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駕崩後,太子耶律倍為何沒有當上皇帝?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文史磚家


遼太祖阿保機長子。神冊元年(916)立為太子。首請建孔子廟。天顯元年(926)從徵渤海,破其國,改稱東丹,授人皇王主治。建都天福城,建元甘露。太祖死,知太后意,讓位於弟德光。太宗立,見疑,改東平為南京,徙倍於此。

後唐明宗遣使來招,至汴,賜姓李,改名贊華,鎮滑州。常與故國通使問安。倍知音律,通醫術,書法繪畫並善,性殘忍好殺。後晉天福元年,為李從珂殺害。世宗立,諡讓國皇帝。重熙二十年(1051),更諡文獻欽義皇帝,廟號義宗。

耶律倍在其父阿保機逝世後理應登位,但是他母親述律平皇后比較中意他的弟弟耶律德光,與他的政治觀念不同,於是想讓次子登位。在【遼史】中記載的是耶律倍知道母親想讓耶律德光繼位,且耶律德光本掌握著軍政大權,他的功勞也是有目共睹的,於是無奈主動讓出帝位,讓耶律德光繼承,是民心所向之事。但是事實卻不是這樣的,【資治通鑑】中記錄的卻是,這次耶律倍的讓國引起了當時內部鬥爭,述律平為了讓耶律德光繼位,將那些持反對意見的大臣以殘忍手段殺害,逼迫大臣選擇耶律德光繼位。耶律倍很是生氣本直接率兵投奔後唐,但被述律平遣送回東丹。

得到皇位的耶律德光和述律平還不滿足,害怕耶律倍有謀反之意,怕他繁榮的東丹國繼續由耶律倍領導會繼續壯大造成威脅,便將耶律倍遷往南京,實則暗中派人監控他,控制他的行動。而且還立他們兩的弟弟為繼承人,更是抹殺了最後一絲耶律倍當上帝王的機會,於是藉機投奔後唐離開這是非之地。

耶律倍是個有仁心之人,性格隱忍,從他被奪去王位來看,他沒有起兵攻打弟弟的一個原因可能是不想手足廝殺和對母親的不孝。而且在投奔後唐之後,耶律倍也常派遣使者去問候弟弟和母親,他的的處境並沒有讓他忘卻孝義。

耶律倍逝世時才38歲,時逢後唐政變,唐明宗逝世,後唐便開始產生爭奪皇位之爭。耶律倍反對李從珂謀反便向弟弟建議應該討伐李從珂,於是耶律德光找了個傀儡皇帝石敬瑭,消滅了後唐。有記載說,李從珂在被圍困之時,認為大勢已去,便想要自焚,還拉上了耶律倍,但是耶律倍不願意便讓人暗殺了耶律倍。也有記載是說,兒皇帝石敬瑭知道耶律德光與耶律倍不合,便派人將耶律倍殺掉,來討耶律德光的歡心。事實如何,我們也無從考證,但是一代英才最後慘死他鄉實在令人可惜。耶律倍生性豪爽,長期受漢文化影響,性格忠厚隱忍,但是在投奔後唐後性格暴戾、手段殘忍,想必和在故鄉遭遇的不平有關係。


站在女性的觀點追憶歷史、瞭解歷史,感受截然不同的一種歷史解讀情懷。

每天和你分享有價值的歷史觀點!請你留步給予關注,點贊,點評,轉發,您的支持就是我的原始動力!愛你們……


歷史中簡堂趙劉果兒


耶律倍是耶律阿保機和述律平皇后的長子,深得父親耶律阿保機的喜愛。在耶律倍十八歲的時候,被立為皇太子。他自幼聰慧,內心堅韌,待人處事寬容,這本是一個絕佳的繼承人選,但為何最終他沒有當上皇帝,下場還很慘呢?

