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作為千古一帝,為何不親自把雍正扶上位當幾年太上皇,避免九王奪嫡的局面發生?

張雲飛114264261


這個問題問得有點怪,我來一一回答:

按照題目說法,康熙帝作為千古一帝,他竟然沒有退位當太上皇?


可以稱為千古一帝的皇帝有很多,比如第一次實現中國大一統的秦始皇。他也是病重期間才急急忙忙立太子扶蘇,但是沒想到被趙高、李斯夥同胡亥篡位。

秦始皇一生追求長生不老,連太子都是快死的時候才立,而且那時候還沒有太上皇概念,所以他沒有當過太上皇!

千古一帝漢武帝,真正讓中國強大,幹趴匈奴。他本來立有太子劉據,但是因為巫蠱之禍太子自殺,後來也是在身體不行的情況下另立太子,為了防止以後太后專權,還把新太子母親殺了。

當然,他也沒想過當太上皇!

能稱為千古一帝的還有三個候選人,分別是唐太宗李世民,隋煬帝楊廣,明太祖朱元璋:

唐太宗李世民上位時就是殺了太子,逼了老爹李淵退位當太上皇,他當然知道當太上皇啥滋味,怎麼肯隨便退位?

隋煬帝楊廣,自己都被逼的上吊,還能想到退位當太上皇?

別說,他沒想到,李淵幫他想到了:

“大業十三年(617年)五月,李淵在晉陽起兵,同年十一月攻入長安,擁立楊侑為皇帝,遙尊楊廣為太上皇。”

由於不是隋煬帝楊廣自願的,所以不算數!


明太祖朱元璋,其實他是符合當太上皇的條件的,原因就是太子朱標去世,他立的皇太孫朱允文。其實如果朱元璋在朱標去世後就退位給朱允文,並在當太上皇期間除掉幾個藩王,這種事他乾的出來的,那麼可能就沒有後來的朱棣篡位了……

那麼回到康熙帝身上,他熟讀歷史,當然知道朱元璋的事,畢竟明史主要就是在康熙朝修完,張廷玉主持的。朱元璋最適合退位當太上皇的,都沒退,硬把皇孫抬上皇位,康熙帝他沒想過嗎?

他應該真沒想過:

首先康熙帝去世時歲數不算大,他沒想到會那麼早去世,生病之前還在準備狩獵之事,結果重病下幾個月就去世了。

其次,他苦苦扶持培養三十年的太子胤礽被廢,內心十分難過,擔心過早再立太子,會重蹈覆轍,況且他也選不出下一任太子是誰。

最後,歷史學家至今為雍正帝到底是正常繼位,還是篡位爭論不休,那麼作為當事人的康熙帝是不是也下定不了決心呢?


但是,剛才我也說過了,這個題目問的有問題,所謂的九子奪嫡,是老大、老二(太子)、老三、老四(雍正帝)、老八、老九、老十、老十三、老十四,九個皇子奪嫡!

太子被廢之時,老大也被圈禁了,老三也退出了競爭,真正爭皇位的只剩老四、老八和老十四,就算是有人爭,也不過是三王爭!哦,不是,老八和老十四那時候都不是王,不過是個貝勒!

而且,康熙帝都讓位給老四了,雍正帝都是皇帝了,還奪什麼嫡?跟弘曆、弘時、弘晝他們奪嫡嗎?

不管怎麼說,權力這東西是把雙刃劍,尤其對康熙帝來講,因為權力,他幹掉了託孤大臣鰲拜,因為權力,他的幾個兒子互相爭鬥,因為權力,他遲遲不願意再立太子……


那麼他會放掉權力當太上皇嗎?

如果不放掉權力,那麼他當不當太上皇又有什麼區別?


