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6172688773
一位上班偷偷寫小說的人,可想而知劉慈欣對待科幻這件事有多麼熱愛
劉慈欣小說改編的《流浪地球》無疑成為了春節檔電影中的王者,看過的小夥伴都會感嘆一句,這是中國科幻電影的里程碑,該片在美國也收穫了高分評價,他們也被地球出逃太陽系的恢弘畫面給震驚了。
《流浪地球》的精彩之處,除了精緻宏大的特效畫面,更關鍵的就是該片恢弘的概念,以整個地球為飛船,以太陽和木星為最大反派,才是該片的核心,這一切就要歸功於該片的原作者劉慈欣啦。
而這麼宏大的小說,竟然誕生於劉慈欣上班溜號,關注劉慈欣的小夥伴都知道,他曾經是高級工程師,就職於電力系統,他曾在節目上透露,自己創作小說的時間,多半是在單位上班的時候,一邊寫一邊還有佔便宜的感覺。
此外,劉慈欣還說出了自己偷偷寫小說的技巧,他表示整個辦公單位的工作人員,其實互相都不知道彼此在幹什麼,所以他就找了一臺質量比較差的液晶屏,稍微換個角度,就完全沒人知道自己在幹什麼啦。
對於劉慈欣這種上班溜號的行為,昨天(11日)國資委官方號做出回應,坦言早前單位上確實存在人浮於事的現象,所以才要進行深化改革,改革完了就能讓企業專心發展,你老劉就專心寫小說。現在單位成了國家名片,你大劉也成了科幻領軍人物,大家還是彼此不要耽誤了。
言外之意,這種上班溜號的行為國資委已經堅決改革掉了。
對此網友們也比較贊同,認為現在的電力服務已經是一流水準啦,但也有人調侃著說“十分惋惜,電力部門再也出不了第二個劉慈欣啦。”
對此小夥伴們怎麼看呢?你有上班溜號過嗎?
八卦蘑菇
中國會出新的科幻高手,但未必是另外一個劉慈欣,甚至會超過他,也一點都不意外。
試問,這個世界上有哪個行業出了個頂尖的人才以後,就徹底停滯不前了的?哪怕是一再追求人體極限的競技運動,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強,劉易斯以後還有博爾特呢。
更何況小說這種本身就沒有標準衡量尺度的類型。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下一個科幻作家超過劉慈欣的水平,可能就是明天的事兒。
我們可以來分析一下,為什麼我說再出一個劉慈欣很容易。
第一,我們要的是一個科幻作家,不是物理學家。
很多人說現在很少有科幻作家能夠達到劉慈欣的物理水平,知識的深厚等等,其實沒有那麼誇張。
因為我們並不是要培養一個專業的物理學家,寫小說,只需要作者胸中有一個完整的物理學框架就足夠了,剩餘的知識,完全可以百度補充。
過去的作家寫作,也並不是全部學完所有需要的知識以後才提筆的,真有物理學家的水平,誰還當作家?
如果真的要這麼追究下去,那麼科幻作家甚至還要懂得天文學,化學,生物學,社會學,計算機科學……那就不要玩了,除非世界再出現一個達芬奇。
即便劉慈欣本人,也並不是全知全能的,這一點毋庸置疑,否則他不會還在寫小說,而是早就進了中科院了。
那麼問題的第二點來了,我們有那麼多的中科院院士,怎麼不出科幻作家呢?
所以問題的關鍵還在於,我們要的是一個好的作家,一個小說家,他的首要任務是能寫好一部小說,其次才是懂得一定的基礎科學知識。
一個最好的科幻作家,不是最好的作家,也不會是擁有最好的物理學基礎修養的人,而是一個能把小說劇情和科技理念最好地結合起來的人!
中國會寫小說的寫手有多少?不完全統計,五百萬只多不少吧?只要科幻的風潮刮起來,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出一個劉慈欣還不容易?
第三點我要說的是,劉慈欣自身也並沒有高到哪裡去,他之前不過是一個短篇科幻小說家,三體也是惟一一次長篇嘗試,其中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比如劇情邏輯混亂,人物特點不夠鮮明,節奏拖沓閱讀感覺生澀等等。
他出眾的地方,在於他的科幻理念,而不是小說功底!
