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市城之戰中唐軍是否被高句麗大敗,李世民眼睛被射瞎有這事嗎,有何歷史依據?

金火土氵木


我談談我的看法。

我認為,整個安市作戰,是分為野戰和攻城戰兩部分的,野戰(駐蹕之戰)唐軍是打贏了的,而且是完勝,斬首2萬,高句麗成建制投降3.68萬人;攻城戰確實沒打好,主要原因是李道宗土山失利。下面我詳細分析一下。

一、野戰:駐蹕之戰

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5)征討高句麗,一共也就出動了10多萬兵力,這裡面還有沒怎麼發揮作用的水路的4萬人,因此,真正在遼東與高句麗主力拼殺的,也就陸路的6萬人,這6萬人,還需要分兵駐守已佔領地區,掩護後勤補給線,因此,等當年六月到達安市城的時候,唐太宗能夠集中的唐軍也就3萬人。而高句麗來了多少人呢?高句麗和靺鞨兵,一共15萬人,”高麗北部耨薩延壽、惠真帥高麗、靺鞨兵十五萬救安市“(《資治通鑑》)。

3萬唐軍對陣15萬高句麗和靺鞨兵,唐軍當時處於絕對的劣勢。

正常情況下,這仗都不應該打,因為兵力懸殊太大,應該主動撤退才對。

但是,太宗決定要打,既然兵力不佔優勢,就要用計取之。太宗讓李世勣率1.5萬人部署在正面,讓長孫無忌率領1.1萬人從高句麗駐軍的山的北面繞到高句麗背後,太宗親自率領4000人駐紮在北山,作為預備隊。

剛開始,高句麗只發現了李世勣的部隊,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李世勣這裡,正面發起進攻,等到長孫無忌順利繞到高句麗背後時,太宗命令擂鼓,唐軍前後夾擊,高句麗軍大敗,被斬首2萬餘級,高句麗軍剩餘部隊被圍在山上,無法逃脫,在主將高延壽、高惠真率領下被迫投降,降者3.68萬人。此戰繳獲馬五萬匹,牛五萬頭,鐵甲萬領,還有其他很多物資。

可以說是完勝,這是唐太宗的一個戰爭傑作。野戰大獲全勝,然後太宗就開始進攻安市。

二、攻城戰

攻城戰確實不順,久攻不下,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李道宗的土山失利。原本,太宗命令李道宗在安市城東南角修築土山,修的比安市城牆還高,李道宗派遣果毅傅伏愛率軍駐守土山。有一天,土山塌了,壓在安市城牆上,把城牆也壓壞了,出現了缺口,此時,如果李道宗部署得當,唐軍完全可以趁機攻入安市城,但是,當時傅伏愛私自離開,李道宗也沒有恰當的部署,結果高句麗守軍數百人趁機殺出,奪取了土山。一個絕好的戰機,就這麼錯過了。

按說,李道宗按照唐律是要處死的,但是,太宗迴護李道宗,赦免不問,只是殺掉了傅伏愛。

此後,在九月間唐軍班師了。這是李世民對形勢的準確判斷,遼東嚴寒之地,九月已經是深秋了,天氣已經很冷了。幸虧是九月就撤軍了,要是再遷延一段時間,就要出大事了。即便是九月撤的軍,在十月初一的時候,還是遇到了暴風雪,有士兵因此凍死。但因為撤退及時,唐軍整體得以保全。

三、其他方案討論

在作戰期間,李道宗曾提出率軍5000人,直趨平壤(戰後李靖也表示贊同),後來,高句麗降將高延壽、高惠真也提出,繞過安市城,攻打烏骨城,然後直趨平壤。

聽上去都很美好,實際上呢?安市城之所以打不下來,就是因為它比較堅固險要。而平壤城,是一座更加堅固險要的大城,想依靠閃電出擊,快速打下平壤城,無異於痴人說夢。因為當時李道宗也好、李靖也罷,都沒去過平壤,在地圖上推演可能是可行的,但是實際上,考慮到平壤城的守備情況,就不可行了。至於高延壽、高惠真,本來就是降將,居心叵測,他們的話,豈能全信。

後來蘇定方、契苾何力龍朔元年(661)討伐高句麗的時候,實際上就是檢驗了李道宗等人的這一作戰設想,由契苾何力在遼東陸路進攻,蘇定方率軍從海路直接進攻平壤城,結果如何呢?蘇定方大軍頓兵於平壤城下,半年仍未能攻克,最後糧盡而還。這就充分說明李道宗等人的方案是不可行的。

