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盤兒紅燒肉告訴你,本科、碩士和博士區別太大了!

畫個圈圈告訴你本科、碩士、博士的區別!

這兩天演員、北影博士翟天臨被“學術打假”,除了衝在第一線捍衛學術公平的諸多碩士生、博士生外,還有許多吃瓜群眾想搞清楚本科、碩士、博士的論文到底有何區別。此外,還有一大批正在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的同學回憶起了自己的“辛酸”往事,一大批正在思考要不要讀研的學生則變得更加糾結。團團分享兩篇文章,
告訴大家本科、碩士、博士的區別以及什麼樣的人適合讀博。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蘭州晚報”(ID:lzwbweixin),不代表安徽共青團觀點。

一盤兒紅燒肉告訴你,本科、碩士和博士區別太大了!



1

本科論文



第一章,紅燒肉的定義和類型;

第二章,各種紅燒肉區別和特點;

第三章,東坡紅燒肉的具體特點;

第四章,烹製東坡紅燒肉的主要問題和對策

結論:東坡紅燒肉可以更好吃。

2

碩士論文



第一章,關於豬肉做法的文獻綜述;

第二章,紅燒肉做法的歷史演變過程;

第三章,傳統紅燒肉製作和研究方式介紹和比較;

第四章,剩餘價值理論對紅燒肉做法的啟示;

第五章,運用剩餘價值論做出紅燒肉的具體方法;

第六章,剩餘價值紅燒肉的創新之處和進一步研究建議。

結論:紅燒肉很好吃,但是吃的過程中注意區分,剩餘價值理論指導下的紅燒肉做得會更符合社會主義實踐發展。

3

博士論文



序言:歷史中豬肉食譜的文獻綜述、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不足和問題。

第一篇(第一章到第三章):豬是怎樣養成的;

第二篇(第四章到第五章):豬的各個部分肉質的區分和作用;

第三篇(第六章到第七章):理論的不同發展階段對紅燒肉發展的影響和啟示;

第四篇(第八章到第十章):紅燒肉製作的實證研究(變量選取、理論模型和計量分析);

結論:紅燒肉是不是可以吃取決於很多複雜的因素,總體來看,在滿足一定約束條件的情況下紅燒肉是不錯的營養、美容食品,但操作過程的障礙還需要通過真學、真懂、真用剩餘價值理論,有必要的情況下需要進行理論創新和政策支持,使紅燒肉更好地實現增加營養、避免增肥和促進社會和諧的作用。

4

畫個圈圈告訴你本科、碩士、博士的區別

想象這個圓圈代表了人類的所有知識。

一盤兒紅燒肉告訴你,本科、碩士和博士區別太大了!


你小學畢業時,瞭解了其中一小部分。

一盤兒紅燒肉告訴你,本科、碩士和博士區別太大了!


高中畢業時,瞭解了更多。

一盤兒紅燒肉告訴你,本科、碩士和博士區別太大了!


拿到本科學位後,你有了自己的專業。

一盤兒紅燒肉告訴你,本科、碩士和博士區別太大了!


碩士學位讓你對自己的專業有了更深的鑽研。

一盤兒紅燒肉告訴你,本科、碩士和博士區別太大了!


繼續閱讀學術論文,你會逐漸抵達人類知識的邊界。

一盤兒紅燒肉告訴你,本科、碩士和博士區別太大了!


一旦抵達了邊界,你便專注於此。

一盤兒紅燒肉告訴你,本科、碩士和博士區別太大了!


你花幾年的時間試圖突破邊界。

一盤兒紅燒肉告訴你,本科、碩士和博士區別太大了!


終於有一天,你推動了它。

一盤兒紅燒肉告訴你,本科、碩士和博士區別太大了!


這個凸出來的部分,讓你獲得了博士學位。

一盤兒紅燒肉告訴你,本科、碩士和博士區別太大了!


當然,對你而言,這個世界看上去不一樣了。

一盤兒紅燒肉告訴你,本科、碩士和博士區別太大了!


但別忘了全局是長這樣的。

一盤兒紅燒肉告訴你,本科、碩士和博士區別太大了!


