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擲彈筒一發炮彈報銷一個機槍陣地,為何到了太平洋就沒用了?

orsunny


在太平洋戰場擲彈筒的作用更大。除了沖繩和硫磺島,其他島礁上的日軍連炮都沒有幾門,是怎麼和美軍打仗的?

塞班島美國陸戰隊傷亡1.4萬人,佩裡硫島陸戰隊傷亡8千人,塔拉瓦陸戰隊傷亡4300人。日軍主要就是依靠擲彈筒這種武器。在這些島礁上,日軍只有極少量炮兵和彈藥,主要依靠步兵武器。

真的靠三八式步槍和歪把子這種破爛機槍,怎麼可能取得這樣的殺傷數量。這些島礁的特點就是,戰場面積非常小,基本就是炮兵都不敢放開全射程炮擊,否則就直接打到海里了。

而且,美軍非常密集,到處都是M4坦克和裝甲車輛,周圍海岸旁邊就是成群結隊的美軍戰列艦,巡洋艦和驅逐艦擔任岸轟任務。天上戰機不間斷的尋找目標轟擊。在這種環境下,日軍出動火炮,活不了5分鐘,就被端上天了。

出動重機槍,一旦射擊,不移動陣地,美軍坦克和戰機就撲上去了。甚至在布干維爾島,美軍出動了戰列艦直接炮擊日軍的機槍中隊,戰列艦主炮炮彈一發就報銷了一個重機槍中隊。

日軍隱藏在地洞裡,反斜面,或者灌木裡,單兵快速發射幾發擲彈筒,發射以後,就立刻隱藏,就成為了一種主流戰術。美軍如果追上來,中遠距離隱藏的步槍手可以掩護一下逃匿的擲彈筒手,這就是這些島礁日軍作戰的基本模式。


深度軍事


不是沒用了,是沒那麼大用了。

日軍的擲彈筒是二戰時期日軍輕武器中唯一一個不會被人詬病的武器,相反,評價還挺高,美軍對這個武器評價也是非常高,畢竟打的挺疼的,吃過不少虧啊。

擲彈筒一炮幹掉一個機槍陣地,這種事情在中國戰場上挺常見。這個主要原因其實是國軍缺少強有力的支援性武器,才會被這東西壓著打。另外,這東西幹掉一個機槍陣地,主要是攻堅時用的。



日軍的八九式擲彈筒非常不錯,打個五六百米不成問題,就是個輕型迫擊炮。在戰鬥中作為一個火力延伸還是非常出色的。可以打到迫擊炮的死角,可以高於手榴彈的射程,是迫擊炮和手榴彈中間火力空白區域的一個補充。


而在太平洋上,美軍可不是像國軍那樣缺槍少炮的,美軍的60迫擊炮81迫擊炮M2迫擊炮,距離上可以覆蓋很多位置,就跑炮彈足夠充足的情況下,美軍還嫌打的不夠爽。

太平洋戰爭中的那些島嶼爭奪戰中,美軍攻擊日本佔領的島嶼時,火力支援其實是靠海上的艦炮覆蓋日軍陣地,等把日軍陣地打殘了,擲彈筒還剩幾個真就不一定了。


對於擲彈筒,美軍的評價也是非常高,畢竟被日軍的擲彈筒打的挺蒙圈的。美軍對這東西是又愛又恨,畢竟好用啊,自己被打的也挺疼。

擲彈筒這東西沒任何瞄具,也就一個瞄準線和標尺,大多數情況下全憑藉經驗來,後期日軍有經驗的射手死的差不離了,剩下那些小孩子能把榴彈打出去就不錯了。

日軍的擲彈筒,並不是不好用了,只不過就是沒在中國那樣效果那麼好了。畢竟美軍機槍打掉一個,可能換來的就是十幾發炮彈。


軍武文齋


說起擲彈筒,大家想必都不會太陌生,乃是日軍最得意的武器傑作之一,與九二式,歪把子,並稱日本三大殺器。



擲彈筒又叫超輕型迫擊炮,西方將這款武器稱之為“膝蓋迫擊炮”。從它的名字我們就能夠看出來,這種武器裝備非常便於攜帶。除了便於攜帶之外,擲彈筒還有發射時間短、殺傷力效果大等優點。它也有缺點,就是射程短。



