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崛起之路——明治維新(中)

上一回我們講到了明治維新中最重要的兩件大事,“黑船事件”和“幕府倒臺”。

這次我們需要詳細的講述日本當時的情況,面臨絕境的明治天皇為什麼能成功改革,引領日本走出困境。

黑船事件

1853年7月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佩裡率領的四艘軍艦來到日本,向德川幕府提出開放通商口岸等諸多要求。面對佩裡艦隊的巨大壓力,德川幕府內部發生了激烈爭論。第二年佩裡如約再度來訪,日本最終簽訂了不平等條約。

安政大獄

1858年,江戶幕府末期發生的政治事件。

日本外部面對歐美國家武力威脅,強迫開放國門,簽訂不平等條約。內部又因為幕府繼承人問題爭論不休之際,井伊直弼就任德川幕府的大老,他和老中阿部正弘等人在未得天皇敕許下籤訂《日美修好通商條約》,賦予美國商人與海員治外法權,並開放港口。

他私自決定以德川家茂繼承幕府將軍的職務。這些行為都是對天皇權威的挑戰,也引起了部分朝野人士的不滿。

為此,孝明天皇給地方藩主發出了要剷除井伊直弼的《戊午密敕》。

井伊直弼在安政大獄中大肆翦除異己,剷除響應密敕者,和清除對自己執攻不滿的人。鎮壓對象是尊王攘夷派和一橋派的大名、公卿、志士等,牽連者達到100人以上。

日本的崛起之路——明治維新(中)

井伊直弼(1815年11月29日—1860年3月24日),彥根藩第15代藩主兼江戶幕府的大老,在安政大獄中大肆翦除異己,最著名的事蹟是與美國簽訂日美修好通商條約,1860年在櫻田門外之變中被反對派的水戶藩脫藩武士暗殺身亡。

井伊試圖把幕政由“與雄藩協調”的體制拉回“由幕府主導、阻止朝廷介入政治”的政治路線出現破綻,造成幕府權威喪失,幕末的尊王攘夷運動開始激化。最終拉開依靠恐怖暗殺來達到政治目的的序幕,最後也導致了本人被暗殺。

背景

內部:幕府繼承人問題,二派內鬥不斷。

1853年,12代將軍德川家慶死去,於是德川家定就任第13代徵夷大將軍一職。因為德川家定身體虛弱,命不長久。所以下任將軍的繼嗣人選因而成為政局爭議問題。

支持前水戶藩主德川齊昭的兒子一橋慶喜(德川慶喜),還有期盼跟諸藩建立協調體制的一橋派,和重視德川將軍家血統、希望推舉與德川家定血緣較近的紀州藩主德川慶福(德川家茂)並且政治路線保守的南紀派,兩派之間發生激烈的衝突與對立。

外部:鴉片戰爭,歐美列強入侵。

江湖幕府末期,海上貿易發展的愈發熱烈,歐美列強開始盯上了日本,德川幕府無力抗衡歐美的入侵。就在德川幕府內部苦思對策的時候,從遠方傳來了一個爆炸性的消息。那就是英國打敗了大清國,簽訂了不平等條約。

大清國戰敗的消息傳回了日本,令日本對歐美的愈發的警惕,國內的危機意識高漲。幕閣就海防問題進行議論,老中阿部正弘領導幕府進行幕政改革,1854年使之與美國簽訂《日美親善條約》,又與俄羅斯簽訂《日俄和親通好條約》。

日本的崛起之路——明治維新(中)

阿部正弘(1819年12月3日—1857年8月6日),江戶時代末期備後福山藩第7代藩主、阿部家宗家11代。幕末時任老中首座,推動安政改革。

安政大獄因為幕府繼承人的問題上產生了分歧,一橋派和南紀派發生了內鬥,日本處在內憂外患的時期。

一橋派發難

因為井伊直弼私下和歐美簽訂條約,以水戶前藩主德川齊昭、水戶藩主德川慶篤、尾張藩主德川慶勝和福井藩主松平慶永等一橋派成員為首,他們聯合起來,質疑井伊直弼“違敕簽約”一事對天皇大不敬為理由,在非規定的進城日前往將軍居城質問井伊。

