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農村人不願意去城裡生活?

提問專員


首先在農村待的時間久了,早已習慣那種無拘無束的生活,到了城市發展又要突然接受另外一種生活方式,顯然很難以接受,說白了衣食住行包括出行都沒農村那麼自由。

舉個例子吧:在農村可以住在自己的房子裡,不需要付房租,無人約束管理,而城市裡打工得租房,而且住的也沒家裡舒適,房東也不一定好說話,有點小事就嘮嘮叨叨的,住著就不舒服。吃的話要麼自己做飯,要麼去外面吃,開支也必然加大,口感也不一定符合自己。然後就是出行,在農村自己想去哪回去哪,城裡的話即使你有交通公具有時也會受到擁堵等各類突發情況直接影響你的出行體驗。



其實說到最後我覺得主要還是一種自由的歸屬感和每個人的追求不一樣罷了。衣食住行不愁,沒有任何經濟壓力,反正生活過的下去,又不追求榮華富貴,反正到哪都是生活,還不如過著無拘無束自由悠閒的農村生活。


海濱視野


我家老祖能代表農村生活習慣了的老人。曾祖父去世後老家就剩曾祖母一個人,祖父要把她接到自己居住的縣城,曾祖母堅決不同意,說她自己在老家很好,等自己動不了了再去他那裡。曾祖母確實身體很好,當時80多了,沒任何疾病,耳聰目明,身手矯健。我家離老家也不遠,父親表示會經常回去看曾祖母,於是就由著她老人家住在老家。

那是我上小學,一個週末父親買了一些吃食和生活用品讓我送回老家,我揹著放滿東西的揹包坐上中巴車回老家。待我來到老家的院門口就聽到一陣鬨笑聲,走進一看,老祖跟幾個老太在打紙牌,老祖看我回來了,忙說不打了不打了,要做飯給我吃。幾個老太邊說著這孩子講良心還知道給老祖買吃的邊都散了。

老祖麻利的洗菜,做飯,不一會就做好了幾個菜,我和老祖在院裡的小桌上吃飯,老祖一直給我夾菜,我讓她也吃啊,老祖說牙沒幾顆了吃不動,我看了看老祖面前的菜,一碗亂燉,青菜、豆角還有肥肉片子,都煮的很爛。老祖讓我住一晚,第二天再回家。在農村睡的都很早。躺在老祖鋪的軟軟的床上,老祖說底下鋪著稻草,軟和還不起潮。老祖打開被稱為“三洋”的錄放機,裡面傳來聽不懂戲曲,老祖很喜歡楚劇,她說磁帶一面放完就睡著了,不用管它。聽著咿咿呀呀的戲曲,老祖粗糙的手在我背上撫摸,漿洗過硬硬的被子摩擦著臉,好舒服!慢慢的老祖的話變得模糊,不知不覺就睡著。

早上被老祖叫醒,早飯是煮的爛爛麵條和油餅。吃完飯跟老祖一起餵雞,在雞窩裡撿了幾個雞蛋,老祖說每次不能把雞蛋撿完,得留一個在窩裡,這樣雞才會繼續在窩裡下蛋。忙活完這些,老祖拿著鋤頭去後院的菜園裡鋤草,青菜、豌豆、青椒、番茄,每樣都種了點。鋤完草老祖掐了一捧豌豆跟我說,下次回來番茄就熟了,給你做白糖嗆番茄。

東西放回家後,老祖帶著我東家轉轉,西家坐坐。拉拉家常,聊聊莊家的長勢。做午飯時我幫老祖燒火,灶膛裡的柴草塞的太多,弄的廚房都是煙,老祖笑罵著。吃完飯,和老祖坐在院裡,老祖跟我說起曾祖父還在時的事,笑著罵著。“個老東西!”老祖嘟囔著。

老祖看看日頭,對我說,不早了,回家去吧!邊起身回屋,一陣窸窸窣窣的翻找聲,不一會拿出個塑料袋,鼓鼓囊囊,邊走邊往我揹包裡塞,“都是你姑,你叔送來的吃的,你拿去吃!”我不要,讓她留著自己吃,惹的她生個氣。老祖把我送上車,我在車窗前跟她招手,車開動了,老祖變得越來越小,直到變成一個黑點,後來看不到了。

幾年後,老祖一次不小心把胳膊摔斷了,祖父這次說什麼也要把她接到縣城。我去看她,她說,樓上樓下都關著門,串門的都沒有,路上車多,樓房都一個樣,出去轉轉就不知道方向了,不是好過的日子!等我胳膊好完了,我就回老家去,唉!不知道老胡婆把我的雞喂的好不好……






大約五毛錢


作為農村人,我雖然在城市工作,但我每年都還要抽時間會農村老家的。至於為什麼有農村人不願意去城市生活,大概有以下幾點:

