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北大才女赴港任職,聽聽她背後的故事

北大“才女”。她於1984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之後在校考研,主攻中國古典文獻學。高起點、高學歷、高層次、高品位使她的文學素養和文字能力有了高提升。在2012年時,她作為北大中文系友代表,參加了 北京大學中文系2012屆畢業典禮 ,發表了題為《在懷疑的時代依然需要信仰》的致辭,因其文質兼美,成為網絡“爆文”,至今讚賞之聲仍然經久不息。文學碩士畢業後,直接到中國新聞界的頂峰——人民日報社工作,成為一名記者,在教科文部工作13年,歷任編輯、副組長、組長等職務,期間發表了不少優秀的新聞報道和評論言論,實現了由北大“才女”向新聞“精英”的轉變。2003年,被破格聘為高級編輯。

評論“掌門”。2004年起,任人民日報評論部副主任,2009年任主任。在評論部工作10年內,始終踐行著“追求比一天更長的生命”的人生和事業的誓言。人民日報評論部是人民日報“核心”部門,經常要對時局表明“身份”,亮出“態度”。文章既要旗幟鮮明、嚴謹縝密,又不能死板面孔,滿篇官話;既要文采熠熠、氣勢磅薄;又要有血有肉、有理有據,能處理好這些矛盾很難!因此, 這10年的歷練加速了她的成長成熟,也收穫了驕人“戰績”:她在報社支持下創辦新聞時評欄目《人民時評》,於2006年獲得中國新聞獎;所寫網絡時評《華南虎能否成為一個契機?》獲中國新聞獎;連續兩年被人民網評為“十大網評人”;還曾主持人民日報言論專欄“人民論壇”“人民時評”以及人民日報“何振華”署名評論的撰寫工作。同時,她也是“任仲平”署名評論寫作小組的主要成員(“任仲平”是一個創作集體,是人民日報重要評論的諧音)。其所撰寫的《悲痛中凝聚不屈的力量》《光榮屬於偉大的奧林匹克》以及主持撰寫的《災難中挺立偉大的中國》《30年不變的時代呼聲》《選擇,凝聚在信仰的旗幟下》等評論文章產生了較大社會影響力。其中,《選擇,凝聚在信仰的旗幟下》還獲得第二十二屆中國新聞獎特別獎。她撰寫的論文《從政治宣傳到政治傳播》,被列入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文章“高手”。她的文章特別是評論文章的風格,可以用她對《人民時評》欄目的觀點來概括: “擇高處立,就平處坐,向寬處行”(左宗棠語)。 “擇高處立”,是著眼高端,著眼大局,著眼大處;就平處坐”,是要腳踏實地,堅持平民思維、百姓視角、大眾容易接受的評述風格;“向寬處行”,是視角寬闊,題材寬泛,說話的寬鬆,欄目的路子寬廣。她堅持通過網絡檢驗真知:曾多次主動做客強國論壇,接受網友的意見建議;也經常上網觀看評論,及時瞭解網友對自己作品的反饋。她多年淬鍊而成的敏銳思想和銳利筆鋒形成了獨特的文字特點:平實不平庸,尖銳不尖刻,指出不指責,強調不強加。同時,她又是一位理論大家,曾提出過 “尋找最大公約數” “打通兩個輿論場”“從政治宣傳到政治傳播”“ 讓政治有美感 、讓觀點有靈魂”等評論理念,在新聞評論界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這位北大才女赴港任職,聽聽她背後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