戊午密敕

孝明天皇對於井伊直弼所作所為十分不滿、偷偷給水戶藩發了《戊午密敕》、呼籲水戶藩起兵消滅井伊直弼。

井伊直弼當然不會坐以待斃,他果斷下令老中間部詮勝、京都所司代酒井忠義等人前往京都,逮捕梅田雲濱、近藤茂左衛門等人的激烈鎮壓行動開始。

搜捕

1859年8月,天皇對水戶藩等下達的《戊午密敕》被搜出。井伊直弼搜捕意圖謀反的眾人,他採取嚴刑處罰,眾人在江戶的傳馬町接受審訊後,被處以切腹或死刑等酷刑。

井伊直弼最終贏得了勝利,打敗了政治上的對手。

櫻田門外之變

井伊直弼以此次大獄取得天皇要誅滅自己的《戊午密敕》,在政治上的反抗也因此而消除,但是他卻遭到了暗殺。

1860年3月24日不滿幕府大老兼彥根藩藩主井伊直弼的水戶藩激進浪士,於江戶城櫻田門(今東京都千代田區的警視廳正對面)外突襲準備進城的井伊直弼隊伍,井伊直弼當場慘死。

櫻田門外之變是一起政治暗殺事件。

1860年3月24日,這天是上巳之日,也是駐居在江戶的大名固定要進城謁拜的日子,以水戶藩浪士為主的暗殺集團決定於今日起事。

那天早上,天空中下起了大雪。對於位於北緯35度的江戶城來說,春天下大雪是個不尋常的天氣,但這並沒有能夠阻擋以鐵腕著稱、外號“赤鬼”的德川幕府家大老(掌握幕府實權的執政大臣)井伊直弼進入江戶內城按照傳統慶祝上巳節的道路。

上午9點,當護衛隊簇擁著井伊直弼乘坐的“駕籠”來到江戶內城的櫻田門前時,一個人影彷彿是想要攔轎告狀似地走了過來。井伊直弼的兩個侍從連忙攔了上去,準備問個究竟。

可就在這一剎那間,那個人影倏地拔出一柄武士刀砍在了猝不及防的侍從長的頭上。與此同時,隨著一聲清脆的火槍聲,十幾個黑影同時從道路兩旁向駕籠撲來。在砍倒了幾名護衛之後,兩個黑影衝到了駕籠前面,將井伊直弼拖了出來,一刀砍下了他的首級。

井伊直弼的死,帶給了德川幕府以極大的打擊。給全日本的“志士”們帶來了無窮的信心與勇氣,鼓舞著他們走向光明。

因此,櫻田門事變在傳統上一直被視為是明治維新的導火線,而在櫻田門前倒下的青年志士們則是日本走向近代化的先驅。

日本的崛起之路——明治維新(中)

文久政變

1863年8月18日,由德川慶喜以及薩摩藩、會津藩等公武合體派將尊皇攘夷派勢力的長州藩從政治中心京都驅逐出去的政變事件。又因是文久年間發生的,也稱作文久政變、堺町門之變。

由於不滿幕府對外的軟弱態度,尊皇攘夷派的長州藩和一部分公家向孝明天皇獻策,希望向幕府將軍以及各大名下達攘夷的命令。此時,德川幕府也認為假如不服從這個命令的話,長州藩將向關東進軍、顛覆德川政權。

然而,這種預謀被薩摩藩(此時尚與長州藩對立)所察覺。薩摩藩以及會津藩(其藩主松平容保時任京都守護職的)一起,聯合對尊皇攘夷派的行為也不甚高興的孝明天皇和公武合體派的公家,計劃挫敗該預謀,並在朝廷上一掃尊皇攘夷派的勢力。

