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文玩撿漏”只能是傳說?這句古話告訴你真相

古人收藏文物大多是出於興趣,他們一般都有比較全面的文物知識,也具備一定的鑑賞能力,看到一件文物就能夠推斷出它的大致年代,甚至可以對它的材質和背後的故事有一個深入的瞭解。

這種以鑑賞為主的文物收藏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個就是宋朝的金石學家趙明誠了,他熱愛金石古董,業餘的時間全用在了收藏和尋找藏品上面,在這個領域有著很深的造詣。

而相比之下,現在的文物收藏就沒那麼單純了,高價收購這些古董的不再只是懷有一腔熱愛的文人,收購的主流人群變成了想靠著賣文物發家的商人。

為什麼說“文玩撿漏”只能是傳說?這句古話告訴你真相

而商人一般都是衝著利益進入這個行業的,他們不清楚倒賣文物和倒賣其他商品的差別,又不具備必要的鑑賞能力,所以常常會被贗品所矇蔽,有時候甚至會花大價錢來買一個教訓。

雖然屢戰屢敗,但還有不少人願意以身試險,他們追求的就是文物收購界的最高境界“撿漏”。當然,撿到漏的人也還是存在的,特別是在古董收藏行業,一個“漏”可能就是千萬的高差價。

但是這畢竟只是個例,對於大部分人而言,文玩撿漏還停留在一個“傳說”的階段,而為什麼說“文玩撿漏”只能是傳說呢?這句古話會告訴你真相。

這句話就是“買的沒有賣的精”,老祖宗總是能一語中的,用最樸實的方式說出最具有普適性的道理。

為什麼說“文玩撿漏”只能是傳說?這句古話告訴你真相

自古以來就有人說“無奸不商”,當然也不是說所有做買賣的都是奸商,都要承擔良心的譴責,都要欺騙消費者。畢竟商界也還是有道德規範的,商人也是守信用的。

但是商人畢竟是要賺錢的,他賣給你古玩當然也是為了賺取差價的,如果真讓你撿了“漏”,那就是明擺著吃虧的買賣,商人是絕對不會幹的。

而且,如果是一般人來購買文物,那他們往往是不具備文物鑑賞能力的,而購買文物比經濟實力更重要的就是鑑賞能力了,缺乏辨別真品贗品能力的人,很有可能會用大價錢買到一個現當代的仿品,這就是“交了學費”了。

而買家的學費交給了誰呢?毫無疑問,就是古董店的賣家了,賣家有時候是故意把真品和贗品摻雜在一起的,這樣購買者如果把贗品當做了真品,花了大價錢買下來,那麼造假者就會獲得巨大的利潤,賣家也跟著坐享漁翁之利了。

為什麼說“文玩撿漏”只能是傳說?這句古話告訴你真相

就算來買文物的是有點鑑賞能力的人,您想想,一個是把古玩收藏當做業餘愛好,對文物知識只瞭解皮毛的買家,一邊則是經營古董店多年,見過無數真品贗品的賣家。誰辨別真偽的能力更強一點?

當然是賣家了,所謂的“買的沒有賣的精”就是這個道理,您仗著自己學過的那點皮毛挑商品的時候,賣家可能早就抓住了您這個心理,及時地向您推薦高仿的贗品,而缺乏專業知識的買家往往就此上當,花大錢買了個沒用的工藝品。

所以,基於賣家所掌握的文物知識永遠比買家多,而買的永遠沒用賣的精。所以“文玩撿漏”這種買家糊弄賣家的情況基本上是不可能發生的,總想著天上掉餡餅的人可能要失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