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臨終前說了什麼?

羽評郡主


慈禧的臨終遺言可謂驚天地泣鬼神。

如果以總結的方式歸納出來,那就是:都別學我。下圖:慈禧復原照

至於李蓮英害怕到要逃出皇宮?李蓮英還真不是因為這句話出走的,李蓮英令慈禧不滿,自戊戌變法就已初露端倪,這點最後再講。

不同於當年倉狂“西狩”,沒有肩負取經任務的慈禧,此次西行之路,註定是沒有辦法再回來了,所以臨終前早做籌謀,以防自己歸西后,太后派和家族被徹底清算。

慈禧臨終遺言說:“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制。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鑑!”

真不知道當時的皇親貴胄、滿朝文武聽了這句話會不會悲欣交集,悲痛的不是慈禧西去,而是:我去......你還知道家法這回事呢?你自己這麼幹了一輩子了,原來你也覺得這樣不好,那你為啥架空光緒帝,剁了寇連材呢?欣喜的是,你老總算是撒手了,權力真空我們替你填補。

我們看看慈禧干政的一生:

自咸豐二年入宮,5年間,蘭貴人→懿嬪→懿妃→懿貴妃,深受恩寵,首次逃命,咸豐駕崩,聯合慈安、奕訢等發動辛酉政變,奪取政權,由顧命、兩宮相互制約,改為二宮垂簾,親王議政。

1873年,兩宮歸政,後同治病死,小光緒入宮,兩宮再次垂簾,1884年“甲申易樞”,軍機大臣全免,由於1881年慈安去世,格局變為西宮獨裁專政。後不贅述。

自己一生迷戀權力,卻在彌留之際囑託後宮不得干政,還提祖宗家法,真是令人哭笑不得。這不是自己打臉麼?

明末之事,可為殷鑑!無需提什麼明末,慈禧的安德海就夠看了,想想自己的奴才是咋死的,不覺得打臉麼?不過有一點,慈禧臨死的時候是否想到了什麼?大明早有太監擅權,何談明末?她也預感到大廈將傾麼?

嚴防太監擅權倒是寒心後的由衷之言,被曾國藩盛讚為“豪傑士”的丁寶楨不但留下了宮保雞丁,還在任職期間留下了安德海的人頭,慈禧有苦難言,後來又寵信李蓮英,她倆好到什麼程度呢?據後來的養心殿御用太監劉興橋說:

“每天三頓飯,早晚起居,他倆都互派太監或當面問候……在西苑、頤和園居住的時候,慈禧太后還經常來找李蓮英:“連英啊!咱們遛彎去呀!”

惡寒,上面這句話,如果是真的,那麼看來慈禧也是不大著調,遣人問安就算了,還登門拜訪男閨蜜,太皮了。信不信由大家,要知道,明清兩朝,很多奇聞異事、野史雜談、光怪陸離的故事來源呢,都是由皇宮裡的太監傳出來的......聽聽就算了,反正我們只要知道,她倆起初關係不錯就是了。

李蓮英雖然腦子比安德海好使,但在戊戌變法期間,不參與黨爭,不得罪革命黨人,謹小慎微的李蓮英沒有旗幟鮮明的為慈禧站隊,雖然慈禧不可能倚仗李蓮英什麼,但是作為貼心親近的人,李蓮英的舉動或說不作為,令慈禧十分失望。在親近程度上愈發疏遠,早在“西狩”後回京之際,李蓮英就已經考慮功成身退了,但是攝於慈禧雌威,不敢提及罷了。

直到慈禧死於儀鸞殿,三個多月後,李蓮英離開了皇宮,以前所受的榮寵,在慈禧死後勢必會被同行們攻訐、欺辱。與其這樣,還不如離宮休養,享享清福,話雖如此,但過程怕是不那麼簡單,即便慈禧身死,李蓮英也不會變成自由之身,一個奴才身份在主子面前,啥都不是,比如隆裕,想讓李蓮英死,他活著就出不來。箇中曲折,有機會我再另立一題。