科幻理念這種東西,卻恰恰是最好培養的。
需要明白的一點就是,我們期待的那個正在路上,朝我們而來的未來的科幻作家,他並不是要從零開始學的。
下一個劉慈欣,並不是從山腳下開始攀登的,他是站在劉慈欣的肩膀上看科幻的,他的起點就是三體,超越三體,還能有多難呢?
即便是一個從來沒有寫過科幻的作家,從現在開始,讀遍所有的科幻小說也就一年時間,瞭解所有需要的物理學框架知識,大概也就一年時間,未來超越三體,超越劉慈欣,真的不會是很難的事兒,只要有心,沒有實現不了的夢想。
最後發表一下個人觀點:中國科幻要崛起,要繁榮,不能沒有劉慈欣,他是旗幟,是標杆,這個我並不反對,但僅僅有一個劉慈欣,僅僅躺在一本三體上不站起來,中國科幻還是無法進步的。
中國科幻的甦醒,恰恰需要很多個劉慈欣,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作家張一筆
這個問題有點委屈中國科幻。其實上世紀有很多科幻愛好者、創作者,只是都被輕視科幻的主流導向和所謂的“科幻是孩子玩意兒”的缺乏舞臺的環境給限制了。例如我1982開始讀科幻,1986觀測哈雷彗星開始愛好天文,1987寫科幻,1991製作天文望遠鏡並開始關於四維時空和蟲洞等科學幻想,1992獲得一個小獎……可是因為反感《科幻世界》的“校園文學論”,厭惡那些發表的“某國某某博士”、“某太空艦隊指揮官”之類的低劣作品。更反感身邊人的“還看科幻小說,沒長大吧?“之類的奇談怪論,放棄了對國產科幻的愛好,轉而在儒勒凡爾納、阿瑟克拉克、艾薩克阿西莫夫、赫喬威爾斯、衛斯理(當時還沒97)、松本零士……的世界裡如醉如痴。後來看到《三體》,突然就震驚、狂喜、欽佩、欣慰,重新找回了對國產科幻的信心。可是當讀了大劉的作品再審視自己的時候,發現自己雖然和大劉有幾乎完全一樣的愛好、性格、情懷、經歷、遭遇,卻有一個本質區別:大劉忠實於自己的愛好,一直在科幻寫作方面堅持不懈,不懼怕周圍人的不理解,也有包容《科幻世界》的心胸。正是他成功的這些要素,我不具備,因為我在生活的瑣事裡已經失去了那份情懷,除了閱讀,已經沒有創作的想象力和激情了。所以用自己解剖來看,中國不是沒有其他劉慈欣,是缺乏對環境的絕緣、缺乏堅持的勇氣、缺乏堅持科幻情懷的毅力……《三體》重振了中國科幻,可以想見受此鼓舞未來還會有很多個劉慈欣,但希望不要有不是為了科幻情懷只是羨慕大劉得到的名利的盲目跟風者,像偽戶外、偽騎行、偽攝影等各種模仿他人卻不懂精髓的人那樣,湧現出一大批連科幻和魔幻都分不清,連《星球大戰》和《星際穿越》的區別都不懂的偽科幻作家,擾亂科幻這片淨土……希望大劉繼續加油,希望無數個像我一樣“失敗的大劉“繼續保持情懷,希望中國科幻繼續保持純真
傲翔鷹
言簡意賅的說吧,我認為主要有幾個原因:
第一,是中國科幻發展的軌跡。
吾國傳統文化歷來打壓科學,傾向神鬼,喜歡用神秘性去解決問題(當然現在好多了,可人的思想當真跟著變化嗎),近代的神鬼小說遠優於科幻的發展就是明證。《聊齋》《西遊》,哪一部不是響噹噹的名號傳播廣泛,科幻呢?《月球殖民地》有幾個人聽過?《新法螺先生譚》呢?隨著新中國成立,一批科普編輯開始嘗試科幻創作,但在一些專家領導指揮下,把科幻和科普混淆起來,甚至認為是青少年讀物,導致流行的科幻小說都歸類於童書中,《小靈通漫遊未來》《飛向人馬座》更像是科普教育。國內缺乏這樣的培養機制和土壤。所以,為什麼劉慈欣出名前要做火電廠的工程師,郝景芳是學經濟出生,不是沒有原因。
第二,是科幻的屬性。
