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 人心齊了 環境美了 遊客來了

武隆 人心齊了 環境美了 遊客來了

中國傳統村落紅隆村舊貌換新顏

武隆區平橋鎮紅隆村,中國傳統村落。春雨連綿,層層薄霧中,老樹、碉樓、染坊古意幽幽,金黃的油菜花、綠油油的荷田、紅的磚、黑的瓦裝點其間,如油畫般好看。

“放在前兩年,不敢想象村子能有這麼漂亮!”正在新房的院壩上整理花草的村民餘海燕,驚異於村子的變化。

工作見效了,人心齊了

天氣乍暖還寒。紅隆村石連寨廣場上卻格外熱鬧,不時傳來陣陣掌聲與歡呼聲。

“文珍,文珍,快去領獎,別不好意思了……”在村民們的陣陣鼓勵下,獲得“好兒媳”榮譽稱號的村民劉文珍,羞澀地站上了頒獎臺。

今年50歲的劉文珍,未曾想過自己這輩子還會站上領獎臺。

20年前,丈夫因種植桑樹摔倒至癱。劉文珍放棄出門務工的機會,留在家裡一邊悉心照顧丈夫,一邊飼養家禽,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了一個家,沒有半句怨言,這一堅持,就是整整二十年。

黨的十九大以來,紅隆村大力開展以“孝賢潔序”為重點的公序良俗建設,表彰以劉文珍為代表的孝老愛親典範,發揮榜樣的示範帶頭作用。“我們希望用榜樣的力量鼓舞大家,營造良好的風氣。”紅隆村第一書記劉小康告訴筆者,身邊好人的激勵作用是顯著的。

劉小康說,2017年底上任之初,自己曾聽老幹部介紹駐村工作的“艱鉅性”——特別是前些年,因為土地邊界、房屋確權等問題,村民之間沒少發生口角,鬧了不愉快之後,因調解不滿意,鄉鄰關係變僵,村幹部工作也不好做。

駐村伊始,劉小康便和村幹部們一同來到老黨員、退休村幹部、貧困戶家中走訪座談,白天走訪,晚上彙總,利用週末分析。

一個多月調研結束,一件件實事落地了。廣場安裝了音響設備,村民們跳起了廣場舞;召開全村先進典型表彰大會,36戶先進個人和家庭獲得了表彰……村民的精氣神被凝聚起來。

不僅如此,村邊道路上出現不少幹部群眾清理垃圾的身影,村裡還播撒花種、定點配發垃圾桶。村民們自覺將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形成環境衛生人人有責的良好氛圍。

提升鄉風文明的工作做紮實了,見成效了,紅隆村在鄉村振興之路上,也就邁開了堅實的步伐。

武隆 人心齊了 環境美了 遊客來了

蓮藕基地。(武隆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項目落地了,環境美了

“沿著我家門口這條路走,可以延伸到水田堡哩。”村民周忠志笑著說,現在村裡的基礎設施與以前相比,簡直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前幾年,村裡公路硬化得少,村民出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常態,一下大雨路況更差,一般的轎車根本無法通行,村裡的農副產品銷售成本高,很難賣出去。

在平橋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紅隆村也積極向對口幫扶單位爭取資金。經多方共同努力,一系列項目落地。完成了芭石公路4.3公里、鄒水路1.4公里的硬化,投入15萬元硬化了水田堡到豆地灣社道路,投入150萬元硬化了長青安蓮藕基地生產大道1公里和人行便道6公里……村通暢、社通暢、戶通暢,真正解決群眾出行難的問題。

村裡還全面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努力實現從“有水喝”到“喝好水”的轉變。自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以來,該村投入6萬元完善人飲延伸工程,供水入戶率達到了100%。

“用水不緊巴巴了,路也暢通乾淨了,大家願意把家園打扮起來,你看我們這院裡、路邊到處鮮花綻放。”紅隆村村民周忠誌喜滋滋地說。

古遺址活了,遊客來了

細雨濛濛的下午,三三兩兩的遊客拿著相機、手機,對著位於平橋鎮烏楊村小河口小組鎮政府旁的和平中學舊址按下了快門。

“和平中學原為文廟,始建於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坐南向北,四合院佈局,通長40.2米,寬20.5米,建築面積824平方米……”村民何傑正在為遊客們做簡單講解。

“我聽說,這裡還曾經是武隆縣委臨時委員會所在地,培養了大批革命幹部,是武隆地區的革命搖籃呢。”“學校的老建築承載了武隆很多歷史文化元素,下一次我要帶上孩子過來好好看看……”遊客們你一言我一句聊開了。

“除了和平中學,目前村裡還完好地保存了寨門、碉樓、節孝牌坊……”在何傑的帶領下,遊客們陸陸續續地向其它古遺址走去。

“下一步,我們將和傳統村落項目人員深入探討,如何讓一個正逐漸走向現代化的傳統村落,在保持建築空間佈局同時,發展合適產業,實現傳統與現代、文化與經濟的良好融合,讓更多人樂於來紅隆村感受中國傳統村落的魅力。”劉小康說。

來源 武隆區融媒體中心 陳娜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