但有一點,李蓮英可不是什麼太監不許干政的遺言嚇跑的,因為並沒有切實證據說明他參與政治,無論是黨爭,還是維新雙方,所以他根本不會在乎這種遺訓,如果他參與,那麼慈禧後期就不會那麼淡著他了。

李蓮英愛錢倒是真的,收受賄賂無數,但查無實據,並不是受賄查無實據,而是他收錢辦事查無實據,因為李蓮英不傻,不敢參合還屢遭彈劾呢。

他知道,安德海就是死在過於招搖,所以李蓮英在陪同光緒帝生父醇親王奕譞視察李鴻章所練海軍新軍的時候,一直充當著填菸袋的角色,非常低調,回寢室也閉門謝客,從不見人。

他也知道,珍妃實死於賣官鬻爵,不知收斂,而非什麼革命先進思想和行動,梁啟超的話是有目的的,主要是借珍妃孤立保守派,給自己“救皇帝”的苦情戲加些催人淚下的戲碼,載灃的話就更呵呵了,聽聽算了。珍妃極其貪財,如果說有革命思想,那也是她的老師,光緒帝欽點的翰詹文廷式,而不是珍妃,她不過受託捎信而已,這點不能混淆。

所以李蓮英敢觸碰這條賣官鬻爵這條紅線麼?而且喪偶多年的慈禧這脾氣可不是鬧著玩的,再親近的人,如果不懂進退,哪天慈禧老臉一酸,李蓮英就倒大黴了。送禮後,事成那是李蓮英的功勞,事不成人家也盡力了,也沒聽說誰還討要來著,至於事辦沒辦,誰又能知道呢。

(簡單說幾句)而在此之前,比遺言更重要的是,按虛歲算才僅僅3歲的溥儀被召入宮,與其說是召,不如說搶,即便溥儀的老祖母聽到消息後直接暈倒,也無助於改變什麼。這件事,光緒帝當然知道,他只是謹慎的表達了同情,這個孩子比自己入宮年紀還小,過早失去親情,最終也將步入自己後塵。

慈禧的目的很明確,一切為了家族安危,溥儀的奶奶是慈禧的親妹妹,溥儀的生母又是榮祿的女兒,溥儀的爺爺奕譞沒有奕訢那麼鬼點子,也沒有奕訢的實力和魄力,屬於能令人安心的那種人,至於溥儀的生父載灃,那更不用說,自己的兒子就是皇帝,他怎麼清算,而且也沒有理由清算,兩家都是親戚,相互多少會有照應,這樣一來,慈禧死後也就安心了。

慈禧的臨終遺言,其實就是她一生的總結,至於裡面有沒有懺悔的成分,不得而知,起碼她深知後宮掌權的惡果,只是出於自私心理,把規矩留給了後人,“哀家”自是不必遵守的。

太監擅權方面,和魏忠賢相比,安德海算是吃奶的乖寶寶了,李蓮英更不用提,慈禧腦子裡能想起明末,大概也是看出了大清頹勢已不可逆,只能用僅有的歷史知識防患未然,警醒後世。


古今通史


慈禧太后是大清歷史上極其重要的一個人物。

她執掌大清將近半個世紀的時間。當然了她在執政的那段時間裡,做了很多傷害中國人民感情的事情。

這也是她在中國一直名聲都不怎麼好的原因。她在位的時候,對外國列強,又是量中華之物力,結餘國之歡心,又是割地、賠款,當真是做盡了壞事。

那麼慈禧太后,作為中國歷史上如此舉足輕重的一個人物,她最後一天又是怎麼過的呢?

