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一首歌用21個月,四年寫13首,30年賣2000萬盤專輯,他是誰?

喜歡《紅樓夢》的讀者,也許多半都看過87版《紅樓夢》,有的甚至看了多遍,對其中的許多歌曲也多能哼唱,可能很少人知道這些歌曲背後的故事。

87版《紅樓夢》的成功,除了服裝、化妝、劇本、表演、道具等功不可沒外,還有一點不能不說,那就是作曲,而說到紅樓夢的作曲,就不能不說王立平。

如今,87版紅樓夢的許多歌曲,過去了三十多年,早已是街傳巷聞,深入人心,像《枉凝眉》《晴雯歌》《紅豆曲》《分骨肉》《葬花吟》《嘆香菱》《題帕三絕》《紫菱洲歌》《秋窗風雨夕》《聰明累》等13首歌曲,也早已成為經典影視歌曲。

據統計顯示,87版紅樓的音樂專輯銷量,三十多年的時間裡,已經累計賣出2000多萬盤,銷量之高反映出了紅樓夢歌曲的受歡迎程度之高,普及之廣,影響之深。世人用“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來形容柳永詞的傳唱度之高,套用這句話,用“凡紅迷到處,即能歌紅曲”應該也不差。

對於作曲王立平來說,當年為了寫出能更接近曹雪芹之意,更符合紅樓夢的歌曲,他幾乎付出了所有的努力,用盡了畢生所有才華和心血。

寫一首歌用21個月,四年寫13首,30年賣2000萬盤專輯,他是誰?

一、鐵桿紅迷,毛遂自薦

出生於七八十年代的人,大多都看過李連杰主演的電影《少林寺》,這部影片當年以一毛錢的票價賣到了一個億的票房,也是一部神作。

而廣為熟知的影片的主題曲《牧羊曲》和《少林少林》的曲詞作者即是王立平。還有大眾廣為熟知的《聊齋》的作曲,也是王立平。

王立平先生與87版紅樓結緣,有兩個背景,其一,他本人就是鐵桿紅迷,從初中起就讀紅樓,冥冥中已註定緣分。其二,他與當時任職於央視廣播電臺的資深編輯王芝芙熟識,他的不少音樂作品此前都是通過央廣推薦給大眾的,而王芝芙是87版紅樓夢導演王扶林的夫人。

在87版紅樓夢誕生之前,王芝芙曾做過廣播劇《紅樓夢》,像後來賈寶玉的配音瞿佳、作曲王立平、編劇周嶺,都曾分別為廣播劇《紅樓夢》配音、作曲和編劇。

1982年,央視準備籌拍電視劇版的《紅樓夢》,王芝芙就把王立平介紹給了王扶林,因為本身對紅樓的喜愛,且對作曲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後來王立平在一檔訪談節目中談到,聽聞央視要拍紅樓,他幾乎就是毛遂自薦去的,他太愛紅樓了,也太想為紅樓作曲。

經過與劇組的一番“面談”之後,劇組確定由王立平擔任電視劇《紅樓夢》的作曲。王立平先生後來說,為紅樓夢作曲,已傾盡所有。因為紅樓夢的所有曲子,全部出自他一人之手。他在四年多的時間裡,一個音符一個音符地從原著裡挖出了十三首曲子。

因為工作量巨大,當時劇組還有其他的作曲,但王立平得知後,就直接對王扶林導演說,“紅樓夢的情需要非常個人化的體驗和開掘,才能求得深切和統一,所以為這部戲作曲是不適宜合作的。”

就這樣,鐵桿紅迷王立平一人承擔了《紅樓夢》的所有作曲,後來回憶起那段歲月,王立平不無動容地說,那些“天天難熬天天熬,日日難過日日過”的日子,現在看來都感慨萬千,終生難忘,是最難最苦但也是最過癮的一段歲月。

寫一首歌用21個月,四年寫13首,30年賣2000萬盤專輯,他是誰?