這是一組非常生動的圖畫,最後那張圖更是“意外結局”的典範。它讓人感受到自身的渺小,對於走在碩博道路上的人來說是非常必要的提醒:

不要因為推動了一點邊界而洋洋自得,也不要一味沉浸在自己的領域中,忘記了這個世界的遼闊和豐富。

延伸

閱讀

不要為了讀博士而讀博,來自一個博士的透徹分析

看看你是不是適合繼續讀博士,這是每一個面臨讀博的學生甚至開始讀博的學生的困惑。

決定是否要讀博士之前,先問自己幾個問題:

1.你想做科研工作嗎?

你要考慮你的長期目標,因為PhD是訓練你的科研能力。如果將來不做科研,博士不適合你。

2.你想進高校工作嗎?

博士是進入高校任教的必要條件。

3.你有足夠的能力嗎?

評價一下自己是否有下述能力:

智力:顯然

時間:往往比你想想的要長,你能承受嗎?

創造力:讀博需要你用新的思路看待問題。問問自己喜歡“腦筋急轉彎”嗎?你學高數時感到有意思嗎?

好奇心:你是不是強烈的想知道周圍事物背後的規律?

適應能力:讀博常會出乎意料的困難,你可能會到一個沒有人知道答案的領域。你能忍受鬱悶嗎?能忍受住找沒人知道的答案時的枯燥嗎?

自我驅動:教授不會告訴你怎麼做,你能自己給自己長期科研的動力嗎?

競爭能力:你將與最聰明的人共事,別人會將你與這些人比較,你扛得住嗎?

成熟:讀博時間大部分由你自己支配,你要自己安排自己的日程。

*警告

博士不是因為......

1.讓自己有聲望:你畢業後,你周圍每個同事都是博士。

2.保障自己觀點正確:博士只在一個領域有權威,這並不代表所有領域的權威。

3.自己的目標:如果你只想要個文憑,很多方法都比這容易。

4.工作的保障:很多公司不要博士。即使要了,當公司不景氣時先把科研部門砍掉。

5.讓自己和家人更有面子:你媽可以很驕傲的說自己孩子是個博士,但這不是你讀博的理由。

6.證明自己的聰明:你要長期從事枯燥的工作,多次面對失敗,折磨你的意志。

7.將來就研究一個領域:一輩子只吃一碗飯?你將來要不停地科研,學習新方法、新理論。

8.比其它選擇好:每個人都要決定自己究竟要什麼,什麼最能激勵自己。

9.賺錢更多:至少5年之內你的收入是負的,除非你愛科研,否則這不是最好的賺錢方法。

*經驗

看多了本科生的此類問題——考研還是工作?幾年後發現自己又要面臨這個問題的困擾——考博或者工作?人生總是充滿了選擇,選擇也是困難的。

博士是一個文憑,更是一種經歷。當前社會上有不少人在妖魔化博士群體,尤其是女博士。事實上真的就那麼恐怖嗎?

1

首先,談談為什麼要讀博?

如果你壓根就沒想好這個問題,完全是隨波逐流,或者證明自己是一個“好學生”,或者認為考博可以帶來生活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或者認為讀博就是混個學位,為了以後好提升。

那麼,請你謹慎考慮。首先,博士並不一定意味著高收入。收入更多的是與行業與職位相關,而不是與學位相關的。當然通常計算機的博士要比學文學,考古什麼的博士收入要高。

其次,即便為了想進高校而讀博,也要事先考慮一下是不是喜歡那種生活方式,能否接受那種清苦?能不能坐冷板凳?

不然,高校的日子也不好過,競爭一樣激烈。而考博只不過是”多米諾骨牌”的間的感受之一就是,周圍的人的確不簡單,都有令人非常佩服的一面,可能再”混”日子的人,跟一般人相比也有一份自律和堅持。

所以這是一個可以相互約束、相互見證、共同進步的群體。高智商基本是讀博的刊幾篇,理工科的可能還需要在國際刊物上發表。

雖然大多數博士都完成任務,拿到了學位,但那是付出了很多焦慮、睡不著覺、掉頭髮等等代價的。當然,視個人天資和基礎不同,可能各有差異,但不努力就可以完成任務的還真沒聽說過。