1864年8月18日,由會津藩與薩摩藩等的藩兵對御所九門進行警衛,公武合體派的中川宮朝彥親王以及近衛忠熙、近衛忠房父子等入朝進言,最終決定對尊皇攘夷派的公家以及長州藩主毛利敬親、毛利定廣父子進行處罰等。同時,長州藩兵不再進行堺町御門的警備並離開京都。然而被放逐的尊皇攘夷派的三條實美、澤宣嘉等公家7人同長州藩兵一起逃走了。

經此事件,原本控制京都政權的尊皇攘夷派失勢,薩摩藩日後走向了舞臺。

池田屋事件

1864年7月8日,在京都發生的政治襲擊事件。

池田屋是京都三條小橋的一間旅館,當日京都守護職屬下的武裝組織新選組突襲池田屋,屋內多位主要來自長州藩的尊王攘夷急進派重要人物被殺或被捕。

1863年長州藩在會津藩和薩摩藩發動的文久政變中下臺,朝廷裡公武合體派成為主流。為了防範尊王攘夷派企圖重奪勢力,擔任京都守護工作的新選組在京都城內進行警備和搜索的工作。

尊王攘夷派為恢復勢力,制定暗殺中川宮、京都守護職松平容保等的計劃。但因三條木屋町的兵器商人桀屋喜右衛門即古高俊太郎被捕而洩露。

新選組發現了在池田屋開會的尊王攘夷派,便展開進攻。(局長近藤勇決定新選組單獨行動,近藤隊和土方隊開始分開搜索。)

最終由新選組因此事而聲名大噪,而尊王攘夷派則損失慘重,重要人物吉田稔麿、北添佶摩、宮部鼎藏、大高又次郎、石川潤次郎、杉山松助、松田重助死亡(他們通常被稱為“殉難七士”)。

長州藩在此事後舉兵上京,局勢愈發的混亂。

日本的崛起之路——明治維新(中)

禁門之變

1864年8月20日,長州藩藉著“藩主冤罪向帝申訴”的名義出兵到京都,會津藩、桑名藩及薩摩藩試圖阻止長州軍入京,因此在京都御所西側蛤御門附近發生戰鬥,長州藩戰敗,尊皇攘夷派的真木保臣等激進領袖犧牲大半,長州藩的勢力大大受損。事變後德川幕府發動第一次長州征討。

長州藩持激進的尊皇攘夷論,曾一度主導京都政局。

1863年,會津藩、薩摩藩等勢力主導了八月十八日政變。長州藩在京都的駐防權力被解除,藩主毛利敬親及其養子毛利元德被逐出京都,喪失了政治上的主導權。同時,在京都和大阪潛伏的數名長州藩尊皇攘夷派,以恢復長州藩勢力為目指繼續行動。

1864年,幕府同意橫浜港的鎖港方針。但由於幕府內部的對立,鎖港並沒有被執行。3月,要求執行鎖港的水戶藩、尊皇攘夷派發動天狗黨之亂。

日本的崛起之路——明治維新(中)

天狗黨之亂

1864年3月,日本水戶藩、尊攘派天狗黨發動的騷亂。

天狗黨是趁藩主德川齊昭改革藩政之機而出現的、以輕格武士為核心的激進派,愈發對保守派不滿。

水戶藩尊皇攘夷激進派(天狗黨)藤田小四郎等人發起,在筑波山起兵,最後被幕府及水戶藩派兵圍剿,主要起兵將領被斬首。

天狗黨之亂後,日本各地的尊皇攘夷派中期望長州藩復返京都政局的呼聲高漲。長州藩內部,隨著事態的發展,也開始討論率軍開進京都的激進策略的可行性。以真木保臣為首的激進派主張出兵進攻京都。

