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流浪地球》,《三體》,《北京摺疊》等科幻類書籍是什麼樣的感悟?

民俗村冬至水餃夏至面


嚴格來說我不是科幻迷,雖然讀過《三體》之後驚為天人,但對於國內科幻文學翹楚的大劉的其他作品,我也還不是讀過很多。

但恰好《三體》、《流浪地球》我都讀過,郝景芳獲得雨果獎後我也第一時間找了《北京摺疊》來看,所以這個問題還是可以答一下的。

《三體》就不用多說了,這部連奧巴馬都成為粉絲的皇皇鉅著,正如很多人所說,讀過之後會顛覆人的三觀。我就是讀過之後有了類似奧巴馬的那種感覺:和宇宙的宏大比起來,日常生活中那些營營役役的小事根本不值一提。

也是從《三體》,我知道了科幻小說可以這麼寫。除了令人望塵莫及的硬科幻和想象力之集大成之外,原來科幻可以跟人性緊密結合。我一向認為,偉大的文學作品是一定要寫人性的。《三體》就做得很好,在這一點上,完全突破了傳統科幻小說的桎梏。大劉很聰明地設定了一個生活在無法解決的三體問題世界的外星文明,在這個前提下推出來的一系列故事都顯得順理成章,非常合乎邏輯。

可以說,理性、邏輯性強,就是大劉作品的的一大特點。你可以不同意他的作品設定的前提,但只要這個前提成立,在此框架下展開的故事就很有說服力。

《流浪地球》是另一個例子。在這部小說裡,比鄰星不再是存在三體問題的煉獄世界,相反是即將被氦閃的太陽吞噬的地球將要前往的新家園。這個設定很好地說明了大劉想象力的廣闊,他並非像某些人狹隘理解的那樣,只會沉溺於一種假設。事實上他可以設定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前提,然後在這些前提下展開故事,邏輯層面都是無懈可擊的。

將科幻與人文相結合,也是大劉作品的一大特點。還是以《流浪地球》為例說一說。

這裡需要特別說明,小說《流浪地球》和電影《流浪地球》可以說是內容完全不一樣的兩部作品,電影中的木星危機在小說裡並未提到,而小說裡的諸多關鍵情節在電影中也基本不涉及。說到人文的部分,我舉的都是小說裡的例子。

《流浪地球》一開始是以一個小學生的視角展開的。因為有了記憶遺傳技術,那時的小學生水平簡直相當於現在的博士。小學課程裡就有哲學課;小學生做的科學手工作業是一個密閉生態球,裡面的生物按照計算機中嚴格的數學模型進行了基因設計,正好達到新陳代謝平衡;每個人都對太陽的軌道動力學瞭如指掌,因此小學生裡就逃亡的方式已經分成了地球派和飛船派……

如果說這幅未來世界的圖景還算振奮人心,下面一段就讓我在閱讀時有些瞠目結舌了:

主人公還是小學生的時候,他那當宇航員的父親和他的小學老師好上了。父親直接告訴母親,他要離開家庭,去和“小三”一起生活,而母親平靜地答應了。

……爸爸突然想起了一件事,“呵,忘了告訴你們,我愛上了黎星,我要離開你們和她在一起。”
“她是誰?”媽媽平靜地問。
“我的小學老師。”我替爸爸回答。……
“那你去吧。”媽媽說。

這還不算,爸爸很理智地認為自己這段激情只能維持一段時間,所以過陣子還得迴歸家庭,而母親照樣無所謂地答應了。在她眼裡,爸爸這次外遇還比不上窗外美麗的焰火值得讓她關注。

“過一陣我肯定會厭倦,那時我就回來,你看呢?”
“你要願意當然行。”媽媽的聲音像冰凍的海面一樣平穩,但很快激動起來,“啊,這一顆真漂亮,裡面一定有全息散射體!”她指著剛在空中開放的一朵焰火,真誠地讚美著。

後續是,過了兩個月爸爸真的回來了,媽媽照樣無所謂。她甚至已經忘了這件事,還慨嘆自己年紀不大,記憶力就衰退得這麼厲害。

過了兩個月,爸爸真從小星老師那兒回來了,媽媽沒有高興,也沒有不高興。
爸爸對我說:“黎星對你印象很好,她說你是一個有創造力的學生。”
媽媽一臉茫然:“她是誰?”
“小星老師嘛,我的小學老師,爸爸這兩個月就是同她在一起的!”
“哦,想起來了!”媽媽搖頭笑了,“我還不到四十,記憶力就成了這個樣子。”