慈禧太后臨死前的一天,光緒帝就去世了。

那時候的光緒帝三十多歲,正是一個人的壯年之時。

當時人們就覺得光緒死的有點蹊蹺。最近經過專家,對光緒的衣物進行檢測,得出的結論是,光緒帝是被砒霜給毒死的。

但是,到底是誰毒死的光緒帝,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慈禧太后肯定是嫌疑人之一,因為那時候她和光緒皇帝的關係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了。慈禧想害他,也不是不可能。

正是因為光緒帝死了,所以,到了第二天慈禧,還是照常洗漱完用膳,然後處理政務。當時,她是在和大臣們商議,選立接班人的事情。

最終他們選擇的就是溥儀來繼承皇位,當時的溥儀也只有三歲。溥儀就是中國歷史上最後的一個皇帝。

上午慈禧剛把接班人給選好,中午的時候,慈禧就覺得不自己不行了。似乎她也要不久於人事了。

所以,她必須要安排後事了。

慈禧心目中國家大事當然是第一位的了,既然立了溥儀為皇帝,肯定是不能改的了。但是,當時的溥儀年齡尚小,不能執政,不得已就只好讓溥儀的父親來當攝政王,監管朝政了。

慈禧還說到,以後絕對不允許女人專政了。

你看掌權了半個世紀的慈禧,到了臨死前,竟然有這樣的覺悟,這說明她對於自己在位乾的這些事,也是不認同的。

本來清政府就有規定,女人是不可以干政的。但是,慈禧把這個記錄給打破了,她享受都了權力帶來的好處。

到了臨死前,她想在自己去世之後,再恢復女人不能幹政的制度。

說完這些慈禧就散手人寰了,她去世的那一天是1908年11月15日。這是慈禧太后在世的最後一天,確切地說不夠一天的時間。

她是在死後一年的時間,才得以下葬的。

但是,就在她去世之後三年,大清王朝就亡國了。在她去世的二十年,她的陵墓就被孫殿英給盜了。


漢史趣聞


光緒駕崩了,這是慈禧盼望已久的事兒,她終於拔掉了眼中釘肉中刺。

國不可一日無君,得趕緊弄個皇帝上來。

其實有沒有也無所謂,有慈禧在,皇帝就是傀儡,弄個皇帝上來只是換個傀儡而已!

慈禧害死光緒的想法由來已久,所以新皇帝讓誰當她早就想好了,那就是三歲的溥儀。



為什麼是溥儀呢?

第一,溥儀是同治和光緒的下一輩,過繼過來繼任光緒的皇位,也是繼任同治的皇位,咸豐的後代沒有絕,而且皇位世世代代將傳承下去。這就是慈禧對咸豐的忠誠,其用心之良苦,可見一斑。

第二,溥儀還小,才三歲,她可以繼續垂簾聽政。慈禧是十分自信的,放眼看去,整個愛新覺羅家族中,她是最有能力的,作為大清朝的掌權人沒有比她更適合的。雖然這些天她身體欠佳,拉肚子。不過沒問題。整天吃山珍海味,喝人奶,一大堆保健醫生為自己服務,這點小病無大礙,她對自己身體也很自信,活不了百歲,也能活過87歲。為啥是87歲?超過乾隆,拿個大清朝掌權者長壽冠軍唄。那樣73歲的慈禧,垂簾聽政時間至少還有14年,到那時,溥儀17歲,親政正合適。



人算不如天算,第二天中午,慈禧突然昏厥了,隨即便進入彌留之際。昨天還夢想著未來,今天就不行了,突如其來的打擊把慈禧這個政治老手給打蒙了,慈禧思想沒轉過灣來。

先是說讓載灃當監國攝政王,處理一切日常事務,遇到大事由隆裕太后定奪。隆裕太后是慈禧的親侄女,這決定是讓隆裕代替慈禧垂簾聽政。

慈禧說這話時還算比較清醒,只是時間緊迫她沒有來得及認真思考。

之後慈禧時而昏迷時而清醒,清醒時她反思自己的一生,也考慮了大清的未來。

她說,自己一生為大清朝鞠躬盡瘁,垂簾聽政是逼不得已。這是她對自己的真實評價。她就是這麼認為的。

她還說,今後大清朝,一是女人不得干政,二是防止太監誤國。



慈禧的這句遺言叫人難以理解,大清朝女人不許干政早有祖訓,她干政了,太監最高四品,她破例給李蓮英二品,而且她寵信安德海、李蓮英、小德張好幾個太監。這不是打自己的臉嗎?其實不是。

