頂帽上罩著一層藍色帽罩。在不執勤時,軍官們通常戴著一頂帶有紅色滾邊的船形帽。在外套裡面,他們會穿一件白色襯衫(冬天穿法蘭絨襯衫,夏天穿棉布襯衫);士兵們則只能穿一種較粗糙的藍色襯衫(被稱為“布爾熱龍”)。

軍官們一般穿亮紅色長褲,長褲兩側均飾有寬45毫米的黑色褲線。短靴則和皮革綁腿或深色布綁腿一起穿,不過帶有馬刺的馬靴也是一種選擇(作為連級指揮官的上尉和中尉往往需要騎馬指揮部隊,因此常常使用馬靴)。

世界軍服百科:一戰時期法軍制服的革新演變

(上圖)第22步兵團的一名中尉,1914年秋。在寒冷的天氣裡,軍官們經常穿一種特殊版本的步兵大衣,不過M1913型薄大衣也很常見。另外,軍方於1914年12月頒佈的著裝條例也未能成功對他們多種多樣的外套和大衣加以限制。

他們通常戴平頂帽,包括較為寬大的索米爾型平頂帽,以及一種更低矮和更硬的版本(被稱為“波洛”型)。這些軍帽都配有皮革帽舌,邊緣處鑲有金色滾邊,帽牆為黑色,上面嵌著金色團編號,帽頂則為紅色。值得一提的是,法軍平頂帽上黑色帽牆的金色花邊條紋代表著軍銜等級,帽子前後兩側的垂直條紋也是如此。平頂帽的頂部飾有金色花邊,並被打成了匈牙利結。下顎帶為鍍金皮帶。在1913年後的戰場上,法軍軍官往往會用一張深藍色布簾罩住自己的平頂帽,但有時也必須露出位於帽頂的團編號。原先的黑色軍官便帽(bonnet de police)已經逐漸消失。

士兵制服

不論天氣如何,大多數法軍步兵都會穿著大衣進行戰鬥。M1877式大衣呈深藍色(官方稱其為藍色,實際上是鐵灰色的),其外側配有皮帶和個人裝具。它採用雙排扣設計,每排均為六枚紐扣(帶有燃燒手榴彈圖案標誌),共配有兩個口袋。其下襬前後可以扣到一起,以便士兵移動——在潮溼環境中,當衣服變重並沾上不少泥土時,這也算一個比較流行的處理方法。這種大衣有一個讓人不舒服的立領,帶有紅色領章,領章上是藍色軍團數字編號;士兵們通常還在衣領下方圍著藍色或白色的圍巾。另外,該大衣還配有肩帶——1913年,軍方配發卷邊式肩帶,士兵們可以用它來支撐步槍槍帶和裝具的揹帶。

除大衣外,法軍步兵還有另一種外套上衣——M1897式(vareuse,即短軍衣,也被通俗地戲稱為“短屁股”),但它不怎麼受前線部隊歡迎,因此並不常見。M1897式外套上衣與陳舊的M1867式相似,但紐扣數量不同(M1867式九枚,M1897式七枚)。另外,前者(M1897式)的衣領與大衣(M1877式)相同。

世界軍服百科:一戰時期法軍制服的革新演變

(上圖)第19步兵團的一名二等兵,1914年。士兵裝具中的M1893式揹包很重,而且用著不舒服,揹包裡通常還放有額外物品。法軍大部分士兵裝具,包括M1905式彈夾包都是由黑色皮革製成。它是M1888式彈夾包的改良版本,但這個改良版本的扣件很鬆,並因此產生了一個嚴重問題——士兵在劇烈運動時容易把子彈抖出來。

步兵們穿著一種寬鬆紅色長褲(大多數是M1867式,它分別在1887年和1893年進行過修改),褲子後面設有半條腰帶,可用於調整寬鬆。許多人穿的長褲都帶有較為柔和的顏色(或乾脆改用棕色或黑色的燈芯絨褲子);為搭配這種長褲,他們的腳上一般穿著短靴,打布綁腿或皮革綁腿。其所穿短靴(brodequins)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93年;1916年,法軍對這種短靴位於鞋底的鞋釘進行了改良。值得一提的是,步兵們的靴子普遍短缺,他們實際所用的款式變化萬千,就連各種各樣的民用鞋也被帶上了前線。

