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鐘,識別銀行理財風險!

前兩天看到有網友討論,說不知道怎樣判斷銀行理財的風險,感覺自己買銀行理財被坑了。

詳細瞭解了下,原來這名網友購買了xx銀行的一款結構性理財,預期收益率10%+,到手實際收益率5%不到。

“我也不知道什麼是結構性理財,還有非結構性理財嗎?銀行理財的風險到底怎樣判斷?”

可能部分朋友有類似困惑,有興趣的朋友看看下面的內容。

其實這事兒挺簡單,學會了,一秒鐘就能看出來。

一秒鐘,識別銀行理財風險!

1

首先根據資金投向不同,銀行理財可以分為結構性理財和非結構性理財。

結構性理財,資金投向為黃金、股票、外匯、基金、商品、信貸、指數等等;非結構性理財,資金投向銀行間市場、交易所市場債券,資金拆借、信託計劃、票據等。

從資金投向可以判斷,結構性理財收益波動較大,從0到10%+都有可能,更高的也有;非結構性理財收益相對較低,但也更穩健。

哪裡可以看到銀行理財的資金投向?答案是合同。銀行理財合同裡有“股票”、“基金”、“指數”等字樣,建議睜大眼睛,或許是一款結構性理財。

一秒鐘,識別銀行理財風險!

2

根據銀行理財合同對產品標註的風險等級也能判斷銀行理財風險。

商業銀行的合同和說明書裡,都會用比較簡單的符號來劃分產品風險。

R1至R5,阿拉伯數字1至5,字母A至E等等,由於缺乏統一的標準,各個銀行用的符號不盡相同,但大體而言,理財產品基本分為五個風險等級,從低到高分別是:

謹慎型產品(R1)、穩健型產品(R2)、平衡型產品(R3)、進取型產品(R4)、激進型產品(R5)

追求穩健的用戶,建議更多關注R1、R2級別的產品。

3

根據合同還能輕易判斷一款理財產品是否為銀行自營。

很多人去銀行買理財,理所當然地以為自己購買的產品,肯定是銀行自營,風險不會太大,甚至是絕對保險。

其實這是最大的謬誤。

銀行也是公司,除了售賣自營產品,還幫別人賣產品,基金、保險、信託、黃金白銀等等。

這些產品與銀行自營理財天壤之別,有的風險相當高,曾經就有人吃過貨不對版的暗虧。

怎樣搞清是自營,還是代銷,其實也簡單。最便捷的方法就是看合同,看合同上的公章是不是銀行的。

是的話,就是自營,如果不是,就是代銷。

一秒鐘,識別銀行理財風險!

4

最後補充一點,不是識別銀行理財風險,而是預防一種極其惡劣情況的發生——飛單。

所謂“飛單”,說白了,就是銀行員工為了賺錢,偷偷賣不是銀行生產的,甚至是未經銀行許可的產品。

出了問題,銀行一口咬定,個人行為,概不負責,影響極其惡劣。

為了避免這種事兒,銀監會很早就出了規定,所有銀行在推銷理財產品時,都要同步錄音錄像,當做日後證據。

我們到銀行購買產品時,不要忽視雙錄就好。

一秒鐘,識別銀行理財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