公元926年,耶律阿保機在回皇都的途中病逝,沒有留下遺詔。照理說,耶律倍已經被立為太子了,繼承皇位理所當然。但無奈,他還有個能幹又極為偏心的母親——述律平皇后。

在耶律阿保機早年的征戰,述律平皇后都是跟著他的,同時為他出謀劃策,她並非無知婦人,所以耶律阿保機突然病逝後,述律平述律平對外宣稱主少國疑,自己則臨朝稱制攝政,掌理軍國大事。也就是說,這時候的大權是在述律平皇后手裡。要知道,這時候的耶律倍(生於公元899年)已經28歲了,怎麼個主少國疑法?無疑是為自己後面要做的大事找藉口罷了。

再說到述律平皇后極為偏心,耶律阿保機的前三個兒子都是述律平親生的,可這位母親的心算是偏到天上去了,她極為喜歡自己的幼子耶律李胡,就想著讓小兒子來繼承皇位。可這個耶律李胡是個不爭氣的,儼然一個紈絝子弟,耶律阿保機當然不同意了。眼見著耶律李胡沒辦法繼承,所以把主意打到了次子耶律德光身上,總之就是不讓長子登上皇位就行。這不耶律阿保機死了還沒有留下遺詔,就給述律平一個機會來易儲。在述律平一番“運籌帷幄”之下,剷除了所有會擋著她易儲的人,將長子的勢力削弱的大半,同時斷腕給耶律阿保機陪葬,震懾了眾人,最後再自導自演了一出眾人擁戴耶律德光的戲碼,成功地把耶律倍擠出去,讓次子上位成功。

耶律倍本來擁有最大的優勢,最終卻與皇位失之交臂。他推重漢文化,政治理念與自己的母親述律平皇后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如此背道而馳的理念,很有可能影響述律平皇后以及契丹貴族的傳統利益,且述律平皇后本就更喜歡自己的幼子,這樣尖銳的矛盾之下,再加上最後關頭,耶律倍主動退讓,未能嘗試一搏,終究與皇位失之交臂。

公元930年,耶律倍在後唐明宗李嗣源的密詔下,耶律倍帶著自己愛妾高美人投奔了後唐,後唐皇帝以天子儀衛迎接,並賜姓東丹,名慕華,官拜節度使。後唐皇權也經歷了一番更替後,公元936年,當時的後唐皇帝李從珂無力抵擋契丹大軍,決定自焚,他準備拉上耶律倍,耶律倍當然不從,但最終還是被李從珂派人暗殺了。

喜歡的給阿淺點贊轉發支持下;不喜歡也留下你的寶貴意見,阿淺虛心接受哦!

浮生若淺


遼太祖阿保機的嫡長子,在他18歲的時候就被立為了太子,但是在不久之後,阿保機突然因病去世,本來應該是太子繼承帝位,但是那個時候他的嫡長子耶律倍並沒有當上皇帝,而是把帝位讓給了他的弟弟,皇帝之位在古代尤為重要,但是耶律倍為什麼要把唾手可得的帝位讓出去呢?

首先,要從他們這個民族的根本上的特性所說起。當時的遼國創始人耶律阿保機是契丹族。據歷史所說,契丹祖是馬背上的民族。由此可知,馬背上的民族當然崇尚武學。況且當時的阿保機對漢族的儒家之道並不感冒,所以他更喜歡武功略為高強的他的二兒子耶律德。耶律德勇猛善戰,更像阿保機他自己。從這個事情上就為後來他的二兒子當皇帝埋下了伏筆。

還有一件事情就是當時的耶律德掌握著當時的兵權,是當時遼國的兵馬大元帥。雖然耶律倍成為人皇。在各個方面都有很大的權利,但是耶律倍憑藉著東丹各個國家的兵力是根本不足夠的,況且那個時候耶律德常年跟隨阿保機四處征戰,跟所有的文臣武將關係也極好,所以在那個時候遼太祖突然逝世,當時所有的大臣其實都是很服從耶律德的。所以就算當時耶律倍不讓出皇帝之位,耶律德也足以通過武力去奪取皇位。