接著她就把注意力放在家裡的全息裝飾上了,說這些裝飾她看膩了卻不會換,爸爸回來正好,可以幫忙換掉裝飾。再然後,爸爸外遇這事就徹底被他們一家忘掉了。

她抬頭看看天花板上的全息星空,又看看四壁的全息森林,“你回來挺好,把這些圖像換換吧,我和孩子都看膩了,但我們都不會調整這玩藝兒。”
當地球再次向太陽跌去的時候,我們全家都把這事忘了。

對於這種違揹我們現有道德和情感認知的情節,書中也有合理解釋:

在這個時代,人們在看四個世紀以前的電影和小說時都莫名其妙,他們不明白,前太陽時代的人怎麼會在不關生死的事情上傾注那麼多的感情。當看到男女主人公為愛情而痛苦或哭泣時,他們的驚奇是難以言表的。在這個時代,死亡的威脅和逃生的慾望壓倒了一切,除了當前太陽的狀態和地球的位置,沒有什麼能真正引起他們的注意並打動他們了。這種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關注,漸漸從本質上改變了人類的心理狀態和精神生活,對於愛情這類東西,他們只是用餘光瞥一下而已,就像賭徒在盯著輪盤的間隙抓住幾秒鐘喝口水一樣。

爭分奪秒、生死攸關的情境下,任何分散注意力的情緒都是奢侈多餘的。不得不說,在這種殘酷的前提設定下,這個邏輯是說得通的。

所以,後文寫到岩漿滲入地下城,主人公的母親遇難,就顯得很正常了。在那個因為生存壓力而導致絕對理性的年代,是不可能存在“一個只能救走一個人的男人,是去救他的父親呢,還是去救他的兒子”這種“古代的倫理學問題”的,一切照規矩辦事就是。規矩就是災難來臨時,大家按照年齡排隊等待逃亡。先是機器人保育員抱著的嬰兒,接著是幼兒園小朋友,再然後是小學生……主人公所在的地下城主要是學校集中地,家庭很少,所以主人公的母親已經算是年齡最大的一批人,排在隊伍最後一段,前面還有兩萬多名大學生……很自然地,時間限制,還沒等到母親逃出來,岩漿已經吞沒整個城市,包括母親在內的一萬八千人遇難。

所有這些和現在的社會形態截然不同的未來社會的描寫,很人文,也都建立在相關的科幻假設之上。大劉的想象很多都是很冷峻的,其實這也可以給人啟發,思考在極端的狀態下,人性會變成什麼樣子。

最後說說《北京摺疊》,這是繼《三體》之後第二部獲得雨果獎的我國科幻文學作品。但是讀過之後,我個人覺得這部小說之所以能獲獎,可能還是跟《三體》獲獎的輻射影響有關,另外小說中充滿政治隱喻意味的故事可能也比較符合評獎者的口味。但是單就作品本身而言,我覺得不算太出色,至少離我想象的雨果獎水平還有差距。

故事說的是未來由於生存空間的不足,北京被人為劃分為三個空間,分別在固定的時間內釋放出來活動,其餘時間則是被“摺疊”到地下,在當中生活的人們也相應進入睡眠狀態。但是三個空間所分配到的活動時間是不一致的,有著明顯的“階級差異”:

摺疊城市分三層空間。大地的一面是第一空間,五百萬人口,生存時間是從清晨六點到第二天清晨六點。空間休眠,大地翻轉。翻轉後的另一面是第二空間和第三空間。第二空間生活著兩千五百萬人口,從次日清晨六點到夜晚十點,第三空間生活著五千萬人,從十點到清晨六點,然後回到第一空間。時間經過了精心規劃和最優分配,小心翼翼隔離,五百萬人享用二十四小時,七千五百萬人享用另外二十四小時。

大地的兩側重量並不均衡,為了平衡這種不均,第一空間的土地更厚,土壤裡埋藏配重物質。人口和建築的失衡用土地來換。第一空間居民也因而認為自身的底蘊更厚。

這是一篇中篇小說,寫的是未來社會里,生活在第三空間的主人公如何為了養女的教育問題,冒著危險在三個空間中穿梭。在此過程中,他也目睹了不同空間裡不同的人的故事。

很顯然,這是一篇現實意義很強的小說。除去摺疊空間這個稍顯新穎的“科幻”設定,故事主幹可以說跟現在社會里不同階層的人為了生存而各自拼搏的辛酸故事無異。所以我覺得這是一篇其實很不“科幻”的小說。因為書中唯一的“科幻”設定在我看來就充滿硬傷:一是沒有具體的技術途徑的說明,顯得更像魔幻而不是科幻;二是感覺去除這個設定並不影響故事主題;三是我覺得從邏輯上無法理解未來人為“摺疊”空間的必要性,要知道可以解決生存空間不足的方法有很多,幹什麼非要設計這麼一個哪怕是上層階級也要每隔24小時就被強制休息24小時的非常不自由反人性的方案?更不用說這方案還充滿危險,每次摺疊空間,大地翻轉的時候,就難免有一些在遊走在夾縫裡的“偷渡者”受傷,比如主人公就差點被夾斷腿。