池田屋事件爆發,多名長州藩士被新選組殺害。長州藩內部保守派被壓制,激進派的策略得以實施,長州藩決定發兵進攻京都。

7月19日,在京都蛤御門(今京都市上京區)附近,長州藩軍隊與會津藩、桑名藩軍隊發生衝突,由此點燃戰火。

薩摩藩軍隊作為援軍趕至後,形勢發生逆轉,長州藩軍隊敗走。在御所內,來島又兵衛、久坂玄瑞、入江九一、寺島忠三郎等人自盡。

8月24日,幕府策動天皇下詔,發動第一次征討長州藩的戰爭。英、美、法、荷四國聯合艦隊也於9月5日再次進攻下關,長州藩在內外夾攻下失敗,對幕府屈服。

此次事件也成為了幕府第一次征伐長州的導火線。

日本的崛起之路——明治維新(中)

生麥事件

1862年9月14日,日本武藏國橘樹郡生麥村(現橫濱市鶴見區)的武士砍殺外國人事件。該事件導致7艘英國軍艦炮轟鹿兒島,史稱薩英戰爭。

1862年9月14日,四個英國人在生麥村的東海道上騎馬走。他們中有一個往返橫濱和上海的商人查理斯·理察遜他的店員克拉克以及一對住在香港的英國商人馬歇爾夫妻。

在路上,他們遇到了向幕府傳達朝廷攘夷旨意的薩摩藩藩主的監護人島津久光和他的700人儀仗隊。儀仗隊站滿了整條道路。

按照慣例,平民如遇到大名的儀仗隊,須下跪及退讓,可是四個英國人無論如何也不肯,而這被認為是對大名的無禮行為。

其間,馬歇爾夫人的馬突然受驚衝入儀仗隊,島津衛隊的奈良原喜左衛門立刻拔出了刀,砍傷了查理斯,緊接著上來的衛隊殺死了他,重傷了克拉克和馬歇爾。

此事件在日本的西方社群裡引起了一陣恐慌,許多西方商人要求他們的國家對日本作出懲罰性的行為。而英國最終甚至和薩摩藩爆發了薩英戰爭。

1863年5、6月間,英國代理公使約翰.尼爾從幕府處收取生麥事件的賠償金十萬英磅。

1863年8月15日,英國艦隊扣住了薩摩藩的三艘蒸汽船。

14時,英軍使用100門炮攻擊炮臺、鹿兒島城。薩摩藩失去蒸汽船和所有生產炮臺的工廠,但死傷者極少,只有17人。在薩摩藩的炮擊中,英國艦隊重傷一艘,中度傷害兩艘,包含艦長副艦長一共死傷63人。英國艦隊也導致鹿兒島500多間房屋被燒燬、3艘蒸汽船被毀。

戰後,慘重的損失令薩摩藩開始仰慕西方先進的科技,並跟英國建立了貿易關係。

日本的崛起之路——明治維新(中)

下關戰爭

日本幕末時代發生的一場戰爭。攘夷志士與長州藩不滿幕府開國,決定開始攘夷,因此與英國、荷蘭、法國、美國爆發衝突。

1863年5月,開始實行攘夷的長州藩封鎖馬關海峽(今關門海峽),並炮擊航行中的美法商船。

隨後長州藩遭到了英美法荷四國聯合艦隊的報復性攻擊。

聯合艦隊由英國東洋艦隊司令庫巴指揮,共有17艘軍艦,配備有288門大炮和5019名士兵,還有3艘聯絡船。9月5日,艦隊開始攻擊下關,猛轟了三天,摧毀了全部炮臺。長州藩軍隊雖然頑強戰鬥,但終因實力懸殊而失敗。

這一事件,是“長州政策上的,甚至日本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9日,長州藩主派高杉晉作化名宋戶刑馬家老充任講和使者,前往聯合艦隊與庫巴簽定了放棄攘夷的“下關條約”。

日本的崛起之路——明治維新(中)

