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李世民一再尋找此人?說:若不是此人,李世民幾乎當不上皇帝

歷史上有這麼一個人,他本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就連《新唐書》《舊唐書》中都找不到他的傳記,也正是這樣一位小人物,因為他的特殊性,改變了歷史的格局,從而影響唐朝乃至中國歷史進程。

為何李世民一再尋找此人?說:若不是此人,李世民幾乎當不上皇帝

他就是常何,一個在史書諱莫如深卻影響著歷史進程的小人物。

常何,汴州儀縣人,其祖父常岑原是北齊時殿中司馬,也算是官僚之後。但生不逢時,此時正處於南北朝動亂不安的時代,所以到其父親時,便已家道中落,成為普通百姓一員。

為何李世民一再尋找此人?說:若不是此人,李世民幾乎當不上皇帝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跟眾多草莽豪傑一樣,常何加入李淵的隊伍中,因其作戰勇猛,驍勇善戰,很快便在李淵軍中頗有聲望,李世民在得知軍中既有如此神勇之人,很快就把其收入帳中,成為其手裡一員大將,在攻打竇建德大軍時,因其所率領的小分隊繞到後方,與李世民的大軍,形成南北夾擊之勢,最終大破竇建德大軍,抓獲竇建德,一時間,全軍皆知,名聲在外。

為何李世民一再尋找此人?說:若不是此人,李世民幾乎當不上皇帝

此時天下已定,除了漠北草原上的突厥以外,國內再沒有勢力與大唐抗衡,俗話說可同患難,不可同富貴的真理,又發生了李淵三個太子身上,朝堂之上,明爭暗鬥,波濤洶湧。

由於李淵不守承諾,殺害竇建德父子,竇建德的殘餘勢力怒不可言,殘餘部下再次起兵造反。此時大唐王朝需要派兵鎮壓,太子李建成抓住這次機會,自薦東征,此時的竇建德殘餘勢力已是強弩之末,不堪一擊,於是太子李建成就選出一系列武將出戰,其中就包括常何。

為何李世民一再尋找此人?說:若不是此人,李世民幾乎當不上皇帝

此次出征除了平反戰亂,太子李建成還有一目的,他深知自己在軍界的影響力與秦王李世民不可同日而語,所以此次出征故意放低姿態,與眾將結下深刻的友誼,而常何因為跟李世民時間不長,雙方也沒有建立深厚的友誼,這場戰爭過後,常何的立場發生轉變,從而倒向太子李建成一方。

成為太子李建成的心腹之後,常何很快便走馬上任出任玄武門監門衛中郎將,負責把守玄武門。

大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震驚中外的玄武門之變,如約上演。事發前玄武門成了最為關鍵一環,就是把守玄武門正是常何,如果不說通常何為自己所用,那一切都將前功盡棄,夜裡,李世民親自來到常何府中,二人夜裡究竟說了什麼,歷史已無證可查,總之歷史上這位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最終成了改變歷史的關鍵人物。

為何李世民一再尋找此人?說:若不是此人,李世民幾乎當不上皇帝

​六月初四的夜,此時李世明率領八百親兵,在玄武門外觀望,此時空氣中充滿一股肅殺的氣息,李世民從越感到如此不安,以至於汗流不止,他故作鎮定,打出暗號,此時的玄武門大門為之敞開。

李世民的心已經緊張到極點,如果常何最終選擇太子,此時門內一定暗藏埋伏,倘若自己一進此門定死無葬身之地,此時已由不得他多想,再仔細看過門內情況後,緊要關頭決定率領眾人前往,後面也如史書中記載一樣,李世民誅殺太子李建成,三弟李元吉,逼迫其父李淵讓權。

正是這位名不見經傳的常何成了此事關鍵性人物,這才有了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後的事情此役中常何居功至偉,但因此事無法宣揚,事後只封食邑三百戶,但私下二人有何動作,我們也不得而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