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有什麼政治成就?

呵呵好社會


蔣介石我們都很熟悉,他為人一向驕橫,從來都是他罵人,很少有人敢罵他,尤其是當面罵的情況,恐怕就是極為罕見了。但是,在敗退臺灣以前,老蔣還真就被一個人狠狠地訓斥了一頓,而他當時,也只能乖乖的聽著。是誰有這麼大的膽子呢?

李宗仁。

說起李宗仁來,也是老熟人,大名鼎鼎的桂系領袖嘛。在跟老蔣爭權奪利的眾多新老軍閥中,從以前的陳濟棠、唐生智,再到後來的馮玉祥、閻錫山等人,都被老蔣一一搞定了,再也不敢跟老蔣呲牙。

而偏偏這個李宗仁,幾十年來一直都與老蔣貌合神離,但屹立不倒,甚至還在老蔣的反對下,當選了民國副總統。更誇張的是,他在1949年,成功逼迫老蔣下野,成為了民國政府的代總統。

既然成了總統,不管“代”不“代”吧,李宗仁自然想著要乾點露臉的事,乾點老蔣手裡沒有幹成的事。什麼事呢?和平談判。

李宗仁當時,依然妄圖跟中共實現劃江而治,保住半壁江山或者一邊一國。但是,毛主席這樣的偉人,豈是他能夠忽悠的,最艱難的時刻都挺過來了,馬上全國統一了,哪能容許你劃江而治,這不是明顯的痴人做夢嘛。

眼見“劃江而治”無望的李宗仁,非常失望,也非常惱火。於是,他將發洩的目標選定為下野在家的老蔣。

1949年9月的一天,代總統李宗仁約見老蔣,希望和他談談目前的局勢,聽聽他有啥要說的。兩人選在蔣介石的梅花村行館會面,雙方坐定後,李宗仁沒有寒暄,直接就開門見山地說:“今天,我是以國家元首的身份來找你談話,希望你認真對待。”

老蔣一聽,一下愣住了,沒想到李宗仁如此強勢。因為在他心裡,自己才是這個國家的老大,儘管現在下野了,但他堅信,這是暫時的,因為黨權和軍權他一直都牢牢攥著。

而現在,李宗仁竟然當著他的面,毫不含糊的指出,他才是真正的國家元首,你老已經不再是了。自然,老蔣一下有些沒有適應過來。

李宗仁可不管他的反應,繼續說道:“當前,國事已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不得不暢所欲言。是因為你,過去把事情都弄糟了,但卻總想把責任和過失推給別人。例如,東北戰場的失敗,徐蚌會戰的全軍覆沒,你藉口說,軍隊不聽你的指揮;又如,發行金圓券,引起了全國的經濟恐慌,紙幣貶值,人民破產,你不反躬自省,反責備人民不擁護你的經濟政策;再如,你縱容特務,濫捕濫殺愛國學生和民主人士,引起了輿論指責,你不自疚,反說是本黨同志不聽你話所致……”

老蔣當時低著頭,氣得臉都綠了,但還是默默地聽著。李宗仁也越說越來勁,一點沒有收口的意思:“你此番已是第三次引退,你當時曾對張治中、居正、閻錫山等黨內同仁,一再言明,五年內決不過問政治事務。此話無非就是暗示我,可以放手去做,改弦更張。但事實上,你的所作所為卻完全與之相反,你不僅在溪口架設七部無線電臺,擅自指揮國府軍隊,而且直接密令京滬衛戍司令湯恩伯,親至杭州逮捕浙江省主席陳儀,並擅自安排周巖接替。到臺灣之後,覆命湯恩伯到福建挾持福建省主席朱紹良離閩,擅派湯氏代理福建省主席兼綏靖主任。凡此種種皆屬自毀諾言,目無政府的荒唐行為!”