科幻本身需要科學的素養,還要幻想的素養,更要文學的素養。這一點非常不易。劉慈欣的小說想象力的確很不錯,經過多年磨練立意也非常宏大高遠,這一點無人質疑,然而其文筆很一般卻是不爭事實。雖不至於如某些大V所言“想象力一流,地攤文筆”,卻掩蓋不了“人物刻畫不立體、文學造詣不高”的客觀存在,然而很多“三體迷”用“你行你上啊”這樣的邏輯來打壓異議人士,導致這類現象沒有受到重視。所以,國內的科幻創作者大多忽視文學修養,重點都放在技術與內容的聯繫之中,想象力又很難超越劉慈欣。另外,科幻從業者的整體科學素養還有待提高,這當中不乏有優秀者,但更多的是傳統文學思維,不願意或者跟不上科學發展的變化。我甚至遇到科幻編輯問我“微信朋友圈是什麼”這樣的笑話。
第三,是創作的環境。
國內的創作環境對科幻並不友好,嚴格的篩查機制和從業人員閹割般的審核,導致碎片化信息缺乏有效甄別。創新內容,創意想象力其實具有較大風險,很容易被一刀切。導致見到熱點幾乎都是一窩蜂上、一窩蜂下。劉慈欣寫《三體》,10年出頭了吧?之前很長一段時間,一直不溫不火,後來結集出版小說,開售也就還好吧,隨著炒作升溫,一夜之間,書籍銷量蹭蹭蹭,冒出無數自稱是科幻死忠粉的傢伙!MMP,1年就讀懂科幻內涵啦!那是消費熱點的需要吧?有腦麼?永遠都是辣雞的搬運工。
第四,是科幻發展的趨勢。
因為科幻產業正在從文學創作向電影和遊戲轉型,客觀上,一是內容需求變大,導致快速生產要求,創作者很難靜下心來;二是內容之間的聯繫加深,有一種說法,科幻文學與傳統文學的界限正在消解,以前那種互相指責的局面好像少了許多。所以,可以用在一個跑道內比較的選手增加了。不要說阿西莫夫、阿瑟克拉克、海因萊因、威廉吉布森這些科幻大神,就是村上春樹、馮內古特、卡爾維諾都加入科幻比較行業了。大家再來看看文筆吧,差距到底有多大!國內的科幻作家們,還得再接再厲啊。
用戶6172688773
發現題主的問題和補充說明,有點矛盾。
很難出現劉慈欣和三體熱之間存在什麼必然的聯繫嘛?我就回答一下你的這兩個問題。
關於中國是否會出現大劉一樣比較有影響力的科幻作家,我想還有出現的,因為對於未來的說法絕對不會只有一種。
隨著中國人自信心的提高和經濟社會水平的發展,很多人都會在有基本的生活保障的前提下會有更多的人從事文藝和文學的創作。
尤其是隨著一線城市生存環境的壓力日漸變大,相信很多優秀的大學生會回到小城市去,找一份相對安逸的工作,然後就像大劉一樣,十年磨一劍,創作出又一部力作也未可知。
說到科幻熱的問題,我認為科幻熱還會繼續,你可以從現在科技類的自媒體粉絲量猛增的情況可以看出來。
一 國人有前所未有的科技熱情。
自從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提法之後,中國在改革開放40年來的時間內科技實力大幅增強,國人通過科技,看到了富民強國的實際好處,科技熱情前所未有。
二 國人的科學素養在不斷提高
從小學開始就開設科學課堂,一直到大學,科技素養都在大幅度的提升,如此龐大的科幻文學接受群體一直在產生。
通過以上兩個因素我們可以分析出,中國科幻文學創作的熱度才剛剛開始。
為什麼大家這麼喜歡大劉,喜歡三體哪?說白了,就是大劉填補了我們國人在科學哲學領域的空白,雖然他是以科幻形式出現的,但是誰都不能否認,降維打擊對商戰思維的重要性。
黑暗森林理論,放在世界文明歷史的角度也是獨一無二的,非常符合異質文明之間的較量原理。
應該相信,三體熱依然會持續下去。
鴻生大叔