總之,未來社會科技發達到這種程度,怎麼會還讓人過得更加不舒心呢?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正是“摺疊空間”這個看似荒誕的極端設定,將不同階層人群的命運固結問題反映得淋漓盡致。所以,這樣一部獲獎的科幻小說,也是融入了相當大的人文成分。

這就是我讀這幾部書的感悟:好的文學作品,是一定要寫人性,有人文思考的。即使是科幻小說,也不例外。

參見相關問答:

《小說為什麼如此流行,甚至吸引了許多非科幻迷?》

《為什麼中的“黑暗森林法則”在劉慈欣其他作品中沒有提到?》

以上是頭條號“海闊天空詩酒花”的回答。歡迎在今日頭條APP關注“海闊天空詩酒花”,圖文、問答、視頻,海闊天空隨便聊。


海闊天空詩酒花


除了北京摺疊,其他兩個都看了。

我的感悟是,地球終將毀滅,人類倖存很難。

流浪地球是中國第一部科幻電影,它的重要性是劃時代的而且必然被載入中國影視史冊。

但是就其思路,技巧,等等都無法媲美歐美科幻鉅著。離成熟還有一段距離,我們保持理性對待,不必吹毛求疵。

關於三體。很早就看了,一口氣讀完,這有過了很久,具體情節忘記的差不多了,但是有一點沒有忘記。

就是地球終將毀滅,人類卻有一線生機。

中間什麼黑暗森林法則,維度武器,等等,夾雜著人類的自私和奉獻,犧牲和愚昧。

我在想一個高級文明,一個高維度文明對待一個低級文明,就好像我們全副武裝飛機坦克的人類,針對原始人,你覺得如果去滅了他們還有多少懸念??倖存幾率多高?。

三體是人類寫的,所以抱著僥倖給了一絲希望,如果不這麼寫,估計作者都不會原諒自己。如果他是高等文明外星人或者第三方人士譜寫,估計希望全無。

一系列的假設,幸運,等等才贏得了生機,這才是這本書的靈魂,人類生存。

我不知道外星文明是否插手地球,人類要想有一線機會,技術必須突破,那就是光速的突破。無論是生存還是流浪,這是根本問題。




恍然一夢19


說說《三體》吧。

我是一名高三學生,微微比較偏科。我在初二與高二的暑假細細讀過《三體》,沒沒看完後,感慨《三體》格局之大前所未有,超過了那些科幻書籍與科幻片。在以往的科幻書籍與電影中,如《星際穿越》,再如《變形金剛》,都是圍繞人類而演。即使《星球大戰》也逃不過以人類為原型創造一個新奇的世界。而對於《三體》而言,並非如此,《三體》超越了之前。

核心內容

大劉以“地球文明”與“三體文明”逐漸延伸到整個宇宙。像許多細節不斷暗示他的宇宙觀,甚至在小說中多次談起“宇宙社會學”等異類易解的名詞來為他的宇宙觀的提出慢慢鋪墊。最後,人類突然發現自己渺小如滄海一粟,而同樣的是無數與地球文明相似的其它低級文明。

文章結構

如果單從文章結構來講,我特別喜歡《地球往事》。它巧妙地利用“汪淼”的視角慢慢交代“葉文潔”對人類的厭惡及內心情感的變化、“三體文明”的發現、“地球三體組織(ETO)”的起源等等。設計地十分巧妙。相對而言《死神永生》便顯地結構凌亂,似乎寫的時候比較匆忙,草草開始與結束。

對個人影響而言

《三體》總體是一部非常好的小說,它裡面的許多概念、許多細節以及思想都對我的學業與生活造成許多重要影響。生活中,我都會將《三體》中一些細節潛移默化於一些事情中,對小說對生活都是一種更好的理解與體會。

而他宇宙觀宏大之深在我解題思路方面有非常好的推進,使得我無意間站在一個新的高度與思維上思考問題。同時面對生活時也是一般如此。

《三體》讓我感覺到了什麼叫做“開闊眼界”。

同大劉以往小說一般,《三體》對人類文明無情的解刨是使得《三體》並不適合於任何人去欣賞觀看。

而閱讀過程中,我感覺到的是大劉的冷靜、殘酷的冷靜。人類剛剛對三體文明建立的威懾讓讀者感到一絲放鬆、一絲苟延殘喘,突然威懾被打破,三體與人類平衡被打破,讓人血壓高升,最大的感受就是一個“變態狂”在玩弄你、解刨你,而“玩弄”的背後是冷靜、冷冰冰的數學模型……