其實,李宗仁雖然說得義正言辭,但說這些話的時候,也在暗中觀察著老蔣的反應。因為,他深知老蔣的脾氣,從來都是他罵人,哪有人敢罵他呢,所以,李宗仁也或多或少有點擔心,怕兩人當面頂撞起來,撕破臉就不好收場了。

但出乎李宗仁的意料,老蔣竟然從頭到尾,只是默默地聽著,幾乎沒有反駁,更是絲毫沒有翻臉的跡象。反而,老蔣一反常態,顯得很羞愧,再無盛氣凌人的架子。

最後,李宗仁也發洩完了,老蔣還尷尬地笑了笑,說:“德鄰弟,關於撤換福建省主席朱紹良一事,是我的錯誤,請你原諒。”這次,該李宗仁詫異了,老蔣不翻臉已屬難得了,竟然還向他主動道歉。

關於蔣介石為何沒有發火,沒有翻臉。李宗仁在事後回憶說,這或許是因為,自己一開始就向他聲明,自己是以“國家元首”的身份來找他談話,

“蔣先生專橫一生,目無法紀,此次或能因我一言而悟及國家尚有名器,非他一人所得而私也。”

當然,或許他也意識到,我說得基本上都是事實。







文史不假


李宗仁(1891――1969)字德鄰,廣西桂林人,國民黨“桂系”軍閥首領,曾任中華民國副總統,代總統,他是民國時期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的主要政治成就表現為:


統一廣西,建設家鄉

1921年桂系軍閥陸榮廷部譁變,任少校營長的李宗仁爭取了十幾個連隊一起退到玉林地區的大山裡,在大山裡李宗仁自任司令,整軍經武,發展壯大,其間加入了中國國民黨,24年擊敗陸榮廷部,25年擊敗沈鴻英部,初步完成了廣西的統一,從此廣西作為桂系的發展生存基地,他們勵精圖治,發展經濟,大搞教育,懲治土豪劣紳,嚴格約束地方官員,造福了一方百姓,在民國期間,廣西曾被評為全國的模範省。

促成北伐,建立功勳

北伐前李宗仁致力於兩廣統一,由此奠定了北伐的基礎,促成了北伐的進行,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李宗仁的審時度事,顧全大局,就沒有北伐戰爭的順利進行,國家的統一局面就難以形成。1926年7月,廣西軍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七軍,李宗仁任軍長,他率第七軍二萬多將士,轉戰湘,鄂,贛,皖等省,奮不顧身,浴血奮戰,立下了赫赫戰功。蔣介石下野後又指揮了龍潭戰役,將北洋軍閥孫傳芳主力部隊消滅殆盡。

堅持抗日,殺敵顯威

抗日戰爭爆發後,李宗仁是堅決的抗戰派,被任命為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駐節徐州,南京失守後,徐州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如果在此不能阻擊日軍,國民政府將有覆亡的危險,38年2月一5月,李宗仁全面指揮了徐海會戰,其中3月一4月取得了臺兒莊大捷,殲滅日軍二萬餘人,振奮了國人,打破了日本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圓滿完成了阻擊任務,隨即6月參加了武漢會戰,39年參加隨棗會戰,41年參加豫南會戰,43年9月後負責第一,五,十戰區的指揮作戰任務,作為一名抗日將領,他為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

就任代總統,主持國共和談

1948年4月,當選中華民國副總統,49年1月22日任代總統,擔任代總統後下令釋放政治犯,派出代表團到北京談判,雖然他的目的是想阻止人民解放軍渡江,求得偏安於江南一隅,但還是有一定的可取之處的,雖然蔣介石下野了,但蔣的政治,軍事影響力並沒消除,有些事也不是能自主決定的,首先釋放政治犯,是可以記一大功的吧,可惜的是楊虎城還是沒有保住,但這不是他的過錯,他指揮不了軍統。


力主統一,迴歸祖國

1949年11月20日,李宗仁以就醫為名從南寧飛往香港,後又飛往美國,在美國度過了16年的流亡生涯,期間多次拒絕臺灣的邀請,不願與蔣介石同流合汙,力主兩岸統一,1965年,衝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到祖國懷抱,這是他經深思熟慮後的明智選擇,為自己留下了“青春戎馬,晚節黃花”的人生評定,周總理曾評價他的一生功績“一是臺兒莊大捷,另一就是迴歸祖國”。

