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對於中華文化的重要貢獻有哪些?

魏秋盈


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古代人日常生活中是怎樣說話的?又是怎樣寫家信寫文章的?


我能想到的古代人說話方式,最清晰形象的來自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老夫子,這位穿長衫的老先生“多乎哉?不多也”,出口文詞,文縐縐酸溜溜的形象,這恐怕是我們最熟悉、離我們最近的“之乎者也”文言先生了。

文言文是古代文化典籍存在的主要載體。

文言文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就像是一條船,是她承載著中國文化乘風破浪,從歷史走向現在,還要從現在走向未來。沒有文言文,就沒有中國文化,中國文化就是靠文言文傳承下來的,沒有了文言文也就沒有了中國文化。這就是文言文的重要貢獻。

文言文是一種書面語言,我們俗稱“古文”。

中國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以及歷史資料全部都是文言文記錄下來的。這種狀態一直到1919年“五四運動”。“五四運動”前後中國出現了“新文化運動”,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新文學”運動。

新文學運動,反對科舉,提倡辦學校,反對舊學,提倡新學,新文化運動中,胡適,魯迅,李大釗等提倡的新文學,新文學就是提倡以反帝反封建為主要內容的白話文學。大力呼籲使用白話文,人們開始用白話文寫文章,辦報紙,白話文逐步普及開來,文言文開始逐步消失,退出中國文化歷史舞臺。

在“五四運動”以後,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是中國的第一篇白話文小說。

在此之前,中國文字主要就是靠文言文記錄和傳承下來的,歷代史書史記文獻資料都是文言文。《史記》《論語》《資治通鑑》等等,幾乎所有的文字記錄都是文言文。試問一下,沒有文言文,哪裡還有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哪裡還有一脈相承的歷史傳承?

文言文雖然早就過時了,但是卻不可能也不會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

說到文言文,隨便說一說繁體字。跟文言文相對應的繁體字直到1956年,國務院全體會議通過了《漢字簡化方案》,隨後《人民日報》正式公佈後,才逐漸廢止繁體字,正式推廣試用現在所用的簡化字。香港臺灣澳門地區現在還在使用繁體字。

文言文和繁體字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它孕育了現代文化,現在代文化是對其的繼承發揚。因此,文言文和繁體字不可能從我們生活中消失,否則,文化傳承文化自信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我們今天從初中甚至兒童開始系統學習文言文,背誦“三字經”,學習國學文化。小學語文課本就開始古詩詞,一直到大學古典文學課文都佔一定的比例,高考試題中,文言文部分分重一直居高不下。

這些都是指向性風向標,就是為了引導我們從小就要打好文言文知識基礎,才能更好學習繼承中國曆古代文化知識,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並不斷把中國文化發揚光大。


學文說話


👊第一 文言文是民族的血脈。

1 我一直認為,文言文是中華民族的血脈。正是司馬遷著《史記》,用文言文記載了約3000年的歷史,才有了中華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的鐵證。

2 血脈裡是基因,基因是有穩定性的。以文言文為代表的漢字,正如血脈基因一樣,具有恆久性和穩定性!這是指不同民族雖言不同,但書同文,書不隨言,和白話文是相反的。這保證了文言文的穩定性,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在不同的年代,都能信手拈來,一目瞭然!而且時代發展的再新穎,新的事物都是在現有的詞彙中進行組合來描述,很少產生新的生僻字。漢字字典最多不過萬字,但西方的字典已經上百萬了!而且他們的古籍,現代人是看不懂的!

👊第二 文言文對文化的貢獻是世界級的!

1 文言文的穩定性,是中華文化沒有消失和隔斷的重要保障之一。5000年,從來沒有其他任何一種文化能這麼長久,燦爛,能有如此的生命力和頑強性!所以,我一直認為,這麼悠久的文化,近代落後了兩百年,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沒有長盛不衰的文化,也沒有能像我們的文化那樣昌盛了4000多年才有所衰落的。這本來是民族自信的源泉,卻硬是被抹殺成了民族自卑的糟粕。

拿著金飯碗,硬要噁心成要飯者的心理!!!

2 文言文更能實現疊加性和催化性!我個人說的疊加和催化估計有點不太形象,大致意思是說文言文的便於傳承,便於穩定,所以每一代中華兒女,都能從浩瀚的歷史典籍中找到經驗,找到力量,找到先人的智慧,再加以昇華,創造出更加智慧的文化。我堅持認為,基於文言文載體上的中華文化,註定了第一是長壽文化,第二即使有落後,也能快速回復和重新崛起的文化!!!