第一,因為是農村人,收入微薄,去了大城市生活,如果沒有個一技之長,在大城市很難生存的,畢竟生活在大城市衣食住行樣樣都需要錢,而在這個物價越來越高的年代,因此他們更希望在農村,即使條件有限,但老人的想法就是,只要守住這一畝三分地,幾乎就不愁吃穿了,而且農村條件有限,也可以降低消費。

第二,因為是農村人,大多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只需要簡單的勞動。根本就不用考慮太多其他的的,而城裡人就不一樣了,因為城裡的生活,和工作,他們習慣性的有心眼,畢竟城市套路深這話不是白來的,而老實人跟有心眼的人一般都是不合群的,因此有這部分原因。

第三,作為農村人,我想大都喜歡串門吧,街坊四鄰幾乎全部都認識,就連鄰村我相信也都認識的,因此想串個門什麼的還是很方便的,如果到了城市就不一樣了,基本上一家一個門,而且基本上都是進門就鎖上,有人住了幾年連隔壁是誰都不清楚的人大有人在。所以一般想去玩也就只能到公園,而且還沒有一個人認識,只能獨自閒逛。

第四,老人們常說落葉歸根,我想現在的年輕人都不懂。也不會明白,而且我也是個九零後,我也不明白,但是我父輩和我父輩的父輩,他們卻不願去大城市,就想著在老家,我想應該也有這方面的原因吧。

第五,因為語言的問題,年輕人學習普通話很容易的。但有些地區的老人方言口音很重,加之上了年紀。對普通話也是不通的,去了城市遇到外鄉人溝通也是很大的問題。我老家是四川的。前些年帶父母去浙江,因為父母家鄉話口音非常重。結果浙江省聽不懂,無法交流。因此我父母也就早早的回了老家。

以上就是我群總結的幾點,我想作為農村人不是不願意去城市。而是心裡接受不了,如果能打消他們的顧慮,我想大多人還是原因去城市生活的。畢竟誰願意待在一個發展有限。經濟條件有限的地方生活呢?




通江熊貓


小時候我覺得城市好,因為那時候沒有現在這麼大的汙染,那時候的小朋友也可以像農村的小朋友在一起玩,以前的城市有工作的人叫鐵飯碗,城市的人沒有農村的人辛苦,但掙得錢更多,生活更幸福,以前城市的消費也不高,在那個時候我是願意在城市。

可是再來對比現在,現在城市的人多擁擠,車子也多,汙染太大了,還是農村的空氣好,城市的消費比農村高很多,農村全部是天然的,而且可以種種菜,可是在城市水要水費,住的小區要物業管理費,停車要停車費,菜要自己買等等,只要出去就是要花錢。

最主要現在大家生活條件好了,不會像以前因為溫飽問題而沒飯吃,所以現在大家追求的是健康和享受,在農村生活心態可以放鬆,壓力沒那麼大,這樣也可以得到了身體健康。






麗的生活日記


對於部分農村人不願意進城可能是在農村有感情了,也已經習慣這種生活節奏,而且如果是年紀稍微大一點的覺得在異地有種漂流的感覺,所以我覺得呆在老家也是想找尋家的味道,畢竟知根知底,家裡也有家裡活,比如每天下地幹活,辛勤勞作,種種菜,養養狗,這也不失為一種幸福,落葉歸根,老家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是感情之本,而且農村空氣好,更適合老年人在那邊,不像城市裡節奏太快,空氣不好,車子人來人往,跟農村比簡直兩個世界。一個地方待久了,自然是有感情的。以後我也要回老家蓋一棟別墅,然後跟老伴過完餘生。哈哈,美滋滋的。





可愛俠女


應該說是農村老年人不愛到城市裡生活,年輕人一般都愛去城裡生活。

老年人為什麼不愛去城裡生活呢? 老年人不熟悉城裡的路,一般不敢出門,出門找不到回家的路。白天人們都去上班了,整座樓裡看不到人,太孤單了。我們村有個老太太被兒子接到城裡了,每天在門口坐著,家裡門也開著,樓洞門也都打開,告訴她不能開著門,這樣不安全,第二天她還這樣惹得整棟樓的人都討厭她。所以老年人真是容不進城裡生活。

現在孩子們在城裡生活,生活習慣都改變了,和老人在一起互相看不慣,比如每次的剩菜剩飯,孩子一抬手就倒掉,老人就心疼,總覺得孩子變成了敗家子,日積月累矛盾越來越多,更不愛在城裡生活了。





果樹人生


這個問題我還是有點發言權的,這個問題的原因就是三個字:憋得慌。

我在城市生活很多年了,我媽時常過來,住十幾天感覺也挺好,挺舒服,在家看看電視,晚上出去跳跳廣場舞。我爸就在我家住過一個晚上,第二天天還沒亮就走了,出門前還給我撂下一句話:以後就是一天給我一千塊錢讓我住,我也不來了。

