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諒集團兵強馬壯,擁有60萬軍隊,為何敗給了朱元璋?

菜蟲~


陳友諒童鞋本來可以說是一員抗元勇士的,然而最終在鄱陽湖一戰中損傷慘重,身死國滅了。究其原因,其實也是眾說紛紜,今天我們也來說道說道。

陳友諒的大漢朝立身不正,導致人心不齊

陳友諒本來是元朝一個刀筆小吏,後來不滿足於當一個小官員,於是努力想要有所發現,投奔了彭和尚徐壽輝的“天完”政權。後來又相當於謀逆,害死徐壽輝,自己當上了皇帝。但是他的部下大多數都是徐壽輝的舊部,你說多少人能夠心平氣和的聽他的呢?


陳友諒本人功利心強,而對待屬下苛刻異常

陳是想要當皇帝的,接受了徐壽輝的舊部之後,很多人都不太服從於他。於是他也是用各種強硬的手段來壓制部下,用利益來吸引部下,導致整體並不夠團結。所以在整個鄱陽湖戰鬥過程中,經常有將領見勢不妙而倒戈。


陳本身缺乏戰略眼光,鄱陽湖之先事起倉促

陳友諒組織鄱陽湖水戰,可謂傾巢而出,本意是要奪取南昌當自己的皇都的。雖然建造大船不少,但是也攜帶著文武百官以及後宮妃嬪。這那裡像是去打仗,好似要出遊一般。

但是隨著戰爭形式的發展,他不知變通,在攻城受阻後還圍著南昌城打轉,不去想一想看一看當時朱元璋群處的形式。結果被朱文正守得滴水不漏,使得士氣已經有所下降。朱元璋也成功穩住後方,集合大軍前來決戰。在鄱陽湖水戰中,他並不能發揮統帥的能力,及時把握戰局,組織有生力量攻破朱元璋的大軍,導致其各自為戰,主力戰將先後死傷,人心大亂。


朱元璋部下大部分都是非常忠心於老朱的,而且朱元璋此時非常能夠聽取意見,與將士同甘共苦,使得人心思歸。


阿慶還是阿慶


陳友諒(陳友亮)是打漁出身,朱元璋是放牛的,都是元朝時期最底層的普通百姓。在元朝末年的起義中各自展露頭角,割據了一片區域。從當時來看,勢力最強的是陳友諒,其次才是朱元璋。在朱元璋和陳友諒對決的大決戰——

鄱陽湖大戰中,朱元璋20萬人馬戰勝了陳友諒的60萬兵馬,是典型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朱元璋雕像)

陳友諒60萬兵馬的隱患

陳友諒不按照常規出牌,而且不講道義,這是他的成功之道,也是他的失敗之道。1351年徐壽輝建立天完政權,他手下有鄒普勝、倪文俊、趙普勝、傅友德等四個主要領導,號稱“四大金剛”,陳友諒就投奔在元帥倪文俊手下,因為粗略懂得文字,一直跟隨倪文俊,倪文俊也提拔陳友諒獨擋一面。(陳友諒雕像,湖北)

一、殺倪文俊,收編人馬。1357年,倪文俊意圖殺害徐壽輝自立,結果失敗,率領自己的部下投奔自己的老部下陳友諒,在他這兒覺得安穩些。陳友諒對待對自己有恩的倪文俊是反戈一擊,殺了老領導和他的親信,收編了老領導的部下,壯大了自己,老領導的官位自己也領了。

二、殺趙普勝,收編人馬。這時天完政權的另外一位能征慣戰的將軍趙普勝成為陳友諒的目標,這裡朱元璋使用了反間計,離間陳友諒和趙普勝。趙普勝戰功赫赫,陳友諒以會師為名請趙普勝,結果直接被殺,沒有什麼真憑實據,陳友諒又收編了他的部隊。