你的問題比較奇怪,其實優秀的國內科幻作品作者一直有。有的還不出名,比如網絡小說作者。所以以後一定還有大劉這樣優秀的作家不管有沒有熱潮。
但以後有沒有這樣的熱潮確實不好說。我相信還會有的。
另外,何夕不行,別把他名字列在大神們中間,朝聞道(原來是大劉寫的)一生黑。他完全不瞭解搞科研的人。還非要寫。小時候就學過,釣勝於魚。
雖然誤會了何夕寫朝聞道這件事,但何夕我既然黑了就再列兩個我印象中的垃圾文吧。六道眾生,傷心者,希望沒記錯這兩篇的作者。第一篇裡想玩平行宇宙,但隨機穿越能剛好以整個人為單位的穿越太扯。第二個裡面把搞研究的勾畫成。。。怎麼說呢,雖然相比之下待遇不算好,但還不至於如此。
朝聞道居然是大劉寫的。。。不是他的風格啊。。。
安茲烏拉恭
\n
{!-- PGC_VIDEO:{"thumb_fingerprint": 15739646171191485465, "vid": "567413da6c624e77b2a48c82249f01cb\
有養
放心中國科幻會越來越壯大的。
現在社會的主導力量是70後80後90後,這三個時代是科幻事業的萌芽階段,好的作品自然不多,即便是90後因為多是60後70後的後代,受父母的教育里科學的成分自然不會太多,但是到了10後20後主導這個社會的時候,孩子們從小都受到了非常現代的科學教育,對於一些非科學或是偽科學的話題一定非常排斥。
科學普及了,邏輯合理的幻想自然而然也就遍地開花,科幻最好的時代也將就此來臨。
我相信到了2040年前後,科幻將極大的取代現在其它的幻想形式(如玄幻奇幻魔幻),成為人們創作精彩故事的最佳途徑。
21世紀將是科學再次改變世界的時代,舊的科幻變成現實,新的科幻指明方向,趕快培養你的孩子對科學的興趣吧,不然讓他們迷失未來。
葛利斯581c
現在難點就在於:
一大半科幻作者連微積分、相對論最淺顯的部分都沒搞懂,寫出來的科幻太軟,就是一個帶著科幻殼子的愛情小說或者倫理小說。
一小半科幻作者理論紮實,但文筆不好,點子太少,寫出來不是太清貴就是太兒童,很難使人產生閱讀慾望。
而剩下的極少部分人,就是大劉這樣的,有理論基礎,點子又新奇,大劉的脫穎而出是偶然和必然結合的產物。
但我相信將來像大劉這樣的作者會越來越多,因為90後00後這些孩子們真的很聰明,理論基礎很紮實,而且現在留給作者的平臺越來越多,不是隻有科幻世界雜誌一條路可走。將來中國必將迎來科幻小說的大爆發。
(羅輯的莊園鎮樓)
阿光帶你看秘密
我來提一個新角度吧:其實這跟科幻本身的屬性相關。
一部科幻的傑作既要看功底也要看時運,大劉兩者恰好都趕上了。一個點子,比如黑暗森林理論,如果以前有人寫了那按照大劉的性格他就不會再去碰這個點子了(以前他接受採訪時這麼說過)。
科幻難在時運上,你想想《三體》一出以後還有誰會寫黑暗森林理論吧,即使真的未來有人比大劉更有才華,但對不起生不逢時,科幻的點子被用過了。
看似科幻最自由,但即使是劉慈欣也很多年沒有新作了,原因是之前有創作新作但在新聞裡看到有科學家已經提出了這個概念了,於是大劉棄稿了...
珍惜科幻作家,珍惜科幻這種體裁。別說中國,世界都難再出一個劉慈欣。不是劉慈欣本人就比別的所有科幻作家更優秀,而是《三體》系列這種按照科幻點子數目其實可以拆分成十本優秀小說的作品佔了很多點子坑了。劉慈欣近乎奢侈把一切能想到的事件可能性都傾注在這部鉅作中,連後路都不考慮了,結果就是這本堪稱點子黑洞的書把中國科幻拉到了世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