二、無中生有,十三不靠

上世紀八十年,港臺流行音樂盛行,但要為大悲劇《紅樓夢》作曲,流行樂曲顯然都不合適,非得另闢蹊徑不可。

王立平先生在自撰的《我的紅樓緣》一文中也提到,他進組後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要趕緊寫出主題歌,但在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他一個音符都沒有寫出來,因為主題歌太關鍵,他反而一時不知道如何下手。

要寫主題歌,首先就要確定紅樓夢的曲風,為了讓紅樓夢有自己的獨特風格,王立平“膽大妄為”了一次,準備把紅樓夢曲風寫成“十三不靠”的音樂風格。

當時的流行曲風,無外乎流行歌、戲曲、民歌、說唱等形式,但當時正處於創作巔峰,立志為紅樓傾盡所有的王立平,偏偏要“無中生有,十三不靠”。

說“無中生有”,是因為原著裡,雖然提到了十二支紅樓夢曲子,也寫到了寶玉等人在宴席上唱的女兒的悲愁喜樂,但也僅限於詞,並沒有一個音符,這一切都要全靠創作。

不像服裝、美食、臺詞、人物心理、表情這些,原文都有非常詳盡的描寫,直接可以研究揣摩,而對王立平來說,既要創作出“十三不靠”的曲風,且還沒有任何可以參考的東西,難度和挑戰不是一般的大。

其實當年剛剛四十出頭的王立平,對於這種大膽的嘗試,心裡也是沒底的,但因為有人稱“王大膽”的王扶林導演的大力支持,王立平才敢於去做這樣的嘗試,才能把自己滿腔的音樂才華從天才的想法變為可感可觸的現實。

雖說是“無中生有,十三不靠”,但畢竟是為電視劇作曲,既不能太陽春白雪,更不能流於下里巴人,既要讓更多的觀眾都能接受,且易於傳唱人人聽得懂,還要有自己的風格,有中國風、古典味。

確定了曲風,緊接著就是填詞,因為紅樓夢太經典,無一字多餘,得知王扶林要拍紅樓時,甚至有人放言,“一個標點符號都不能動!”有鑑於此,且原文本身有非常好的詞,所以劇組一致同意在曹雪芹的原著裡選詞。

確定了曲風和曲詞之後,緊接著就是最難的作曲了。

寫一首歌用21個月,四年寫13首,30年賣2000萬盤專輯,他是誰?

三、滿腔惆悵,無限感慨

王立平在最初向劇組毛遂自薦,闡述自己對紅樓夢音樂的理解時,就曾表達過其音樂構想,它的基調一定是“滿腔惆悵,無限感慨”的,而這八字箴言,也成為他此後四年創作紅樓夢曲子的標尺。

我們知道,《紅樓夢》是一出悲劇,其悲在於家族興衰,在於世情冷暖,在於青春流逝,在於諸芳流散,在於愛情悲劇,幾乎每一種都流淌著令人難以自抑的悲慼之感。

曹雪芹在開篇也感慨“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凡例中更是長嘆道“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而其結局“落了片白茫茫大地一片真乾淨”亦是充滿了大悲基調。

紅樓夢的悲劇,不是簡單的悲歡離合,而是作者在經歷了一番人情世故,看透了世情冷暖後批閱十載增刪五次寫成的,所以其內心一定充滿了遺憾、悔恨、愁怨、沉痛的緬懷和悼念等多種悲愁情緒。

王立平提出的“滿腔惆悵,無限感慨”的基調,非常符合紅樓一書的基調,這個構想也得到了劇組的一致認同,所以其創作的13首曲子,都是按照這個基調譜寫而成。

一切都確定之後,王立平就開工了,最先寫出的是主題歌《枉凝眉》和《序曲》,選《枉凝眉》做主題歌,因為它集中表達了寶黛釵三人的愛情悲劇,且這首曲子本身也是原著裡的紅樓夢曲子,歌詞優美,易於傳唱。

《序曲》即我們現在每次看紅樓時聽到的片頭曲,是以一個充滿幽怨的女聲開頭,這首曲子沒有歌詞,卻佈滿了嗟嘆、哀怨,悲愴,聽來有空靈奇幻之感,令人為之墮淚,序曲時長2分42秒,在當時也是開了先例,因為當時的電視劇,片頭曲都控制在2分鐘以內。

兩首帶有投石問路的曲子,得到了劇組和王扶林導演的一致首肯,王立平心中一塊大石落了地,此後就按照這個曲風開始了其他曲目的創作。

寫一首歌用21個月,四年寫13首,30年賣2000萬盤專輯,他是誰?