三、殺徐壽輝,建立大漢。1360年趁天完軍隊進攻朱元璋時,兵力空虛。徐壽輝意圖遷都,離開陳友諒的控制,陳友諒派將領錘殺了徐壽輝,建立自己的政權。

雖然陳友諒通過這種手段聚集了不少軍隊,但是離心力太高,一旦遇到戰敗這樣的事情就會土崩瓦解,上位的過程大家都看在眼裡,只是暫時屈服於他。

徐壽輝手下的將領明玉珍佔據四川,直接和陳友諒斷絕關係,原來投奔陳友諒的付友德也是心懷不滿,尋機投降他人。

就像歷史上前秦的苻堅一樣,眾多的軍隊來源不一,都是暫時屈服而已,只要機會一到,就會各奔東西了。(陳友諒蠟像)

陳友諒的戰略失誤

1360年,建立政權的陳友諒率領10萬人馬進攻應天府,並聯系張士誠合擊朱元璋。結果被朱元璋使用誘敵之計,將陳友諒的軍艦引誘到狹窄水淺的新河,迫使擅長水戰的陳軍陸戰,陳友諒軍隊遇到伏擊大敗。朱元璋趁機攻略陳友諒的地盤,此時陳友諒佔據地盤的眾多將領紛紛不戰而降,這也是陳友諒不講道義惹來的後果。此消彼長,朱元璋兵力大增,具備了於陳友諒一較高下的資本。

1363年2月,割據江浙張士誠部進攻小明王,朱元璋對這個名義上的上司也是傾盡全力援助,3月份朱元璋出兵援助,4月份,陳友諒號稱60萬大軍進攻朱元璋。按道理應該進攻朱元璋的老巢應天府,此時應天府的兵力空虛。他卻去進攻江西的洪都(南昌),目的是搶地皮,並且洪都有大量的糧草和裝備,等攻佔洪都後再與朱元璋決戰。陳友諒屬於戰略性失誤。

沒有想到的是洪都在朱元璋侄子等將領的領導下,憑藉洪都的防衛城牆頑強抵抗,堅持了85天之久,陳友諒的戰略謀劃和作戰時機全部泡湯了,因為朱元璋已經解決了張士誠部隊的威脅,轉而集中兵力與他決戰。(鄱陽湖大戰形勢圖)

鄱陽湖大戰中陳友諒失敗的幾個問題。

朱元璋大軍集結進攻陳友諒軍隊的消息很快被陳友諒知道了,雙方都想畢其功於一役,此戰決定兩個人政權的命運。陳友諒立即撤圍洪都,全部人馬準備於朱元璋決戰於鄱陽湖。

1363年7月20日,兩軍在鄱陽湖內相遇,展開了生死大決戰。

一、朱元璋版“火燒赤壁”

。展開決戰時,雙方旗鼓相當,難以分出勝負。朱元璋採取部將郭興的建議用火攻,陳友諒的戰船為了作戰需要,將大船都串聯在一起。22日傍晚,等到東北風起的時候,用小船載著火藥和木柴,臨近陳友諒的戰船時縱火,風借火勢將幾百艘戰船燒燬,人馬死傷過半,陳友諒的兩個兄弟也陣亡了。是屬於明朝朱元璋版的“火燒赤壁”。

二、俘虜政策。雖然燒死了陳友諒的不少兵馬,在兵力對比上還是比朱元璋的兵馬多。陳友諒為了洩憤,將3000多俘虜斬殺;朱元璋思考再三,卻反其道而行之,將俘虜們都放歸。

陳友諒殺俘虜反而激起朱元璋軍隊的鬥志,釋放的俘虜回到陳友諒軍中成了發酵的種子,朱元璋軍隊的政策明顯優於陳友諒的,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開始時只有三三兩兩的士兵投奔朱元璋,隨著戰事焦灼,也有不少將領率軍投降,勝利的天平開始發生傾斜。這些都是陳友諒當初收編軍隊時所作所為的後果。

三、糧草問題。本來陳友諒幾十萬大軍攜帶的糧草不多,準備攻下洪都收集糧草,但是洪都沒有攻下,相持一個多月後,陳友諒軍隊的糧草補給眼看就要斷了,陳友諒率領自己親信殘軍突圍。