楊角風發作


首先,康熙是否真的認定雍正完全可以接班就是個問題;其次,康熙身體一直不錯,是突發疾病去世的,或許還想再觀察幾年;第三,皇權這種東西,一旦拿到就不會輕易放掉。皇權面前無父子,退位做太上皇的要麼是被局勢所迫,要麼就是厭倦政務了。康熙顯然沒到厭倦政務,這種情況下退位,大概只會導致父子反目吧。

第一,康熙是否完全認定雍正可以接班


我們知道,雍正繼位一直是歷史疑案。康熙究竟是不是讓雍正繼位,究竟有沒有留下明確的傳位旨意都是人們爭論不休的問題(別說什麼康熙遺詔,那是雍正繼位後才頒佈的,未必就是康熙的意思)。就算康熙確實是讓雍正接班,究竟是對他十分滿意呢?還是在所有兒子都不滿意的情況下無奈選擇了一個毛病稍微少一些的?抑或是在最後實在無法取捨只是憑直覺定了一個?因為康熙花了幾十年時間培養的繼承人一直都是太子胤礽,胤礽被廢后康熙肯定是很無奈的,重新選擇繼承人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他可能真的沒有下定決心。

第二,康熙對自己的身體或許比較自信


史料記載,康熙身體一直不錯。甚至直到他去世前還在打獵,後來是突發疾病,一病不起,結果在不到半個月內就駕崩了。一個臨終前不久還在打獵的人,會想到自己馬上就要死了嗎?想不到。就算要退位,也要選擇正確時間點。萬一退位了再活了二三十年,你讓他多難過?

第三,皇權不會想輕易撒手


自古退位的皇帝,多是迫不得已,少有主動退位的。有的是發生宮廷政變,被自己兒子脅迫當了太上皇(比如李淵在玄武門之變後被迫退位)。有的是面臨戰爭,消災躲禍(如宋徽宗看到金人打來了推卸責任退位)。有的是兒子自行登基,自己不知道就當了太上皇(比如李隆基安史之亂中逃走避禍,結果兒子李亨被擁立為皇帝了)。最奇葩的像是乾隆,因為自己想著活不到這麼久,就立誓在位不超過康熙的六十一年,只做六十年皇帝,結果活的太長,君無戲言下不來臺只好退位。確實有一些真的是主動退位的,但他們大多是厭倦政務,所以撒手不管,把爛攤子扔給兒子。

康熙至少還是能穩穩掌握朝政的,所以不存在被兒子逼迫退位,題主又說讓他幫著雍正穩定政局,所以也不能是厭倦政務的情況。這種情況下,退位了就很尷尬,太上皇和皇帝的職權怎麼分呢?


如果康熙完全不放權,像後來乾隆傳位嘉慶一樣,那就起不到作用。因為太上皇不放權,這樣的皇帝等於是個太子,既然太子胤礽可以被廢,為什麼新君就不能被廢?其他兄弟照樣可以躍躍欲試。如果康熙徹底放權,那雍正沒有約束了,他的政策讓康熙不滿的話他怎麼辦?看在眼裡多難受?自己做了這麼多年皇帝,突然要看別人眼色了,你能忍?

如果部分放權,那就是最可怕的結果,因為會造成“兩個太陽”。朝中大臣會形成“太上皇黨”和“皇帝黨”,最後很容易父子反目。


我們來舉兩個反面典型。一個是戰國時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趙雍,就是提前退位了,自稱主父,把王位給了小兒子,結果後來又覺得虧待大兒子,給大兒子更多權力,結果兩個兒子勢同水火,趙武靈王最後支持大兒子搞政變,被小兒子打敗了,一代英主就被自己兒子囚禁在沙丘宮活活餓死。人間悲劇啊。

還有唐睿宗李旦,把皇位讓給兒子李隆基,但還掌握最高權力。結果兒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勢不兩立。最後太平公主要發動政變殺李隆基,李隆基先下手為強剷除了太平公主。李旦看著妹妹被兒子殺掉無能為力。康熙想學他麼?


伊耆角木


做太上皇一直是日慕鄉關的理想,有吃有喝有錢有女人,無諫臣之亂耳,無奏摺之勞形,不聞窗外事,一心度春秋,多好!