不過這一切也沒有阻止耶律倍身死的結局。十分不幸地成為了當時政治的犧牲品。


紫禁公子


耶律倍是契丹(遼)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的嫡長子,生母為述律後。耶律倍自幼聰穎好學、多才多藝,尤其酷愛儒家文化,並深得其父的喜愛。阿保機出任契丹聯盟長後,便把耶律倍立為實際上的儲君,等到契丹帝國正式建立後(916年),耶律倍則被冊封為皇太子。


後唐同光四年(926年)初,契丹吞併遼東大國渤海,阿保機出於鞏固對當地統治的需要,便讓耶律倍兼任東丹國王。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班師返回上京的途中,耶律阿保機暴病而死,頓時讓契丹陷入混亂之中。為了應對危局,述律後便親自出任攝政,並召請太子耶律倍、大元帥耶律德光迅速入朝。



俗話說“國不可一日無君”,所以等到耶律阿保機死後,身為皇太子的耶律倍便匆匆趕往上京,希望能儘快登上帝位。但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文武百官尚未表示出反對意見,反倒是親媽述律後卻站出來橫加阻攔,遲遲不肯扶立他為帝。


述律後之所以這樣做,是考慮到醉心於中原文化的耶律倍一旦上臺,很可能會在國中強行全盤漢化政策。若果真如此,必然會激起傳統派貴族們的強烈反彈,使得新造之國有可能會重新陷入分裂混戰中。所以為了國家安危考慮,述律後不想讓耶律倍繼位,而是打算讓“草原本位主義”的堅定擁護者、次子耶律德光接班。



然而耶律倍畢竟是先帝親自選定的接班人,沒有任何過錯卻被剝奪皇位繼承權,無論如何都說不過去。所以,述律後便提前跟王公貴族、文武百官通氣,要求他們一定要擁立耶律德光為帝,否則讓他們“吃不了兜著走”。這些人一來畏懼述律後的殘忍,二來素知耶律德光極有威望,所以為了身家性命和將來的富貴榮華考慮,大多數便只能遵從。


所以等到時機成熟後,述律後便演了一齣戲,將王公貴族、文武百官全部召集到宮帳內,然後故作遲疑之狀對他們講:“我兩個兒子都適合做皇帝,但我又不知道如何取捨,不如請大家幫忙,你們認為誰適合做皇帝,便去牽執他的鞍轡吧。”



話音剛落,這些人便爭先恐後地去牽執耶律德光的鞍轡,並聲稱“願事德光皇帝”。耶律倍聰明過人,早就看穿了母親的把戲,但儘管心中羞憤交加,卻也只能打落牙齒和血吞,做出一副願意擁戴弟弟為帝的姿態。述律後見狀很滿意,便即可頒佈懿旨,冊立耶律德光為皇帝,時在後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年)底。


契丹述律後愛中子德光,欲立之,至西樓,命與突欲俱乘馬立帳前,謂諸奠長曰:“二子吾皆愛之,莫知所立,汝曹擇可立者執其轡。”酋長知其意,爭執德光轡歡躍曰:“願事元帥太子。”後曰:“眾之所欲,吾安敢違?”遂立之為天皇王。見《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五》。


耶律德光上臺後,雖然讓哥哥繼續擔任東丹國王,但對他的猜忌之心卻日甚一日,不僅派親信嚴密監視耶律倍的一舉一動,還利用各種辦法來削弱東丹國的獨立性,讓耶律倍氣憤、憂懼不已。就在此時,後唐明宗李嗣源出於製造契丹內部矛盾的目的,便派人招降耶律倍,並允諾給他高官厚祿。



天成五年(930年),走投無路的耶律倍拋棄妻子,攜帶愛妾和大量的珍品藏書,從遼東渡海投奔後唐。耶律倍到達中原後,受到李嗣源的熱烈接待,不僅被賜予國姓,改名為李贊華,還被拜為節度使。然而這種好日子並未持續多久,隨著後唐政局的突變,耶律倍的命運也急轉直下。