更為重要的是,擲彈筒結構簡單、製造成本低廉,非常適合大規模、快速裝備。日本是個小國,資源匱乏,軍工能力相對較弱,擲彈筒這種生產成本低、生產速度快的便攜式武器自然受到了日本人的青睞。

當年,擲彈筒作為日軍制式武器,在日本的侵華戰爭中被廣泛的使用,當時的擲彈筒可以說是在中國的土地上殘害了無數中國人。



在侵略中國時,這種武器顯得非常無敵,給中國軍隊造成了巨大的威脅和殺傷,中國軍隊吃盡了日軍擲彈筒的虧。沒辦法,當時的中國沒有什麼很像樣的武器裝備,所以擲彈筒就能壓制得住中國軍隊。日軍還把生化武器和榴彈放在擲彈筒裡一起發射,造成了無數中國人死傷。



但是後來在太平洋戰場上,面對裝備更加優良的美軍的時候,擲彈筒可就沒那麼風光了!

美國當時使用了一種叫做火焰噴射器的武器。在島嶼上作戰時,火焰噴射器能夠對日軍修築的防禦工事完成威脅。這種武器被命名為M2-2型火焰噴射器。噴火器的射程很遠,可以達到45米。士兵們可以在安全範圍內使用它而不會收到日軍的射擊。日軍對這種武器可以說是“聞風喪膽”,因為噴火器的火柱能夠沿著日軍修建的坑道飛濺,並且很難滅火。

所以日軍一旦身上被濺了火柱就只能等著活活被烤死。在這種武器創造出來以後,原本易守難攻的小島被美軍逐一突破。並且美國有強大的國力作為保障,戰備物資非常充分,可以源源不斷的運過來。當時的日軍普遍缺乏重武器,美軍則一個排一臺M2式60mm迫擊炮和M1917機槍。



使用M2型-60毫米口徑迫擊炮對目標轟擊的美軍炮兵。

這些“豪華”的重武器對日軍進行了強勢的火力壓制。擲彈筒再遠,也只不過能扔個幾百米。而M2式迫擊炮射程可以達到一千多米,遠遠大於擲彈筒的射程。即使日軍的擲彈筒投手再優秀,美軍的機槍手強有力的火力壓制,誰敢出來扔個擲彈筒?



剛探個頭怕是不會被美軍打成篩子!

所以說啊,這個人比人氣死人!


白話歷史君


太平洋戰爭,日軍殺的美帝P滾尿流,猶如喪家之犬。損失之慘重,看美帝拍的電影就知道了,美帝拍電影,打漢斯是威風凜凜、不服就幹、英雄豪傑屢現、不可一世至極😁。打日軍則是血戰連連、傷亡悽慘,呼喚人性🤣

第一場反攻戰是塔拉瓦,日軍3000,彈藥儲備只有可憐的3個基數(3個標準作戰日。中國戰場最偏遠的松山要塞,彈藥儲備都是塔拉瓦的33.3倍),結果、美帝出動406mm巨炮支援下,居然被打死打傷3000,戰況之血腥,舉國震驚,美帝遂將此戰,尊稱為“塔拉瓦戰役”😂,或:血腥塔拉瓦、恐怖之役等。尼瑪、這在中國戰場,最多是個:“塔拉瓦衝突”😂

在數次反攻、遭遇慘烈損失後,美軍開始:“跳島作戰”。實際就是強的不敢打,專打日軍兵力少的。(在歐洲戰場,美軍是平推漢斯,幾乎不考慮任何戰術,大軍鋪開,正面把漢斯硬槓掉)。

如:硫磺島戰役。硫磺島是小笠原群島下面一個荒島,日軍主力在父島上。日軍主力被牽制在中國,無兵下南洋,只能守重點島嶼(父島有淡水,硫磺島是荒島沒有淡水)。美帝不敢打父島,跑去打荒島-硫磺島,日軍才緊急拼湊了一個師團上硫磺島,並彈藥奇缺。

如沖繩戰役。由於日軍兵力奇缺(主力被牽制在中國),臺灣、沖繩方向,只有第9師團這一個甲級師團。那個島沒有這個第9師團,美軍就打那個。最後、日軍判定美軍會攻擊臺灣,將第9師團從沖繩撤離,美軍決定攻擊沖繩😂