當她做出讓隆裕太后繼續垂簾聽政的決定時,慈禧自私的本性暴露無遺。

然而,之後她回憶一生經歷,想到自己為大清朝鞠躬盡瘁時,她被自己的“偉大”說服了,她要繼續“偉大”下去,首先就是要拋去自私。不能讓隆裕再垂簾聽政了,她不行,沒那兩下子。也不能讓李蓮英有機會專權,那樣國家也會玩完。讓載灃掌握大清政權,溥儀是他兒子,他不會奪兒子的權。這才是慈禧深思熟慮的結果,也是最好的結果。這樣才最有利於大清王朝。

為了咸豐家族的延續,犧牲了葉赫那拉家族的利益,臨終的慈禧覺得自己非常偉大。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豫有得


公元1908年,已經統治了中國四十七年的慈禧太后自然身體康健,這個清朝老寡婦對於自己治下的帝國仍然很滿意,她覺得自己是一個很出色的統治者,不遜於帝國之前的任何男性君主。

然而,剛剛過完七十三歲生日的慈禧太后突然得了痢疾,不停下瀉,連服鴉片也沒有止住,此時,已經被慈禧太后囚禁了十年的三十八歲的光緒帝突然駕崩,慈禧也已經病勢沉重,但是她仍然堅信自己身體很好,更沒想到自己會死。所以,她故伎重演,依舊選擇了為三歲的孩子作為皇帝,這就是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溥儀繼承同治皇帝的皇位,兼繼光緒皇帝的皇位,這就是所謂的“繼承同治,兼祧光緒”,由於同治帝皇后阿魯特氏早已去世,所以作為光緒帝遺孀的隆裕太后就成了溥儀法理上的母親。光緒帝去世後的第二天,事實上也就是20多個小時後,慈禧太后病危,她預感自己行將就木,最終留下遺旨,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意思:



一、女人不可預聞國政,這是本朝的祖訓,當年文宗駕崩時的情況你們是知道的,我不得已垂簾聽政,是我破壞了這條祖制,從今以後,這條還要恢復起來。

二、所有軍國大事交由攝政王全權處理,遇到重大事件,仍要請示皇太后(隆裕太后)裁決。攝政王畢竟是臣,而太后是君。

三、不得重用太監。國家多事之秋,皇帝幼小,太后年輕,攝政王資歷尚淺,要防止宦官弄權,明朝的宦官專權之事一定要引以為戒。



說完這些話,這位一生歷經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五朝、三度垂簾聽政,擁立三位皇帝、統治中國四十七年的太皇太后慈禧就嚥氣了,在宗親個群臣一片痛哭中,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歷史課課代表


慈禧太后這個女人在歷史上的罵名可真是不少,驕縱奢侈心狠手辣。他想要學武則天,但只學了個四不像。所以說清朝的滅亡,一大半的原因都是因為她。慈禧太后在臨終前留下了三道聖旨,一道比一道打臉,網友們紛紛怒道,臉呢?

第一道聖旨:立愛新覺羅·溥儀為皇帝。清朝當時的世家子弟就沒有才能的人了嗎,非要選一個小屁孩當皇帝?結果在溥儀手上清朝滅亡的更快。第二道聖旨:女人不可以干預國政。但她自己就是一個例子,還不讓人跟著效仿。簡直就是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啊!太打臉了!第三道聖旨:太監不得禍亂朝綱。明朝的太監禍亂朝政也是出了名的,清朝為了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很早就立了這樣的規矩。但是到了慈禧太后手上她依舊給她身邊的太監李蓮英封了一個二品官。她自己就打破了這個先例,還頒佈了這樣一道聖旨,簡直就是把臉扔了說話。

在其死後不久,孫殿英盜取東陵,老太后的寶貝被他拉了15卡車還沒拉完。其中口裡含的定顏珠,據說給了宋美齡,夫人去美國演講把它墜在繡花鞋上,顯擺了一圈就再也不知下落了。光這一件寶貝就價值連城,你說慈禧有多奢侈?所以慈禧這個女人以魚肉百姓來裝飾自己,揹負罵名也是活該,做的樁樁件件都是亡國的事情。死後還這麼囂張,不知悔改,揹負罵名都是輕的了。看來東陵大盜事件也算慈禧的報應了吧!