四、唐太宗是否被射瞎

無論唐朝歷史,還是半島的史料,均未記載唐太宗曾被射瞎。直到高麗學者金富軾編寫《三國史記》的時候,仍然沒有唐太宗在安市城被射瞎的任何記載,金富軾只是在記錄安市之戰後,發表了一段議論:

則其城主,可謂豪傑非常者矣。 而史失其姓名 ……甚可惜也。

而根據唐朝史料的記載,一直到貞觀十九年(645)十二月以前,太宗的身體一直很好。九月撤退途中,太宗還幫助將士們一起鋪路,“上自系薪於馬鞘以助役”。十月,唐太宗聽說太子要來迎接,親自率領騎兵快馬前進,“從飛騎三千人馳入臨渝關”。可見,這時候,太宗身體都很好。太宗是在到達河北定州以後,在十二月間生病的,此時距離安市之戰結束,已經差不多3個月了。


以上是我對唐太宗安市之戰的分析,歡迎大家討論。

如對唐朝歷史感興趣,請關注我,繼續深入討論。


詳侃歷史


說李世民被射瞎眼睛,應該是韓國電影看多了。此說來源於民間傳說和韓國影視劇的意淫,不足為信。安城市之戰,是唐軍主動退兵,並不是被高句麗擊敗。

高句麗是公元前一世紀至公元七世紀在中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存在的一個政權。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扶余人,後又吸收一部分靺鞨人,古朝鮮遺民及三韓人。



高句麗極盛時疆域,東部瀕臨日本海,南部控制了漢江流域,西北跨過遼水,北部到輝發河,第二松花江流域,是東北亞一個強國,對中原王朝產生一定的威脅,所以中原王朝多次出兵攻打高句麗,但都沒有完全征服和消滅。

唐太宗時期,唐朝武力強盛,先後消滅東突厥、吐谷渾、高昌等國,又打敗薛延陀汗國,西域臣服,四夷來朝。此時,只有高句麗沒有臣服,還聯合百濟攻打新羅。

新羅抵抗不住,派使者向唐太宗求救,而唐太宗先禮後兵,先派人前去勸解高句麗退兵,而高句麗不但不聽從勸解,還派人到薛延陀汗國挑唆與唐朝的關係,大有與唐朝抗衡之勢。

鑑於此,唐太宗不得不對高句麗用兵。公元644年,唐軍兵分兩路,一路由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張亮領兵四萬由萊州走海路直搗平壤,一路由遼東道行軍大總管李世勣領兵六萬走陸路向遼東進發。

這次征討總共十萬人,而唐太宗李世民也親臨前線指揮。唐軍一路勢如破竹,連克建安城、蓋牟城、卑沙城、遼東城、白巖城等城池,一直打到達安市城外。並且擊敗高句麗北部耨薩延壽、惠真率高句麗、靺鞨兵十五萬救兵,殲敵數萬人,繳獲馬五萬匹,牛五萬頭,鐵甲一萬多領,以及其他大量兵器,高句麗舉國震驚。

九月,唐軍開始圍攻安市城。由於守軍殊死抵抗,使唐軍未能攻克。時近深秋,唐太宗因為當地變冷早、草枯水凍、士馬難以久留,而且糧食將盡,所以決定班師還朝。

唐軍班師時唐太宗還耀兵於安市城下,安市城的人皆屏跡不出,安市城主登城拜辭,唐太宗讚賞安市城主的堅守與忠誠,賜給安市城主縑百匹。之後的返回路上,唐太宗聽說太子來了,為了儘快見到太子,唐太宗還騎馬奔馳,這種情況下騎馬奔馳,由此可見,在徵高句麗以及班師過程中,唐太宗顯然沒有受傷。

唐太宗親征高句麗,收復了遼東大片土地(遼東秦漢時屬於中原王朝),殲滅了大量高句麗有生力量,而且使高句麗人口銳減,高句麗的社會生產力遭受嚴重破壞,國力衰落,為最終消滅高句麗埋下了伏筆。


對話歷史


毫無歷史依據,基本就是韓國人一廂情願的意淫。

平心而論,安市城之戰高句麗確實表現不錯,與唐軍基本打成了平手,最後唐軍因為久攻不下,凜冬將至,便放棄了攻城,撤回了中原。高句麗雖然達成了戰略目的,但是自身損失也不小,因此絕談不上大敗唐軍,而所謂的李世民眼睛被射瞎更是無稽之談。