沖繩戰役,日軍只有第24師團(乙級)、一個旅團(乙級),62師團(前華北治安師團(丁級),滿編就3萬餘,並彈藥奇缺。對陣美帝20萬最精銳的野戰軍,打死打傷美軍8萬餘,軍團司令巴納克中將,都被日軍一炮轟殺🤣。美帝丟人現眼至極,沒辦法,YY個殲滅沖繩10萬日軍,不但抓的壯丁算日軍,連沖繩女子中學的學生,都湊數了😆


綠巨人的生活


日軍擲彈筒分輕重二型,步兵分隊裝備的主要是輕型擲彈筒,重型主要裝備海軍陸戰隊和太平洋戰爭後期的海洋旅團。輕型擲彈筒除了發射專門的榴彈還能發射日軍的2式手榴彈。重型只能發射榴彈。擲彈筒主要是彌補手榴彈與92步兵炮或迫擊炮之間的火力空白。輕型發射榴彈時射程50~300米(手榴彈最大150米),重型最大射程可達800米。擲彈筒無論輕重都無瞄準裝置,筒身上有一簡易標尺,用筒身與擲彈筒揹帶成一定夾角,參考標尺進行概率射擊,有訓練有素的射手操控下,能有非常可怕的準度。精度超過英國和德國的50㎜輕迫擊炮。

在中國戰場上,由於當時國軍支援火力非常薄弱,大部份營、團一級的部隊連輕機槍都做不到每排一挺,所以在防禦時重機槍就是最強的基幹火力。而單兵素質日軍是遠超國軍的,日軍擲彈筒手往往在機槍火力掩護下躍進至防禦陣地前100米內精準射擊國軍機槍火力點。如進攻時有大隊炮兵掩護,則此任務可由37mm速射炮和92步兵炮完成。但在太平洋戰場上,以瓜島為例的進攻中,擲彈筒碰到了二大問題,1、在從林遭遇戰中,由於熱帶雨林的阻擋,擲彈筒發射的拋射類榴彈經常打不到目標,甚至於被巨大樹冠彈回來反殺自己。2、美軍的自動火力,支援火力,單兵素質遠勝於國軍。而且美軍在防禦時為了發揚自動火器的威力,一定會掃清射界,日軍擲彈筒手很少能靠近到100米以內。而且美軍步兵連裝備有迫擊炮,可輕鬆壓制日軍。在後期防禦做戰時,日軍在山洞,坑道,永備工事等處拼死抵抗,但這樣,擲彈筒的弱點就被放大化了,射程近,威力小。容易被壓制。而機動性(伴隨性)好這一優點又被弱化。

綜上所述,擲彈筒是日軍的一種針對性裝備,對於高火力,高輸出的美軍,所起作用不大。欺侮下火力弱,無支援的國軍,八路軍等還是有一定作用的。


AATONY523


原因實際上很簡單,太平洋戰爭是一場依賴於海空戰的戰爭形式,決定戰爭勝負的不是步兵之間的戰鬥,而是海空戰。誰拿下制海權,拿取制空權,那麼就誰可以獲得戰爭的優勢地位。

在這種情況之下,在戰場上的,海空軍才是主角,爭奪完制海權,陸軍屬於打下手的,只是堅守或攻佔某個地點。如果在海空軍戰中失利,那麼陸軍實際上就陷入了孤立,那麼處於一種被動挨打的局面當中,在這種局面之下,在早期是美軍面對的問題,中後期為日軍。

面對源源不斷投入戰鬥的美軍,海量的物質投入,日軍陸軍優勢根本就發揮不出來,更不要說,擲彈筒只是一款小型的武器的,本身存在精度不足,威力較小等原因,在全方位的美軍火力壓力面前,佔不到任何便宜,美軍所擁有的全方位的優勢,單純的一兩件武器所為的實用性不能解決的問題,更不彌補雙方的差距。


浴火


二戰日軍擲彈筒純粹就是欺負弱國、小國用的大殺器,換成歐美國家除了槍榴彈、迫擊炮之外就沒這種裝備。原因很簡單,人家玩的是炮彈洗地,而不是精確打擊,不用考慮節約問題。

二戰日軍擲彈筒配置到分隊(相當於排、班一級),在中國乃至東南亞戰場,連水泥都少見的戰場防禦工事面前,一炮一個機槍陣地是常有的事。再加上日軍本島資源限制,不論哪個軍種都以精確命中、節約彈藥為目的,二戰前期憑藉訓練有素的士兵往往戰績豐富。

