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凱迪(000939.SZ)鉅虧48億再度被“非標”,暫停上市亟待宣判?

4月28日晚間,*ST凱迪公告稱,公司因連續兩年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公司股票將自4月29日開市起停牌

深交所將自公司股票停牌後15個交易日內作出是否暫停公司股票上市交易的決定。截止到4月26日,該股價收於1.05元。

*ST凯迪(000939.SZ)巨亏48亿再度被“非标”,暂停上市亟待宣判?

引人注意的是,近日來,包括樂視網、ST保千(600074.SH)、*ST德奧(002260.SZ)千山藥機(300216.SZ)、*ST皇臺(000995.SZ)在內的公司明確表示已觸及暫停上市條件,而目前這些股票已停牌或即將停牌,等待交易所作出是否暫停上市的決定。而回顧上一年,暫停上市的公司有*ST眾和、*ST上普、*ST海潤、*ST華澤4家。而今年以來,觸及暫停上市條件的公司至少已有6家,超越了上一年的總量,處於相對較高的水平而實際上,和*ST凱迪的“前輩”一樣,該公司遭遇如此困局想必市場投資者並不感到意外,

畢竟就上一年來說,公司身上的糟心事只多不少,高企的債務、大股東及關聯方佔款逾10億元、嫌信息披露違規立案調查、股權和銀行賬戶被凍結等雷點頻頻走進人們的視線裡

凱迪生態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ST凱迪”)成立於1993年2月,前身是武漢凱迪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物質發電為主營業務兼顧風電、水電的清潔能源平臺型公司,1999年9月在深交所掛牌,被稱為生物質發電第一股。此外,公司下屬已運營生物質能電廠共計47家,總裝機容量1392MW,但目前公司正常營業的生物質發電廠僅有13家。

連續兩年虧損超百億

*ST凱迪也曾有春光燦爛的日子,上市初期,股價由18元/股飆升至最高的65元/股且業績也呈現穩定狀態,其中,即便是財務成本大增的2016年當年仍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3.34億元。但好景不長,當年延遲近兩個月2017年年報披露後,*ST凱迪2017年營業收入為54.46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23.81億元,同比下降813.74%其中,*ST凱迪計提資產減值21.17億元

中審眾環會計師事務所出具了無法表示意見的報告,深交所對其實行“退市風險警示”,凱迪生態被戴上“*ST”的帽子

受到上述的利空影響, 2018年7月2日公司股票復牌後,股價曾連續走出24個一字板跌停板,股價從4.99元/股跌至1.22元/股,跌幅已逾6成,可謂叫相關市場投資者大跌眼鏡。

*ST凯迪(000939.SZ)巨亏48亿再度被“非标”,暂停上市亟待宣判?

但顯而易見,該公司並沒有“洗心革面”,2018年實現營業收入24.04億元,同比下降56.08%;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虧損48.10億元。同時,公司調整了2017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的數據,由虧損23.81億元調整至虧損54.04億元

*ST凯迪(000939.SZ)巨亏48亿再度被“非标”,暂停上市亟待宣判?

此外,*ST凱迪引發的債務危機也不容忽視:公司2018年到期的有息債務本息合計為218.94億元,

由於集中兌付金額巨大且無法輕易承擔,已發生多起債務違約

格隆匯app查詢顯示,截至2019年3月22日,*ST凱迪共有26個賬戶被凍結,申請凍結金額為86.88億元,但被凍結賬戶的餘額僅為2236.49萬元;公司旗下54家子公司的143個賬戶被凍結,申請凍結金額為55.90億元,但被凍結賬戶的餘額僅為4262.80萬元,且截至2019年4月18日,*ST凱迪逾期債務共計124.19億元勢必會公司生產經營活動以及業績表現產生不利影響

而使得*ST凱迪陷入如此進退不得的經營困局的則是蛇吞象的野望,即為

擴大資產規模而進行盲目擴張,選擇短貸長投,再加上國家宏觀調控去槓桿導致資金鍊出現巨大缺口而坑了自己

生物質發電的新市場

雖然*ST凱迪的表現使市場投資者心寒,但這並不代表其背後的行業“無利可圖”

就目前而言,生物質發電技術是目前生物質能應用方式中最普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全球範圍內都在大力發展生物質能

其增長空間也在不斷擴容:截至2018年底,全球共有3800個生物質發電廠,其中2018年新增的生物質發電廠(BMPPs)數量約為300個;而得益於各國對生物質能發電補貼政策,預計至2027年新增數量達到1900個,每年新增超過200個,到2027年底全球生物質發電廠達到5700個

具體而言,農林生物質直燃發電是目前最為常見的一種生物質發電技術,而基於我國豐富的生物質資源,再加上相關部門對農林廢棄物收集處理的重視,生物質能產業的發展空間較為廣闊,即隨著生物質能發電的快速增長,生物質能裝機和發電量佔可再生能源的比重不斷上升。

格隆匯app查詢顯示,2016年我國生物質能源發電量佔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的比重為4.20%,2017年上升至4.68%,2018年達到4.84%;2016我國生物質能源發電裝機容量佔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的比重為2.13%;2017年上升至2.27%,2018年達到2.45%。2017年底,全國生物質發電併網裝機容量1476萬千瓦(不含自備電廠),同比增長21.6%,全國生物質發電量增長至79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2.3%;截至2018年底,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到7.28億千瓦,同比增長12.0%。其中生物質發電裝機1781萬千瓦,同比增長20.7%;2018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1.87萬億千瓦時,其中生物質發電90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4.0%可以看出我國生物質能裝機和發電呈現出持續快速增長之勢。此外,根據國家能源局《生物質能發展“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生物質基本能實現商業化和規模化利用,屆時生物質能年利用量約5,800萬噸標準煤,生物質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500萬千瓦,年發電量900億千瓦時。

然而,儘管我國近年來對生物質能源的應用和發展有所看重,但比起以歐美為首的發達國家已形成較為成熟的生物質能發電產業而言,在我國生物質發電還處在從導入期走向快速發展期的階段中,依舊需要更為正面的政策和技術的支撐。

結語:

首先,生物燃料作為可再生能源綠色能源之一,在環保問題日趨嚴峻的形勢之下,生物質能發電在各國能源供應中的作用越發凸顯出來,其能源地位也隨之不斷上升。但就目前而言,生物質發電連同生物質燃料所在的這一行業還並不成熟,除了需要相關政策的輔助支持,相關企業也需要在技術、成本方面有所提升,其中,技術將作為至關重要的一環,通過科技創新,不斷“催熟”生物質燃料收儲運體系

的同時,有效提高機組的熱效率輸出電能以提升生物質電廠轉化效率,進而提高燃料成本的盈虧平衡點以及整體盈利水平,從而為培育生物質能發電而助力

但對*ST凱迪而言,如今在經營方面陷入四面楚歌之際,當務之急還是需要解決“內患”,即由經營不當而引發的債務危機所帶來的連鎖反應該公司需要通過以資產債務

股權為核心的重組方式去自救,例如通過出售非主營業務資產回籠現金,減輕部分壓力,又或是優先償付燃料供應農戶欠款、補發員工工資等,從而挽回一定的市場信心,最終著手恢復生產,開始重頭再來,雖然目前是否暫停上市還未有一個定論,但可以說的是對於*ST凱迪而言,這一回血之路並不容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