李世民眼睛被射瞎這個說法是來源於18世紀的一本朝鮮小說,名叫《三淵集》,裡面第一次提到安市城的守將楊萬春“箭射虯髯落眸子”,這裡的虯髯就是指唐太宗李世民。這一說法後來在朝鮮民間流傳甚廣,到了20世紀,已經演化出了非常細緻的版本,比如1911年的《桓檀古紀·太白逸史》,其中記到:“世民憤不自勝,敢出決戰,楊萬春乃呼聲張弓。世民出陣,矢浮半空,遂為所中,左目沒焉。世民,窮無所措,從間道遁”描寫的栩栩如生,幾乎可以以假亂真,楊萬春從此莫名其妙的成為了韓國的民族英雄。(高句麗和如今的韓國有沒有關係還是個問題)之後,在韓國民族主義方針的影響下,韓國的多個影視劇更是對這一虛構戲說的橋段大加渲染,讓這個小說家的荒唐之言家喻戶曉,在韓劇《帝國的早晨》中,李世民不僅被射瞎了眼睛,還將大半個江山割讓給了高句麗,其情節之荒唐實在令人咂舌。

至於當初的朝鮮人為啥要編這個段子,這根滿清入主中原有關,朝鮮一直視明朝為正統,如今不得不臣服於作為“蠻夷”的滿清,著實讓這個自詡為小中華的國家不滿,但由於被清朝揍過好幾次,朝鮮不敢明面反抗,只能通過文學作品和對歷史事件的戲說來發洩怨恨,對唐朝和李世民的謾罵實際上就是對清朝怨恨的轉移,通過將曾入侵過朝鮮的清朝比喻為唐朝,從而隱藏自己對於滿清的怨恨。

至於現在韓國人為什麼還炒作這事,則是民族主義在作怪,韓國人的歷史就是一部被欺凌的歷史,一千多年從未雄起過,因此為了彌補自己受傷的自尊心,只能通過篡改歷史來安慰自己,韓國人不斷的篡改歷史,不但不能證明他們的強大,反而更暴露出與經濟實力不匹配的民族自卑心理。


沉思的托克維爾


以史為鑑,我是中國古代史專篇。

根據提問來看,提問的肯定是受了最近韓國棒子拍的電影《安市城》,我也看來,還專門查看了歷史,根據史料記載,電影中高句麗大敗唐軍,而且還射嚇了李世民的眼睛,這就是韓國棒子自己胡扯的,並無此事,只是給自己臉上貼金,觀看絕大多數的韓國電影,都是韓國痛扁其他人,而事實卻是自己常常為他國所敗,成為附屬國而已。

那麼這段歷史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唐朝與高句麗

唐朝初期,也就是武德年間以及李世明貞觀時期的前幾年之間,唐朝和高句麗一直是比較友好,畢竟之前由於隋煬帝楊廣三徵高句麗,所以高句麗與隋朝關係是十分惡劣的,有我們常說的一句話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因此那個時候唐朝與高句麗互通友好,當時高句麗的君王還多次派使臣前往唐朝進貢。但是這一局面的改變是在貞觀十七年,高句麗權臣莫離支泉蓋蘇文,控制了高句麗,成為高句麗的實際控制者,莫離支也就是高句麗的一個職位,相當於丞相總管國家一切大事的位置,泉蓋蘇文控制了高句麗以後,這小人一旦得志就容易膨脹,因此他在國內可以說十分的囂張,出行行人必然,排場十分大的,弄得高句麗百姓都很少上街了。對內蘇文控制了一切,這個時候對外,他就開始聯合百濟,開始進攻新羅,要知道在東北朝鮮地區額,這一的確的政治平衡一旦被打破,如果一家做大,那麼必然會危機到唐朝東北的確的統治,因此唐朝李世民是先派使臣進行調節,結果沒有成功,於是便派大軍開始征討高句麗,由於李世民登基之後,一直處理國事,再未出國打仗,而且由於之前太子之爭,使得他心情也可能比較鬱悶,於是就御駕親征,而且還帶著太子李治一起,希望能磨練一下他,使得以後能夠大臣們有所信服。

此次征討高句麗,李世民所帶的大將是李世績、李道宗、張亮等人,而且唐朝著名將領薛仁貴也是在這個時候被李世民發現並且培養的。自進攻安市城之前,唐軍其實一切順利的,當時張亮率水軍渡海攻克了卑沙城,也就是如今的大連,之後李績率軍攻克了遼東重鎮遼東城,著一座城可是當初隋煬帝楊廣倆次征討,都是被擋在了此地,這一次終於被李世民攻破。之後便是進入了安市城之戰。