但古往今來的皇帝們,無論是盛世明君,還是亂世昏君,都不願意生前交出權力,甚至到死一刻,還牢牢抓住不撒手,這是為什麼?

先從太上皇的起源說起!

太上皇一職始於秦始皇的父親秦莊襄王嬴楚,其實這位老兄一天皇帝也沒做過,但兒子出息以後,感念生養恩德,追認父親為太上皇,可以不做統計。

活著做太上皇的第一人是劉邦的父親劉太公,老頭當年很不喜歡三兒子,覺得他好吃懶做,不事生產,劉邦做了皇帝后還拿這件事情揭老爹的短。幸運的是,老頭高壽,活到了兒子做皇帝,按照輩分,他就是太上皇,他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未曾為帝王卻被尊為太上皇的人。

正經八百第一位太上皇是晉惠帝司馬衷,沒錯,就是那位“何不食肉糜”的傻瓜皇帝,八王之亂後,他被趙王司馬倫篡位,尊為太上皇,幽禁於金墉城,按照輩分,司馬倫是他的叔祖父,但稱帝在前,太上也不為過,司馬倫下臺後,他曾短期復位,不過很快病逝。

此後,太上皇就成為中國歷史上的常客,尤其是唐宋兩朝,更是大大的,如唐高祖李淵,聖神皇帝武則天,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趙佶,宋高宗趙構等等。

到了明清兩朝,太上皇數量銳減,只有北狩的英宗朱祁鎮和老壽星乾隆兩位。

巨大的數量差距背後是制度的逐漸變遷。

說起唐朝,許多人想到的是貞觀、開元盛世,殊不知唐朝也是宮廷政變最為密集的朝代,從玄武門之變,到武則天篡位,再到安史之亂,一個比一個來勁,更不說後半段的牛李黨爭,宦官專權,終其一朝都伴隨著激烈的皇權爭鬥,太上皇就可以看做是鬥爭失敗的產物。

例如高祖李淵,在玄武門之變後傳位於太子李世民,登上了太上皇的寶座,武則天歸政李顯,做了太上皇,李旦本無意做皇帝,看到兒子和老妹斗的你死我活,心灰意冷,李隆基更是不想讓位,無奈兒子先斬後奏,不讓不行。

不是想做太上皇,而是不做不行,失控了!

做太上皇總比做先帝好!

到了宋朝,畫風又變了。

第一位太上皇趙佶,是著名的敗家子,他做太上皇的理由是:金兵來了,不想做亡國之君,所以匆忙甩鍋給兒子。

第二位是高宗趙構,也就是殺岳飛那位,他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長壽皇帝(80歲),本來他不用做太上皇,但他有個致命的問題--沒有子嗣。為了頤養天年,只能早早傳位給出自趙匡胤一脈的孝宗皇帝。

第三位恰恰是這位孝宗皇帝,他被認為是南宋最有為的帝王,因為長期操勞,他的身體不太好,所以早早讓位給了兒子光宗皇帝。

第四位更有趣,就是光宗,他老爹主動做太上皇傳位給他, 他卻在繼位後把老爹當仇人,從來不去看望,搞的大臣們都看不下去,趙汝愚及韓侂冑逼迫他退位,由太子趙構繼位。

要不是中間插個宋欽宗,幾乎就是四連太!

比起唐朝大馬金刀的搶位子,宋朝更像是小女子鬧彆扭,奴家生氣了,皇帝有什麼好的,不做了嘛!

但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做太上皇都不那麼痛快!

正因為這種不痛快,讓明清兩代的皇帝學會了一個道理,要麼不幹,要幹就幹到死。

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說過,一個可以對他人下令的人,其理性和正義感會逐漸被剝奪。對於至高無上的皇權擁有者而言,親情不過是權力的一部分,縱然血緣上的糾結讓他不能像對待臣子那般冷酷無情,但也不會如一般百姓兒女情長。

清朝的傳位制度類似養蠱,把一群毒蟲關在一起,任其撕咬,最終勝出的就是繼承人,這一做法有效過濾了晉惠帝那樣的傻瓜皇帝,卻也讓皇家內部親情淡薄,父子猜忌、手足相殘就不奇怪了。

既然如此,康熙怎麼會願意把位子早早傳給兒子?如果兒子如宋光宗一般如何是好?