謝謝閱讀


雪上長留馬行處


作為中華民國代總統,李宗仁是在中國歷史上做過“一朝天子”的人物,也是近代中國赫赫有名的政治人物之一。李宗仁在近代中國究竟起過什麼作用,他有哪些政治成就,我們翻開史冊就會一目瞭然。

李宗仁的第一個成就就是廣西統一。眾所周知,北伐勝利是建立在兩廣統一這個基礎上的,而廣西統一又早於兩廣統一。廣西統一之後,在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三位青年將領領導下,一反各省割據自雄的常態,投入到廣東國民革命的懷抱中來,在那個個人行為足以影響一個國家政治走勢的時代,廣西三傑的的胸襟和氣度的確不凡。而在這三人中,李宗仁是決定性的人物。

徐悲鴻1935年的作品《廣西三傑》。畫中右邊是白崇禧,中間是李宗仁,左邊是黃紹竑

第二大成就是北伐。李宗仁所領導的國民革命軍第七軍是一支足以扭轉乾坤的中間力量,這支中間力量如何運用,實際上存在於指揮者的個人意志,而李宗仁做出的擁護蔣介石的個人決定,也順應了當時中國歷史的走向。

第三大成就就是抗戰。抗戰開始後,桂系集團盡釋前嫌,與蔣介石共赴國難。學者傅斯年曾經評論說,廣西的抗戰動員,可以打一百分。而當時全國各地的大小軍閥,也都是以李宗仁馬首是瞻的,在李宗仁帶領下,各個軍頭也為抗戰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抗戰伊始,李宗仁受任為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在臺兒莊痛擊日軍,取得了舉世聞名的臺兒莊大捷,給全國軍民打了一針定心藥和興奮劑;隨後,他率部在湖北、河南與日軍周旋,取得了不俗的戰績。

第四大成績是晚年迴歸祖國,為海峽兩岸統一和一箇中國做出了最後的貢獻。

李宗仁本質上雖然是一位軍人,其率兵作戰之才當然勝過他的政治才能,但其治國能力也不可小覷。李宗仁青壯年時期便雄踞八桂大地,軍而不閥,全省勵精圖治,有口皆碑,穩坐桂系第一把交椅;後期更是成為代總統,領導全國。凡此種種,足以說明李宗仁可謂是德才兼備,他的成就絕對不是一般人所能達到的。


民國年間那些事


李宗仁,在政治上有何成就呢?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李宗仁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他是中國國民黨“桂系”的首領,擔任過中國首任副總統和代總統,還被授予了陸軍一級上將軍銜。他促成了北伐,為北伐的勝利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李宗仁,是一個了不起的軍事家和政治家。

他在政治上的成就很突出。

首先李宗仁在主政廣西期間,提出了“建設廣西,復興中國”的口號。這極大激勵了廣西人民努力奮鬥的勇氣和決心。廣西也在李宗仁的治理下,變得越來越好,成為了中國的模範省份。再一個,李宗仁還提出了“三自”、“三寓”的政策,這是個很有戰略性的舉措,為中國培養了大量的精兵強將。廣西人民在李宗仁的領導下,思想越來越先進,生活得更加幸福快樂。

在抗戰時期,李宗仁和蔣介石達成了和解,擔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流亡在外多年的李宗仁,更是發表了自己的愛國聲明,表示願意為祖國的和平統一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元哥說歷史


1965年7月18日,廣州白雲機場。曾任“中華民國代總統”的李宗仁先生結束了16年的在美流亡生涯,落葉歸根,迴歸祖國。

縱觀李宗仁的一生,他的主要成就有三個方面,那就是:統一廣西,打造“廣西模範省”;力主抗戰,建立功勳;晚年迴歸祖國,致力於祖國統一。

經過兩次粵桂戰爭,舊桂系首腦陸榮廷的勢力基本被摧毀,出身舊桂系下級軍官的李宗仁、白崇禧等人乘勢崛起。1924年,陸榮廷與沈鴻英部發生激戰,李宗仁出兵消滅了陸榮廷的勢力,隨後集中兵力,力克沈鴻英部。1925年,以“李、白”為首的新桂系勢力統一了廣西。

