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懷王為何要發出一道愚蠢的盟約,先入關中為王?

豬豬大師


我們平時所說的秦朝末年的楚懷王,一般都是指後楚懷王,即義帝熊心,他是前楚懷王熊槐的孫子。范增首次現身,給正在起兵的項梁出謀劃策之時,便提出來陳勝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他沒有立楚王之後反而是自立為王,這就導致了陳勝所率領的起義軍的向心力太弱。在范增的建議下,項梁找到了前楚懷王熊槐的孫子——正在民間當牧羊人的熊心,將他立為楚王,仍稱“楚懷王”(求楚懷王孫心民間,為人牧羊,立以為楚懷王,從民所望也)。但是這個普通的牧羊人,卻非常不簡單。

項梁聽從范增的建議擁立楚懷王之後,佔據了政治上的上風,基本上是屬於“挾天子以令諸侯”,再加上他有著較高的軍事素養,楚軍瞬間成為起義軍中最有力量的一支隊伍,而楚懷王熊心也始終處於一個傀儡狀態。但是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九月,項梁因一連串的勝利而產生了驕傲輕敵的情緒,最終被秦朝將領章邯所殺。這個強有力的領導人去世之後,楚懷王熊心的雄心開始顯露出來了。

首先,在確認暫時安全之後(項梁被殺之後章邯認為楚軍不再是最大的威脅,於是出愛軍渡河攻打趙地),雄心迅速地收回了楚軍的兵權(並項羽、呂臣軍自將之)。同時,楚懷王也開始調整內部的領導班子,將之前由項梁控制的政局重新洗牌(以呂臣為司徒,以其父呂青為令尹。以沛公為碭郡長,封為武安侯,將碭郡兵),讓代表不同利益的人互相牽制。在這個時候,起義軍中與項梁關係最親密的項羽卻沒有被分到任何重要的職務。

幾乎在同時,楚懷王熊心又下了一道奇特的命令——他破格提拔之前出鏡率不高的宋義為卿子冠軍,成為楚軍的軍事領導人,相當於是繼承了項梁的職位。又命令宋義率領項羽、范增率軍北上救趙(項羽為魯公,為次將,范增為末將,救趙)。然後,楚懷王熊心鄭重宣佈——先入關者王之!

楚懷王熊心這不是明擺著要徹底消除項氏在楚國中的影響力嗎,現在項梁死了,項羽沒有得到太多的兵權,同時又幾乎失去了被封為諸侯王的資格——最起碼失去了爭取消滅秦國、立頭等功的機會。所以,最終入關的當然是受楚懷王的命令向西進軍的沛公劉邦,而不是向北進軍的魯公項羽。

在北上救趙之時,項羽對楚懷王的壓制終於無法忍受了,他矯詔說自己封楚懷王之命,誅殺了自己的領導宋義,隨後向楚懷王彙報(即其帳中斬宋義頭,出令軍中曰:“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失去了對軍隊控制權的楚懷王知道自己最終還是失敗了,他不得不承認項羽的地位,下令將項羽升為上將軍,接任了宋義的位置(懷王因使項羽為上將軍,當陽君、蒲將軍皆屬項羽)。

從以上事例我們可以看出,楚懷王熊心是有一定的政治能力的,但是隻可惜最終還是沒能掌握軍權,再次淪為項氏的傀儡。


國史通論


秦二世二年,項梁召集各路反秦義軍開會商討滅秦大計,在總結陳勝為什麼失敗的時候,謀士范增說,之所以陳勝失敗本來就是應該的,秦滅楚國,楚國是最無罪的,楚懷王赴秦有去無回,人們都非常懷念楚懷王,而陳勝起義後,不擁立楚懷王后代而自立為王,其不能得人心。所以,范增建議項梁擁立楚王后代來凝聚天下人心。所以項梁在民間找到楚懷王后代羋心,熊心此時正在給人家放羊,項梁擁其為楚懷王。

影視劇中放羊的楚懷王

至於為什麼楚懷王熊心要定先入關者為王,主要是出於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 熊心知道自己的傀儡地位。雖然其祖輩是楚國王侯,但是國已破滅,其現在就是一個放羊娃,被項梁重新擁立成為楚懷王,其知道自己就是個傀儡,項梁為了實現自己的目的,利用民間對楚國的懷念之情,把自己當作一塊牌子來號召天下志士之人來投靠,以便成就統一大業。所以,他沒有什麼實際權力,即便成功了他下場也是死路一條。

影視劇中的劉邦

2.熊心有一顆不安分的心。雖然熊心知道自己處於傀儡地位,但是他仍然抱有一絲的希望,希望能夠通過返利用手段,來實現自己恢復舊國的夢想。所以,在做傀儡期間,其一直在尋找機會,其看到項羽和劉邦兩個勢力表面目標一致,但是私下各懷鬼胎,所以他就利用他們之間矛盾來做文章,而此約定就是熊心下的最大也是最後的賭約。