這麼多軍隊朱元璋一口也吃不下,反而損失不少兵馬。他採取分段阻擊的辦法,在陳友諒突圍的沿途伏擊,陳友諒非核心部隊大都散的散,投降的投降。

四、涇江口之戰,陳友諒戰死。陳友諒核心部隊還是有幾萬人馬的,他企圖突圍回到自己的老巢武昌,在江西湖口被攔截,只好退入涇江,遭到原來投奔過他的將領傅友德的攻擊。也是趕巧了,陳友諒在戰船中指揮作戰,一支箭從眼部射入,貫穿頭顱身亡,餘部五萬人馬投降的投降,潰散的潰散,鄱陽湖大戰落下帷幕。

這場以少勝多的鄱陽湖大戰是中世紀世界上最大的水戰,自1363年7月20日到8月26日結束,為朱元璋統一江南地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張士誠、方國珍、明玉珍等割據勢力不足為懼。


穿越再現彼岸


在朱元璋統一南方的戰爭中,遇到了他此生最頭疼的人,那就是陳友諒。陳友諒的實力可以說是碾壓朱元璋,並且相比朱元璋而言,陳友諒還有三個優點:坐擁60萬大軍,其人能力出眾,還陰險狡猾,但這樣都會敗給朱元璋……

先說陳友諒坐擁60萬大軍,陳友諒佔據湖南湖北江西三個地方,而朱元璋僅只是有半個安徽而已;陳友諒有60萬的正規軍,然而朱元璋號稱的20萬兵馬也都是打到哪從哪湊的。這種條件完全可以說是碾壓,然而陳友諒這樣都會敗給朱元璋。

再說陳友諒的能力出眾。陳友諒從小就讀過很多書,並且力大無比,能文能武。朱元璋還在放牛的時候,他就在給元朝打工了,在那樣一個時代,陳友諒都能當個小官,顯然他是很有能力的。也可以說比當時還在放牛的朱元璋的能力強上數倍,但這樣的條件還是敗給了朱元璋。

後說陳友諒的陰險狡猾。陳友諒是個心機男,並且志向遠大,陳友諒先是在倪文俊手下為將,後看他失勢就把他殺了,還拿著倪文俊去找徐壽輝領功,再後來又一步步殺死了徐壽輝,成為了一方霸主。朱元璋和陳友諒比這個,絕對不是他的對手。並且陳友諒打仗還很陰險,疑心重重,這樣的先天優勢還是敗給了朱元璋。

但是,在朱元璋看來,雖然陳友諒佔盡優勢,很多地方不如陳友諒,但是他會攻陳友諒的心,找陳友諒的弱點,朱元璋把“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條軍事方針用得極其溜。導致陳友諒失敗的正是如此,陳友諒的弱點有哪些呢?

一、軍心渙散

陳友諒坐擁60萬大軍失敗,這足以說明他的大軍存在問題。陳友諒是個陰險狡猾的人,朱元璋在害怕他的同時,他的士兵也是非常害怕他,並且陳友諒反覆無常,將軍打了敗仗就會被殺掉,這些因素導致了他的60萬大軍只是表面恐懼他,但內心早就都有想法了。

陳友諒在攻打應天的時候,就把這個弱點暴露給朱元璋了。朱元璋拿住陳友諒多疑的性格,將陳友諒的大軍騙進龍灣,在朱元璋幾波弓箭下,他的大軍就亂了陣腳,一副各回各家各找各媽的逃竄姿態。從這一戰開始,朱元璋看到了陳友諒的大軍實際就是紙老虎,再也不怕他。

二、疑心自敗

陳友諒的戰略失策,完全是他疑心造成的。攻打朱元璋的第一戰應天之戰,陳友諒明知道朱元璋很弱,但他那個多疑的性格老是猜忌朱元璋會這裡埋伏,那裡埋伏,導致最後猜來猜去還是中了埋伏,人家朱元璋敞開應天的大門他不進,偏偏要保險起見走龍灣,恰恰遭到了朱元璋的伏擊。