3 文言文不但精悍優雅,而且誕生了中華文化的人性光輝。大唐盛世,大漢威武,尤其明初強大時以鄭和七次下西洋為代表的和平之行,都說明了以文言文在載體的中華文化強盛不霸權的本質和人性。這樣的文化才是世界級的,才是真正有普世價值的。

👊第三 文言文的寒冬即將過去。

1 文言文被白話文取代後,背後的功過得失暫且不論,但新中國保留了文言文的一定地位,卻是最英明的舉措了!!!

2 今天,上到學者的重視,下到民間文言文愛好者的才華橫溢,都在說明一件事情,文言文的寒冬即將過去,春天的氣息已經可聞!



聽不煩的鄉里鄉親


文言文的穩定性,使中華文明得以傳承,也使得中國形成了一個大一統的國家。  

中國的文言文和漢字的最大特點,就是文字和發音完全脫節。這就使得各個地區、各個時期的人都可以使用同一套語言文字進行交流。而如果沒有文言文,都使用白話文來做文字記錄的依據,那麼各個地區、各個時期的人就不可能準確理解彼此要表達的意思和思想。隨著時間的推移,差別越來越大,最終就會發展成為不同的語言。不同的語言造成交流的障礙,最終就會形成不同的國家。今天的廣東白話文你看得懂嗎?

文言文的穩定性,對語言的發展起到了定海神針的作用,使語言在發展的過程中不至於偏離太多!從而保證了後人能夠輕鬆讀懂前人的思想,傳承前人的文化。這一點對當代尤其重要。網絡時代的交流跨越空間的限制,各種表達方式的到空前的發展,語言就變得異常活躍,各種新詞彙、新表達方式層出不窮,給現實生活中的交流帶來了很大的不便。一些不上網的人,或者一段時間不上網的人就會對一些新的表達方式摸不著頭緒。如果這種表達方式被寫進書本流傳於後世,您能期望後人能理解所要表達的含義嗎?這樣的語言會給文化的傳承帶來極大的困難

!據說在英國,現在的孩子已經讀不懂莎士比亞的著作了!而我們現在的情況更嚴重,甚至50歲的人就不能理解20歲的小孩在說啥!


和中國文明同時期的世界其他幾大文明的消亡都與此有關。語言的不穩定,變化太大,使得文化成果就不能得到有效傳承,時間長了,這些文化就自然的走向消亡。 


所以,穩定的文言文解決了不同地域,不同時空人們的交流問題,對中國形成一個大一統的國家和五千年的文明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如果現在不糾正過去的錯誤,1000年後再回頭來看,54運動前後一定是中國文化最大的斷層。


槐蔭君


文言文是相對於口頭語言來說的吧。在古代讀書寫字是一項很高貴的行為,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說法。

因為造紙術發明出來之前,人們只能在竹簡,樹葉等上面寫字,費力費時間,所以要求語言高度濃縮而且精華。造紙術印刷術出來之後,由於成本巨大,字紙對於普通人來說仍然是奢侈品。所以古代人很愛惜文字紙。

語言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就如現在有了網絡語言。近代白話文寫作是從魯迅等人開始的吧。在此之前,文言文一直流行了很長時間。

《詩經》《山海經》《道德經》《鬼谷子》《二十四史》《古文觀止》等古代典籍都是文言文的。我們的文化體系都是文言文一脈相傳下來的,沒有其二。

那些文言文有韻律有規律有深刻內涵,讀起來莊重深邃,覺得特別高大上。

比如易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詩經: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文言文是我們中華文明的符號載體​​​​,本身就是文化,記載了文明發展脈絡,貢獻數不勝數。是我們生活,思想,意識形態的永遠的記錄和傳承。





民俗村冬至水餃夏至面


中國古時候,王者為了統治民眾,是不準百姓學習的,愚民是通用的作法。一切文明知識都掌握在上層人物手中。這些上層人物所關心的事就是大事,象重大歷史事件,重大天文事件,重大文化事件,重大思想變革,等等。

當時由於書寫記錄的困難,不得不文字精煉,而揀最重要的事記錄。一般般的吃喝拉撒就不記了,能用一句話說清的肯定不用兩句話,能用一個字說清的,肯定不用兩個字。必競竹簡木簡成本也挺高,再加之攜帶費事。更別說鑄在銅器上。所以文言文應運而生。當然把口語變成文言文也是阻礙下層百姓學習的方法之一。

所以文言文記錄的一定是歷史的精華,每一個字都很寶貴。很值得不斷挖掘研究。

反觀現在的記錄。什麼人都可以寫書,網文更是烏七八糟。還有一些視頻,裝瘋賣傻,統統被記錄在存貯器中,幾千年後再看這些所謂歷史留存,後人非氣個半死,這都什麼亂七八糟也要傳之後人,到時怎樣體現我們當代文明的歷史特徵。


三錯


文言文最重要的貢獻就是讓中華文化一脈相承,沒有像其他文化那樣出現中斷。我們可以想一想,中國歷史這麼悠久,土地這麼遼闊,人口又這麼多,各地的方言又不一樣,如果沒有文言文的話,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文化怎麼傳承?人與人怎麼交流?中央政府的政策怎麼向各地傳達?


