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鋼絲的幸運兒

走鋼絲的幸運兒

在這個全球化時代,美國的金融中心華爾街,早已不僅僅是美國的標誌和驕傲,更是全世界關注的焦點。華爾街的獨特文化與華爾街人的生活,也隨之成為了很多企業、很多人爭相瞭解和模仿的標杆。

然而,那些衣著光鮮的華爾街人,卻有著另外一個偏僻入裡的名字——“走鋼絲的幸運兒”。《清算:華爾街的日常生活》一書對此進行了詳細地陳述與剖析。

本書作者何柔宛(Ho Karen),是普林斯頓大學人類學博士、明尼蘇達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她以人類學家的身份,打入華爾街內部,成為其中的一員,進行了長達3年的體驗式田野調查。在書中,何柔宛以其親身經歷和思考,為我們揭示了華爾街鮮為人知的三個事實,“聰明”在華爾街一無是處;華爾街從不談公平;以及華爾街只追市場,不做計劃。

“聰明”在華爾街一無是處

華爾街人聲稱,全世界最聰明的人都在華爾街工作;在他們眼裡,華爾街就是“聰明”的代名詞,他們本人就是行走的“聰明”招牌。

然而,你信你就輸了。

其實,華爾街從來對這種“聰明”不屑一顧。這一點,從他們每年的大批量裁員以及對被裁員著提出的“15分鐘內清場”的苛刻要求中可見一斑。

事實上,華爾街對外的宣傳中,從來都不是“我們有XXX高管”,而是“我們有XXX名來自普林斯頓的研究生,有XXX名來自哈佛的博士生”。

在華爾街,你是誰並不重要,你的教育和階級身份才是關注焦點。

華爾街甚至不關心你在校期間學的究竟是哪個專業,只要你來自於他們青睞的學校,專業技能什麼的,他們會在入職前進行培訓。

華爾街從不談公平

都說美國是一個特別講求公平的國度,只要你足夠努力,回報就足夠豐富。

然而,你信你就輸了。

其實,華爾街甚至可以稱得上是等級制度最為嚴格的地方,你可以輕而易舉地從投行電梯位置的安排中,讀出華爾街對分工、種族、性別和階級的嚴格區隔。

比如,在作者何柔宛曾經進行田野調查的信孚銀行中,有三部電梯,最遠端的低層電梯(對應銀行的“後臺”,聲望最低)、中層電梯(對應銀行的“中臺”),以及最便捷的高層電梯(對應銀行的“前臺”,聲望最高)。

但這只是表象,是為了區隔階層而採取的策略。真正的區別是這些不同聲望的部門人員的入門門檻、可以接觸到的各種機會以及拿到的薪酬分成。

比如,進入“前臺”的工作機會是高度排他的,只開放給特定的階級和教育背景,大部分是中上階層的白人男性。

再比如,只有“前臺”的員工才有機會參加多種入職訓練和介紹會,並或要擦家各種外出進修、會議和社會活動。其他員工則無權享受這些。

只追市場,不做計劃

在華爾街工作的人經常戲稱自己是“超級臨時工”。

的確,投行是一個高度不穩定的職業,前一秒光鮮亮麗,下一秒就可能被裁員清退出場。“被裁員”如同懸在每個華爾街人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掉下來只是早晚的問題。

而事實上,華爾街並非留不住人才,而是刻意製造了這種頻繁的人員流動。因為裁員和不穩定性是華爾街賺錢的一種方式,是華爾街之所以能夠更快對市場做出反應的殺手鐧。

《清算》一書中將這種員工的快速流動稱為“航向的快速修正”。裁員有利於投行實現在狹小的空間裡轉彎調整,因為在轉彎期間,華爾街唯一需要轉變的只有“人”。

當然,華爾街人是認可並接受這一點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華爾街的工作如同一支高風險高收益的基金或理財產品,華爾街人都接受這種風險和收益的“平等交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