安市城之戰

貞觀19年6月,唐軍進攻至安市城,其實當時早期在套路下一步軍事計劃的時候,李世民採用的是一種跳躍式打法,就是大軍繞過安市城,先不攻,然後出奇兵攻打周圍城市,一路攻擊到平壤之後,然後在對安市城形成合圍,最後攻擊,為何李世民要這樣做呢,因為安市城當時的守將是一個脾氣很奇怪的人,名叫楊萬春,其實在高句麗的歷史記載中並無此人,據說當時泉蓋蘇文控制了高句麗之後,叫各個城主前去表忠心,只有楊萬春沒有前去,而且還派兵攻打,結果無功而返,就讓其繼續守城。所以李世民覺得此人應該不好對付,準備繞過,直接攻打到平壤。但是這個建議遭到了大將李績的反對,李績認為唐軍的糧草均在遼東,如果不攻取安市城,那麼就可能會被其截斷糧草,那樣會很危險。估計李世民老了,也比較最求安穩,所以聽取了李績的建議,決定先攻打安市城。之後也有高句麗的降將建議李世民繞過安市城,直接奇襲平壤,可是還是被長孫無忌給否決了,而且也得到了李世民的認可。之後事實證明,李世民原來的跳躍性的進攻時對的。而在攻打安市城的時候,安市城守軍為了刺激唐軍,每次李世民前往前線的時候,就開始大罵李世民,結果激怒了李世民,聽取了李績的建議,城破之日,城中所有的男兵全部坑殺。而且此次攻城,李世民也採取了全包圍的策略,將城牆全部圍死,沒有留通道,因此這一刻就決定了這一仗已經成為死局,要知道如果圍死,城中守將橫豎一死,那麼必定拼命抵抗的,攻城將十分困難。攻擊安市城的時候其實有機會攻破的,就是李道宗當時攻擊的西面,由於花費兩個月修建的土包,已經高於安市城城牆,由於建成沒幾天坍塌,而且剛好衝破了安市城的城牆,可就在這個時候,由於值班將領不在,安市城內士兵殺出,搶佔了這個制高點,這樣唐軍最後一次的機會丟失。同年九月,由於東北天氣寒冷,唐軍無法繼續攻擊,李世民下令全軍班師回朝,至此安市城之戰結束。

總結一下此次征戰高句麗,攻下高句麗十餘座城池,斬殺高句麗士兵4萬餘人,而唐軍則損失數千人,不過馬匹則損失十有八九,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看來式勝利了,可是在李世民心中,這樣的勝利並不是他預期的,所以感覺還是很鬱悶。因此韓國棒子的影視劇中所說李世民大敗,還被射瞎了一直眼睛,純屬於自己意淫的,完全歪曲了歷史真相。所以面對這類韓國電影,為了尋找自我名族自豪感歪曲歷史真相的,而韓國的祖先應該是三韓,而不是高句麗,高句麗應該是我國東北地區的少數名族,也就是之後所說的鮮卑族。我表示他們太無恥,應該被鄙視的,希望國人擦亮眼睛。


中國古代史專篇


這是胡說八道。

1、唐軍沒有攻下安市城,但絕不是打敗仗

在安市城之戰中,唐軍戰術是圍城打援。高麗出動15萬大軍救援安市城,第一仗就中了唐軍的埋伏,被擊斃兩萬多人;高麗軍大潰敗,其統帥高延壽逃入山中,被唐軍包圍,最後率3萬8千人投降。在整個打援戰中,唐軍殲滅高麗軍約6萬人。

但是,由於安市城主的堅強抵抗,唐軍最終未能攻下該城。由於時節已是深秋,遼東早寒,唐太宗不得不撤圍而返。從戰略上說,唐軍沒有贏得勝利;從戰術上說,唐軍殲滅大量敵軍,取得輝煌的勝利。據史書,唐軍在整個安市城之中的傷亡只有兩千多人。這個傷亡數字可能有水份,但仍然說明唐軍傷亡數量並不大。

2、關於唐太宗被射瞎與安市城主的身份之謎

唐太宗被射瞎就是瞎編,不提一說。

安市城主無疑是古高麗王國的拯救者與英雄,但是此人的姓名,卻不見於史冊,這也一件憾事。但是後來卻冒出姓名來,一則說是梁萬春,二則說是楊萬春,這基本是屬於無稽之談。因為從安市城之戰後將近一千年的時間,沒有任何史料記載過這個名字,這個名字的出現,是後世編造的小說。後來小說流傳到了朝鮮,遂將他當作真實的人物,其實是經不住考證的。

3、安市城主跟現在的韓國、朝鮮沒有半點關係

這裡必須指明一點,後來韓國人將安市城主當作朝鮮的民族英雄,其實古高麗國與後來的高麗是不同的國家。

古高麗或者叫高句麗,與現在的朝鮮並非同一個概念,古高麗乃是朝鮮半島北部扶余人所建之政權,對於朝鮮來說,其實是一個外來政權。中國歷史學家普遍認為,古高麗是中國古代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其國土大多位於今天的遼東地區。