平時上課、讀書的要求就不要說了。為了完成博士論文,或者在那樣一個氛圍中,為了自己至少像個博士,理工科的人要無數次地做實驗,甚至通宵達旦。

而文科的學生則要天天泡在書堆裡,基本上3年或者4年下來,看小說的時間是沒有的。大家都比較訓練有素,就是自己浪費了時間會自責。

所以為了逃避自責的痛苦和外在的壓力,大家一般還是要選擇一點點的去面對和積累。沒有點坐冷板凳的功夫是不行的,至少在一段時間內是這樣。

博士同學中已經是碩導的,在博士論文的衝刺階段,也會形容枯槁,也有老師們形容”做完博士論文就像扒層皮”,畢竟拋卻客觀要求不說,就自身而言,大家也知道,專心在學校搞點研究不容易。

所以基本上博士論文就是一段時間內的最高水平。何況博士論文的最高要求,也是最基本的,就是”創新”。這兩個字,可是會把人折磨壞的。

在博士論文寫完之後,有人說了這樣一句深刻的話——以後,誰要再說博士是混出來的,我跟他急!

接下來看一下讀博可能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

2

讀博可能會改變一個人的生活節奏和軌跡,比如戀愛、婚姻和家庭

說這個好象是廢話,但是我們可以算筆賬。一個人中間一直不停地讀書,等博士畢業也是接近30的人了,這時候的社會工作經驗還可能是零。

如果不是足夠幸運地在讀書期間遇到合適的另一半並且已經成家的話,那麼就要在畢業之後不但面臨找工作,適應新環境的問題,也要面對建立一個小家,適應婚姻和家庭的問題。

不僅如此,還要考慮是先在工作上幹出點成績還是抓緊要孩子的問題。這時候大多數小家庭都是無產階級,可能早先工作的同齡人已經擁有了自己的房子、車子和孩子,心理上的落差需要自己擺平。

一盤兒紅燒肉告訴你,本科、碩士和博士區別太大了!


也有很大一部分人是有了一定的工作、家庭、孩子之後又去讀博的,這種辛苦就不要說了。面對家庭和自己的前途之間的不調和,需要自己判斷、選擇。

有時候,有所選擇是痛苦的。所以有很多人說,早知如此,寧願不要選擇的機會。可是時光是無法倒流的。

校園裡有不少帶著孩子讀書的母親,有的將孩子放在周邊的幼兒園或者學校裡,自己面對多重壓力,孩子也跟著受苦。

精力、財力和愛心、責任之間的衝突和壓力,讓很多母親說:“等我拿到學位的那一天,我可能最想做的就是找個沒人的地方大哭一場。”

有的時候,魚和熊掌的確不可得兼,這是事實。所以大多數博士在畢業後都會多多少少有些尷尬,來自情感的、家庭的、工作的,等等。

3

讀博可能會加重取捨之間的難度

有人認為,讀完博士,工作等等可選擇的餘地更大了,實際上不是這樣的。博士階段著重培養的是在某一領域具有獨立進行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人。

它不是一個通才教育,只會將人的研究領域和學習領域越限越窄。所以,除非是在高校或做科研,不然,博士並不是最好的選擇。

而且,讀博可能多多少少還會產生這樣的效應,就是你在長期的研究和投入中已經多多少少對這些研究產生興趣。

明知繼續研究可能熱情和動力不足,但是放棄卻著實可惜,那時該怎麼辦?

我的很多同學,本來想進新聞媒體,或者出版單位,或者機關等等,機會並不是沒有,但是真正抉擇的時候,卻又割捨不下對專業培養起來的感情,最終繼續選了高校進行教學科研。

也有的雖然進了新聞出版,卻做的並不開心,有點後悔的意思。不得不搞學術的時候不覺得熱愛,反倒是真正離開了覺得自己“還是有點”喜歡學術的。

說了這些,有人可能退縮了,覺得後脊樑骨嗖嗖發涼。其實,運用最簡單的邏輯想想,如果真的讀博就像地獄,哪還有現在的趨之若騖呢?

不否認有一些頭腦發昏,沒想明白就混進來的人,但是一定也是有人是真正考慮好了並認可這種方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