李宗仁在經營廣西期間,在白崇禧、黃紹竑等人的鼎力相助下,政績頗佳,使廣西成為當時全國僅有的兩個模範省之一。

當時的廣西政府目光高遠,編制了廣西的發展構想,招攬了大批高端人才投入到當地建設,其中不乏大批海外留學人士;將行政機構、學校、民團三者合一,創造性地完善了民團制度,使廣西的治安狀況大幅好轉,並能使軍隊有充足的後備兵員。經過李宗仁等人的勵精圖治,精心經營,廣西由一個貧瘠的內陸省份一躍升為民國時期的模範省。


抗戰爆發後,李宗仁致電蔣介石請求率部抗日,隨後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在臺兒莊戰役中,殲敵兩萬餘人取得重大勝利。後參戰武漢會戰、隨棗會戰、豫南會戰等。1943年任軍委會漢中行營主任,負責指揮第1、5、10等戰區。

抗戰勝利後,李宗仁出任軍委會北平行營主任,1948年任“副總統”。三大戰役之後,國民政府風雨飄搖,蔣介石在各方壓力下,黯然下野,李宗仁出任代總統,並無實權,實權仍操縱於蔣手中。和談破裂後,11月,桂系軍隊大部被解放軍殲滅,李宗仁實力盡失,無奈飛往美國,開始了16年的流亡生涯。


流亡在美的李宗仁多次通過程思遠同祖國接觸,表達了自己迴歸祖國的意願。1965年7月20日,李宗仁衝破阻力,飛抵北京。在機場他發表自已的愛國聲明,表示願為國家最後統一作有用貢獻。

1969年1月,78歲的李宗仁在京病逝。


歲月是一條河流


作為新桂系的政治首領,李宗仁在民國政治舞臺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李白黃以區區廣西一省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能成為國民黨內部最強勁的一股地方勢力,李宗仁的能力、度量和智慧頗值肯定,確有兩把刷子。拋開北伐戰爭和抗日時期的軍事指揮生涯,李宗仁的政治成就可以濃縮歸納為:一統廣西軍政、二度王者歸來,三次逼蔣下野。



一統廣西軍政。

在民國初年的軍閥混戰時期,西南諸省動亂尤甚,兵荒馬亂讓百姓苦不堪言。廣西當時由“舊桂系”陸榮廷、沈鴻英等土匪出身的軍閥分別控制,李宗仁以3000人槍為本金,以黃紹竑和白崇禧為原始股東,以效忠孫中山的廣州革命政府為企業精神,不出三年時間擊跨全部對手,1925年統一廣西軍政,這算是白手起家的創業典範,李宗仁從此成為“桂系集團公司董事長兼CEO”,縱橫民國凡22年。

奪得廣西全省控制權後,李宗仁大力經營這塊根據地,首先是整頓新桂系軍隊,保證桂軍高級將領的忠誠度,以四個旅八個團參加北伐,不出兩年時間新桂系軍隊發展到兩個軍,這就算是上市IPO了;然後是建設和強化各級地方政權,尤其是對縣以下政治組織抓的更緊,這一點甚至強過蔣介石,使軍令和政令能夠貫徹到底;再然後是建立“寓兵於民”的民團制度,保證兵源、控制基層,使外來勢力很難立足,就連紅七軍都被迫轉移去井岡山;同時興辦教育,培養人才,為桂係爭雄天下提供人員儲備,因此廣西在當時被評為民國“模範省”。

(新桂系初創團隊)

二度王者歸來。

有歸來自然就有逃亡,李宗仁曾經兩次不得不逃離廣西。第一次是1929年的“蔣桂戰爭”。由於北伐後期桂系勢力急劇膨脹,引起蔣介石的警覺,雙方矛盾因兩湖事件集中爆發,在粵軍、湘軍和桂系叛軍的三重打擊下,李宗仁和白崇禧兵敗下野出走香港。而被蔣介石任命善後和主桂的俞作柏把握不住局面,次年又與張發奎聯手反蔣,遭到桂軍全部三個師的一致反對也被迫下野,可是其他桂軍高級將領互相不服,推舉不出新的老大,結果又擁戴李宗仁返桂主政,創始人1930年榮歸故里。