陳友諒在應天被朱元璋打了,就對應天起了芥蒂,這就是他的疑心導致的。人家朱元璋怕他再來打,便各種加強戒備,可惜他陳友諒就是不來了,陳友諒十分害怕朱元璋耍他。拿下朱元璋的應天,朱元璋就得回鳳陽老家,可陳友諒的疑心疑慮使得他不敢動應天,反而去攻打堅城洪都,損兵折將不說,還丟了自己的老命……


讀文學史詩


文史頻道第154期之鄱陽湖水戰

朱元璋在稱帝前,最大的敵人就是陳友諒,為了爭奪南方統治權,雙方在鄱陽湖進行了一次水戰,這次水戰被稱為中世紀最大規模的水戰,和赤壁之戰一起成為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

在交戰前陳友諒擁有60萬軍隊,而朱元璋卻只有20餘萬,在兵力上陳友諒佔據絕對優勢。

可即使這樣,陳友諒在鄱陽湖水戰中還是一敗塗地,並且中流矢而死。

筆者認為,陳友諒之所以失敗,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輕敵冒進



1360年,陳友諒為了快速統一長江以南地區,籌集60餘萬軍隊,長途跋涉來到朱元璋勢力範圍內,旨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打敗朱元璋。

古代用兵,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而陳友諒卻反其道而行之,在糧草不足的情況下,冒然舉兵西進。

在應天的門戶洪都城和朱元璋的軍隊進行了長達百日的消耗戰。

洪都是朱元璋的糧草大本營,糧食可以供20萬人消耗一年。

而陳友諒這次出征只有3個月的糧草,在消耗戰中,陳友諒處於劣勢。

還沒有打到朱元璋的首府應天,陳友諒已經面臨斷糧的尷尬境地。

第二,驕橫跋扈



陳友諒自從自立為漢王后,視天下英雄為草芥,根本不會把朱元璋,張士誠這些稱霸一方的人物看在眼裡。

他認為只要60萬大軍所到之處,根本沒有人沒有敢於反抗。

事實卻是在洪都城下,陳友諒就遭遇了起義以來最大的失利。

面對朱元璋的誓死抵抗,陳友諒有點氣急敗壞,他沒想到朱元璋能支撐這麼久。

在鄱陽湖上,陳友諒自信地認為,自己的戰船是天下無敵的,朱元璋在鄱陽湖和自己決戰,等於是自尋死路。

可是他萬萬沒想想到,在鄱陽湖決戰正是朱元璋希望看到的。

因為朱元璋的水軍沒有大型的戰艦,在正常的海戰上朱元璋沒有任何勝算,但在鄱陽湖卻不同。

鄱陽湖的水道狹窄,河道淤塞,根本不能通過大型的戰船。

陳友諒的水軍體型巨大笨重,在鄱陽湖沒有施展的餘地。

加上陳友諒犯了曹操一樣的錯誤,把戰船用鐵索連環,讓整個水軍成為了活靶子。

朱元璋採取劉伯溫的建議,在鄱陽湖用火攻打敗陳友諒。

陳友諒的60餘萬軍隊被燒死,淹死的不計其數。

第三,性格多變



陳友諒這個人雖然具有非凡地軍事才能,但他卻又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性格乖張,非常善變。

在稱帝前,他先後殺了倪文俊,趙普勝和徐壽輝。

這三個人都是陳友諒的上級和好友,在沒有防備的情況下,遭到陳友諒的襲擊而喪命。

這三個人死後,陳友諒收容了他們的部下,湊齊了60萬大軍。

在戰爭進入到劣勢時,陳友諒又先後殺了幾位作戰不利的將領,讓士兵們非常心寒。

鬥志全無的士兵們,在朱元璋面前根本就沒有太高的抵抗力。

加上陳友諒對部下猜忌,導致將領們離心離德。

朱元璋用了一計請君入甕,陳友諒果然上鉤,結果在鄱陽湖水戰中,戰船擱淺,成為朱元璋的甕中之鱉。


總之,陳友諒的失敗不止是朱元璋老謀深算,更重要的是陳友諒犯了很多錯誤,導致鄱陽湖水戰中全軍覆沒,命喪黃泉。

—End—



文史頻道


元末亂世,群雄逐鹿,陳友諒這位漁民出身的統帥獨佔鰲頭,為義軍之中勢力最強,相較於朱元璋,他佔有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地盤最大,其正好處在長江上游,具備相當優越的地理優勢,最為關鍵的是擁有的兵員人數最多,而且其所造巨型戰船,也是明朝之前,整個封建社會的巔峰存在,明朝鄭和七下西洋的海船就是在陳友諒戰船的基礎上發展的。就這樣強悍的實力,竟然敗於當時相對弱小的朱元璋之手,這不得不引人深思,探究其原因,失敗的根源在於陳友諒本人。