原來李贊華到達中原才三年時間,李嗣源便駕崩,愍帝李從厚繼位,但一年時間不到,便被義兄李從珂取代。李從珂登基後,跟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勢若水火,後者因擔心會遭遇滅頂之災,便在太原舉兵反叛,並援引契丹國主耶律德光為援。清泰三年(936年)九月,石敬瑭在契丹人的扶持下稱帝,建立後晉政權。



隨即,後晉與契丹的聯軍在擊敗後唐主力後,迅速向洛陽挺進。李從珂自知大勢已去,為免於亡國後被俘受辱,所以便帶著劉皇后、曹太后、太子李成美等人自焚而死。在臨死前,李從珂邀請李贊華一同自焚,但遭到後者的拒絕。李從珂勃然大怒,便派壯士李彥紳擊殺耶律倍,後者遇難時,年僅38歲(“從珂欲自焚,召倍與俱,倍不從,遣壯士李彥紳害之,時年三十八。”見《遼史·卷七十二》)。



文史磚家


耶律倍失去皇位是被迫妥協的結果,同時也是體現他宅心仁厚不願同家人撕破臉的隱忍剋制,要是看同時期從阿保機時代和後面耶律阮、耶律璟不同時期宗室子弟對皇位的爭鬥,就更能看到當時耶律倍出於母親和弟弟的壓力而放棄皇位對契丹興盛起到的意義。

所以弟弟德光本來也願意尊重耶律倍,封他在渤海故地為東丹王,還有讓國皇帝的美名,讓重臣以輔佐為名看管他,也說明耶律倍的確有很高的威望,德光並不放心,導致原本比較過得去的兄弟關係變得很緊張微妙,最後導致耶律倍選擇出走。

然而實際上史書記載淳欽太后述律平喜歡老二德光也並非當時眾口一詞的結果。實際上太后真正喜歡的是小兒子李胡,這比較符合所謂草原民族喜歡幼子的習俗,但是李胡因為從小受寵,為人卻大大不如兩個哥哥,性格暴虐,不得人心,要扶持李胡登位是不被當時眾多契丹貴族認可的,淳欽太后也出於妥協才退而求其次選擇推舉德光,表面卻讓眾位大臣所謂“執馬轡”推選,這並非真的契丹有所謂推選繼承人的傳統,明明耶律倍就是名正言順的太子,但太后手握珊屬軍,又的確因為輔佐阿保機有很高的威望,加上草原民族太后有輔政的傳統,出於妥協才以推選的名義讓德光登位,這是太后與大臣之間的一次博弈,耶律倍和德光都是夾在中間的人。當然德光事後證明是完全勝任的皇帝。

之後耶律倍的兒子耶律阮在跟著德光入主中原後僥倖登位,與祖母淳欽太后再次較量,耶律屋質等大臣再次與太后博弈,屋質說服太后放棄李胡,再次表明當初她堅決不支持耶律倍的真實用意。

耶律倍所謂心向中原文化而太后心向草原文化不是失去皇位的真正原因,述律平並非反對重用漢人,像韓知古、韓延徽最早的漢人大臣都受阿保機和述律平器重和信任。就是這個母親不喜歡大兒子,喜歡小兒子,沒那麼複雜。但就因為這個固執,造成耶律倍為了保全家庭親情,不得不選擇離家出走,這是非常無奈和遺憾的結果。事實上耶律倍到了洛陽還是與德光保持著聯繫,德光也很疼愛耶律倍的子女,最後耶律阮跟著德光南下就是為了把耶律倍的遺體帶回契丹,還意外使他反而獲得登上皇位。


何運超


李贊華,原名耶律培。因為與母親政見不和而不受母親述律平喜愛,所以在遼太祖死後,述律平就立次子耶律德光為帝,並打壓耶律培。耶律培憤懣之下亡走中原,後唐明宗賜姓李,名贊華。耶律培是我國古代有名的書畫家,最後被末帝李從珂所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