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行業:北京首完成涉區塊鏈存證判決,數字版權等應用加速落地

區塊鏈行業:北京完成首個涉區塊鏈存證判決,數字版權等應用加速落地

機構:國盛證券有限責任公司 研究員:宋嘉吉

事件:4月9日北京互聯網法院首個採用“天平鏈”證據的判決出爐,區塊鏈存證在數字版權保護和電子存證領域應用加速落地。

北京完成首個利用區塊鏈存證的判決,區塊鏈電子存證威力顯現。4月9日北京互聯網法院首個採用“天平鏈”證據的判決出爐,此次案件涉及版權侵權,區塊鏈電子存證作為此次判決的關鍵證據。截至4月11日,北京互聯網法院“天平鏈”在線採集數據近360萬條、對應的證據文件或達千萬量級、在線證據驗證數據657件。北京互聯網法院已有58例涉天平鏈證據的案件,由於“天平鏈”強大的“威力”,相關案件的電子證據爭議很小,已經有40餘件成功調解或撤訴了。電子證據由於易變性、易改無痕等特點,導致涉網案件存證難、取證難、認定難。因此,北京互聯網法院於2018年9月9日就建設了首個由互聯網法院主導建立、產業各方積極參與的電子證據開放生態平臺--天平鏈,以解決電子證據存證難、取證難、認定難的問題。區塊鏈技術正是解決電子存證痛點的利器,其威力已經開始顯現。

聯盟鏈切合行業痛點,行業不斷落地開花。由於聯盟鏈兼具監管友好和切合市場團體內部痛點需求等特點,聯盟鏈在低調務實中落地,與政府、傳統機構可以快速開展合作。包括供數字版權、應鏈金融、數字身份等領域,多方參與的業務流程中,信用和效率成為行業真切的痛點;區塊鏈賬本的加密和不可篡改特點,恰好能夠解決這些痛點問題。過去一段時間,區塊鏈在數字版權、電子存證和供應鏈金融等領域加速落地應用。

監管助力和市場需求共同推動,企業和機構積極“上鍊”。2018年9月7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互聯網審理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中第十一條規定指出:“當事人提交的電子數據,通過電子簽名、可信時間戳、哈希值校驗、區塊鏈等證據收集、固定和防篡改的技術手段或者通過電子取證存證平臺認證,能夠證明其真實性的,互聯網法院應當確認。”這是最高人民法院首次對以區塊鏈技術進行存證的電子數據真實性作出司法解釋,由此區塊鏈存證的法律效力得到進一步確認。區塊鏈的技術特點恰恰切中數字版權、供應鏈金融等行業領域痛點。作為下一代互聯網,數字資產的區塊鏈確權和交易具有廣闊的市場場景,實體經濟的資產上鍊和業務上鍊應用不斷落地推進。

推薦主線:我們推薦關注區塊鏈行業中涉及數字產權,包括版權交易、數字身份(身份信息、生物基因特徵等)和供應鏈金融等標的。包括安妮股份、易見股份、東港股份、海聯金匯、新晨科技、數字認證、金證股份、恆生電子、先進數通、華大基因、國脈科技、數字政通等個股。

催化劑:基於區塊鏈的數字產權得到廣泛認可、鼓勵區塊鏈的政策出臺。

風險提示:監管政策不確定性、區塊鏈基礎設施開發不達預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