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首創“入伏”概念,做了三件大事,件件留名史冊

他首創“入伏”概念,做了三件大事,件件留名史冊

上就要進入夏天了,提到“入伏”兩個字,大家就知道盛夏要來了,各種冷飲和消夏食物塞滿冰箱。可大家知道“入伏”這一概念的來歷嗎?

上回章節我們說到秦武公英年早逝,因兒子嬴白太小,就把國君的位子交給了弟弟秦德公,可秦德公也是個體弱之人,在位僅僅兩年就病逝了。雖然在位時間很短,秦德公卻幹了三件很有影響的大事,這三件大事,件件都是第一次,件件都留名史冊。其中由他創建的這個“入伏”概念一直流傳到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秦德公是怎麼做到的。

第一件大事,創建“入伏”這一季節概念。古人沒有現在那樣有計時設備,日出而起,日落而歇,完全依靠觀察天文地理的變化來決定季節的更替。而對於氣候的變化,也認為是上天給予的恩賜。因此,在不斷地實踐摸索中,就誕生出了一種特殊的職業——占卜師。在此之前,秦人早就有祭祀天地神明的習慣,秦德公也不例外,包括遷都雍城,他事先都要請史官進行占卜,卦象相符,才能順從天意,所以那時候的史官都是非常吃香的職業。

他首創“入伏”概念,做了三件大事,件件留名史冊

產生這個“入伏”概念的理由是什麼,史書上並沒記載,但為了祭祀這個節日的到來,秦德公卻是下了功夫。首先是創建“入伏”概念,就是提醒人們入伏以後就要進入夏天,蚊蟲叮咬各種疾病就會多起來,從健康角度向人們發出了警告。其次是入伏時,就要把狗的四肢掛在城頭上,意為辟邪,實為到了夏天,狗就會伸長舌頭,因為狗到了夏天,要靠伸縮舌頭來幫助散發身體上的過多熱量,這也是提醒人們夏天到了的徵兆。

從蚊蟲叮咬和狗伸舌頭兩個自然現象來看,秦德公創建“入伏”概念,應該也是通過觀察積累的實踐總結。

第二件大事,首開殉葬制度。史書上很多人把春秋戰國首開用活人殉葬的事記在秦武公頭上,實際上這是不正確的。《史記》中《秦本記五》提到這段歷史時,也沒有說是秦武公特意安排的。真實的推斷應該是,秦德公為了感謝哥哥秦武公禮讓之恩,給他舉行了盛大的國葬,也就是在這次活動中,秦國才有活人殉葬的先例,一共有六十六人陪葬。

他首創“入伏”概念,做了三件大事,件件留名史冊

後世為什麼要把這頂帽子戴在秦武公頭上呢,因為這事因他而起。因此,秦武公一生光明磊落,也不在乎多這一頂帽子了。

第三件大事,遷都雍城。翻開秦國曆史,關於雍城的王都長達三百二十多年,有十九位秦國君主在這裡登基,可想當初秦德公選擇雍城的英明。那麼,當初他是如何找到這麼一塊風水寶地的呢?

我們在史書上了解到,從西秦建國到秦始皇統一六國,秦國的都城都是不斷地從西向東遷移,從秦非子建都西犬丘起算,歷經八個王都,唯獨雍城的地位無可替代。這一數字的後面說明雍城咽喉要地的重要,它北可控制戎狄入侵,東與中原隔河相望。由於雍城地盤當初原屬於周王室所有,秦國從西戎手裡奪回,在春秋時,雍城四周還有四條河流環繞,形成了一個天然的屏障,可見秦德公選址的用心。

他首創“入伏”概念,做了三件大事,件件留名史冊

到了戰國時期,秦國與中原諸侯摩擦增多,雍城的戰略地位越來越重要,歷屆國君就不斷地構築圍牆,從而使雍城更加牢固,建設也越來越漂亮。即使到了後世將王都繼續東遷至櫟陽和咸陽以後,雍城仍然作為老城受到各個國君的敬仰,就連秦始皇登基也要到雍城舉行,可見雍城在秦國人心目中的地位。關於雍城建設一事,在後面我還要專門談到秦悼公專門加固一事。

從秦德公當政兩年的政績看,還是相當可觀的,只是他和他的父兄一樣,壽命都不長,僅僅當了兩年國君,身體就垮了。秦德公死後,王位傳給了他的大兒子秦宣公,秦宣公兄弟三人繼續傳承父輩的傳統,在王位繼承上,都秉承能上上庸者下的原則,最終三子嬴任好繼位,是為秦穆公,終於為秦國振興趟出了一條稱霸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