朝鮮半島曾被扶余人統治,不能說扶余人就是朝鮮人;就正如朝鮮曾被西漢統治,你不能說大漢帝國也是朝鮮的吧。史不載其名的安市城主,的確是一名非常優秀的名將,他可是遼東人,跟韓國屁關係呢?可笑的是,現代韓國為從歷史汲取精神營養,把一個小說人物的名字套在安市城主頭上,又把他列為朝鮮最著名的民族英雄之一,真是荒唐之至。要知道,朝鮮半島一大半,還一度成為大唐帝國的領土呢。


君山話史


諸位看官,這裡是陳大舍道古。以史為鑑,可知興衰。承蒙青眼,不勝榮幸。

直接說了,唐太宗徵高句麗確實是敗了,最起碼沒有嬴;其次也確實在班師回朝的途中染上重病或者負了傷,從此後身體愈發的不好。但是在安市城被高句麗守將射瞎一隻眼就是胡說八道了。

歷史整個經過大概是:貞觀十九年(645A.D.)二月,唐太宗以高句麗莫離支泉蓋蘇文弒主虐民為由,親率十萬人馬,從洛陽北進,率兵攻打高句麗。但東渡遼水以後,唐軍在安巿城(今遼寧海城南營城子)吃了敗仗,簡單的說就是江夏王李道宗負責在指揮攻打安市城時由於指揮失誤致使唐軍的攻城制高點營造的攻城土山反被對方端了——《資治通鑑》中記錄的是李道宗派部將傅伏爰守土山,但這人卻開小差兒,導致土山失守:

“會伏爰私離所部,高麗數百人從城缺出戰,遂奪據土山,塹而守之。上怒,斬伏爰以徇,命諸將攻之,三日不能克。道宗徒跣詣旗下請罪……”

不管是誰的責任,反正結果都一樣,就是這座斗大的小城變得越來越難以攻下。在出兵三個月後,已到陰曆九月中旬的遼東開始氣候轉冷,四周草枯水凍,糧草不繼,十萬大軍難以久留,於是只得下詔班師。臨走前安市城主登上城樓,向唐太宗拜手奉辭,唐太宗則對這位材勇之將賜縑百匹,以嘉其忠勇。這種中世紀特有浪漫而崇高的騎士精神使現代社會那種狹隘的民族主義相形之下不由得自慚形穢。

這個安市城本名叫鳳凰城,因為高句麗語“大鳥”讀作“安市”;蛇讀作為“白巖”,所以安市城、白巖城就是“大鳥城”、“蛇城”。但是,歷史上這位以彈丸之城擋住十萬大軍的城中守將卻並沒有留下自己的名字。而關於安市城守將射瞎唐太宗一隻眼的傳說在麗末鮮初還沒有普及,雖然麗愍王及辛氏高麗時期的重臣,“麗末四隱”之首牧隱李穡曾經寫了一首古風《貞觀吟》,詩曰:

晉陽公子結豪客,風雲壯懷滿八極。

赫然一起揮天戈,隋堤楊柳無顏色。

已踵殷周成武功,宜追虞夏敷文德。

持盈守成貴安靜,好大喜功多反側。

三韓箕子不臣地,置之度外疑亦得。

胡為至動金玉武?銜枚自將臨東土。

貔貅夜擁鶴野月,旗纛曉溼雞林雨。

謂是囊中一物而,哪知玄花落白羽。

鄭公已死言路塞,可笑豐碑蹶復立。

回頭三叫貞觀年,天末悲風吹颯颯。

李穡不愧是一代儒宗,寫的豪健快壯。第八聯“玄花白羽”之句就是指的“唐太宗中箭眇目”的傳說。

但是,這個“典故”從何而來,當時的儒臣大多也都語焉不詳。比如李穡之後半個多世紀的另一位儒臣金宗直在編撰《青丘風雅》時就說過:“太宗傷目之事,不出史傳。”也就是說此時無論是中原還是韓半島的正史、逸文中都沒有相關記載。所以金宗直認為“然公(李穡)遊學中原,豈有所聞耶?”

