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長平一戰,秦軍已經消滅了趙軍主力,為何40年後才滅趙國?

__小易


長平之戰是關係到秦趙國運的決定性戰役,此戰秦國大勝,但是此後的邯鄲之戰中秦軍卻遭到慘敗。

趙國虎口奪食,最終惹火燒身,結果長平慘敗

自秦惠文王時代起,通過商鞅變法就養成了一個壞習慣,就是秦王對外擴張,就要打韓國。韓國地盤不斷縮小,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秦國大舉進攻韓國,韓國本意將上黨郡割讓給秦國,而就當秦國要吞下上黨這塊肥肉的時候,趙國虎口奪食了。

戰國的第一戰神白起

當時上黨郡的太守馮亭不接受韓王關於將上黨郡割讓秦國的舉動,擅自率領上黨軍民投奔趙國,而趙國眼看兵不血刃的能夠奪取上黨土地,也樂得其成,就接納了上黨郡及馮亭,而這樣就完全惹怒了秦國,於是秦國將進攻韓國的戰略方向,調整為進攻趙國。佔小便宜的趙國惹火燒身了。

秦軍迅速攻克上黨郡,並且大軍直逼趙國境內,趙國立即調集兵馬迎戰,雙方在長平展開激戰,由於野戰不利,趙軍統帥廉頗改進攻為防守,準備用拖延戰術拖垮秦軍。

長平之戰

但是前線趙軍40多萬,消耗巨大,趙國的國力無法面對長期的戰爭,有次趙王反而比秦昭襄王更著急,最終趙國臨陣換帥,用趙括替換了將主張防守的廉頗,想要速戰速決。然而秦軍此時也更換主帥,秦國戰神親自趕赴長平前線,最終白起與趙括的較量中,秦軍取得決定性勝利,趙軍慘敗,趙括被殺,投降秦軍的趙軍就達到40萬,隨後為了消耗趙國有生力量,秦軍將這四十多萬降卒全部坑殺。

秦昭襄王志在滅趙,卻臨陣換帥,最終功敗垂成

長平之戰後,秦昭襄王還不甘心,他想要一舉滅亡趙國,於是繼續向趙國腹地發動進攻,並且兵臨邯鄲城下。但是此時秦軍主將出現變故,秦國也換將了。

長平之戰之後,趙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立即向秦國求和,兩國曾短暫出現和平,但是很快戰端再起。此時秦國的丞相是范雎,趙國人派出蘇秦的弟弟蘇代前往趙國說服蘇秦,蘇代向范雎說一旦白起有滅趙大功後,將十分有可能威脅到范雎的丞相之位,范雎聽後便向秦昭襄王諫言要求更換秦軍,將白起換成了王齕,白起賭氣回到秦國。

邯鄲之戰形勢圖

後來王齕在邯鄲攻城戰中屢屢受挫,秦昭襄王想要重新啟用白起,白起卻耍起了脾氣,稱病不去(白起最後因此被秦王賜死),而此時魏國公子無忌竊符救趙帶來了魏國援軍,平原君在手下的門客毛遂幫助也請來了楚國援軍,趙魏楚三國聯軍最終擊敗秦軍,贏得了邯鄲戰役的勝利。此後三國軍隊反攻一度重新奪取了上黨地區,結果秦國的滅趙之戰失敗。

秦國雖然經歷邯鄲戰役的的失敗,但是國力沒有受到多少實際損失。而趙國雖然贏得邯鄲戰役的勝利,但是僅僅獲得數十年的苟延殘喘,長平之戰的40多萬兵力損失,讓趙國短期無法復原。

而就在長平之戰的第二年,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在邯鄲出生。在邯鄲之戰的關鍵時刻,嬴政的老爹嬴異人和呂不韋越過邯鄲城牆逃到城外的秦軍大營。也就是會所秦趙發生決定性的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的時候,秦國的兩代秦王都在趙國的邯鄲城內。


