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孩子病了,才發現自己並不瞭解孩子

莎莎,15歲女孩,成績中上,今年面臨中考;性格有些內向,談不上乖巧,倒也聽話。由於父母在外地工作,莎莎平時由爺爺奶奶照顧。

2個月前老師反映,莎莎上課時總趴在桌子上,課間也悶悶的,顯得沒精神;身體狀態也不好,總是說頭疼、頭脹;在家休息時還好,一上學就加重。請假到醫院檢查過幾次,醫生都說身體沒問題。

後來,一位心內科大夫懷疑,會不會是情緒問題,建議到精神心理科就診。父母感覺很迷茫,但想起最近1個月,莎莎脾氣越來越差,在學校與老師同學發生過好幾次衝突,在家也是幾句話就發火,於是決定帶莎莎到精神科就診。


青少年抑鬱 | 直到孩子病了,才發現自己並不瞭解孩子


在精神科門診,父母才知道原來莎莎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情緒不好,對什麼都沒有興趣,特別容易煩躁,看不進書,吃飯睡眠都不好。大夫診斷莎莎患有抑鬱症,建議藥物聯合心理治療。

對於這個結果,父母將信將疑,而莎莎則十分牴觸。回到家,經過一番家庭鬥爭,莎莎終於開始服藥治療。另一方面,莎莎生病後,在外工作的母親回到家中,發現她總是拿著手機玩遊戲、聊天,睡覺前也抱著手機,晚上休息不好。母親很生氣,認為莎莎“沉迷手機”,但又說不得,一說母女就會吵起來。母親對此感到束手無策。


以上是精神心理門診極為常見的青少年抑鬱個案——孩子痛苦,家長手足無措,而孩子與家長的溝通也並不順暢。那麼,孩子抑鬱了,家長應該怎麼辦呢?

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給以最大程度上的避免抑鬱,加上英語的知識同步增進,遠離電腦,手機等設備,這樣不僅害了他們也害了你自己。


青少年抑鬱 | 直到孩子病了,才發現自己並不瞭解孩子



1交談、傾聽


家長需要耐心地與孩子談一談,瞭解究竟發生了什麼,孩子有什麼需要,自己有什麼能幫忙的。很多家長說,直到孩子得病了,才發現自己並不瞭解孩子;想要知道發生了什麼,才發現孩子什麼都不對自己說。溝通的關鍵是傾聽,溝通的目的是瞭解情況,而不是想方設法讓孩子聽從自己。帶有目的性的溝通就變成了說服,對於敏感的青少年有時會適得其反,家長不如試著與孩子做朋友。

2積極尋求專業幫助


作為家長,不要諱疾忌醫、不願面對孩子患病的事實,要積極地幫助孩子尋求醫師和心理治療師的幫助。並且,有些孩子本來就與家長有“心結”,很多話不願意告訴家長,又非常想有人傾訴,這時,專業人員可以提供幫助。

3瞭解青少年抑鬱


只有這樣,父母才能理解孩子的表現是疾病症狀,而不是“叛逆”、“不聽話”,不是故意與家長老師作對。抑鬱症是一種持久的情緒低落,常伴隨精力差、缺乏興趣及愉快感等症狀,持續超過2周以上,會影響生活的方方面面。青春期內,身體、激素、大腦都會發生一定的變化,青少年偶爾出現情緒波動是正常的,但如果情緒低落持續存在,或嚴重影響生活學習,則需要及時有效的干預。

4注重家庭的重要性


父母要認識到,雖然生病的是孩子,但“病”的往往不僅是孩子,孩子的疾病反映的很可能是整個家庭的問題。所以,當孩子生病時,父母不要把所有精力都集中在逼迫孩子改變上。臨床中經常會見到一些家長,孩子病情沒有改善,就唉聲嘆氣甚至抱怨連篇,讓原本就自我評價低,容易悲觀、絕望的孩子更加自責。請家長在看到孩子的“病”的同時,也將目光看向自己,看向整個家庭。家庭的問題,需要全家的調整,孩子才能真正好轉。

5關注孩子情緒要適當


一種錯誤的做法是:孩子生病時,全家人的注意力都放在孩子情緒上;一旦孩子病情好轉,又轉而完全不關注孩子的情緒,或只關心孩子的成績。平時就應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得病以後不過分關注,病情好轉前後穩定關注,更有利於抑鬱症好轉。

6家長應照顧好自己


照顧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照顧生病的孩子更加辛苦。孩子病了,家長常感到著急、疲倦甚至憤怒,而抑鬱症通常並不會像普通感冒一樣很快好轉,這個過程中很多家長也會被拖垮。這時,家長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和心情非常重要,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而不是讓壞情緒在家庭成員之間互相“傳染”

青少年抑鬱 | 直到孩子病了,才發現自己並不瞭解孩子


青少年抑鬱症發病率很高,其症狀多種多樣,表現複雜。

①似病非病。患者一般年齡較小,不會表述情感問題,只說身體上的某些不適。如有的孩子經常用手支著頭,說頭痛頭昏;有的用手捂著胸,說呼吸困難;有的說嗓子裡好像有東西,影響吞嚥。他們的“病”似乎很重,呈慢性化,或反覆發作,但做了諸多醫學檢查,又沒發現什麼問題,吃了許多藥,“病”仍無好轉跡象。

②坦途無悅。面對達到的目標、實現的理想、一帆風順的坦途,患者並無喜悅之情,反而感到憂傷和痛苦。如考上名牌大學卻愁眉苦臉、心事重重,想打退堂鼓。有的在大學期間,經常無故往家跑,想休學退學。

③反抗父母。患者在童年時對父母的管教言聽計從,到了青春期或走上社會後,不但不跟父母溝通交流,反而處處與父母鬧對立。一般表現為不整理自己的房間,亂扔衣物,洗臉慢,梳頭慢,吃飯慢,不完成作業等。較嚴重的表現為逃學,夜不歸宿,離家出走,跟父母翻過去的舊賬(童年所受的粗暴教育,父母離異再婚對自己的影響等),要與父母一刀兩斷等。

④自殺行為。重症患者利用各種方式自殺。對自殺未果者,如果只搶救了生命,未對其進行抗抑鬱治療(包括心理治療),患者仍會重複自殺。因為這類自殺是有心理病理因素和生物化學因素的,患者並非甘心情願地想去死,而是被疾病因素所左右,身不由己。

⑤不良暗示。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潛意識層的,會導致生理障礙。如患者一到學校門口,就感覺頭暈、噁心、腹痛、肢體無力等,當離開這個特定環境,回到家中,一切又都正常。另一種是意識層的,專往負面去猜測。如患者自認為考試成績不理想;自己不會與人交往;自認為某些做法是一種錯誤,甚至是罪過,給別人造成了麻煩;自己的病可能是“精神病”,真的是“精神病”怎麼辦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