從這段議論可知“安市城天可汗中箭”的傳說在當時的朝鮮是極為冷僻的傳說。而且注意,李穡本貫韓山,金宗直本貫善山。兩地相距不遠,分別位於今韓國安東市南和慶州市西。可知這個傳說在韓半島南部是沒有的,所以金宗直就認為這應該是李穡在元朝做官時聽見的,換句話說,就是發源於中國。


安東市韓山李氏大山宗家,也就是李穡的故居。


《安市城》唐太宗中箭眇目。

好,到此,故事的源頭咱們基本可以肯定,是韓半島北部甚至遼東地區的“民間傳說”,而且一直流傳不廣。而且到了這個時候那位智勇雙全,既不歸順唐太宗,也不給莫離支泉蓋蘇文面子的安市城守將卻還沒有弄清楚是誰。別急,還得等中國人去普及。

到了萬曆壬辰平倭之際,有一位明朝將領吳宗道很熱心的告訴朝鮮官員,高句麗安市城的守將叫“梁萬春”,吳宗道的理論依據是當時的一部歷史小說《唐書演義》,書中的結尾部分寫到了唐太宗征伐高句麗,在安市城被“絕奴部主帥梁萬春”擋住。從此後安市城守將梁萬春的名字就在朝鮮流傳了下來。

到了近代,社會達爾文主義者申採浩以“如果否認民族,那麼就沒有歷史”為由開始了大量不嚴謹的歷史“創作”,綱舉目張的把韓半島的歷史概括為“民族抗爭的血淚史”。隨即發表諸多跟歷史文獻不符(包括古朝鮮半島的歷史文獻也無記載),也沒有確切的考證的“史學著作”。而“安市城之戰”在這位韓版梁啟超的發明創造之下就正式的形成了:

“安市城守將是梁萬春,他射中了唐太宗的一隻眼睛,迫使大唐撤軍。唐太宗日後也因此而死……”

從金富軾“齊、魯大臣,史失其名”的惋惜到申採浩“韓信、彭越遍傳樵歌巷謠,而茫不知梁萬春、崔春命為何國男兒”的憤怒,既表現出了“現代民族主義”對古老東方文明的侵蝕,也證明了失去傳統觀念庇護的學術將會如何的流於庸俗和荒謬。

“密斯托槍”(魯迅語)——中韓兩國關於安市城之戰的影視劇,不由得說一句:所有民族主義者不管分歧多大,在審美品味上都是同病相憐。


陳大舍


安市城之戰唐軍大敗談不上,甚至還有點算小勝。而李世民被射眼瞎就純屬亂彈,是韓國電視劇為了抬高高句麗瞎編的,不過我們可以推測的是,李世民確實在這場戰爭中身中一箭,並最終引起死亡,這期間的細節推敲,我們接下去來說一說。

首先是安市城之戰,這場戰爭在唐朝這邊,是為公元645年唐太宗親征遼東的戰事之一,也就是打當時盤踞在東北的高句麗王國。根據歷史記載,這場戰,唐軍應該是五萬到六萬之間的總兵力,打到安市城城下的時候,高句麗的盟友,高延壽、高惠真率15萬高句麗和靺鞨聯軍前來救援。

靺鞨本想是幫高句麗解決圍城之困的,卻沒想到被唐軍分而圍攻,15萬兵馬不僅當時就死了兩萬多人,另外還有三萬六千八百人投降了唐朝,所以這麼說的話,安市城之戰算是大勝了,可接下去的事情卻令唐軍打的懷疑人生。原本清楚一切障礙,可以安心攻城的唐軍卻怎麼也攻不進去安市城,從六月份打到九月份硬是沒攻進去,那最後怎麼樣了呢?根據兩唐書記載,由於遼左早寒,唐軍受不了寒霜,最終班師回朝了。

所以說從這裡看,並不能講唐軍被高句麗打的大敗,你一沒斬首級,而沒俘獲,算哪門子打贏了?我們確實需要佩服安市城的牢固,但大勝就談不上了。

而關於說唐太宗眼睛被射瞎,根據太宗突然的死因推斷,有人認為是在此戰中曾中箭,可絕對不會是眼睛。而高句麗這邊,為了誇大自己,就說太宗是眼睛被射中了,特別是韓國的電視劇。


三觀粉碎機


呵呵,是棒子的影視劇瞎編的,你還真信吶?棒子的尿性和無恥篡改歷史的劣根性 難道還不夠聞名嗎。實際上唐軍攻打高句麗幾乎沒輸過,但是有幾場沒有什麼成果,主動撤軍,卻也逐步壓縮消耗了高句麗,到唐高宗時終於拔掉了這根硬骨頭,將其領土併入了大唐。而讓棒子魂牽夢繞的高句麗跟棒子其實壓根沒關係,棒子是新羅人的後代,高句麗是中國的少數民族史。

彈丸小國也想有個自豪的祖宗可以理解,不過過份篡改、編造歷史就太沒有道德邏輯和羞恥心了。棒子甚至要求中國把高句麗時期的版圖“還”給韓國,你說可笑不可笑!別說是一千多年前的事,而且高句麗還不是棒子國的歷史。


棒子yy歷史的功力世界無人能敵!