第二次是解放戰爭後期,桂系部隊被解放軍全殲,大陸已無立錐之地,桂系大佬自謀出路,白崇禧在蔣介石和陳誠的“邀約”下逃往臺灣,鳥入牢籠,而“代總統”李宗仁於1949年12月明智地選擇去了美國。1954年被蔣介石隔空罷免職務,經過16年的流亡生涯後,1965年衝破重重阻力輾轉瑞士和中東回國,總理評價李宗仁說:“一生做了二件好事,一是臺兒莊,一是迴歸祖國”。



三次逼蔣下野。

第1次:1927年北伐軍佔領長江中下游富庶地區,國民黨分裂成南京和武漢兩個政權,南京政府由黃埔系和桂系軍隊合作組成,武漢政府由汪精衛及粵系軍隊把持,在分別發動反革命政變清黨之後,兩個政權的合併提上日程,史稱“寧漢合流”。武漢方面鑑於蔣介石動蹴以軍權威脅黨權和政權,開出的條件就是蔣介石必須離開北伐軍總司令的位置,於是南京方面的四巨頭蔣介石、何應欽、李宗仁和白崇禧開會磋商,白崇禧代表桂系要求蔣介石離開,關鍵時刻何應欽裝死不表態,蔣介石無奈下野。

可惜桂系和粵系很快就在組閣時翻臉,政治手腕老辣的蔣介石隨即與汪精衛聯手,共同復職。



第2次: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東北淪陷,全國各界和各派系紛紛指責蔣介石喪權辱國,加之蔣介石悍然軟禁黨內大佬胡漢民,遭至所有派系的一致攻訐,尤以桂系和粵系最為激烈,汪精衛和李宗仁打出了“打倒獨裁、護黨救國”的旗號,要求召開國民黨大會制裁蔣介石,見局面不利,蔣介石於12月15日宣佈下野。

次年淞滬抗戰爆發,汪精衛調不動軍隊增援,蔣介石順勢復職軍事委員會委員長。



第三次:1948年三大戰役結束後,蔣介石的黃埔系中央軍精銳被殲大半,政治和軍事形勢一塌糊塗,桂系以保存和掌握的幾十萬軍隊為後盾,逼迫蔣介石下野。由於美國也放棄了支持國民黨政權,內憂外困之下,1949年元旦蔣介石發表文告,任命李宗仁為中華民國“代總統”,自己退居溪口幕後遙控軍政。

逃臺的蔣介石1950年3月正式宣佈復職“總統”,李宗仁這個名義上的國家元首在職15個月。



(李宗仁,字德鄰,國民黨和桂系內部稱為“德公”,畢業於廣西陸軍速成學堂,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1891---1969.)


度度狼gg


李宗仁(1891~1969),,字德鄰,廣西桂林人。國民革命軍一級上將,歷任國民政府參議院院長,第四集團軍總司令,湘桂黔邊區剿匪總司令,第五戰區司令長官。中華民國首任副總統,代總統。

李宗仁的一生經歷了,北伐戰爭,蔣桂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可以說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福將。經歷了戰場炮火硝煙和政壇暗劍,九死一生大難不死。

李宗仁一生中最值得驕傲的一次戰役,就是臺兒莊大捷,又稱臺兒莊戰役。是從1938年3月16日開始,4月15日結束。歷經一個多月的時間,從山東棗莊臺兒莊為中心的魯南區域,同日軍展開的一場戰役。中國軍隊29萬人參戰。日軍參戰人數為大約5萬人。戰後統計傷亡人數中方約5萬餘人,日軍約2萬餘人。



此次戰役由李宗仁親自指揮的,當時一同作戰的還有白崇禧,孫連中,湯恩伯,張自忠等抗日將領。這次戰役嚴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更加堅定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決心。臺兒莊大捷是中華民族全面抗戰以來,取得的最大勝利。臺兒莊一戰,李宗仁名震四方。