一,一個急字誤終身

出身漁民之家的陳友諒,識文斷字,曾經在元朝地方政府裡當過外聘公務員,處理過政事,雖然錢不多,卻也擁有一定社會地位,他不滿足於現狀,投奔徐壽輝的天完政權。

陳友諒在天完政權創始人之一的倪文俊手下任秘書,倪文俊對他照顧有加,把他當做親信培養,還讓其守衛黃州,統兵一方。

1357年九月,當天完政權內部鬥爭嚴峻之時,倪文俊刺殺徐壽輝失敗後,率先來投奔在黃州的親信陳友諒。

然而陳友諒微笑著迎接倪文俊入城,隨後派人當場斬殺了倪文俊,奪得軍權,擁有了上位的資本,自稱宣慰使,進入天完政權權利中心。

此急一,對於曾經培養自己的老上司,一點情面不講,是為不義。

自此後,原倪文俊手下大將明玉珍暗地裡與之決裂,私通朱元璋,堅決不輔助陳友諒,是為敗一。

1359年,當上大元帥的陳友諒,因大將趙普勝勇猛善戰,時常在其面前誇耀軍功,視趙普勝為威脅,當趙普勝在安慶設酒宴款待陳友諒時,陳友諒派軍兵當場斬殺趙普勝。

此急二,毫無理由的擅殺功臣,如何能夠服眾?是為不仁。

趙普勝手下將領丁普郎,見趙普勝慘死,直接歸降了朱元璋。

當陳友諒朱元璋大戰之時,丁普郎等進攻陳友諒軍隊是最拼命的,此敗二。

處理完趙普勝,陳友諒立即挾持了徐壽輝,幹起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勾當。

1360年,陳友諒派軍士用鐵錘砸碎了徐壽輝的腦袋。

徐壽輝作為天完政權的明面當家人死在陳友諒的淫威下。

此急三,無論如何,天完政權這點家當是徐壽輝,倪文俊等人創立的,這團隊裡面的文臣武將都是徐壽輝、倪文俊等人的舊部,這麼急吼吼的殺了徐壽輝,怎能服眾?

憑著執掌軍政大權,暫時可以壓服部眾,一旦失利呢?

當陳友諒與朱元璋在龍灣之戰中慘敗,天完政權大將於元,歐普祥,傅友德等人歸降朱元璋。

後來這些人都成為朱元璋手下統兵一方,獨當一面的柱石。

不能用才,此敗三。

這三急三敗,失的是人心,尤其是那些有能力之人的心,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失去這些人的輔助,怎能不敗?

當然除了這三急之外,還有三偏信也是其取敗之道。



二,所謂偏信,無非是剛愎自用

作為居於上游的陳友諒,具有不錯的地理優勢,順江而下直取朱元璋,更是在作戰前聯繫張士誠,兩軍合力夾擊朱元璋,這本是不錯的戰略。

可是看似深謀遠慮的陳友諒,實則是無腦匹夫,偏信朱元璋大將康茂才的書信,誤以為可以內外夾擊朱元璋,在龍灣之戰中,得知上當,又是退潮之際,大船擱淺,被朱元璋痛打,損失慘重,陳友諒急吼吼的乘戰船脫離戰場,一路奔逃,朱元璋軍一路死命追擊。

這一來一回,耗費錢糧,損兵折將,還丟失大片地盤。

此偏信一,無識人之智,此敗四。



敗逃之後的陳友諒心情大亂,欲報大仇,帶全家老小,起六十萬軍隊進攻朱元璋,完全是拼命架勢,氣勢洶洶東來,可惜的是盡竟然把六十萬軍隊,擺在洪都城外,死磕朱文正,硬生生磕了三個月,完全不顧己方大將張定邊的分兵兩路建議,這完全是偏信自己,認為己方力量如此強大,難道還攻不下來這一座城?