歷史與領土都很貧瘠的棒子總想把高句麗的輝煌歷史及疆域版圖據為己有實在是無恥的妄想。


龍拳舞秀


剛好前幾天看過《安市城》這部劇,說句實話這絕對是近幾年來韓國拍的最好的一部古裝電影。戰爭場面宏偉壯觀、服飾道具高度還原(特別是唐軍攻城武器的特寫,完全是復原歷史),高逼格高水準的製作秒殺一眾國產古裝電影。但是在製作水平高超的同時,本片又嚴重扭曲歷史,把一代雄主唐太宗刻畫成一個窮兵黷武、好戰喜功的“武夫”,還捏造唐太宗在安市城之戰被射瞎一隻眼的歷史。歷史上的高句麗本與朝鮮半島沒有多少關係,在劇中,高句麗人說的居然是朝鮮語。




高句麗國是漢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由扶余人朱蒙在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今遼寧省新賓縣境內)建立的國家,因地而得國名高句麗。高句麗的主要民族成分為古代世居中國東北地區的濊貊和扶余人,於公元五世紀達到其統治巔峰期,領土範圍橫跨中、朝、韓三國。除了原住民高句麗人,還吸納了部分靺鞨人和古朝鮮三韓人。因此朝鮮、韓國都聲稱高句麗是自己本國的原始民族。高句麗後來也被簡稱為高麗,但與公元七世紀在朝鮮半島建立的王氏高麗是兩個完全不同沒有任何關係的國家。




高句麗歷史上一直遊離於中原王朝之外,彪悍的民風和善武的精神使中原王朝極難控制這裡。隋唐兩朝四代君主,歷時70年都未能完全臣服此地。611年隋煬帝舉傾國之兵共計百萬人東征高句麗,勝敗未分竟直接導致隋朝滅亡。唐太宗李世民曾感嘆到:“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然而,龍戰於野,其血玄黃。含章可貞,無成有終。大意是:現在天下安定,四方子民莫不臣服,唯有高句麗這個地方還不安分。由此可見,高句麗對於中原王朝來說,是極難啃的一塊硬骨頭,但高句麗問題不解決,北方勢必不會太平,正是在這種歷史大背景下,唐太宗發起了聲勢浩大的東征高句麗之戰,安市城戰役,正是發生在這一次的東征。




唐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率兵五十萬大舉征伐高句麗,一路勢如破竹。至六月初大軍南下深入遼東。二十日唐軍抵達安市城(今遼寧省大石橋市北湯池村)下,馬不停歇兵不卸甲即縱兵攻城。當時城中僅有不到三萬守軍(並非電影裡所說的5000人),危機關頭,高句麗北部耨薩(相當於都督)高延壽、高惠真率15萬高句麗、靺鞨兵前來救援安市城。唐軍大破高句麗、靺鞨兵,斬首兩萬多級(通常因為很多首級難以統計,所以實際殺敵數遠多於斬首數)。高延壽、高惠真率剩餘的三萬六千八百人投降於唐朝。




隨著援軍大敗於唐朝,安市城已經基本成了一座孤城。但唐軍幾次強攻城池皆被高句麗軍打退。隨軍出征的江夏王李道宗想出一個高明的辦法,命令部眾在城東南筑土山,逐漸逼近城牆;又以士卒輪番交戰,用衝車炮石毀城樓(這個攻城方式在電影《安市城》得到高度還原)。同時守城高句麗軍也不斷增高城牆抵禦唐軍的瘋狂進攻,又立木柵隨時堵塞被毀之處。唐軍築山晝夜不息,經數旬,山頂高出城牆幾丈,道宗以兵駐守。山頂坍下壓崩城牆,駐守山頂的果毅都尉傅伏愛擅離職守,高麗守軍趁機組織數百名敢死隊,衝出被壓倒的城牆缺口,奪佔土山。




為了這座可以居高俯瞰安市城的土山,唐軍和高句麗反覆派兵爭奪,唐軍盡出精銳部隊連續三晝夜不停對這個彈丸之地的土山發起強攻,一時之間戰死士兵的屍體層層疊疊,血水把整座土山都染成紅色。 安市城主楊萬春更是親冒矢石與城中軍民頑強抵抗,最終力保土城不失,唐軍損失慘重。隨著攻城遷延日久而毫無進展,而遼東已至秋冬,草枯水凍,士馬難以久留,而且軍隊的糧草將要耗盡,唐太宗最終決定放棄安市城,下令班師。