影視劇中的項羽



3.熊心採取這種二者相爭必有一傷的策略消滅對手的力量,為自己復國奠定基礎。在面對滅秦上,熊心與劉邦項羽們的目標是一致的,其本來就知道劉邦和項羽的不和,於是採取誰入關中誰先為王的策略,讓劉邦和項羽之間為了稱王而發生爭鬥,而最終消滅一股勢力。而且熊心採取了一種策略,故意安排劉邦西進取關中,而安排項羽北上救趙,這樣進一步刺激兩人之間的矛盾,以達到消滅一方的目的。

當然,最終熊心沒有達到自己的目的,劉邦先入關但為了避免與項羽正面衝突而駐軍灞上,後項羽來了之後入關中屠城,火燒阿房宮,殺死子嬰,其不滿玉熊心這樣的安排,找藉口殺了熊心,大肆封王。

熊心是一位有心的人,他想通過自己的微薄努力來實現楚國復國,但是現實就是現實,他已無能為了,最後被殺。

以上就是我對此問題的一點看法,如有不妥請參與討論。



這道盟約看起來是很弱智的,但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史書也留下了蛛絲馬跡。分析出來的結果是盟約的內容被劉邦篡改、劉邦違約的可能性比較大。


韓信說:“項羽背義帝之約,給所親愛的人封王,諸侯不平。”所謂義帝盟約就是楚懷王盟約,盟約在先,立義帝在滅秦之後。而“先入關王之”的關指函谷關(今河南靈寶市北),但史書行文有出入,又說“先入咸陽者王之”,咸陽當然在關中,但與函谷關有一段距離。盟約對象、方式也有出入:

1、劉邦攻入咸陽,還軍霸上,等待諸侯盟約(或等待諸侯履行盟約)。

2、楚懷王袒護劉邦、命他西征入關,並與諸將盟約,先入關者為王。

3、劉邦與諸侯盟約。當時劉邦只是楚將,不是王、侯,沒資格與諸侯盟約。當時為了消滅秦軍主力,各路諸侯軍基本到了趙國,因為秦軍主力章邯和王離把邯鄲包圍了。如果是誰平定了關中誰就為關中王,那麼誰去消滅秦軍主力呢?推測盟約內容應該是:按滅秦的功勞封王。

《史記·淮陰侯列傳》「有背義帝之約,而以親愛王,諸侯不平。」

《史記·秦楚之際月表》「沛公入破咸陽,平秦,還軍霸上,待諸侯約。」

《史記·高祖本紀》「令沛公西略地入關。與諸將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臣聞足下約,先入咸陽者王之」「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

當各路將領與章邯在鉅鹿打得熱火朝天時,只有劉邦一路向西,從總局來看,對滅秦意義不大,只要秦軍主力一滅,那麼關中和咸陽就聞風而下。在項羽打敗章邯並投降三個月之後,劉邦才攻入咸陽、駐軍霸上(今西安市東),秦王子嬰投降。並且章邯投降後,趙高殺了秦二世,然後子嬰為王,又殺了趙高,秦廷已經內亂崩潰、搖搖欲墜,也給劉邦有可乘之機。而沒有劉邦,項羽率領的諸侯聯軍也會晚三個月攻入咸陽。

《史記·秦楚之際月表》「秦二世三年(前207)六月。章邯與楚約降,未定,項羽許而擊之。七月。項羽與章邯期殷虛,章邯等已降,與盟,以邯為雍王。八月。趙高殺二世。九月。子嬰為王。」

《史記·高祖本紀》「漢元年(前206)十月(為歲首),沛公兵遂先諸侯至霸上。秦王子嬰素車白馬,繫頸以組,封皇帝璽符節,降軹道旁。」

劉邦被楚懷王封為武安侯,統帥碭郡兵馬(治所在睢陽,今河南商丘市),定盟後,並沒有直接往西去關中,而是先往東北去了成陽(今山東菏澤)攻破兩路秦軍。當楚軍出兵大破秦軍王離,他又向西到昌邑(今山東鉅野縣),攻打秦軍不利,又向南到了慄縣(今河南夏邑縣),吞併了剛武侯(楚將)四千人的部隊,然後與魏軍聯合再攻打昌邑,沒有攻下,又突然向南到了高陽(今河南杞縣),才一路往西攻打。高陽狂生酈食其見了他,說:“閣下收聚散亂兵馬,還不滿一萬。”而當攻入咸陽、駐軍霸上,人馬十萬。從劉邦進軍的路線推測:他違背了命令,脫隊去關中,途中壯大隊伍。因此,劉邦把自己違約(令)的帽子扣到了項羽頭上,可能性非常大。

《史記·高祖本紀》「秦二世三年……令沛公西略地入關。與諸將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而遣沛公西略地,收陳王、項梁散卒。乃道碭至成陽,與槓裡秦軍夾壁,破秦二軍。楚軍出兵擊王離,大破之。沛公引兵西,遇彭越昌邑,因與俱攻秦軍,戰不利。還至慄,遇剛武侯,奪其軍,可四千餘人,並之。與魏將皇欣、魏申徒武蒲之軍並攻昌邑,昌邑未拔。西過高陽。」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酈生曰:足下起糾合之眾,收散亂之兵,不滿萬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