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繰車

《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繰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這首詞的譯文如下:

棗花紛紛落在行人的衣襟上,村南村北響起車繅絲的聲音,古老的柳樹底下有一個身穿粗布衣的農民在叫賣黃瓜。

路途遙遠,酒意上心頭,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太陽正高人倦口渴好想喝些茶水解渴。於是敲開野外村民家,問可否給碗茶?

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繰車

詞,就是曲子詞,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唱詞”。最早是起於民間,後來落入文士之手,就漸漸變得文雅起來。然而花間酒畔之中,豔麗的詞作比較多。創造出新的境界的人有李後主,蘇東坡等等。都是另闢鴻蒙,後來也影響了好幾世的人。但是能夠創造出新的境界是比較容易的,能夠創造出奇境的酒比較難了。所謂的奇境,不是荒誕怪譎的意思,但是出人意表,全在常流想外,使人擊賞讚嘆,這就是奇境。在詞境中幾乎沒有,令人耳目一新,不禁稱其叫絕的,就像蘇東坡的這首詞,可以說是比較“奇”了。

我們來看第一句就奇:滑落在衣服上,簌簌有聲,什麼花能有這樣的斤兩?棗花。棗花是一種沒有特別鮮豔顏色,形狀就好像是屑細,沒有特別濃烈的味道,最不引人注目的一種花。但是經過蘇軾的這麼一寫,就能夠體現出它的質量了。紛紛而飄落於過路人,使之衣襟都落滿了,颯颯如聽聲響。這種境界就非常可喜了。這種簌簌的棗花聲,很快就被另一種奇妙的聲音蓋住了,繅車。之前的農名,最重要的兩件事就是耕地織布,這就是衣食雙營,都是通過自己的雙手。採桑喂蠶,繅絲紡織,就是婦女們最重要的功課。

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繰車

當棗花灑落的時候,正在繅絲,家家戶戶,響徹了整個村子。範石湖寫的“繅車嘈嘈似風雨”,就足以想象這種場景了。行人走到了這個地方,不禁駐足。為了能夠乘涼,就尋找老柳樹,但是卻早早有人佔住了清涼福地。

以上這些,都是系誒農村的風物。

下片就筆端一轉,開始寫人。農家繅絲,都是在初夏的時候,這個時候大麥已經登場了,天氣很熱。酒困,路途遙遠,日高人倦,觸暑煩勞的形象就躍然紙上。看來,古柳下的黃瓜,早已經試過了,不能解渴,只有茶水。然而哪裡又能得到甘露呢?這個時候,就知道這農野之人家,就比那些大士的洞府好多了,於是就扣門“乞漿”。

在《全宋詞》中,月露風花,比比皆是,但是能夠寫到這種境界的,也就只有蘇東坡了,所以這首詞就成為了千古獨絕。

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繰車

蘇東坡為何寫下這首詞呢?元豐十年,蘇軾在徐州做官,地方上春旱,所以就到城東二十里的石潭求雨;果然下雨了,然後就又到石潭拜謝。在路中寫了五首小詞,這是第四首。一片為民憂喜的心情,就這樣寫出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