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前請自己帶孩子, 6歲前要對孩子說不, 12歲前重視心理撫養

1歲前請自己帶孩子, 6歲前要對孩子說不, 12歲前重視心理撫養

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無助的父母,面臨自己養大的孩子卻突然地發現陌生與可怕,曾經非常乖巧的孩子突然變得兇狠,父母發現對愛子失控時,愛已過,恨不行,說不聽,罵無用……

當他們無奈地說起孩子的問題時,有時候往往得到的答案只有一個詞:“為時已晚”。為什麼?因為他們錯過了孩子心理教育的最佳時點。

孩子的很多心理問題

都源於12歲之前父母的撫養方式

經常從新聞渠道聽到或看到種種令父母心碎、痛苦的報道:

因幾句父母的責罵,年僅12歲的兒子自殺;因幾句老師的批評,學習成績優秀的女孩跳樓;因迷上網絡遊戲寫了大量網絡日記的孩子怕父親責罵而跳樓...

這些孩子的父母也許不知道,孩子的行為與他們的教育方式密切相關。如同醫生看著痛苦的病人,許多病人只能感嘆自己不幸遇上這種病……

事實上,多數疾病都與病人自身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

儘管有遺傳、環境等原因,但正確的生活方式才是最為重要的因素。孩子的心理問題也同理。

一般而言,孩子出現逃學、撒謊、網癮、頂撞父母、離家出走、動輒自殺、打架傷害、參與搶劫等行為或心理問題,多在12歲前後至18歲前後。而這一年齡段的所有問題幾乎都源於12歲之前父母對孩子的撫養方式。

在做父母之前您是否想過下列問題:

1、你是否有足夠的時間來陪伴孩子成長?

如果你事業太重要,沒有時間親自哺育,那你暫時不適合要孩子,否則,極有可能在事業做大時孩子已經成陌路人……

2、你是否有足夠的耐心來陪伴孩子?

如果你是一個只需要別人關心你、而不願意關心別人的人,如果你對生活瑣事沒有耐心也極不情願做這類事時,你要考慮一下是否短期內要當父親或母親。

3、你是否知道孩子心理發展的幾個基本的階段,每階段你需要做什麼?

哪些是基礎性的心理撫養,哪些是一生的心理撫養?如果你以為你的孩子生出來後會自然長大、懂事?那你一定失望。

心理發展有關鍵期,當你發現孩子身上出現種種“毛病”時,可能你已經錯過了最佳教育期。

1歲前請自己帶孩子, 6歲前要對孩子說不, 12歲前重視心理撫養

孩子在依戀期裡,

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陪伴

許多父母常常在孩子青春期發現,自己孩子對自己有一脖子的仇視,為此他們感到恐懼、不解,似乎孩子沒在自己的視線範圍內長大。

很多父母告訴我說:孩子出生後,就把孩子交給老人帶,等孩子到了上學年齡我們再把他接管回來。可他跟我們就是不親,而且根本不聽話……

原因何在?

答案很簡單,青春期出現的隔閡原因在依戀形成期。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將一個出生不久的小猩猩放入一個大房間,房間內有兩個鐵架子:一個沒有任何裝飾物;另一個鐵架上纏滿了絨布,形似一隻母猩猩。地上還有吃的、玩的物品。

然後,觀察小猩猩是吃?是玩?還是要母猩猩?結果發現,小猩猩面對陌生的房間恐懼地叫幾聲,然後就爬上模擬的母猩猩架上,緊緊地抱住。

只有在餓的時候,它才下來,吃點東西后又會迅速爬上去、爬到緊緊抱住那隻毛絨絨的母猩猩。

這一實驗證明:幼小的動物雖然需要食物,但隨後的需要就是對撫養者的依戀,後一種需要超過玩具的吸引。

孩子在一歲內,每當得到熟悉的撫養人的擁抱、愛撫,煩躁的嬰兒可以立即安靜下來。這種依戀和安全感經常得到滿足,嬰兒就會出現愉快、輕鬆的感受,相反,嬰兒就會出現煩躁不安的現象。

心理學研究發現,若是人在生命早期長期沒有得到這種依戀的滿足,就容易產生不滿足感、從而產生煩躁、敏感、神經質等性格障礙。

所以,對於3歲以內的嬰幼兒(尤其是1歲以內),應該保證1-2個固定的撫養人,而不應總在變換照看者。

鑑於此,父母在準備懷孕、養育孩子時,一定要做好思想準備,在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不管如何辛苦,一定要自己帶孩子!不要讓孩子離開你,尤其是初生的第一年!