李宗仁歷史上最大政治成就參加副總統大選。1948年3月29日,蔣介石一手操縱的(行憲國民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南京開幕。會議選舉蔣介石為中華民國大總統。當時時任北平行轅主任的李宗仁報名參加了競選副總統。歷經周折,堅持立場。李宗仁最終以1438票對1295票的優勢擊敗孫科當選中華民國首屆副總統。

後來蔣介石下野後,李宗仁一度代理總統曾堅持以和談來挽救國民政府統治而未果。

新中國成立後,1949年11月20日,李宗仁以就醫為名,從南寧乘專機飛往香港,之後又去了美國。這一走就是十六年。

1954年,李宗仁被蔣介石正式罷免副總統職務。


1965年7月,李宗仁夫婦歷盡艱辛從美國回到北京。周總理曾到機場歡迎。李宗仁在機場發表聲明,表示此次回來要為完成祖國統一做出貢獻。

1968年8月,李宗仁身體狀況愈下,後來被診斷出患了直腸癌。

1969年1月30日,李宗仁因病情惡化,在北京去世,享年78歲。

縱觀李宗仁的一生,兩次高舉反蔣大旗,雖然未能成功。但是大敵當前,放下個人恩怨,一致對外,堅持抗日。臺兒莊大捷一戰,痛擊了日本侵略者,打出了中國人的氣魄。在中國抗戰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功不可沒。晚年為祖國統一事業做出了積極貢獻。


任馳贏天下


政治成就應該是說好的一方面,縱橫相信任何人都有兩面性,人無完人,始終還是有缺點的,李宗仁不是聖人,更不是完人,槽點還是有的。我本人更是善於批判而不善於誇讚,我如果在評價人物的時候,全是讚美,那一定是假的。

根據這個題目,縱橫就來講講李宗仁的成就。

統一兩廣

李宗仁在政治上最大的成就就是成為新桂系的首領,從而與國民黨中央分庭抗禮,而李宗仁能夠成為新桂系首領,正是因為新桂系的統一兩廣之戰。

李宗仁原來是舊桂系軍閥陸榮廷的部下,在粵桂戰爭中,舊桂系一敗塗地,李宗仁率部擺脫陸榮廷集團,兩千多人進入六萬大山,跟粵軍取得聯繫,被陳炯明任命為粵桂邊軍第三路,在雨林一帶駐防,粵軍撤出後,關係內部再次陷入鬥爭。

1921年李宗仁與黃紹竑、白崇禧聯合在一起,從而形成新桂系,後來發展成為廣西定桂討賊聯軍,李宗仁擔任總指揮,黃紹竑為副總指揮,白崇禧為參謀長,在廣州革命政府的支持下,新桂系先後打敗沈鴻英和陸榮廷,成為廣西最大的一股勢力,1925年將唐繼堯率領的五萬軍隊驅逐廣西,從而完成對廣西的絕對控制。

李宗仁在這個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決定性的,雖然新桂系三傑,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但是黃紹竑善於保境安民,不能積極進取,白崇禧則是自視清高,做參謀行,當主帥不行。正是因為新桂繫有李宗仁這個居中調解,能夠拍板做決策的人,最後才讓新桂系稱為國民黨中唯一可以和蔣介石相抗衡的勢力。

支持北伐

從前面的介紹我們也能看出來,新桂系的發展是離不開廣州革命政府的,實際上新桂系更標準的稱呼應該是國民黨桂系,因為他屬於國民黨中的一個派系,而不是單純的派系,正是基於此,新桂系不但是廣州國民政府的一份子,而且還是比較積極的。

新桂系希望藉助國民政府這個平臺有更大的發展,因此積極參與到廣州國民政府的事物中來,尤其是在北伐的問題上,新桂系集團也積極響應號召,從部隊中挑選出精銳組成第七軍,到北伐時,新桂系共出兵兩萬多人,會同第四軍,與唐生智部討伐吳佩孚。

在北伐過程中,李宗仁率領下的第七軍勇猛向前,直搗武漢,取得重大勝利,第七軍在北伐戰爭中戰功赫赫,當時第四軍被稱為鐵軍,而第七軍被稱為鋼軍,新桂系在國民政府中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