四、一吟淚流,落筆無悔

從1982年底開始,到1987年的元旦前後,四年多的時間裡,王立平一共創作做了十三首紅樓曲子,在快餐文化消費的今天,這個產量未免太低了,很多音樂人甚至一年的創作量都不止這些。

但王立平先生創作的這十三首曲子,經過歲月的沉澱和洗禮,歷經三十多年的傳播,卻早已與87版紅樓夢一起,成為難以逾越的高峰和經典,可以說每一首都傳唱度極高。

三十多年的時間裡,隨著紅樓夢被重播的一千多次,滿腔惆悵,無限感慨的紅樓夢音樂專輯也成為銷量超過2000萬盤的暢銷音樂專輯,甚至有音樂人士說87版《紅樓夢》音樂專輯是中國銷量最高的專輯。

這13首歌曲中,王立平用時最長的是《葬花吟》,他用了一年零九個月的時間,也就是整整21個月的時間才完成,是他寫的最苦的一首歌,也是十三首曲子中吟唱時間最長的一首,有5分多鐘。

但很少人知道,為寫出自己心目中的紅樓夢曲子,王立平頂著非常大的壓力,他曾一年沒寫一個音符,那段最煎熬的歲月,他最怕接到王扶林導演的電話。

等到後來寫出曲子,他又先後兩次大哭,一次是寫出主題《枉凝眉》時,幾乎是哭著寫完;一次是寫出探春遠嫁的曲子《分骨肉》時,他趴在鋼琴上淚流不止。

紅樓夢劇組二十週年再聚首時,王立平回憶此事是說道“它打動了我的心”“在紅樓夢裡,我流下了非常珍貴的,一生流的不多的眼淚”。

而這些凝結了作者曹雪芹心血的文字,飽含了王立平心血和深情的曲子,也著實地打動了一代又一代紅迷,乃至今天,每一次打開87版紅樓,聽到那些熟悉的旋律,想到寶黛釵等人物結局,都寒毛直豎,鼻酸不已。

實際上,王立平寫曲子的時間很短很快,像《枉凝眉》《分骨肉》基本都是一刻鐘到二十分鐘就寫成,但醞釀的時間卻很長,短則幾月,長則一年多,但也正因為長時間的醞釀,使得曲成時,幾乎是一氣呵成,無需改動任何音符,真可謂“筆落驚風雨,曲成泣鬼神”,“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

對自己要求非常高的王立平,因為太愛紅樓夢,所以一首曲子,如果還不夠成熟,他是絕對不會下筆的,一旦下筆,基本也不會再改動,因為早已在腦海中醞釀哼唱了千萬遍。

寫一首歌用21個月,四年寫13首,30年賣2000萬盤專輯,他是誰?

​五、起用新人,天籟悲音

對於為《紅樓夢》這樣的經典名著譜曲,在很多人的眼中,一定會覺得,必須要請當時最有實力的歌手來演唱才行,但王立平卻又“膽大妄為”了一次,他要用新人。

對於拍出過《敵營十八年》的王扶林導演來說,素有“王大膽”的他,在聽了王立平要用業餘歌手演唱的原因後,並沒有立馬否決,而是當即表示同意,並派人去找這個歌手,於是陳力就出場了。

陳力之前是京劇團的演員,主攻青衣,有戲曲功底的她,後來成為文工團的獨唱演員,但因一次演出摔傷,從此告別舞臺,成了一名化驗員。

按照王立平的講述,因為紅樓夢的曲風是“十三不靠”,屬於專屬於紅樓夢的音樂“方言”,所以能演唱這樣的歌曲的人,也一定不是專業歌手,需要自己去發掘培養,於是王立平就想起了曾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的陳力。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王扶林導演沒看錯王立平,王立平也沒看錯陳力,她特有的嗓音,清澈乾淨,深邃高遠,有很強的穿透力,可以說是天籟悲音,一張口就征服了所有人,直到現在,每次欣賞回味這些穿越時代的經典之作時,還是不由得寒毛直豎。

有句網絡流行語叫“開口跪”,形容一個人說話和唱歌太出色太精彩,令人印象深刻欽佩不已,陳力的天籟悲音正有這樣的穿透力和震撼人心的感覺。

紅樓夢三十週年紀念音樂會時,陳力再次開嗓,再現天籟悲音,令現在觀眾紛紛落淚,這些音樂在王立平的作曲下,已是高峰,而陳力的完美演繹,讓這些每一個音符都流淌著無數心血的曲子,以充滿空靈、幽怨、如泣如訴的震撼衝擊著無數紅迷的心靈。

這彷彿就是從原著裡流淌出來的音樂,是最接近曹雪芹心意的曲子,它唱出了紅樓夢在一代又一代國人心中延續兩百多年的未完的遺憾、深切的情懷和令人難忘的心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