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軍名將劉長佑曾提出一項滅亡日本計劃,為何不被採納?

黃潔儀


中日兩國可以說是世仇,唐朝白江河口之戰,明朝萬曆抗倭援朝戰役,清朝甲午大戰,二戰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在這四場戰爭中中國人打贏了三場,但是最後一場抗日戰爭雖然我們打贏了,但是付出的代價慘重,日本人在我國領土上,犯下的罪行可以說是罄竹難書!南京大屠殺是中國人心中永遠的痛!

在這四場戰爭中我們發現一個共同點,都是在日本境外作戰,如果我們有機會進攻日本本土會是怎麼樣呢?   

這一點,清朝的劉長佑曾經提出過一個完整的計劃。  

劉長佑何許人也?他是湘軍著名將領,打過太平軍,幹過法國人,可以說是軍事經驗非常豐富,當過幾任地方督撫,對於民政也有一定的經驗,他提出的滅亡日本的戰略頗有幾分讓人心動。 


他提出利用日本侵略琉球這一個時間窗口,發動對日本的攻略。  

他的戰略分四步,首先,向世界列強宣告,日本吞併琉球不合法,大清王朝決定武裝干涉!保護自己的屬國!

這叫做先聲奪人,在道義上取得優勢,獲得西方列強的支持,師出有名。   

在前期的宣傳攻勢奏效之後,清軍將以雷霆萬鈞之勢分兵多路進攻日本!   

首先從東三省抽調有力的一部進入庫頁島準備攻擊北海道,同時另選一員大將進入朝鮮,在日本的西側伺機而動,選擇合適機會進入日本。

最後則是殺招,用中國海軍直驅長崎打一場登陸戰!

當我軍開闢了登陸場之後,我軍大批陸軍以及物資都能夠順利上岸,這樣就能夠在戰役初期形成局部上的兵力優勢,能夠大踏步的向日本縱深推進。同時另外兩路大軍登陸日本,分散日軍的兵力,為主力部隊提供支援,直到打到江戶,滅亡日本!   


劉長佑的計劃,其實可以分成大中小三個目標。

最低目標就是恢復琉球,這是本次作戰的底線,如果連這點都沒有達到的話,那就不要說揚我國威了,這簡直就是把清政府的臉送給人家去打。

中等目標就是佔據長崎,等於在日本的南部開一道口子讓清軍能夠自由地出入日本,保留對日本的軍事壓力。

終極大目標自然就是滅亡日本!   


這個計劃看上去很美,但是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嗯,打不過。   

打仗尤其是滅國戰爭所牽扯的東西很多,並不是單純依靠士兵的精銳程度,武器的先進與否就能決定的,否則二戰的贏家應該是德國,這一點朱總理也曾在答記者問的時候提到過,兵馬未到糧草先行!打仗很大程度就是拼後勤!

那大清朝的後勤補給能力怎麼樣呢?

說好聽點,叫做不怎麼樣,說的直截了當些,就是失敗中的失敗!

在劉長佑提出這個瘋狂的計劃的時候,大清剛經歷了著名的丁戊奇荒,整個北方中原諸省糧食欠收,而作為財賦重地的江南諸省則由於太平天國的破壞,連地主家都沒有餘糧了,國內老百姓尚且無法吃飽的情況下,跨海遠征,糧草如何保證?


或者我們換一種思維,我們從泰國,越南引進廉價的大米,充作軍糧,是否可行呢?

答案依然是不可行,首先第一點,這些國家未必願意將糧食大量的出口中國,越南也好,泰國也好,他們處於漢文化圈中,深受中國重農抑商思想的影響,對於糧食有著一種天生的喜好,出口糧食不合祖制!

其次,大清朝的面子問題,大清朝天朝上國物產豐富,這麼舔的下臉去向曾經的屬國購買糧食呢?我們不恩賜一點東西給你已經很不錯了!

第三,也是最關鍵的,錢從哪裡來?

經歷的丁戊奇荒,經歷了平定太平天國的戰爭,大清朝的國庫空虛的可以餓死老鼠,戶部的官員可以說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縱有72般變化也變不出錢來。

所以大清朝從海外進口大米的計劃幾乎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還有一個問題,兵力如何投入?

這次跨海作戰,其實對於清政府而言是一個新命題,大清朝沒有海戰的經驗,而且,大清朝對於海軍的建設,在此之前並不非常的重視,如果要進攻日本本土,我們需要多少運兵船,需要多少戰艦護航,如何與日軍海軍主力對決這都是問題,大清朝沒有那麼大的運載能力。

那就需要運兵船來回往復多次!這就大大降低了第一批登陸部隊的數量,也使得整個後續兵力的運輸充滿了風險,被日軍阻擊的風險。

登陸作戰歷來是難度最大的,被大家津津樂道的諾曼底登陸,以及仁川登陸,都是在一方佔有海上絕對優勢的情況下才實施的,請問我大清有海上的絕對優勢嗎?