更何況,康熙安座龍椅幾十年,早已與權力融為一體,哪受得了一日無權!

康熙晚年屢屢教導兒子們,要以孝悌為先,看似做父親的用心良苦,實則是是揣著明白裝糊塗,你做爸爸的拿個皇位釣魚,卻讓兒子們不要搶魚餌,想得美!不過是擔心兒子們搶過頭,把魚竿拽斷了。

兒子們知道父親的想法,父親也知道兒子知道他的想法,但是大家都不說破。因為這其中隔著一道天然的鴻溝!

皇權!

電視劇《雍正王朝》就把這種情感十分細膩的刻畫出來,老十三為人耿直,卻被父親圈禁了十幾年,名義上是為他好,老百姓家有這麼疼兒子的嗎?

太子倒是個明白人,可惜他暴露的太早,下場就是被廢。

哪個阿哥信了,哪個阿哥就輸了。

他們能做的就是兢兢業業的揣摩上意,戰戰兢兢的等待判決!不到皇帝死的那一刻,永遠不知道底牌是哪張。

至於九子奪嫡帶來的風險,的確是個問題,但對8歲登基,14歲剷除鰲拜的康熙而言,一切盡在掌控之中。

雍正就沒有老爹這個本事,所以早早把三兒子毒死,為乾隆繼位掃平道路。



日慕鄉關


康熙皇帝提前退位當幾年太上皇?請問康熙皇帝是如何知道自己何時會駕崩?然後在自己駕崩之前未雨綢繆先退下來做幾年太上皇為後繼之君保駕護航?


實際上康熙皇帝在自己駕崩之前,其實一直保有高昂的激情和身體狀況。也就是說康熙皇帝甚至在自己駕崩前的幾個月裡,還可能幻想著自己還能夠繼續享受幾年陽壽!而且康熙皇帝確實,還沒有做過皇帝,他還有很多事情和未完成的帝業等著他去做。

也許康熙在晚年歲月裡,尤其是遭遇了培養了40多年的接班人胤礽被罷黜之後,皇位繼承人的位置空了出來,隨後九龍奪嫡的事情愈演愈烈!正如《康熙王朝》的主題曲唱的那樣:“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只可惜天不假年,康熙皇帝在自己69歲那年便離開了他放不下的大清王朝和祖宗的江山社稷。



很多人說雍正皇帝繼位之後,不僅面臨著來自於全國各地的重重困難,不僅要及時的糾正其父親康熙皇帝在晚年時所遺留下來的種種弊端,包括整肅吏治、恢復民生、增加財政收入和破除外部威脅和分裂勢力。更大的困難則來自於如何應對其手足兄弟們所帶來的刁難和質疑。正是因為如此,雍正皇帝在對待自己的這些兄弟們時也絲毫沒有手軟。相繼將反對其統治的幾個兄弟削爵、革職、除名軟禁,甚至發配到寧古塔。

甚至有很多野史資料顯示,康熙皇帝在自己駕崩前留下的遺命詔書,並沒有傳給皇四子雍親王胤禛。當然近些年隨著康熙皇帝的傳位詔書公之於眾,這樣的反對聲音越來越少。但是依然可以確定的是,皇四子雍親王胤禛成為康熙皇帝心目中的接班人的年限並不長。



首先,康熙五十一年,皇太子胤礽第二次被罷黜,被軟禁於鹹安宮,至此曾經被寄予厚望的皇太子胤礽徹底失去了競爭皇位的優先權和機會。進而才給了其他諸位皇子競爭皇儲的機會。而這一年康熙皇帝已經59歲。距離其生命的盡頭還只有10年的時間。而此時康熙皇帝剛剛徹底喪失了對皇太子胤礽的所有信心。因此康熙皇帝此時不太可能接著將皇四子胤禛列為儲君的最佳人選。因此皇四子胤禛真正被康熙皇帝看中,並且打算委以重任,將整個大清王朝的江山社稷交到雍親王胤禛手中,不過是康熙皇帝最後幾年的決定。



