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亞共和國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印尼語:Republik Indonesia,IPA讀音:[rɛpʊblɪk ɪndɔnɛsɪa]),簡稱

印度尼西亞印尼,為東南亞國家;由17,508個島嶼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疆域橫跨亞洲及大洋洲,別稱“萬島之國”。印度尼西亞人口超過2.65億,為世界上人口第四多的國家。國體屬共和國,國會代表及總統皆由選舉產生。印度尼西亞首都為雅加達。印度尼西亞國界與巴布亞新幾內亞、東帝汶和馬來西亞相接,另有新加坡、菲律賓及澳大利亞等其他鄰國。印度尼西亞為東南亞國家聯盟創立國之一,且為20國集團成員國。在2017年,依國際匯率計算,印度尼西亞為世界第16大經濟體,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則為世界第7大經濟體。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

印度尼西亞群島自7世紀起即為重要貿易地區,古代王國三佛齊及之後的滿者伯夷曾與中國和印度進行貿易。印度尼西亞當地統治者逐步吸收外國文化、宗教和政治型態,曾出現興盛的佛教和印度教王國。外國勢力因天然資源而進入印度尼西亞,穆斯林商人帶入伊斯蘭教,歐洲勢力則帶來了基督宗教,並於地理大發現後壟斷香料群島馬魯古群島的貿易。在350年的荷蘭殖民統治時期後,印度尼西亞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始告獨立,但獨立後仍面臨天災、貪汙、分離主義、民主化進程、經濟上劇變等挑戰。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

由於島嶼遍佈,印度尼西亞有數百個不同民族及語言,最大的族群為爪哇族,並在政治上居主導地位。國家語言、種族多樣性、穆斯林佔多數人口、殖民歷史及反抗殖民為印度尼西亞人的共同身份。印度尼西亞國家格言“Bhinneka Tunggal Ika”(存異求同)闡明瞭多樣性及國家的型態。國家的天然資源豐富,但貧窮仍相當普遍,因而在世界各地有不少的印尼籍移工,但也有針對該地天然資源保育或收穫而來的西方人,國際交流程度不低。

由化石及使用工具顯示直立人約在150萬至3.5萬年前生活於印度尼西亞群島,稱之為爪哇猿人。智人約於4.5萬年前進入該地區。於2011年在鄰國東帝汶發現遺蹟,推測在4.2萬年前當地居民及有高超的航海技術;由於發現捕捉及食用大量深海魚如鮪魚,可能具備跨海至澳大利亞或其他島嶼的技術。

南島民族由臺灣移居東南亞,約於公元前2000年移入印度尼西亞,構成現代多數印度尼西亞人,且遍佈於群島,侷限了美拉尼西亞人分佈範圍,美拉尼西亞人僅分佈在印度尼西亞東部。最早於公元前八世紀具備理想的農業環境及掌握水田種稻,促使村莊、城鎮、及小型王國於公元1世紀興起。印度尼西亞航道的戰略重要性促進了島嶼間及國際貿易,包括於公元前數世紀時即建立與印度及中國間的貿易關係,貿易也在印度尼西亞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印尼群島分佈於北緯6度、南緯11度,東經95度至141度之間,赤道貫穿全境,東西達5,300公里,南北約2,100公里,位居亞洲大陸及澳大利亞間,為太平洋、印度洋間要衝,在全球戰略上居重要地位。印度尼西亞約由17,508個島嶼組成,其中6,000有人居住,較大的島嶼有爪哇島、蘇門答臘島、婆羅洲(印尼稱加里曼丹島,島上有部分地區屬馬來西亞及文萊)、新幾內亞島(島上有部分地區屬巴布亞新幾內亞)及蘇拉威西島,島群大致上可分為大巽他群島、小巽他群島、馬魯古群島及巴布亞四部分,首都雅加達位於爪哇島上,為印度尼西亞最大城市,其他主要城市有泗水、萬隆、棉蘭及三寶瓏。

印度尼西亞全國面積為1,919,440平方千米(741,100平方英里),為世界上面積第16大的國家,人口密度為134人/平方公里,居世界第79位,爪哇島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島嶼,該島人口密度達940人/平方公里。巴布亞省的查亞峰為全國最高點,蘇門答臘的多巴湖為最大湖泊,最長河流為位於加里曼丹的卡普阿斯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