當然,在孩子12歲之前,依戀現象一直存在,依戀現象與年齡成反比,年齡越小越重要。

父母對孩子的心理影響力與心理控制力,不在父母掙錢有多少,也不在父母多有知識,更不在父母的事業有多成功,只在你為他生命的初期付出的辛苦有多少,在你為他依戀時期(指12歲以內)的相伴時間有多少。

孩子的言語發育需要愛的嘮叨

言語表達是人在社會活動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不善言語表達的人,往往在人際關係上、社會活動中都表現得較為消極,甚至出現口訥,語遲、自卑等。這種人在需要與人交流或溝通時往往具有障礙。

這種障礙出現在幼年,當人進入青春後期至婚戀期(一般20至29歲)時會帶來更多的問題。

尤其是男性,若有這種困難,他會在與異性交流時因無話而僵持、因不知說什麼而顯得為人無味,因不知怎樣讓人開心而自身緊張,尤其當他遇到自己喜歡的異性時,他會更加焦慮……

在孩子初生的前三年,除了吃喝拉撒、翻身需要成年人的幫助以外,孩子還需要經常看到“人臉”,聽到“人聲”,尤其耳邊要有不斷地愛的嘮叨。

事實上,“愛”的撫養一定是“嘮叨”的。只有真心愛孩子的人才會邊陪伴孩子邊嘮叨,即使寶貝拉了很臭的屎,撫養人也是愛意濃濃、嘮叨之中換尿布和清洗。

這種嘮叨,儘管寶寶聽了當時沒有什麼反應……但不可小看這種嘮叨,可讓孩子早早地冒出話語,因為所有的“說”都是在“聽”之後,聽得多才能說得多。

所以,如果一個孩子說話早,小嘴伶俐,往往是因為他或她在一歲半至三歲前主要生活在家庭內(與幼兒園長大的孩子相比),並且身邊總有愛TA的親人嘮叨。

相反,當我們發現孩子到了4、5歲見陌生人時,不愛張嘴,不愛叫人的孩子往往是他在3歲前缺乏這種“嘮叨背景”。

所以,孩子幼小的時候(尤其1歲半之內)只有物質撫養是不夠的,不管他是否反應,也不管他能否聽懂,撫養人在用照顧表達愛的時候還一定要多嘮叨些……讓TA耳邊留下媽媽的細語、父親的音質。

因為這時所有的嘮叨,都和你們照顧TA並讓TA產生滿足而形成的快樂記憶相聯繫。那是TA今後不需要理由而愛你們、戀你們的基礎之一。

1歲前請自己帶孩子, 6歲前要對孩子說不, 12歲前重視心理撫養

在孩子六歲前對他說“不”!

有的孩子在父母看來一直挺老實的,怎麼有一天就讓警察找到家裡說“他參與搶劫了”?有的父母覺得自己對孩子那麼好,可是有一天他怎麼就因為說他幾句居然自殺了?

記得有一位母親就曾發出這樣的疑問:“前兩天過馬路時他還拉著我的手,怎麼到學校後就出走了呢?我真搞不清……”

為什麼那麼愛他們,他們還會這樣呢?因為孩子的成長需要愛,但愛的本質、愛的藝術、愛的表達可不僅僅是給予,不僅僅是滿足,更不是百般的遷就,不是讓孩子永遠地感受快樂!

人生中的快樂與痛苦,從來都是成雙成對地出現,成長中的孩子也必須經歷“成對”的教育,必須讓他經歷心理上的一種痛苦、剋制、忍耐。

這種養育起始於孩子3歲上下,在他能夠說出自己的要求時,就要開始對他說“不行”,結果可能是讓他痛哭一番的經歷。

父母若在6歲之前(最晚別超過10歲)對孩子說“不”,他儘管會因為你的拒絕感受痛苦,但最多也就是痛哭一番,嚴重些也就是哭得在地上滾來滾去。

可你若等他到青春期後,再開始對TA說“不”,他不會再哭鬧、再氣噎,也不再打滾。而是會離家出走、服毒自殺,或以跳樓方式威脅父母,因為那時候的TA已經有對付你的各種能力和選擇。

為什麼那麼小年紀的孩子會自殺?