全力抗戰

在北伐後,新桂系達到了巔峰,隨後在幾度反蔣,在國民黨內部鬥爭中被打回廣西,西安事變後,李宗仁等通電全國,反對內戰,主張和平解決事變,立即對日宣戰,廣西軍將北上抗日。

隨後蔣桂達成合作,全面抗戰。

在抗日戰爭中,以李宗仁為首的新桂系,轉戰淞滬、徐州、臺兒莊,武漢等地與日寇展開血戰,其中李宗仁指揮的臺兒莊戰役,是正面抗日戰爭上取得的一次重大的勝利,在該次戰役中,我方軍隊斃傷日軍兩萬餘人,有力的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極大的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熱情。

在解放戰爭期間,李宗仁還逼迫老蔣下野,當然這並不算什麼成就,在新桂系破滅後,李宗仁輾轉回到國內,致力於國家統戰工作。


史論縱橫


既然說到李宗仁的政治成就,那我們今天就暫且不說李宗仁軍事方面的成就了,在政治成就方面李宗仁曾經身居到了國民政府的副總統以及代總統的高職。

蔣介石對李宗仁的忌憚與針對

李宗仁早期和白崇禧、黃紹竑等人聯手擊敗了廣西的舊軍閥陸榮廷,成為了廣西的霸主,是白崇禧等人的大哥,李宗仁原本只是偏居一隅的軍閥,但在後來的兩次北伐戰爭中,因為作出的巨大貢獻立馬成為了在民國政府中身居高職的大人物,他的小弟白崇禧也成為了民國政府中權力重大的參謀長。




李宗仁雖然跟蔣介石爆發過兩次戰爭,但也因為強大的實力導致了蔣介石不得不放下曾經的仇怨,繼續的跟李宗仁合作了起來。

在抗日戰爭中李宗仁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貢獻,但也因此遭受到了蔣介石的忌憚,在抗日戰爭結束後,給李宗仁安排了一個非常之高的官職,北平行轅主任,在名義上可以統轄著華北地區的所有軍政大權,是華北地區名義上的最高長官。


但是在實際安排李宗仁職位的時候,蔣介石存著一個非常大的心機,他沒有撤換華北地區的許多官府部門,這些官府部門仍舊聽從著蔣介石的號令,當地的很多駐軍也是蔣介石的嫡系手下,對於李宗仁的發號施令很多時候他們是不予理睬的,由此造成了李宗仁一個高權低職的尷尬。

李宗仁參選以及就任民國副總統

所以在後來蔣介石放出競選副總統的消息時,李宗仁才會那麼躍躍欲動地想參選,他想借此機會打破這個僵局,他當時還寫信給蔣介石,表明了自己參選副總統的想法,蔣介石在收到信件之後遲遲未回覆李宗仁,所以在當時李宗仁以為蔣介石對自己的想法是表示默認的,這才在後來競選副總統的時候拉開了聲勢浩大的參選活動。


但是蔣介石卻不想李宗仁參選副總統,在蔣介石的心裡非常忌憚李宗仁,因為李宗仁不同於國民黨內部的其他高層,李宗仁是有著自己部隊的大軍閥,又因為蔣介石的節節敗退導致了美國人把希望寄託在了李宗仁身上,所以這個時候的李宗仁是有著自己的軍隊實力以及美國人支持的,對蔣介石的地位有著嚴重的威脅。

所以蔣介石在李宗仁的參選活動中多次的干擾李宗仁,甚至還請出了孫中山的兒子孫科參選副總統,孫科有著孫中山兒子的身份,又有著在民國政府內多年擔任高職的資歷,所以就成了李宗仁的一大號對手。


這場競選活動風波詭譎,蔣介石發動了自己聲勢浩大的權謀阻止李宗仁,但最終還是被李宗仁以壓倒性的競選票數贏得了副總統的職位。

蔣介石利用小心機在李宗仁的身上找回面子

李宗仁的競選成功令蔣介石大感失面子,所以他決定在就職典禮上找回自己的場子,在參加副總統的就職典禮前,李宗仁專門詢問過蔣介石應該穿什麼衣服合適,當時蔣介石跟李宗仁說,所有人都會穿軍裝進場。