唐朝攻打安市城之戰,江夏王李道宗是前軍主帥。因此不可能出現像電影《安市城》所演的那樣,唐太宗每戰必親臨陣前,更不可能像劇中楊萬春僅憑一把如天神相助的弓就能射瞎李世民的一隻眼睛。此戰唐軍雖敗,但整體上卻是大勝而歸,此後他的兒子唐高宗李治於總章年間再起大軍征伐高句麗,高句麗至此逐漸走向衰敗。


大國布衣


安市城之戰,是唐太宗第一次親征高句麗的關鍵一戰。唐太宗在安市城下久攻不克,加上東北嚴寒的冬季就要到了,只得退兵。唐太宗也許在安市城受過箭傷,但絕不是被高句麗大將楊萬春射中了眼睛,成了獨眼龍,那只是高麗棒子的自我吹噓罷了。

1,無法攻克安市城的原因

安市城在今遼寧海城南營城子。

主要是嚴冬來臨,唐朝軍隊的後勤跟不上

唐朝江夏王李道宗,負責修建攻城制高點的土山,上面安放大型拋石機,石彈重達300斤。拋石機打垮了部分安市城牆,李道宗派部將傅伏爰守土山,因為大意,傅伏爰因為私人小事離開土山。高句麗派出數百人的敢死隊從城缺出戰,奪取了土山,並在四周挖掘壕溝堅守,拋石機的石彈反而拋向唐軍。

唐太宗大怒,斬了傅伏爰,命令上萬大軍圍攻土山,三日不能克。

再加上嚴寒和後勤困難,唐太宗只好退兵。

《資治通鑑》記載:

十二月,辛丑,上病癰,御步輦而行。

唐太宗在退兵的路上發病,也許是傷口化膿。

2,隋唐四帝拼命攻打高句麗的原因

隋文帝、隋煬帝、唐太宗、唐高宗,四代皇帝都攻打高句麗,不是這四個皇帝都發了瘋。因為當時的高句麗確實是與中原爭霸東北亞的主要對手。

中原的皇帝甚至以付出了一個朝代滅亡的代價,非要征服高句麗。

高句麗的戰略地理地位非常有利,東到大海,南部是新羅小國,北部是原始的靺鞨部落,只有西部與唐朝和契丹相鄰。只要征服新羅,高句麗只有一面受敵,類似秦朝的地理優勢,或者後來大清的地理優勢。

大唐多面受敵:北部的突厥,東北的高句麗,西北的回鶻,西部的吐蕃,西南的南詔。

蒙古高原也三面受敵:東部的高句麗,西部的回鶻,南部的大唐。

3,高句麗的人口

《舊唐書高麗傳》記載:高麗國舊分為五部, 有城百七十六, 戶六十九萬七千。

這個數據基本是真實的,高句麗本族有二十一萬戶,加上扶余、漢、靺鞨、韓等近70萬戶。按每戶5口人計算,高句麗的人口在350萬左右。

高句麗最高能動員30萬軍隊,僅僅援助安市城的軍隊就達15萬,高句麗還要分兵對付從萊州渡海而來的唐朝張亮的4萬大軍,還要對付南方的新羅。

沒有70萬戶,根本無法動員30萬大軍。

諸葛亮時期的蜀國才28萬戶,軍隊10萬2千人。諸葛亮採用嚴刑重典,才能動員這麼多軍隊。

經過隋末唐初的大戰亂,唐太宗貞觀十三年,戶數恢復至304萬,人口達1235萬。

但這些人口大部分在南方,北方的人口與高句麗相比並不佔太大優勢。

唐太宗擊敗突厥之後,高句麗成為唐朝最大的威脅。

4,高句麗的縱橫之術

這是一場東北亞的國際戰爭。

高句麗的聯盟:靺鞨,百濟,倭國,薛延陀。

唐朝的聯盟:新羅,契丹,後東突厥。

薛延陀趁唐朝主力在東北而南下,直撲唐朝首都長安。唐朝盟友後東突厥執失思力,不得已從黃河南撤,李世民派田仁會率軍從長安出發援助,在黃河以南的鄂爾多斯夏州擊敗薛延陀。

百濟和日本主要攻打新羅和防備唐朝的水師。

唐太宗對高句麗盟友靺鞨(女真人祖先)的戰鬥力非常忌憚,“滿人不滿萬,滿萬不可敵”。高延壽率15萬高句麗大軍投降,唐太宗從中把靺鞨人共三千三百人全部挑出來,盡坑之,其他的高句麗人一部分內遷,大部分釋放。

一代明君唐太宗也要學白起坑殺靺鞨降兵,說明李世民對女真人的忌憚心理到了何等地步。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