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勢力遍及大半個中國,又有漢人支持,為何康熙敢堅決撤藩?


導讀:康熙十二年,康熙皇帝做出了裁撤三藩的決定。三藩不甘心束手待斃,先發制人舉起反清的大旗,三藩之亂爆發。三藩都是鎮壓明朝軍隊和起義軍起家,所以三藩叛亂有漢人支持之說不能成立。自從南明最後的永曆皇帝被吳三桂用弓弦勒死,成建制反清的力量基本消失了。這時候配合臭名昭著的三藩起事的漢人只能是一些抱著不可告人目的的野心家而已。


三藩之亂爆發的時代背景和結果:

三藩指的是當時在雲南和貴州駐守的的平西王吳三桂、在福建駐守的靖南王耿精忠以及在廣東駐守的平南王尚可喜。三藩原是明朝降將,為清朝平定天下立下戰功。三藩在所鎮守的省份權力甚大,遠超過當地地方官員,並可掌控當地軍隊、稅賦等。到康熙年間,三藩做大。他們作威作福,封地內百姓怨聲載道,民怨沸騰。三藩不但拼命搜刮財富,並且向清廷屢次要求兵馬錢糧,甚至達到三藩之用半天下的程度。清廷不堪忍受這種國中之國的存在。於是裁撤三藩就提上了議程。

三藩的勢力範圍


戰亂爆發後,經過八年的平定大清中央政府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完成了對三藩的平定。確立的大清王朝在南方的統治地位。使得中國從南到北的核心區域整體納入清朝的直轄統治之下。


康熙敢於堅決撤藩的理由:


康熙親政後,於康熙八年設計擒拿權臣鰲拜,完成了大清權力的更替。康熙廢除了輔政體系,正式親政。大清王朝完成了內部平穩過渡。真正親政後才能盤點一下大清的這點家底兒。大清定鼎中原,百廢待興啊。康熙採取休養生息的方式,緩和社會矛盾。從康熙八年剷除鰲拜到康熙十二年三藩叛亂,中間也僅僅有四年。在這百廢待興的歷史時刻,康熙想打仗嗎?不能啊。因為時機不對,大臣們也不支持。《康熙王朝》中孝莊太后說皇帝還年輕,三藩已經老邁。等耗死三藩後,再用兵不遲。假若真的不撤藩等到三藩老死後,誰敢斷定清朝皇帝的繼承人或者康熙老年一定是英明神武的?萬一三藩中碰到像南越王趙佗那樣長壽的怎麼辦?(南越王趙佗憑藉長壽耗死了西漢幾代皇帝。)況且清朝真的有這樣大把的機會嗎?我們來看一下當時的清朝地緣格局:

清朝雖說完成了形式上的統一,但是敵對勢力一直虎視眈眈。第一:南方的三藩勢力。第二、臺灣、福建沿海的忠於明朝的鄭家勢力。第三、衛拉特蒙古的準噶爾部虎視眈眈妄圖吞併葉爾羌和喀爾喀蒙古後與大清一決雌雄。第四、北方的沙俄沿著黑龍江流域入侵到滿清的祖地。滿清能等,人家更高興。如果各敵對勢力都完成了自己的部署,那麼在準噶爾的串聯下,腦洞大開試想一下有沒有完成結盟的可能?答案是很可能的,就三藩這些沒有任何立場,眼中只有利益的敗類什麼事做不出來。那個時候的大清可是四面受敵,八面漏風。能否站穩中原,都未可知。是不是細思極恐啊?

我們已經無從知曉康熙皇帝是不是依據這樣考慮作出的撤藩的決定。但是客觀上這是最正確的選擇。那就是裁撤三藩已經火燒眉毛,不是敢不敢的事情,而是要必須做。此乃形勢所迫。歷史的事實就是康熙皇帝完成了對敵對勢力的各個擊破。他的功勞大家都知道了:平定三藩、殺死葛爾丹、收復臺灣、擊潰沙俄,這些都是在短短几十年間發生。客觀上幫助清朝度過了危機,維護了祖國的統一。但是即使這樣,到康熙去世的時候,準噶爾和盤踞青海的羅卜藏丹增依然沒有完成徹底的平定。

康熙去世,雍正繼位的西北態勢


康熙去世後,雍正、乾隆兩朝連續用兵長達百餘年才徹底平定西北。如果說等三藩自己消亡,如果真有四方勢力聯合的那一天,清王朝有先消亡的可能。

乾隆後期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後的清朝版圖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拿了熬拜,康熙覺得天下無敵了,完全是年輕氣盛義氣用事。

一、廟堂之上群臣不支持。剛剛休養生息才多少年?!何況三藩毫無反跡!雖是坐大也只是割據一地,當年被滿蒙八旗在後面督戰,殺自己同胞得來的藩王這樣就被狡兔死、走狗烹,誰樂意?!

二、康熙削藩自己都沒十足把握。孝莊太后曉之以禮動之以情,群臣工冒死進諫,都打動不了康熙獨裁大一統雄心。當時的戰況一度險使滿貴族準備退守東北,誰知沒什麼雄心的三桂打下江南就迫不及待與原主子議合希望劃江而治而錯失乘勢一股作氣拿下江北的良機。待康熙安撫好各方勢力調動好軍隊,吳逆三桂的失敗只是時間問題。

三、最好的計策就是讓時間去解決問題。吳逆其時已老,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軍閥也是如此,吳逆一死,平西藩上下就不是一塊鐵板了,其子何徳以號令三軍?!此時撤藩不廢吹灰之力。奈何康大帝聽不進去,年少氣盛誰都有過,只是因此差點丟了江山的還是少見。

綜上,三藩之亂完全是被逼出來的,要說有漢人的支持確實牽強。三藩皆以同胞血染紅頭上頂子,漢人支持之說何在?!最多是其利益集團的團結且三藩之亂實為一藩之亂,另兩位順便打了個醬油沒幾天被康大帝"安撫"下來,待"平西王"大周皇帝被滅,這兩藩也順便做了陪葬。

這些能百度到的筆者便不在囉嗦。感謝翻閱拙作。


荒井胡桃


都想的太多了。

康熙剛親政,年輕氣盛不懂事,天天想要搞個大事件證明自己。

誰都年輕氣盛過,康熙也一樣。

而且清朝那個體制下,能約束皇帝的力量很少。

康熙其實後來是後悔的,乾隆時候重審了鰲拜一案,平了反。至於三藩,都知道他們是混吃等死的,奈何皇帝非要拿他練手。

後來的光緒想拿日本練手,輸得一敗塗地。



喜說歷史


康熙禽鰲拜後,自信心可以說爆棚,覺得自己是天之驕子。無論從當時還是現在看,削蕃都是冒險之舉,雖然歷史書上說吳三桂造反蓄謀已久,但從吳三桂的軍事表現看,他和他的幕僚都沒做好造反準備,完全是狗急了跳牆、兔子急了咬人。

吳三桂本人也只是將才,屬於‘一畝三分地,老婆孩子熱炕頭’的類型,只想保住平西王保住榮華富貴,康熙大概也知道這點,所以快刀斬亂麻,打了吳三桂措手不及。

吳三桂前期取得優勢後還妄想求和,可以說不是康熙太強,而是吳三桂太渣。這也不得不佩服康熙的魄力,把三蕃的人品、能力算的死死的。


用戶174629721


勢力範圍擴大,還可養虎為患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