因此如果康熙皇帝想要在自己晚年提前退位,為太上皇將皇位提前交給選好的儲君。那麼康熙皇帝應該在自己59歲之69歲之間選擇退位為太上皇,才有可能這個後繼之君是皇四子胤禛,而非原來的皇太子胤礽。倘若康熙皇帝選擇在自己59歲之前便退位,那麼大清王朝的皇位就真的與皇四子胤禛沒有任何關係了。


而且,最是無情帝王家,每一個皇帝對於權力的追求和慾望都是無窮盡的。除非自己大限將至或者天下大亂,否則每一個皇帝都不願將管理天下百姓、掌握生殺予奪大權的皇權交出。即使是康熙皇帝的孫子乾隆皇帝在自己在位六十年以後,將皇位傳給了皇十五子永琰,也就是後來的嘉慶皇帝。但是乾隆皇帝在自己當太上皇這三年多的時間裡,依然掌握著對朝政的把控和人事的任命。因此乾隆皇帝也只不過是做做樣子,實際上並沒有交出皇權。因此康熙皇帝也不可能在自己晚年便將皇位傳給後繼之君。


珞珈山的貓


康熙大帝坐了六十年一甲子還多一年的皇帝,猶如千年的老怪物般,他太清楚太瞭解太明白“專制皇權猶如達摩克里斯之劍,象徵著死亡的鐮刀,也象徵慾望的權杖”。

康熙沒有做,也來不及做“雙皇蛋”模式,但他的孫子乾隆皇帝就來了這麼一手“雙皇蛋”,搞得嘉慶皇帝窩囊般過了幾年,心中可想對乾隆老爸有多恨。

那我們來說說,為什麼康熙大帝沒有這麼幹呢?

“九子奪嫡”揭開序幕是在康熙四十七年這個關鍵的年份,在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的時候已經開始上演了。

1.太子胤礽的寄託:按照漢朝立嫡為長的傳承文化,太子胤礽從小就被康熙大帝寄予厚望,以備自己在百年之後皇位能夠順利繼承與過渡。但太子胤礽做了三十三年太子這一職業之後,變得自己發瘋,癲狂。也總是在感慨為什麼自己的父皇還沒有死去?康熙那時候才是耳順之年。在胤礽第一次被廢之後,康熙大帝還依然是對太子胤礽是存在希望而且為了平衡各位阿哥的奪嫡之心,又一次被複立太子,這也能證明康熙對於胤礽是存在很大的希望,可是胤礽真的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最後被廢圈禁而告終。

第一梯隊已經失敗,第二梯隊與第三梯隊的皇子肯定會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去爭奪太子之位,但康熙就像戲猴般把他的兒子們一直都是戲耍著,看他們的奪嫡鬧劇。

2.康熙心裡沒底:到臨終之時都沒有確立皇位傳承人,在康熙晚期一直都跟大臣說:“朕萬年後,必擇一堅固可託之人與爾等作主,必令爾等傾心悅服,斷不致賠累爾諸臣也”。可也沒明確是雍正皇帝還是八阿哥允禩,還是十四阿哥胤禵,都有資格。

康熙晚年之時,雍正已經能夠代表康熙回到盛京祭祖(遠祖,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這也隱含著太子才享受的待遇與權力。

但此時西北叛亂時,十四阿哥胤禵被封為“大將軍王”出征西北,如果發現雍正不合適,可以直接安排胤禵“大將軍王”繼承皇位,還有人見人愛的“八賢王”允禩。這就是康熙皇帝“含而不露”的手法,權術運用的巔峰。

