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晚清百姓日常生活場景,穿越回去做財主你願意嗎?


1890年,男孩為一位讀書人上茶。這些老照片由不同的攝影師拍攝,像碎片一樣拼湊出了晚清百姓日常生活的畫面。雖然這幅畫面並不完整,但它非常具體直觀,比大量文字的描述更能還原歷史現場,更容易讓讀者理解和接受。試想一下,這樣一個沒有電燈沒有網絡的年代,穿越回去做財主你願意嗎?

1870年,北京婦女合影,約翰·湯姆遜攝影。湯姆遜特意讓三人分別背對、面對、側對鏡頭,以展示滿漢婦女的不同服飾和髮型。右一是穿襖裙、裹小腳的漢族婦女,左一、左二是穿氅衣馬褂、梳大拉翅的滿族婦女。

1860年代,手拿掃帚的婦女,香港Hing Qua照相館攝影。這位婦女心不在焉地摸著掃帚的木柄,凝視著照相機。她微微駝背,肩膀圓圓,說明她一生都在從事辛苦的體力勞動。此類在照相館內擺拍的照片,是要銷往歐美西方國家以贏利的。

1863年,北京賣玩具的小商販,喬治·斯奧古斯特·莫拉什攝影。莫拉什是第一批活躍在晚清北京的西方攝影師之一,也是第一個在街頭拍攝北京日常生活場景的攝影師。這張照片記錄了一個賣玩具的盲人,他敲著鑼吸引顧客的到來。

1890年,北京街景。人們騎著騾子或趕著馬車從鏡頭前經過,街上沒有擠擠挨挨的人群,展現了慢節奏的帝都生活。那個三門四柱的木結構牌樓也富有老北京的特色,很可能是東單牌樓。

1860年代,廣州商人,米勒·彌爾頓攝影。彌爾頓1861年來華,主要在廣州、上海等通商口岸活動,其作品以擺拍來表現百姓的日常生活。他缺乏對晚清社會深入的感受和體會。

1880年,福州的舞龍表演,喬治·伯特倫·沃比攝影。攝影師準確地抓住了中國最具標誌性的民俗文化之一——舞龍。也許浮光掠影地觀察中國的西方攝影師不明白“龍”的意義,但他肯定發現在節慶、賀喜、驅邪、祭神、廟會等期間,都有舞龍表演。

1900年,河南某城的小巷,充滿生活氣息。

約1901年,北京的商人,山本贊七郎拍攝。晚清時期駱駝是北方重要的運輸工具,山西、陝西、蒙古與北京之間的商貿交流,主要靠成群結隊的駱駝。沿城牆行走的駝隊,一度是老北京的著名風景。

1880年代,上海五層茶樓。這張照片從一個較高的位置拍攝,陽臺上的男人以自信的表情面對鏡頭。茶樓華麗的店面裝飾展示了濃厚的商業氛圍。晚清時期,上海的茶館是娛樂休閒中心,裡面有豐富的曲藝節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