以日軍89式擲彈筒為例,最大射程670M、使用有翼榴彈達到800M,可以很輕鬆的躲在步槍、輕機槍的有效射程之外射擊。不過這套戰術在太平洋戰場上就有點懸了,因為美國人最不缺的就是炮彈。

美軍近戰火力支援利器包括:M2 60毫米迫擊炮,最大射程1840米。M1 81毫米迫擊炮,最大射程3150米。在這個單兵就可以搞定的範圍內,大密度的火力支援讓日軍無從發揮。

以上述迫擊炮火力再配合輕重機槍、以及隨呼隨到的大中小口徑火炮支援,不論是防守作戰,還是島嶼爭奪戰,日本人曾經引以為豪的擲彈筒怕是完全沒有機會開火就先成零件了。同時二戰後期有經驗士兵傷亡慘重,補充的兵源素質和早期已經沒辦法相比,能打炮彈打出去就不錯了,舉辦投降也成了不錯的選擇。


河東三叔


有用是有用,但在美軍強大的火力面前最終也不能挽回失敗的戰局。

從日本偷襲珍珠港到美國對日宣戰,隨後太平洋戰爭爆發,此時美國的軍力國力幾乎幾倍於日本,可以說日本偷襲珍珠港完全是個錯誤的選擇。以日本當時的軍事水平和美國幹仗根本就佔不到的便宜。


(十年式擲彈筒)

如題日本的擲彈筒在太平洋戰場上並不是沒用了,而是到後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日軍當年的軍事水平和美國拼裝備根本沒的玩,拼軍艦拼航母拼飛機拼重炮拼坦克都不是美軍的對手。人家拼的是不怕死的精神,然而拼到最後發現腦袋到底是沒有子彈硬,白白的送死太不划算,於是後來日軍也開始玩起來戰術。

最初的日軍喜歡灘塗作戰,就是美軍一登島日軍就發動攻勢,想一舉把美軍登島之勢扼殺在海上。結果人家美軍天上有飛機海上有艦炮,結局就是美軍那邊一輪海空轟炸日軍這邊人仰馬翻。

以當時的戰爭環境來說,擲彈筒也就島內作戰還有點用武之地,灘塗戰想都別想。你想排著一排擲彈筒在海邊等著美軍來,想來個登島阻擊戰?然而人家美軍的每次登島都有艦炮的火力支援,天上還有飛機盤旋,可以說在強大的炮火覆蓋面前小小的擲彈筒真的是無處安放。

(美軍繳獲日軍的十年式擲彈筒)

島內環境複雜依託地勢時不時地來個幾炮,加上日軍自建的隱秘工事很難被發現,美軍當年因為這可謂吃了不少苦頭。

太平洋戰爭後期日軍基本很少發動自殺式衝鋒,基本上是本著多殺一個賺一個的心態玩起了地利戰術。利用地勢和密林一個幾人小組共同發射可以形成一定程度上的火力覆蓋,這對於密林行軍謹慎推進的美軍來說是最為頭疼的。且擲彈筒為單兵攜帶裝備移動靈活,在不能使用中大型火炮且島內複雜的環境下擲彈筒使用起來可謂如魚得水。而美軍當年唯一破解辦法就是無差別的狂轟濫炸,即便如此依然損失慘重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輕武君


不能說沒有用,只是效果大大降低了。

太平戰場上的美軍火力是遠遠超過日本的,雙方完全不在一個級別,每戰前,美軍必是飛機,軍艦艦炮飽和轟炸,近戰輕武器完全壓制日軍打。

而日軍擲彈筒是步兵輕武器,一般口徑50毫米,射程200-300米,擲彈筒優點是結構筒單,輕便,攜帶方便,劣勢是因為輕,簡化到極點,沒有精密的瞄準裝置,打擊目標時,操作更多靠射手個人的經驗。

太平洋戰爭後期,日軍有經驗的擲彈筒老兵越來越少,再加上美軍強大火力的壓制,在近距離上日軍更無法從容和熟練使用,當然打擊效果自然不如以前。


嶺南隨行記


在美軍的火力覆蓋下日軍都沒有機會掏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