也證明九子奪嫡是康熙允許下發生的,也是在康熙可控的範圍內進行的。當然也間接表明康熙對於立誰為帝國的繼承人是沒有明確,沒有想好,或是心裡沒底。

3.康熙命好活的長:康熙從8歲登基到康熙61年而駕崩,享年69歲。九子奪嫡是在康熙47年開始,距離康熙大帝逝世還有14年,那時候的康熙還能木蘭秋獮,外出打獵,日日寵幸後宮妃嬪,最主要的是康熙50年後,登記在冊的是4位皇子,證明造福後代的能力是很強,也表明康熙身體康健,你說康熙大帝會在康熙大帝47年九子奪嫡開始之後,就開始做太上皇,做個14年,那給你也不願意,無法預測自己的生命何時結束,那誰會做太上皇呢?

4.皇權就是達摩克利斯之劍,像死亡的鐮刀,像權力慾望的權杖:神印王座,皇權權杖這兩樣是引起中國古代兩千多年爭奪與紛爭的根源。專制皇權是能夠讓人死,讓人生的爽感。皇權有父子嗎?皇權有夫妻?皇權有兄弟嗎?同室操戈,相煎太急的事例還少嗎?康熙從8歲御極四海,權力巔峰的滋潤,權力就像XX藥般是讓人上癮,讓人慾罷不能。你看有多少人在掌控權力之時是多少威風八面,退位之後迅速衰老,了無生氣呢?康熙大帝作為千古一帝,你想會把雍正扶上位之後,然後在協助他過渡穩定皇權?你以為皇權的交接是做公益事業?你想想安史之亂時,唐玄宗李隆基還沒有退位,唐肅宗李亨就直接上位,最後把唐玄宗被當太上皇,鬱鬱而終而亡。

康熙大帝在臨終最後一刻還緊握權力不撒手,因為他知道一撒手就會身首異處,或是鬱鬱寡歡,或是孤寂死去,結局他自己都能看得清楚。

故你想讓康熙大帝做這麼“偉大”的事情是不是太為難他了,最主要你看古代有大作為,大成就的帝王那個是“捨身為別人”的榜樣呢?還不是想著“還有什麼沒有掌控到位的權力”在集中到自己手上呢?

個人意見,如有不同,請關注並回復,謝謝!


歷史伴讀小二


人活著呢,權沒了!

趙本山和小瀋陽在春晚《不差錢》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小瀋陽 :人生最痛苦的事情你知道是什麼嗎

趙本山:恩?

小瀋陽:人死了,錢沒花了!

趙本山:人這一生最最最痛苦的事你知道是什麼嗎?

小瀋陽:啥啊?

趙本山:人活著呢,錢沒了!

而在現實生活中,不僅僅是金錢,還有和金錢相似的權利,套用趙本山的那句話就是:

“人活著呢,權沒了!”

在我們身邊,很容易看到離退休老幹部的失落感,在位的時候門庭若市,逢年過節更是人滿為患,但一旦退休不在其位以後,應了那句人走茶涼,門庭冷落的那叫一個悽慘,此時此刻,老幹部沒有心理落差那是不可能的,畢竟大家都是凡人。

權利是最難戒掉的毒品

這種心境套用在康熙身上同樣適用,皇帝乃九五之尊,一言九鼎的權利往往會讓人慾罷不能,就如一劑成癮最大的毒品,一旦嘗過其味道,就終身戒不掉。縱觀康熙一生,其對權力就有著比一般皇帝更為強大的執著,因為在其童年與青年階段,皇帝的權利一直被當時的權臣們把持,以至於長大後,康熙用擒鰲拜來震懾群臣,樹立威信。

後來的很多資料都證明,鰲拜其實沒有謀反的心思,人家就是貪了些錢,圈了點地,對於地位如鰲拜那樣的人物,這其實都不算事兒。擒鰲拜所列的罪狀無疑都是藉口而已,殺雞儆猴就要挑最兇猛的那隻雞,很不湊巧鰲拜很符合這個條件。或許是心存愧疚,後來康熙又把鰲拜免去了死刑,改為圈禁。

這麼不容易得到手的權利,康熙又怎能拱手於人,即使這個人是自己的親生兒子,也不行!玄武門……李淵……的慘痛教訓,可是活生生的例子,歷朝歷代沒人能夠逃出這個魔咒!

