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核能搶抓機遇乘勢而上

□通訊員 許紅波

記 者 左豐岐 報道

本報濟南訊 4月25日,我省邀請包括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4位院士在內的20多位核電領域專家學者會聚濟南,科學謀劃全省核電發展,加強頂層設計、抓好規劃編制,加快推進核電建設步伐,為調整優化能源結構提供堅強的核能保障。

眾所周知,山東是全國重要的能源生產和消費大省,全省能源消費總量約佔全國的十分之一,煤炭消費量長期居全國首位。大量的煤炭消費,在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也帶來較為突出的生態環保問題。當前,山東能源領域最大的問題就是能源結構偏煤、偏重,能源消費中煤炭比重偏高、電力裝機中煤電比重偏高的“兩高”問題非常突出。2017年,中央環保第三督察組反饋意見,明確提出將壓減煤炭消費、優化能源結構列為山東亟須整改的突出問題。

當前,如何加快推動能源結構優化調整,已經成為擺在我省新舊動能轉換、大氣汙染防治面前的重大現實課題。從本質上講,山東優化調整能源結構,主要是積極妥善處理好“一減一加”的問題。煤炭消費做“減法”。中央環保督察以來,山東各地都採取了前所未有的強力措施,加大高耗煤、高耗能企業和小鍋爐、小煤電關停淘汰力度,後續壓減空間已經不足,繼續採取一關了之、一停了之的“減法”,勢必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不利影響。綠色能源做“加法”。和全國一樣,受自然資源條件制約,山東富煤、缺油、少氣;和全國不同的是,山東基本沒有水電。近年來,山東大力發展綠色能源,主要著力點放在風電、光伏、生物質等可再生能源上,取得了顯著成效。光伏發電、生物質發電裝機躍居全國首位,風電裝機居全國第五,但隨著國家可再生能源補貼政策的逐步退出,繼續保持高速發展的態勢恐難以為繼。與此同時,山東處於國家天然氣骨幹管網末端,天然氣供應受外部環境影響較大,考慮到氣源保供能力和經濟性因素,大範圍推廣利用天然氣面臨嚴峻挑戰。相比之下,核電作為清潔、經濟、安全的綠色能源,成為山東保障能源供給、優化調整能源結構的必然選擇。

歷史機遇千載難逢。2018年,田灣3號、陽江5號、三門1號、海陽1號、三門2號、台山1號、田灣4號等核電機組相繼投入商運,三代核電技術在我國密集落地。三門核電、海陽核電採用美國AP1000核電技術,台山核電採用的法國EPR技術,均為三代核電技術。2019年初,我國核電正式結束三年零審批,漳州核電一期項目1號、2號機組和惠州太平嶺核電一期項目1號、2號機組獲得核准,核電發展在我國悄然步入“三代時代”。

與此同時,我省核電發展也迎來了黃金機遇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核電發展,為破解煤炭替代難題,加快推進能源結構調整,多次研究部署核電發展工作,明確了全省核電發展的總體思路、工作目標和重點任務,進一步凝聚了全省上下協同推進核電發展的共識。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積累,山東核電建設已步入加快發展、趕超先進的重要時期。去年10月、今年1月,國家三代核電自主化依託項目——海陽核電一期工程兩臺機組相繼投入商運,標誌著山東在運核電機組實現“零突破”,目前已累計發電約100億千瓦時;榮成高溫氣冷堆示範項目建設穩步推進,計劃2020年建成投用。這些有利的條件,為我省加快實現核電發展彎道超車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省正謀劃面向2035年的能源發展戰略,初步提出了煤電、可再生能源與核電、外電入魯“三個三分之一”的電力結構調整目標,把核電作為調整優化能源結構的重中之重。在此目標指引下,深入推進海陽、榮成既有核電廠址的深度開發利用,加強後續廠址資源保護,為後續發展留足空間,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核電發展的工作重點。

我省將著眼搶佔核能綜合利用高地,謀求在更廣闊的領域推廣應用核能核電。目前,正在加快推進海陽核電一期核能供暖示範項目,力爭實現北方地區核能清潔供暖的要求,全力打造海陽核能綜合利用示範城市。同時,積極開展陸上小型堆、海上浮動堆及海水淡化、核能制氫、質子醫療等核能綜合利用項目的前期論證和研究探索。

核能產業是戰略性高科技產業,是培育壯大綠色動能、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目前,我省在核電配套產業發展上也實現了新突破。以陸上核電大型堆、小型堆和海上清潔能源綜合供給平臺示範工程為依託,加快培育集核電材料研發、核電裝備製造、核電站建設與運營維護等於一體的核電產業集群,山東核電裝備製造有限公司、臺海集團等已經成為業內領軍企業。下一步,將以核能產業示範城市、特色產業園區為抓手,推動核能產業深入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