愛歷史的小少年


慈禧,統治中國半個多世紀的女人。她一生把權力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上,架空同治帝,害死光緒帝。在她的統治之下,給大清帶來沉重的影響,使清朝一直處於腐朽的社會,國家任人宰割。

就這樣一個女人,臨死之前還不忘把光緒給逼死。1908年11月14日,慈禧得知自己要即將要死去了,可她心中對這個光緒帝不放心,想要他以前陪同自己去死。於是當天夜裡派人用砒霜把光緒皇帝毒死了,自己次日就死了。慈禧死之前留下了三句話,可這三句話看起來十分可笑和矛盾。

第一句,後宮女子不得干預朝政。自己本人已經干預朝政這麼多年,一直把權力玩弄在手掌之中。怎麼臨死前就想明白了,是覺得自己在統治期間沒扭轉逆局,反而清朝更加衰敗,才覺得女子干政不利吧。

第二句,太監不得弄權。估計當時李蓮英在現場聽到的話,肯定會嚇得半死。自己經常把祖訓掛在嘴上,要求別人不能這樣,會威脅到大清的統治。早在雍正期間就規定太監不能超過四品,而慈禧卻違背祖規,寵信李蓮英,居然把他升到二品的位置。慈禧說這句話時估計當時大家都笑崩了。

第三句,立載灃的兒子溥儀為帝,這一遺言更加不靠譜了。這時溥儀才三歲,而且當時清朝大把的優秀成年皇室可以作為繼承人繼承皇位,然而偏偏選了一個三歲的溥儀來當皇上,著實可笑。慈禧莫非是想女子繼續幹政,走路的路。

因此,慈禧臨死之前的三句話著實可笑和矛盾,讓人無法理解。如果慈禧沒逼死光緒的話,興許光緒會力挽狂瀾,積極變法;或者慈禧選一個成年的優秀皇室成員當皇帝,大清或許不會那麼快走向滅亡。但這一切都是如果,誰叫慈禧選個三歲小孩當皇帝,大清不滅也就怪了。


萌妹子軟軟


1908年11月15日,慈禧病逝於北京西苑寢宮儀鸞殿,享年74歲。

慈禧在臨終前留下遺言:“以後勿再使婦人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有違;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鑑。

親們看到這兩句話的是不是覺得慈禧掄圓了啪、啪、啪打自己臉呢?

講真慈禧為我們詮釋了“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句話。假如不是慈禧行將就木,哪個文臣武將敢提這兩句話?尤其提女人干政,除非這個人不想活了。



(慈禧)

我們來看第一句話,其實是慈禧死前的自我醒悟。

慈禧27歲時,隨丈夫咸豐帝為躲避八國聯軍侵略逃亡承德避暑山莊,沒多久咸豐病死在熱河行宮。

當時只有8歲的同治繼位,同治是咸豐和慈禧唯一的兒子。這時慈禧向顧命八大臣提出“兩宮太后”垂簾聽政的辦法,首輔肅順反對,理由是“女人“臨朝聽政”祖上沒有先例。

說實話肅順說的一點沒錯,想當初清朝第一個進京稱帝的皇帝――順治的母親孝莊皇太后能力不在慈禧之下,她兒子順治6歲稱帝,孝莊為兒子稱帝做了大量的工作。

舉個例子,民間傳說她下嫁了攝政王多爾袞,不管有沒有這回事,攝政王多爾袞出於對孝莊的愛,對小皇帝輔佐還是盡心盡力的,對小皇帝還是比較仁慈的。

孝莊雖然也和兒子順治不睦,這都怪順治太任性,太自我、他追求愛情自由,孝莊為兒子婚姻考慮的更多是政治因素,其出發點還是為了清初的穩定。



(孝莊皇后)