大東北的小豆包


本來秦趙長平一戰,秦軍在大將白起的領導下,已經消滅了趙軍主力40萬精銳,可以說此時是滅趙的最好的時機。而大將白起也準備起兵直撲趙國邯鄲,一舉滅國。

那個時候是消滅趙國的最好時機,原因有以下四個:

第一:長平大戰時,趙國精銳全部喪失。國內空虛,沒有戰心。

第二:長平大戰時,趙國到韓國借糧,韓國不借。

第三:長平大戰時,趙國到魏國借兵,魏國不借

第四:秦軍剛大勝,軍心正盛,可以一鼓作氣滅掉趙國

所以剛打完長平之戰時,秦軍乘勝追擊,是消滅趙國最好的時機,可是轉折來了——千百年來屢試不爽離間計又開始了。

趙王派了蘇代(蘇秦的弟弟)拿著金銀珠寶來收買了秦國的丞相范雎(音ju),說如果白起帶兵滅了趙國,就會位列三公,就沒你這個丞相什麼事了,乾脆這樣,我讓趙王給秦國割讓六座城池,秦趙議和。

范雎為了一己私利,放棄了國家大義,就同意了蘇代的觀點,說服了秦昭襄王。理由是:長平大戰,國力耗損太大。不宜再戰,況且白起手握大秦60萬大軍的指揮權,一旦有了滅國的功勞,人望太高。

秦昭襄王聽從了范雎的建議,接連發詔命讓白起回軍。

白起奉命回軍後,趙國答應割讓的6座城並沒有給秦昭襄王,秦昭襄王一怒之下,想讓白起領軍滅趙。可白起拒絕了。原因有三個:

1.長平大戰一戰三年,軍人一旦撤軍修養,戰心需要較長時間才能恢復。

2.趙國獲得了喘息之機,再次六國發動合縱,有了自保的本錢。

3.武安君白起舊傷復發,無法帶兵。

可這三條原因竟成了秦昭襄王逼死白起的理由。最後,白起含冤自刎。

而白起的死也引起了秦軍對秦昭襄王的不滿,最後導致人心背離。滅趙也只能等到秦始皇來做。


少校柳下惠


本來秦趙長平之戰,趙國45萬主力部隊被秦國坑殺,當時趙國全國震恐,提起白起的名字就能讓小孩子止住哭泣。但是接下來範睢接受了趙國的賄賂,勸說秦昭襄王下令白起帶兵回到了秦國,以為休養生息。

實際上,長平之戰,趙國損失四十五萬大軍,秦國也損傷折半了,確實需要休養生息。而當時按照白起的意思,應當趁著趙國沒有準備的機會趁機攻取邯鄲,這樣趙國就徹底滅國了。可惜秦國沒有抓住這次機會。

到了第二年,秦國一下子反應過來,第二次派兵攻打趙國邯鄲,結果趙國這時候又一次啟用了老成持重的廉頗,廉頗帶領趙國軍民,死守邯鄲,苦苦支撐。幸好有趙國平原君結好魏國信陵君,信陵君竊符救趙,不但解除了趙國的困局,更對秦軍以又一次的重大殺傷。秦軍損失慘重,還把範睢舉薦的鄭安國給陷落其中,投降了魏國軍隊。

接下來,秦國深恨魏國及楚國等國對趙國的救援,於是又和魏國楚國糾纏了一段時間。但是好景不長,秦國一代雄主秦昭襄王去世了,秦昭襄王之後的兩位國君壽命都不長,所以在對外戰事上秦國沒有太大動靜。此時已經是呂不韋開始走上秦國相位了。

而趙國在廉頗出走魏國大梁之後,又出來一位深有謀略的統帥,就是龐煖了。龐煖帶領趙軍先是消滅了入侵的燕軍,穩定了趙國的形式,又打敗入侵的秦軍,向東打敗齊國軍隊,趙國似乎一下子又成為最強大的諸侯國了。龐煖甚至合縱五國大軍,深入秦國境內,打到了咸陽附近才被呂不韋派遣的五路大軍阻住攻勢,最後趙軍全師而回。