可惜現實啪啪打臉,直到朱元璋解決內部問題,帥軍攻來,陳友諒依然沒有攻下洪都。

此偏信二,太相信自己的軍事能力,此敗五!



陳友諒軍團最大的利器是他所建造的戰船。

數百艘樓船,高數丈,丹漆粉飾,每艘戰船都有三層,設有走馬棚,樓船上船下人聲互不相聞。

這種級別的戰船在朱元璋陳友諒的戰役中,可以算的上是航空母艦的存在了,確實很厲害。

但是這種耗費巨資打造的戰船真的有那麼厲害嗎?或者說真的有那麼實用嗎?

厲害確實是厲害的,可惜選錯了戰場,這種級別噸位的戰船,應該在大海中搏擊,而不是在鄱陽湖中,動力系統就是一大弊端。

靠風帆之力,湖風的力度不夠,船的速度起不來,靠人力劃,靠縴夫拉,方便嗎?需要多少人力才能使得動這龐然大物呢?使得他能行動迅速,轉折有力?

而且這還不算,陳友諒別有心裁的將大船以鐵索相連,這完全成了移動的水上城堡,巨無霸式的連環鐵索船。

可惜一出戰,東北風起,朱元璋一把火燒了個乾乾淨淨,陳友諒心在滴血啊,你打就打,為什麼要用火?

這就是偏信三,太相信他造的大船實力了,為敗六!

不得不說,陳友諒亦是亂世之中的大人物,大梟雄,可惜他確實一位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典型,碰到朱元璋這位更懂得隱忍的統帥,其所面臨的失敗也去必然的,個人能力的缺失,是其致敗根本。

陳友諒雖然奪權,建立漢政權,卻沒有整合力量,人心分離。

創作不易,您的隨手關注和點贊,是筆者最大的動力,感謝!多有不足,煩請指正!


舊史風


鄱陽湖大戰,陳友諒六十萬大軍打不過朱元璋四十萬,究其原因,還是朱元璋的軍事才能太厲害。

朱元璋以弱勢之軍,大軍一進鄱陽湖便留下一支軍隊守湖口,這個舉動使他進可攻退可守,未開戰就已先立於不敗之地。而陳友諒最後失敗時,已正是這支部隊阻截了其退路,由此即可見朱元璋的謀劃遠在陳友諒之上。

其次,陳友諒漁民出身,深知船大的好處,仗著實力強大,更是做出當時舉世罕見的鉅艦。兩軍相遇,陸上接戰最重要的就是搶佔制高點,現在可好,他不用搶全軍等於都在高城上一樣,你這裡一舉一動他看得清清楚楚。

然後幾場大仗下來,朱元璋指揮小艦靈活應戰硬是打成了平局,陳友諒的大船還是有損失,陳友諒便乾脆把所有的大船連起來,就是想著互相增援集中兵力。沒想到就是這一招之失,就被朱元璋看出破綻,一把火燒掉了陳友諒的主力,一舉奠定了勝勢。

所以打仗,還是要講些運氣的,鄱陽湖大戰中,陳友諒也有機會直接打掉朱元璋的座艦,最後功虧一潰。很多時侯,戰場上幾個瞬間的事就決定全局,而這種瞬間的調動完全是沒有策劃的,要有的話,大概就是天意在中主持吧!


琴心入道


一、自身品行

毫無質疑,陳友諒這個人的確是很有才能,但他這個人人品卻很差。陳友諒早年參加起義軍的時候投靠在徐壽輝領導的起義軍軍隊中,他有個上司叫做倪文俊,一直想要幹掉徐壽輝自己做老大。但是沒想到倪文俊竟然首先被陳友諒給幹掉了,後來陳友諒又將徐壽輝殺死,建立了自己的陳漢政權。從這兩件事情不難看出,陳友諒是個反覆無常的小人。更何況,陳友諒的軍隊經常擾民,掠奪百姓財物,根本就不得人心,自古就是的民心者的天下!