孝莊在兒子沒有親政前,肯定也干預朝政,最低限她能影響多爾袞的決策。但這一出發點都是為了兒子。

其實我覺得孝莊充其量就是為兒子出謀劃策,這和順治死後她輔佐8歲稱帝的孫子康熙一樣道理。

孝莊在背後支持孫子幹掉了鰲拜,康熙在小的時候經常向奶奶請教治國之策,親政不久在奶奶輔佐下消滅了吳三桂之亂,最後取得了削藩的勝利。

孝莊也是輔佐了兩位年幼的皇帝,她完全可以像慈禧那樣擁有無上的權利,但是孝莊沒有這樣做。我認為“干政”和“參政”是有根本區別的。

慈禧擁有權利後食髓知味不肯放棄既得利益,她的格局沒有孝莊高,兩個人做的事如出一轍,但結果卻大相徑庭。

慈禧輔佐了兒子同治和外甥光緒——兒子被她掌控的很鬱悶,同治沒有決策權,到了親政年齡慈禧不放權,同治心想“既然你迷戀權力,那我什麼事也不管了”。於是尋花問柳,沉淪慾海,最後得了性病不治而亡。



(同治)

光緒更慘,為了權力,作為親姨娘和嬸嬸的慈禧,不顧倫理道德,居然把皇帝囚禁在中南海贏臺,這一囚禁就是十年,光緒生不如死。

慈禧臨死前不放心光緒,在死前頭一天害死光緒,我覺得慈禧為了權勢不擇手段,她沒有孝莊的慈情,慈禧有的是冷酷無情!

反觀孝莊,她死前囑咐孫子,死後為了守著你近些,不要把我葬到關外你爺爺皇太極的陵墓,埋在你身邊就行了。“長輩有慈心,晚輩有孝心”,孝莊的所作所為甩慈禧十八條街。

慈禧臨死前說的以後不許女人干政,可是大清沒有了以後,溥儀6歲時大清就完了。溥儀的皇后確實沒有干政,末代皇帝的老婆們一個個下場都很慘,不知道是不是溥儀認真執行了慈禧遺囑的緣故?

我們來解讀一下慈禧遺言的第二句話。慈禧警告後人不要讓太監擅權。這句話也是慈禧自我悔悟的意思。

整個清朝,盛名的太監都出自慈禧當政時,比如,安德海、李蓮英。



(慈禧和安德海)

安德海之所以被慈禧寵信,是因為在“辛酉政變”時,他進京聯繫了鬼子六奕訢,為誅殺顧命八大臣出了力。

從那以後安德海成了慈禧的心腹太監,經常參加監視光緒行動。到最後為執行慈禧的密詔,私自出宮採辦皇家禁物,被山東巡撫丁寶楨斬殺,假如安德海不參與政事能被殺嗎?

還有李蓮英,安德海死後,他被慈禧火箭提拔,官居二品,這其實是慈禧有違祖制的做法,祖上規定,太監不能超過四品。慈禧有尊重祖上規定的時候嗎?頭髮長見識短,她以為自己比康、乾二帝都牛逼。

李蓮英參與慈禧的政治活動,以至於直隸總督袁世凱都要走他的門路。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有個另類太監寇連材提出讓慈禧退政,也就是反對女人干政,結果慈禧把他殺了。



(太監李蓮英)

我沒聽說努爾哈赤、皇太極、乾隆、康熙、雍正寵信哪個太監,除了上面這幾個太監我也想不出還有哪些著名的太監。

綜上所述,慈禧的臨終遺言,我覺得更像她自己一生的總結,也可以說是了蓋棺定論。

“女人干政”和“太監擅權”恰恰是慈禧一生的汙點,到死她還嘴硬藉機教訓別人,慈禧說一套做一套,當面是人背後是鬼,說人不如人,有這樣的女人當政,大清不亡才怪呢?

我覺得慈禧比誰都明白。大清還有未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