等到龐煖去世之後,趙國又出了個李牧,以一人之力,力挽大廈之將傾,先後多次打敗秦國的侵略大軍,甚至李牧在以一對二的情況下依然取得勝利。

在此之前,秦國正式交給了秦始皇掌管。但是秦始皇當上秦王之初並不太平,秦國經歷了一個時期的內部亂像:先是有部族的叛亂,接著是嫪毐叛亂,然後又有長安君成蛟叛亂,等到秦始皇平定這些叛亂之後,已經長大成人,正式接掌權力了,呂不韋退出歷史舞臺,秦國一瞬間湧現出大量年輕的政治家謀略家,可謂興盛一時。

可惜到了這時,同時期的趙國內部已經完全腐爛了。大臣郭開接受了秦國的賄賂,甘願擔當內應,甚至配合秦國的反間計把李牧送去吃了盒飯。

一代名將李牧到了這時候才突然感嘆,自己過去錯怪廉頗、樂乘不能終老趙國,原來都是被逼迫的呀。

李牧死,趙國才正式被滅亡了。

由此可見,秦國最好的滅趙機會其實只有一個,那就是挾長平之戰大勝的巨大心理優勢,速戰速決已經空虛的邯鄲。

而錯過了這個機會的秦國才發現,趙國原來並不缺乏人才,尤其是優秀的武將,在趙國可謂接踵而至,而且各個都是當時全中國最頂尖的將帥。這也導致了秦國最終又花費了幾十年時間完成了消滅趙國的歷史任務。




阿慶還是阿慶


原因一:

長平一戰,秦國的六十萬士兵僅剩二三十萬,而趙國四十萬全軍覆沒。雖然秦國最終勝利了,但是他的損失也是巨大的,人力和物力都需要時間來恢復。

原因二:當時白起主張一鼓作氣滅掉趙國,能更好的震懾其餘國家,但是被秦國的丞相范雎所阻止,范雎認為應該先養精蓄銳。

原因三:秦國曾攻打邯鄲,但被魏國魏無忌所救。其他諸侯國也是秦國當時沒能滅掉趙國的原因。

原因四:趙國有李牧,戰國名將。有李牧在足以抵擋秦國多年。


理科男讀歷史


當時的秦王並沒有後來的始皇嬴政有天下一統的雄心和能力,也沒想到會有後來的長平之戰 的勝利,因為當時趙國大軍是由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廉頗為主帥,如果不是秦國用反間計,趙孝成王急於求勝,臨陣換帥,啟用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改變廉頗以守為攻,誘敵深入的策略的話,能不能贏還不知道,哪敢想能坑殺40萬趙軍的巨大勝果。長平之戰後趙國一蹶不振,並且趙國北面有匈奴連年征戰自保都困難,趙王經此一役沉重打擊後只能靠酒色來麻醉自己,致使趙國雖有四大名將的廉頗、李牧也難有起色。

從戰略上講,秦國也不敢順勢強行滅趙,那樣必然會導致其他六國的再一次合縱。當時戰國時期受縱橫家所宣揚並推行的外交和軍事政策影響。合縱連橫(合縱,除秦以外的其他六國或五國同盟攻秦。連橫,東西兩大強國秦、齊結為同盟。)

其實趙國才是最有希望統一的,從兵員素質上講,因為長期與匈奴交戰,趙兵是很強的,另外四大名將自己就獨佔兩位,不說能統一六國,最少統一三晉還是很有希望的。


壹手好牌


為了打慘趙國,又不能立馬殲滅趙國,這樣會破壞它的遠交近攻的策略,也會招致各國的群起反抗,會招來大麻煩的!


用戶4265309973133


最重要的是信陵君的崛起,讓秦國不敢有滅國的行動,這個時間持續15年,此外韓國的疲秦之策讓秦國暫緩一統天下五年。


不經意間的衝動


首先,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秦軍也是損失慘重; 第二,秦昭王聽信讒言,否決了白起立即攻佔邯鄲的建議,導致趙國有時間組織抵抗以及找來魏國援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