那是因為孩子只知道你愛他,他在利用你的愛威脅你,他並不知道死的真正含義。所以,父母的養育之愛要有知性,不要給孩子一種誤讀的可能。

那麼,如何對年幼的孩子“說不”呢?方法有三:

1、選擇孩子早期表現出任性的時間(3-5歲)

在3歲之前,孩子的哭聲一般是他身體痛苦的感受表達,所以哭聲是一種信號,我們要幫助他解除痛苦感受,要去關愛他。

3歲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哭聲有時不再是身體痛苦,而是一種意向表達。比如他看到別人家的好玩具不肯撒手要帶回家;在商場看見好玩的東西非要得到……

當孩子這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心態一出現,父母就要有意地對他進行“說不”的教育。

2、“說不”的環境要講究,要讓孩子單獨面對你

無論孩子在哪裡與你對峙、大鬧,你都不要心急,要把孩子帶回家,最好選擇在臥室內,因為房間裡沒有危險物品。

將臥室門關上,讓他單獨面對你,他會感受一種情境壓力。然後告訴TA今天這樣的行為是不對的!

3、孩子繼續哭怎麼辦?

初次這樣做,孩子可能會繼續哭。這時父母不要打罵他,也不要在這時給他講道理(孩子小,很多言語還不太明白),更不要走開,因為要讓他一直感受你不讓步的態度。

最好的方法是:坐在孩子面前,看著他哭。這沒有關係,因為孩子現在全部的反抗本事就是哭,大不了他在哭鬧時將頭撞在床腳上。

這種“說不”的方式就是以一次事件的處理行為告訴孩子:如果你做得不對,你再鬧我也不會讓步,我也不會心疼,我對你的愛是有限度的,取決於你自己的表現。

所有的孩子都會從中感知你的反應。只要你堅決,他就明白了。

從此之後,他不會再如此辛苦地與你鬧!然後你再進行疏導性教育,恩威並施,讓他知道父母愛他,但不遷就他——這種“較量”最早越好。

1歲前請自己帶孩子, 6歲前要對孩子說不, 12歲前重視心理撫養

幼小時的耳聞目睹決定人的觀念

素質一般是指個人是否具有做某事的能力和潛質。這種能力或潛質多源於天生的屬性。而決定一個人做某事還是不做某事,其判斷與選擇的關鍵卻在於人的觀念。

許多成年人做完某種不良之事後會出現“於心不安”的感覺,這種不安感就源於人內心的觀念存在。

有人在某事面前會說“這種事打死我也不能做”!這一定是與他的觀念相沖突的事。人的觀念一旦形成,就會讓人出現“不意識就反應”的行為。

比如,有人見孩子落水,立即跳下水去救孩子。有些人經常會問救人者:“你當時怎樣想的?”許多救人者都會說:“我什麼都沒有想就跳下去了。”

他說的是實話。因為那種情境下沒有想的功夫,多耽誤一秒都會危及孩子的性命。這種沒有想就行動的內心動力就是觀念。

觀念,是人的一種看法。只是這種看法往往發生在“觀”的同時或“看”的同時。人們通常認為,孩子的看法是在父母對其教育,對其講道理之後才會形成。

但其實孩子在聽得懂道理之前,他已經在形成某種看法。比如孩子在幼時生病,他的父母輕輕地走近他身邊,用溫暖的大手摸摸孩子的額頭,坐在他身邊給他掖緊被子,陪伴著他……在這種情境中長大的人,當其身邊有人生病時,他也會以同樣的方式照顧別人。

如果某天孩子與母親一同上街,一名乞丐把手伸向母親要錢,母親沒有說話,無聲地從身上找些零錢交給乞丐,這孩子長大後面對乞丐也會有同樣的做法。

相反,如果父親經常在家中拳腳於家人,在這種家庭長大的男孩,在處理自己的家庭衝突時一定會有相關行為。母親經常對鄰居潑口大罵或對人驕橫跋扈的,其子女長大後也會出現人際關係的相關麻煩。

在父母的親自撫養過程中,你的孩子就在複製撫養的觀念與性格,複製他最親近的人的各種行為方式與態度。早年最重要的模仿人是母親,然後就是父親。一般而言,人的性格和觀念完全取決於父母的言談舉止。

所以,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所有的父母要好好修養自己的言談舉止,在家庭中盡顯父母的善良與榜樣,在談吐中表現文雅與謹慎,在處理各種意外事務時有理有節。

靈狗校園EveryKid針對4-14歲中國小朋友,讓孩子通過“浸入式”的學習體驗,瞭解歐美國家風土人情、生活常識、社會現象等問題,聆聽國外小朋友原汁原味發音,在“母語式”的情景故事中,愛上英語、愛上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