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宁王新玲散文——咏柳

河南洛宁王新玲散文——咏柳

耳边是熟悉的民谣:“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柳”,经历了初春的乍暖还寒,沉积了一个冬天的柳条儿竞相登场,情不自禁先绿了起来,仿佛是要和春天赛跑似的,“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这不柳条刚露出了嫩芽,于是就有了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细细观察柳叶的生长可谓神速,几乎是瞬息万变,从鹅黄的嫩芽到今天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我用相机定格了这一瞬间,家到单位就是一排柳树的距离,每天上下班穿梭与柳荫下,清风拂面柳枝摇曳,让人醉的不知何处是吾乡。前几日高温,美女铁杆千叮咛万嘱咐我注意防晒,我信誓旦旦,有这一排柳树英雄救美般的呵护高阳能耐我何。

提起柳树还有一段趣闻轶事,小时候村里有一个恶女人总爱骂我们小孩子,有一年春季柳树发芽的时候,我们小孩子做好柳笛,十几个人齐刷刷地在他家门口吹起来,声响震天气的那人直骂娘,至此以后她再也没有找我们小孩的岔。

柳树的生命力极为顽强,人们常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在初春只要你剪一段枝条插进泥土里,过不了多久他就会成活,不需要人的精心呵护,只要有充足的水、阳光,他就会长成一片绿荫,插柳有很多含义,在古代,人们有插柳赠别的风俗。“柳”与“留”谐音,戴柳或插柳以表示挽留之意。“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也寓意亲人别乡如离枝的柳条,希望到达他乡能很快生根发芽。现代人清明节插柳据说是纪念介子推的,当年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与大柳树下,让晋文公和百姓痛苦不已,第二年晋文公率领忠臣上山祭拜介子推时,发现那棵柳树居然成活了, 晋文公当场折下柳条戴在头上,于是就有了清明戴柳的习俗,显然我们小孩子头上戴柳,主要是效仿电视里捉敌人的游戏,手里拿一根棍子,头上戴着柳环缴枪不杀的喊着,还有的效仿孙悟空的样子,折两根弯弯细细的柳条插在柳环上像极了孙悟空行头上的野鸡翎,口里喊着我是齐天大圣孙悟空,妖怪哪里逃!

如今长大的我,更倾向于欣赏,喜欢走在河边 林荫道上欣赏那种“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满地焦天飞”的那种意境。

在文学作品和古诗文中常常写柳树为杨柳,譬如:“杨柳青青江水平,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为什么呢、隋唐演义中有一段记载,大运河修成以后在河两岸广植柳树以遮荫,隋炀帝在巡江南时觉得柳树婀娜多姿,非常喜欢,就赐他为杨姓,享受与帝王同姓,顾称为杨柳。

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欣赏杨柳的美,不由得想赞美她,,她不是梅兰竹菊,也没有松柏般挺拔,更没有杨树的正直不屈,无疑她是柔弱的,春风扭动万丝绦,一阵风就可以扭动她那纤细的枝条,但她又是坚强的,柔中带刚,只需一抔土就可成活,只需一抔土就可立足于世,无需人的精心培育。她遍布公园湖畔大路两旁,装点城市;她就像绿色大伞,给路人遮挡阳光无私奉献自己!

我欣赏“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也欣赏“桃李风前多妩媚,杨柳更温柔的”的柳,时下正是“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柳莺”,进入夏季的柳更有一番景象吧!

附当年的诗一首:

咏柳

洛城四月花似锦,

万物竞相斗芳菲。

一夜风拂河岸柳,

白絮飘飘似雪飞。

行人渐欲迷双眼,

柳堤飞燕舞翩跹。

稚童追逐争相戏,

折柳织冠戴花归。

河南洛宁王新玲散文——咏柳

作者简介:中国梦,原名王新玲,公务人员,徘徊于文学边缘的一枚女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