二、後勤保障

當時朱元璋集團的主要控制區是江蘇南部、安徽南部和江西省大部分地區,統治核心是南京。陳友諒集團的主要控制區是湖南和湖北的大部分地區,統治核心在武昌。在人口數量、耕地數量、人口數量、經濟發展等各個方面,陳友諒都是比不上朱元璋的。後勤保障的不充足、不及時直接影響到整個軍隊的士氣與戰鬥力,餓著肚子、凍著身子誰願意為你賣命呀!

三、單兵素質

陳友諒擁兵60多萬,上面我們已經講過,他的後勤供給很難供養這麼龐大的軍隊。比陳友諒富有的朱元璋,也才僅僅擁有20多萬軍隊。據史料記載,陳友諒在東征之前,徵召了大量的隨軍民夫,這些民夫也被統計在軍隊之中,這樣看來可能在陳友諒軍隊中濫竽充數的士兵有許多。反觀朱元璋的20多萬軍隊可都是身經百戰,貨真價實的勇士!

四、武器裝備

從兩大集團所佔地理位置我們來分析,在武器裝備方面,雙方也有不小的差距。朱元璋的統治中心南京是元朝曾苦心經營的整個東南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在朱元璋佔領南京以後,以前軍隊服務的工匠,倉庫中堆積的各種武器,包括火器和著名的回回炮,便都歸朱元璋所有了。而這些條件是陳友諒不具備的,而且以陳友諒的自恃,也根本看不上這些裝備。武器裝備的差距在後來陳友諒的軍隊進攻洪都期間就表現的淋漓盡致了。陳友諒認為的弱城洪都,攻打了3個月硬是拿不下來,這其中最大的一個因素就是陳友諒的軍隊缺乏攻城器械和攻堅裝備!

五、作戰策略

陳友諒這個人生性多疑而且剛愎自用,制定戰略戰術很少與手下將臣商量,喜歡一意孤行。陳在鄱陽湖大戰的時候出動的都是大船,這種船機動性太差,他不僅不借鑑當年曹操的赤壁之敗,反而學習曹操,把所有的船都連起來,本來大船機動性就差,他這一連就更成死船了。結果如出一轍,朱元璋的一把大火便將陳友諒的60萬大軍燒了個乾乾淨淨,可悲這亂世梟雄陳友諒也死在亂軍之中!

綜合以上五個因素來看,陳友諒是必敗無疑!


盛說紛紜


有時候不得不說運氣也是會改變歷史

1、直接原因:當時陳友諒與朱元璋在鄱陽湖大戰,朱元璋處於下風,陳友諒不知處於什麼原因出船艙觀戰,結果被流矢擊中直接斃命,然後就敗了;

2、其他原因:朱元璋集團凝聚力更強,文臣武將眾多,反觀陳友諒集團勾心鬥角,沒有戰略發展規劃,即便不是這個意外,從長期上看也不是朱元璋對手。


日月惟明


性格:陳友諒性格多疑,狂傲,以權謀私,經常殘害下屬。朱元璋不同他在戰爭期間基本上沒有殘害下屬,軍隊嚴明,關心下屬。

運氣:鄱陽湖大戰中陳友諒自稱有60萬軍隊,朱元璋則20萬大軍,陳友諒用曹操的辦法用鐵鏈栓住鉅艦抵禦朱元璋的船隊,此時的陳友諒遠遠佔據傷風,可運氣這個東西自古以來就保佑有準備的人,沒過多久颳起了東南風,朱元璋趁勢用火攻的辦法大獲全勝。

戰略:陳友諒軍中斷糧,只好突破朱元璋包圍,此時的朱元璋軍隊且戰且退,大大的消耗的陳友諒的軍隊,在涇江口大戰中陳友諒腦部中箭身亡。


永恆的蘇魯錠


陳友諒沒有朱元璋屠城殺俘的狠勁。看看朱元璋屠湖廣山東,就知道他為什麼得天下。而陳友諒遠沒有這人狠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