在農村出生成長勞動的農村人,習慣了農村的廣闊天地,風土人情,鄉里鄉親,串門聊天。冷不丁到城市,連個院子都沒有,房子又矮又小,下個樓還要等半天電梯,跟誰都不認識,感覺哪都彆扭。跟住監獄沒什麼區別。

所以,我們認為的好,對別人來說不見得就是好,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陶源深處


樓主都說了,有些農村人不願意去城裡生活,其實這個“有些”據我瞭解好像真的還不少。

說一說自己的真實經歷,我本人就是農村人,而且是離縣城都比較遠的農村人,以前家裡路不通,到城裡去都想都別想,所以記憶中去城裡應該是14歲左右才去過一次,所以可想而知農村人為什麼不願意去城裡生活,其實很簡單的兩個理由,這個是我現在父母的觀念和聽到村裡人的真實想法。

農村人習慣了農村的那種生活狀態和那種睦鄰友好的狀態,到城裡其實高樓大廈的住的不習慣,鄰里之間很多城市都是陌生的,不會像農村那種生活狀態,不忙時飯後走鄰串友,再老家叫“串門”,整個村裡人都很熟悉,沒事還能開個玩笑,樂呵一下!而城市的狀態是忙碌和互相基本不太熟悉或沒有什麼“串門”之說,更多習慣待在自己家裡,而不願意起隔壁鄰居家,也生怕打擾到別人。

其實可以簡單的一句話說明:農村人不習慣城裡的生活,或者說是不喜歡城裡的生活。

不管是生活上,習慣上,還是節奏上,甚至環境上,都不適應;他們習慣了農村的“串門”,他們習慣了農村的鄰里關係,他們習慣了生活的簡簡單單,他們習慣了環境空氣的清新,他們習慣了自己幾十年的生活狀態;他們不習慣城裡的高樓大廈,他們不習慣城裡的“忙忙碌碌”,他們不習慣城裡的鄰里的“冷漠”,他們不習慣城裡的空氣和環境;所以我的父母都不肯到城市跟我們一起生活,因為他們的年代或者農村的節奏他們幾十年的生活狀態很滿足,而城市的喧囂在他們這個年齡已經不大能接受了。

當然現在很多人到城裡或者不在農村,也是各種原因的,其實他們更習慣在農村的生活,因為每年春節回去,都會聽到父母無意中流露的說還是家裡的這個好,那個好,吃得好,睡的好,他們如今離開農村其實也是有諸多的社會現狀所迫而已,而他們內心還是喜歡農村的生活,這就是老一代人的習慣。


上海混口飯


這個問題剛好發生在我父母身上,我也是農村人,畢業後留在城裡工作生活,去年把父母接到城市來生活了一個星期他們就吵著要回農村了。原因有幾點,第一他們不習慣,他們在農村生活了太久,跟不上城市的節奏,對於他們來說很陌生。第二語言不通,不能像在農村那樣可以和鄰居聊家常,我們白天都要上班很忙,老人在家很無聊。第三物價各種消費高,不像農村那麼便宜,不想自己的子女壓力大。第四,大多數人都有落葉歸根的感覺,到了一定的年齡,就想回到自己的家鄉安定生活。



東霞的日常點滴



種上一畝三分地,朝起出門,日落而息!他們祖祖輩輩都生活在農村,習慣了慢節奏的生活,習慣了悠閒自在的日子。有的老人一天不幹點撒,反而覺得渾身不自在。在城裡,整天呆在家裡,活動範圍小,接觸的人不多,時間長了,反而身體不舒服了。


給大家講一個真實的例子。 前不久,我們村裡的一位老人被她的女兒接到城裡生活,順便照顧外孫女,結果沒到年底,老人家變得孤言寡語,經常一個人望著窗外發呆,不願意和他人交流。最終醫生檢查出來抑鬱症,便送回家中,沒過多久,老人家自縊身亡。

當然這只是個例,我認為,不願意到城裡生活歸根結底是每個人對農村,對家鄉,對故土的一種“情懷”,樹高百尺,葉落歸根。人們對故土的眷戀是不管什麼物質換不來的,不管他們走到那裡,對家鄉的思念之情是對人生最底層的一種追求。



有的人從農村走到城市裡生活,可是到生命的盡頭,還是願意回到農村。他們對故土的那份情懷,哪怕是化作一縷青煙,也會守護著家長的青山綠水。他們認為,我的根在農村,我的魂就在這裡。大家都知道大名鼎鼎的許世友將軍在生命的盡頭,唯一的要求就是把他安葬在他的家鄉。我想,這就是對家鄉,對故土的那份眷念,對葉落歸根的最好詮釋吧!


如果喜歡我的回答,請給我關注。歡迎點贊留言和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