以文言文作為書面語的作品出現在先秦時期,然後得到全國各地人民的廣泛認可,成為先秦諸子著書立說的一種工具。在這個基礎上,中國出現了孔子,老子,孟子,韓非子等一大批思想家,以及《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國語》《戰國策》等經典歷史著作。這些著作在後世廣為流傳,成為了中華文化的核心。


但是文言文的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到了南北朝時期,又出現了一種非常講究聲律對偶的駢文。這種文體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內容,從而造成了一大批華而不實的作品。直到中唐時期韓愈和柳宗元出現,終於“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使文言文恢復了正常的發展軌道。

到了宋朝,又出現了歐陽修、蘇軾、王安石等一大批散文家,給文言文注入了新的活力。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蘇軾的《赤壁賦》《石鐘山記》《放鶴亭記》,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讀孟嘗君傳》,都是文言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明朝的公安派和清朝的桐城派作為文言文中的殿軍,為文言文貢獻了最後一份力量。

所以,可以這麼說,文言文是中國普通話普及之前最重要的一種書面語,是不同地區、不同年代之間的聯繫的一個重要紐帶。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一脈相傳,就是因為有文言文的存在。文言文雖然現在退出了人們的視野,但是他的歷史貢獻是不可否認的。教育部在最新版的語文教材中增加了文言文的分量,這是一個非常正確的選擇。


史海水手


研究文言文不配我們才疏學淺的人回答,自我勉勵的在“貴在參與”的情況下,獻醜也吧。

文言文是“少而精”的典型,百學文章函義百倍,每個字句到不能再加一字一句的感覺,理想後真佩服古人的偉大,聰明。

哪時社會學者,工商,農耕等階層,他她們難道見面都之乎也者的對話麼?我個人認為除學者即一流讀書的人外,口頭交流還是對人對物以白話為主,一旦有記錄歷史之時要記下來啊,記哪裡呢?獸皮,甲骨,後來竹簡,絲綢,又少又貴重,不能浪費啊,用白話記要多少獸皮,甲骨,竹簡,所以文人們用“少而精”的文言,用當時現有的材料,為人類保存博大精深的文史寶庫。見笑了。


藝園拾貝


文言文對中國文化的貢獻功不可沒!中華文明得以傳承,文言文功不可沒!人類從蠻荒遠古結繩記事,再到甲骨文竹簡記史,文言文功不可沒!近代以來中國落後了捱打,民族精英反躬自省,把落後的原因記到文言文頭上,這實在是讓文言文背了個冤枉的大黑鍋。試想中華文明以白話文傳世會是啥狀況?那絕對是又臭又長,絕不是珍珠。我們多少典故出自文言,交流表述言簡意駭,沒有文言文化我們的文明會蒼白失色。當今我們應該學好文言傳承發展中華文明,古代文言是為了精簡記述表達,一開始也不是士庶分家,只不過平民識字少上學時間短受限制了。生活交流大白話,詩詞文章精練繼承點文言象毛主席詩詞,是大有好處的。


老劉看這說


文言文是中華文明的魄寶,我們的老祖宗早就知道把語言和文字分開,因為語言是二十多年一變的。我說變是指同樣一個詞現在和二十多年後所指的意思可能完不同,比如粉絲二十多年前和現在完全不是一個意思,我們現代人讀古文只要認識二三千的字就能讀個大概,而拼音文字就不具備這個功能,別說讀古代拼音文字,就是一百年前的英文不是專家都讀不懂。而且它的詞彙量隨著新事物的產生不斷出新詞,而文言文卻言簡意賅,記錄清晰。而統一的文字產生統一的文化,所以無論地域多遼闊,人離多遠我們都有認同感。所以統一是我們追求的目標,無論過去的皇帝還是現代的黨政領導人都把統一國家當作自己的使命和不可推卸的責任。這些都是文言文和文字帶給我們的文化產生的影響,中華五千年文明延續不斷交言文功不可沒


手機用戶55492139691


說話可以“白活”,文章還是“文言”。

如今的“煩事”太多,“信息”太亂,源於“文章”多如牛毛。

其實只是“牛毛”…而已,需要一根一根地“數”清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