所以兩害相權取其輕,九子奪嫡固然會讓兄弟相殘,但總比當一個有名無實的太上皇好得多。

編輯


瓦爾登的船伕


這個問題其中包含著諸多方面。

第一,“千古一帝”的稱號,是關於康熙帝的對於清朝創業和守成的功績而言,並非說明康熙帝在各個方面都很出色,可以做到未雨綢繆,最起碼,在面對自己的兒子自相殘殺方面,康熙帝做的很失敗。皇家畢竟跟普通家庭是不同的,背後實則是權力的象徵,也正因如此,皇子們才過得如此水深火熱,暗中較量,你死我活。 所以“千古一帝”並非萬能的。

第二,歷史上的太上皇大多是被逼迫的。

李淵在李世民發動政變之後,被迫當上了太上皇,雖然夜夜歌舞昇平,但卻失去了權力,箇中滋味只有自己明白;唐玄宗在馬嵬驛事變,安史之亂後,也當上太上皇,實則都是無奈之舉。

或者一部分皇帝可以操控局面,雖表面上當了太上皇,但實權仍在自己手中,如乾隆皇帝。乾隆皇帝當太上皇,主要是為了贏得一個好名聲,向祖父康熙看齊,但實際上與當皇上的時候無異,嘉慶帝在乾隆當太上皇的四年裡也是處處掣肘,只不過是個傀儡罷了。

可以想見,當太上皇並不是什麼好事,當時的康熙皇帝既不需要做,也不能做太上皇。自己的兒子各個對皇位虎視眈眈,康熙既然能看透太子黨和八爺黨,又怎會不知四爺黨在搞什麼,一旦退位,後果不堪設想,因此牢牢控制著皇位是自保的重要前提。

第三,康熙帝還沒有拿定主意令誰即位。

《雍正王朝》裡所演的,雍正之所以即帝位與乾隆有關,實際是不真實的,當時廢太子之時,弘曆還沒出生。所以雍正登皇位與康熙皇帝看中弘曆絲毫無關。在當時搞得滿朝風雲的太子黨和八爺黨已經讓康熙皇帝筋疲力竭。

對於早年立太子一事,也深感後悔,認為這是一招錯棋。因此,康熙帝最後也沒確定好究竟讓四阿哥還是十四阿哥繼位。這也造成了後來雍正帝篡改遺詔之謎等等。雍正帝不一定是康熙皇帝最喜歡的兒子,也不一定是康熙皇帝認定的新君,所以說,康熙皇帝更沒必要專門扶持他了。


夕陽下的晚楓


按照中原王朝嫡長子繼承製,康熙把兩歲的胤礽立為太子,在胤礽當太子期間,康熙的其他皇子基本沒有爭儲君的想法,個別皇子即使有想法也不敢有所行動。康熙廢太子後,才出現了“九子奪嫡”。

如果胤礽不被廢,康熙老了,把皇位傳給胤礽,自己當太上皇,沒有問題。胤礽當太子合理合法,接班當皇帝合理合法,胤礽當了皇帝,皇位已有所屬,誰再想爭,就是篡位,是要掉腦袋。胤礽接班,皇位可以平穩過度。



可是康熙覺得自己年齡還不算老,身體還行,皇帝還沒當夠,不想過早交出權力,太子強爭,所以他就廢了太子。

只有胤礽是正統的,立太子按祖宗規矩辦事,康熙可以推脫責任,除了太子胤礽,康熙立誰都受爭議。比如說立了胤禛,就會有人提出異議,他即不是嫡子也不是長子,憑什麼立他?你可以說他能力強,可是能力這東西很難丈量,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你說四阿哥胤禛能力強,別的阿哥覺得自己不比他差。所以,奪嫡因素還在。