但是當天在李宗仁穿著一身戎裝進入會場的時候,這才發現自己成為了一個特例,蔣介石穿著一身舊時代的長袍,而其他的與會人員穿著正常的服飾。

李宗仁站在蔣介石的旁邊,簡直像極了站在一個地主旁邊的侍衛,蔣介石看著李宗仁這副模樣,開心極了,為自己找回面子而暗自感到高興。

李宗仁擔任民國代總統

1949年的時候,蔣介石通電下野,所以李宗仁自然而然成為了民國代總統,為蔣介石行使著總統的名義,但蔣介石沒有因此解除自己總統的職務以及各項的大權,當時駐紮在各地的國民黨部隊只聽從蔣介石的號令,所以在當時李宗仁能調動的只有自己的軍隊。


在蔣介石的暗示下,蔣介石的手下們對李宗仁處處進行著掣肘,在當時使李宗仁進入了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代總統這個名號在當時是名不其實的。

在國民黨大軍遷往臺灣的時候,當時的臺灣在蔣介石心腹陳誠的打造下完全變成了蔣介石個人的地盤,所以李宗仁並沒有跟隨蔣介石等人去往臺灣,他改道香港前往了美國,利用著自己太總統的名號,跟蔣介石周旋了起來。

在內地的時候國民政府內還有著派閥林立的勢力會對蔣介石進行著制衡,但臺灣儼然成為了蔣介石一個人的天下,再無人能對蔣介石的權威進行著制衡,所以接下來李宗仁在國民黨內部的職務慢慢的被蔣介石剝奪了,成為了一介平常身。

所以說李宗仁最高的政治成就就是他曾經擔任過民國政府的副總統以及代總統,他原本只是偏居在廣西一地的軍閥,後來的北伐戰爭使他走出了自己的一小塊地盤,成為了在民國政府中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一號大人物,李宗仁在北伐戰爭中為中國的初步統一立下了巨大的貢獻,也在抗日戰爭中立下了不世的功勞,他在近代史中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要說到現代史,李宗仁是無論如何都繞不開的一號人物。


孤客生


李宗仁,中華民國副總統,代總統,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國民政府參議院院長,第五戰區司令長官,第四集團軍總司令。李宗仁的一生歷經晚清,民國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他是一位軍事家,參加過北伐戰爭,蔣桂戰爭,中原大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可以說對於戰爭,李宗仁從不缺席。他是一位政治家,他以桂系起家,入駐南京政府,一生和蔣介石鬥智鬥勇,成為參議院院長,副總統,代總統,晚年又迴歸大陸。


也許談起李宗仁,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臺兒莊戰役,這是中國抗日戰爭以來首次在正面戰場打贏了日軍,此戰不但鼓舞了抗日士氣,同時也奠定了李宗仁名將之名,李宗仁是位將軍的概念深入人心。但其實李宗仁的政治成就也絲毫不弱於他的軍事成就,無論是主政廣西,還是進入國民黨中央,李宗仁始終都是政壇上的一顆明星。

  1. 北伐之前,他致力於兩廣統一,奠定了北伐之基礎,促成北伐,於國家於社稷都是有莫大之功勞。

  2. 主政廣西時期,提出了“建設廣西”的計劃,在他的號召下,在新桂系人才的幫助下,廣西成為了民國時期的“模範省”。
  3. 抗日戰爭時期,李宗仁又主動和蔣介石化干戈為玉帛,槍口一致對外,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4. 抗日戰爭結束以後,李宗仁以北平行轅主任的身份和孫科角逐首任民國副總統的職位,並最終勝出。1949年,李宗仁甚至逼迫蔣介石下野,出任代總統。

這些種種都是李宗仁取得的政治成就。不過,南京政府垮臺以後,李宗仁的政治生命基本上就宣告結束了。他後來旅居美國,1965年為了回鄉的願望,他突破了臺灣當局的層層阻撓,回到了闊別十五年的大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