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跑步機陷阱

一位商界名人在談到企業發展時,以“跑步機”為喻:你可能跑得非常努力,跑得滿頭大汗,跑步機上顯示你跑了一萬公里,但是,“停下來你還是在原地,不停下來你也還是在原地”。

現實中,這種現象並不鮮見。如,國內一家共享單車企業,曾經意氣風發、動作頻頻,看似在大跨步地前進。但由於脫離了企業實際、背離了發展規律,最終陷入困境。這就好比在跑步機上奔跑,不僅永遠抵達不了“遠方”,還有可能跑到筋疲力盡,狠狠摔上一跤。

有學者認為,這些企業不斷融資、併購、擴張,為的就是掌握更多資源,以為這樣就能實現發展。但實際上,他們的辛勤汗水換來的,只是跑步機上“一萬公里”的讀數。究其原因,他們忘了追問“資源”的本質——只有能被自己轉化為實際價值的東西,才是真正的資源。如果費了很大精力,弄來的是自己用不好、不會用的“偽資源”,又何異於在“跑步機”上徒勞地奔跑?

對於個人而言,道理也是一樣。有的人每天刷微博、讀網帖、看公眾號,忙得不亦樂乎,以為這樣就能獲取更多的信息資源。但實際上,他們不僅難有長進,反而變得更加迷茫、焦慮。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他們把大量精力花在了無法“為自己所用”的東西上,跑了半天,還是在原地。

對部隊官兵而言,這種“跑步機陷阱”應當警惕。改革過程中,很多新組建單位的領導感慨“日子不好過”:要麼缺人才、要麼缺場地、要麼缺資金,總而言之,缺資源。但實際上,問題的關鍵不在於資源的多少,而是如何將現有資源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戰鬥力。如果把精力放在擺困難、要資源上,非要等到“萬事俱備”了再抓練兵備戰,就有掉入“跑步機陷阱”的危險。

從另一個角度看,過分關注外部資源,反而容易忽略自己所擁有的核心資源。經濟學中有個概念叫“窪地效應”,意思是說,任何人都能通過自己的比較優勢,增強對各種要素的吸引力,創造出理想的競爭優勢。認清自己的潛能,發掘自己的富礦,依託現有資源抓緊練兵備戰,讓“手中武器”的價值發揮到極致,遠比在“跑步機”上奔跑有意義得多。

警惕跑步機陷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