康熙廢太子後,出現了九子奪嫡,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繼續下去,康熙又復立太子。太子不思悔改,康熙覺得太子真的不是合格繼承人,於是又廢了太子。這期間康熙心中並沒有合適的繼承人。

康熙五十七年,康熙身體不好,那時他心中也許已經有了繼承人,也許就是四阿哥胤禛,但他沒有公佈於眾,他決心默定繼承人。這是他深思熟慮的結果。



康熙要立胤禛為繼承人就得罪了其他皇子。康熙提前把皇位給了胤禛,自己當太上皇,其他皇子就會把怨氣撒在康熙身上。雍正對反對自己的兄弟毫不留情,康熙仁慈,他不會像雍正那樣把自己的兒子往死裡整。明槍易躲,暗箭難防,皇子們私下裡做些對康熙不利的事兒,康熙要防備他們,就會更加焦頭爛額。

再者,雍正當了皇帝,怎樣對待康熙這個太上皇也不確定。

所以,康熙不當太上皇,實際上是一種自我保護。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豫有得


康熙是大預言家嗎?既然這麼牛X,幹嘛不放開限制,讓當時的學者經世又致用,這樣他就可以避免大清之後因落後被強盜洗劫一空,成為一個遠富先見的帝王。這樣比下來,防範九子奪嫡算什麼,可惜康熙不是大預言家,也沒有大預言術。

為什麼會發生九子奪嫡?

歷史朝代有很多太子位被奪的情況發生,原因各有不同。康熙時期這種情況,一是因為康熙活的久,太子位又立的早,太子本來就不是那麼賢德的人,故導致了太子盼望康熙早點掛。而且康熙也在後期很是懷疑太子的人品,太子人品不好當然有把柄,所以康熙藉著把柄把太子廢了。

就是這個期間,其他兒子看到了機會,哪個不想當皇帝,所以演變成了康熙的九個兒子就為皇位明爭暗鬥,合縱連橫。康熙要是能想到這種情況發生,還會這麼草率的廢立太子嗎?

秘密立儲

為了防止這種事情再次發生,雍正就開始玩起了秘密立儲制度。這種制度就使得上任皇帝掛之前,一般是不知道下任皇帝是誰。雖然乾隆禪讓給了嘉慶帝位,但是禪讓之前連和珅也不知道是嘉慶繼承帝王,這就是秘密立儲的好處,和清朝的政治如出一轍。




雍正能當皇帝,也不是康熙一開始就決定的,是康熙看到這廢立太子之後產生的混亂局面,再加上年老腦袋不靈敏,一些大臣幫了雍正的忙,這才使雍正得能當皇帝。

我們今天可以站在先知的角度看歷史,知道歷史人物錯誤的地方,但是我們又能看到未來嗎?能避免和杜絕未來一切不好的事情發生嗎?照樣不能,這是古今皆不能的。


淡看天上月


我答。

若非無奈之極,誰肯為難兒子?親生的啊!

康熙征戰到四五十歲,一生戎馬,對骨肉親情,自然格外珍視。

自己親自養大的太子,忤逆不孝。

歷史記載:太子從帳篷縫隙(一說割開縫)窺探康熙。

好像也有康熙迴鑾,太子設埋伏,只是暴露了沒得逞。

康熙廢太子,傷心慟哭。

加上圈禁大阿哥十三阿哥,夠傷心了。

而“扶保”胤禛登基,無疑是老早樹起一塊靶子,讓八爺黨攻擊。

不立太子。八爺黨看起來同心協力,實際上十四爺另有小算盤。他們不很留心老四,內部互相提防。有縫隙,就容易各個擊破。

做太上皇,自然享有極高威望。

雍正登基,八王他們明裡暗裡,故意搗亂。十四阿哥甚至故意激雍正殺他。

雍正登基後,採取措施:讓九爺去西北軍營,讓十爺去張家口,十四去“守陵讀書”。如康熙在世,就不見得會實行。

十四爺會跟八爺抱團,求得康熙憐憫,給雍正找事。

遣散八爺家奴,徹底摧毀八爺黨,就別指望了。

可憐父母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