高杉晉作(1839年9月27日——1867年5月17日),日本幕末時期的著名政治家和軍事家,長州藩尊王討幕派領袖之一。以創設奇兵隊而活躍於倒幕活動而知名。

第一次征伐長州藩戰役

1864年7月幕府為了追究長州兵在“禁門之變”中進攻京都皇宮的責任,取得討伐長州藩的敕令,便通知各藩出兵。

幕府企圖在徵長總督前尾張藩主德川慶勝指揮下出動各藩的軍隊,但薩摩藩的西鄉隆盛避免置長州一藩於死地,主張用離間長州本藩與支藩、分裂其內部的辦法壓制長州藩。

長州藩在四國艦隊炮擊下關事件後藩內保守派得勢,採納支族吉川經乾的意見,斬福原越後、益田右衛門介、國司信濃等三名家老和四個參謀,向幕府以示“恭順投降”。幕府軍不戰而勝,於12月下令撤兵。

正當長州藩倒幕勢力力量處於困難之機,亡命於筑前的高杉晉作決心以武力奪取長洲藩政權,並與幕府鬥爭到底。

1865年1月14日,高杉晉作在下關功山寺舉兵。

下關舉兵受到豪農豪商的熱烈支持,他們組織了“莊屋同盟”,發誓要組織農民起義,並給予大量財力物力上的幫助。

1865年1月28日,高杉晉作、伊藤博文的力士隊迅速攻佔了下關伊崎會所,奪取了大量軍費和武器彈藥。

1865年2月1日,高杉晉作發表“討奸檄”,率部與保守派軍隊決戰,奪取了長州藩政權。

第二次征伐長州藩戰役

江戶幕府認為長州企圖作亂和私自與外國交易,上奏朝廷再次征伐長州。

1865年9月,天皇批准江戶幕府的奏摺。但朝廷及各藩反對再次征伐的氣氛強烈,特別是薩摩藩拒絕出兵。

1866年1月21日,土佐藩的坂本龍馬、中岡慎太郎、土方久元的仲介下,晉作和桂小五郎、井上聞多、伊藤博文一起在京都和薩摩藩組成薩長盟約。

1866年5月時,高杉晉作與伊藤博文一起被命令前往薩摩,並且在長崎單獨買下了新式戰艦“丙辰丸”。

1866年6月,在反擊幕府發動的第二次徵長戰役中,晉作身為全藩軍事統帥,併兼任海軍總督,冒著槍林彈雨乘軍艦“丙辰丸”親自指揮並參加了大島和小倉反擊戰,擊退幕府艦隊,奪回了周防大島,使長州藩方面取得徹底勝利。

幕府在十四代將軍德川家茂病死在大坂城以後,8月接到朝廷關於停戰的命令,年底以孝明天皇死的機會,向全國宣佈撤兵令。由於第二次征伐長州的失敗,幕府威信喪失殆盡,自此以後,幕府為中心的統治體制迅速崩潰。

明治天皇登基

1867年11月9日奉還大政後,巖倉具視、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等討幕派,抑制土佐藩的“公議政體論”。

1868年1月3日毅然實行政變,廢除攝政、關白、幕府;設總裁、議定和參與三職;進而發佈《王政復古大號令》作為施政方針,並把一切恢復到神武創業之初作為新政的理想。

1868年1月3日,日本的明治天皇頒佈了“王政復古”詔書,這是日本著名的明治維新運動的開始。

明治天皇終於要登基了。

天皇已被架空近千年,德川幕府的倒臺,終於讓天皇有望嘗試權利的滋味。

日本的崛起之路——明治維新(中)

小御所會議

小御所會議是明治維新時期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會議。

1867年12月9日發出《王政復古大號令》,京都皇宮內的小御所召開的一次御前會議。

以大久保利通為首的武力討幕派壓倒了山內豐信、松平慶永的“公議政體論”,做出命令德川慶喜辭官退隱,德川幕府倒臺的決定。舊幕府勢力抵制這一強制的做法,不久便爆發了更為激烈的戰爭。

大久保利通(1830年9月26日—1878年5月14日),政治家,改革派,他是明治維新的重要推手之一。

日本的崛起之路——明治維新(中)

德川幕府即將倒臺,幕府勢力自然不甘心就這麼隱退,他們發動了一場戰爭,這場戰爭最終決定了日本歷史的走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