其實黑暗森林法則在文明與文明之間、人與人之間,甚至在一個人不敢面對自己的時候都是適用的。


CN17111


我是問卡斯hi,有靠譜答案。

作為幾十年的科幻小說愛好者,這三部作品是截然不同的感受。

因為都是在第一時間閱讀,所以結論不受其他影響。

《流浪地球》

是典型的科幻作品,典型的大劉風格。雖然原文篇幅不長,情節也不是多曲折。但是立意和引發思考的東西極其深刻。

因為電影改編而火爆,但是單純從科幻作品來講,個人感覺只能算大劉的中等之作

《三體》

大劉多年積累後的巔峰大作。可以說沒有之前的作品積累,就不會有這部《三體》。

這不是部嘔心瀝血就能一步登天的作品,作為大劉這麼多年的老讀者老粉絲,能從作品中看到這麼多年一點一點積累的結果。

所謂功夫在詩外,這部作品採用了科幻小說最高的立意,就是生存。生存的意義,生存的選擇,生存的態度。

為什麼莎翁寫了那麼多喜怒悲哀愛恨情仇,最有名的還是那句“to be or no to be”。就是這個道理。

《北京摺疊》

第74屆雨果獎最佳中短篇小說獎,這是唯一值得稱讚的東西。

其實就是一部披著科幻外衣的作品,和科幻沒太大關係,和北京也沒太大關係。

引用大劉的評價:

“她寫得很好,我知道,她的中短篇小說《北京摺疊》寫得很好,跟她其他的科幻作品都不一樣。”

好,因為不一樣。也就是說有特點,其他的,嗯......

其他科幻作品和中國科幻現狀

中國還有很多好的科幻作家,好的科幻作品。

從一開始的對外國作品的照貓畫虎,到一味的未來世界高科技幻想,到後來立意深刻。

雖然總體量級還不足,影響還不夠大,但我認為在科幻小說創作中,中國人已經做出了條新路,這是在一切想象力、高科技玩到盡頭後,西方的思維限制造成了科幻的無法突破,而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給了中國作家新的道路。


文開石


感悟


未來不可思議

  • 對於宇宙、世界的美好與無知
  • 未來無限可能

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在服務於人時是代替人類進行理智的選擇還是遵循人類的選擇

  • 貧富差距是不是越來越難以逾越的鴻溝

改變了規則但是沒有改變人性

  • 恢宏的畫面感下是人性的悲涼和滿懷的希望之火
  • 人性是永恆的主題


萬維千度


《流浪地球》《三體》等書是劉慈欣的作品,他的書帶著科幻的思維,但有柔情的感情文字。

科幻分為硬科幻和軟科幻。

劉慈欣的文章和書籍大多數屬於軟科幻,並且他的書是商業氛圍比較好的作品。

硬科幻是很難讀的書,這類書讀起來需要很強大的理論科學思想作為根基。如果您是一位科幻愛好者,您可以嘗試讀硬科幻作品。軟科幻適合那些習慣了現實小說的讀者。


筆下光影


說說《三體》和《流浪地球》吧,大劉的小說給人一種恢宏中透著一絲的細微,不斷思考,也讓讀者去思考關於人生,宇宙,生與死的概念,讀完這兩部小說,使我們在學習生活中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角度會發生一些變化,我們不會只站在一個點,而是會站在一個面,甚至是一個三維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如何更好的解決問題,不必過分的去看待小說裡的那些搞不懂的物理學知識,沒有必要,真的,小說的主線掌握住就可以了,畢竟只是一部小說。另外,誰又敢說,若干年以後,那些天馬行空的想象在未來一個孩童也可以實現呢?


睡著的水150439143


三體和流浪地球我看過,三觀正

北京摺疊沒看過,但看過郝景芳在科幻上另一篇。

感覺文筆很爛,用詞往往不準確,三觀不正,極力醜化中國人。所以我不會看她的


手機用戶96123456789


為什麼我愛看科幻小說呢?

當你將自己放在行星甚至宇宙的生命尺度中,我們的一生我們所經歷的這些破事真的不值一提

這種感覺就像你在山頂或者高樓頂看著芸芸眾生忙忙碌碌,你會進入一種無我的境界,而科幻小說可以讓你在時間上站到足夠的高度

你會突然感覺自己的生命以及目前所存在的困難都很可笑,你會在足夠的高度去審視目前自己所經歷的一切,並在冷靜的思維下尋求出路


阿啵呲嘚鄂福格


對社會和人性更深的認知,也能開闊自身的思維。不過平時不看科幻小說的人,突然去看可能會讀不懂,或者覺得一般般,他們體會不到科幻小說的樂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