步兵戴著一種舒適的平頂帽,它帶有皮革帽舌及下顎帶,帽牆為深藍色,帽頂為紅色。在帽頂正面、側面和後面各有一條較細的藍色垂直線,帽子前部的正中位置縫有團編號(藍色)。他們經常給自己的軍帽套上一層帽罩,帽罩一般被染成類似於大衣的顏色。一種可防水帽罩也於1913年推出。

制服的革新

所幸的是,法軍步兵的紅色長褲很快就被一種藍色工裝褲所取代(搭配綁腿一起使用),這就使他們在戰場上變得不那麼顯眼了。1915年,一種簡化版大衣也開始配發給前線部隊。它採用單排紐扣設計,紐扣上塗了一層金屬漆;該大衣的色彩相當豐富——從類似於舊版大衣的深藍到地平線藍都被包括在內;它採用了向下傾斜的領子,比舊大衣更舒適;領章通常為黃色(於1914年12月配發部隊),上面標有藍色的團編號。值得一提的是,法軍新款大衣的大部分佈料來自英國,因而其顏色(主要是中藍色)也被稱為“英國藍”。

世界軍服百科:一戰時期法軍制服的革新演變

(上圖)第13步兵團的一名二等兵,1914年。圖中士兵所穿的這種制服通常由在1914年冬季趕往前線的增援部隊成員使用,由英國布料製成。

1915年2月,法軍開始裝備一種金屬製無沿便帽(skull cap),並將它戴到平頂帽下方。其實這只是一個權宜之計(僅裝備了70萬頂),本意是保護士兵的頭部,使其免受傷害。但事實證明這種帽子極不受歡迎,不僅很難戴上,而且會讓頭部大量出汗。

亞德里安鋼盔

在1915年裡,法軍個人裝備中的最重要進步就是配發亞德里安鋼盔。在很早以前,約瑟夫·霞飛(時任將軍)就已經看出金屬無沿便帽不適用於部隊,並下令儘快研發、生產新式頭盔。1915年2月,他敦促軍方將喬治·斯科特(George Scott)的設計投入生產,於是,該型頭盔在1915年9月底停產前共生產出數千頂;但是,斯科特頭盔設計複雜,造價高昂,這會對生產造成極大延遲。因此,由軍需部官員奧古斯特·路易斯·亞德里安(August Louis Adrian)設計的一款(製造工藝)更簡單的鋼盔便取代了它。

世界軍服百科:一戰時期法軍制服的革新演變

(上圖)第43步兵團(突擊部隊)的一名二等兵,1917年。圖中這名士兵身穿野戰外套,攜帶有M2型防毒面具。法軍的防毒面具罐通常採用淺藍色或灰色金屬製作,並懸掛在皮帶下方以便使用。然而這種防毒面具罐實際上存在問題——它是為早期防毒面具設計的,但M2型必須經過摺疊才能放入,這就常常導致防毒面具被撕裂從而無法使用。1917年,軍方發放了一款新式防毒面具——ARS型防毒面具,但它沒能在1918年前廣泛裝備部隊。

法軍士兵在1915年時的混搭風(照片顯示前線士兵中既有戴老式平頂帽,也有戴鋼盔的)在1916年後開始讓位於一種更加協調統一的外觀風格,並一直持續到了戰爭結束。他們戴著配有燃燒手榴彈帽徽的亞德里安頭盔(盔上還有表示法蘭西共和國的銘文“RF”,即法語“République Français”的縮寫),盔體通常由米色盔罩覆蓋;此外,其帽簷以下有一條下顎帶,有的還配有護頸布簾。後來,當米色盔罩被棄用後,生產廠家就對鋼盔表面進行了消光處理,因此戰場上法軍士兵使用的鋼盔顏色多樣,不論地平線藍還是深灰都能見到。

無論如何,法國軍隊的確在五年時間內成功轉變成了一支完全現代化的武裝力量。

本文摘自《第一次世界大戰軍服、徽標、武器圖解百科》

世界軍服百科:一戰時期法軍制服的革新演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