有優勢,但不絕對!

我們的海軍還要兼顧運兵船的話,這麼丁點的優勢很有可能在無形中就被對方拉平了,那麼,這場登陸戰很有可能成為一場大悲劇,可能第一批兵力投送上去了,但是後續部隊由於遭到對方的阻擊,再也無法登陸,那麼整個戰役就有可能向金門戰役那個方向發展。



 我們退一步講,不考慮糧草問題,單純從軍事角度上講,有沒有希望打贏?

答案還是沒有希望!首先沒有將領!在剛剛平定了太平天國戰役中確實湧現出了一批能征善戰的湘軍將領,比如劉長佑本人,可是他們都是漢人,大清朝皇帝敢用他們嗎?大清朝的皇帝歷來保守,不信任漢人,只有在生死存亡之刻比如太平天國作亂,洪秀全要搶他的江山,才會如同賭博一般的啟用漢人將領,操練團勇。

很明顯,跨海遠征日本並不屬於這個範疇,別忘了,甲午戰爭時日本人打著旗號還是為崇禎皇帝報仇呢,如果手握重兵的漢人將領投靠了日本人玩反清復明那一套怎麼辦?

再來一個兒皇帝石敬瑭把中國領土割讓一部分給日本,利用日本作為後方,反攻中國,反清復明這如何是好?

所以大清朝不會使用諸如劉長佑漢族官員去打一場進攻戰。

那大清朝“自己人”中還有哪些將領呢?人稱敗保的勝保?還是騎兵統帥僧格林沁?顯然這幾個人都不是優秀的選擇,一個是常敗將軍,一個兵種專業不對口,所以在滿蒙軍事將領中也挑不出合適的人才。


我們再退一步,我們有了一位優秀的軍事統帥,能否實現劉長佑的軍事戰略?答案仍然是不能!

日本人在經過明治維新之後,軍隊迅速近代化,戰鬥力蹭蹭的往上漲,再加上日本人原有的野蠻嗜血,早已今非昔比!而清軍戰鬥力哪怕就是湘軍淮軍都是老式軍隊,戰鬥力都很難與日本人一對一pk!   

還有一點我們對日本知之甚少,我們就算攻入了日本本土,日本的山川地形怎麼樣,有哪幾處兵家必爭之地,我們都是兩眼一抹黑,我們如何因地制宜指定策略呢?

別忘了我們國家的軍隊是沒有參謀部的,都是靠幾個文人的參贊以及主帥的軍事天賦指揮作戰的,這樣的組合在陌生的地方如何開展作戰計劃與實施?

所以,劉長佑的計劃根本沒有可操作性,僅供娛樂!   


歷來現實


劉長佑確實提出了滅亡日本的計劃,而且這個計劃也比較詳細,在戰略上也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清政府綜合考慮下對其置之不理,原因多重多樣,最重要的是當時的內部的問題。



晚清時期,中國大地上爆發了一次規模宏大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由於清政府軍力不足,所以被迫鼓勵地方團練鎮壓起義軍。在這些地方團練中,以湘軍的發展速度最快,當然大量的湘軍將領也在這次鎮壓農民起義中發跡,這其中就有提出滅亡日本的劉長佑。

太平天國被鎮壓後,劉長佑因功被任命為了直隸總督,在任期間他也曾經致力於為百姓開墾稻田,但或許是因為戰爭經驗豐富,或許是因為不適合文職工作,所以清政府將劉長佑調任了南方邊陲,任命為了雲貴總督。



公元1879年,清政府藩屬國琉球向清政府告急,聲稱琉球已經被日本吞併,希望清政府可以派兵支持自己復國。消息傳來之後,清政府內部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劉長佑也根據情況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以及解決方法。

他認為日本侵略成性,如果縱容日本侵佔琉球,則會助長日本囂張氣焰,將來日本必定會吞併朝鮮。其次,日本侵佔琉球違背了國際法,中日雙方一旦開戰,日本必然得不到國際援助。所以不如乘其羽翼未豐之時,將日本扼殺於萌芽之中。

另外,劉長佑認為自洋務運動以來,清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購買艦船、大炮,此時正是用武之時。一旦攻下日本,則威懾了企圖蠶食中國藩屬的西方列強,可以一舉解決中國的邊境危機。



最後,劉長佑向清政府提出了一個完整的戰略規劃。

劉長佑的計劃中為三路軍隊;

  • 第一路、命東三省的兵力出黑龍江,到庫頁島,準備由北向南攻打日本。

  • 第二路、派遣軍隊由朝鮮出發,扼制日本西部。
  • 第三路、由定海、寧波出精銳水師登陸長崎,從南端攻取日本。

從對國際形式的預判上來講,劉長佑確實眼光長遠且獨到。從戰略層面上來說,很多人也認為劉長佑的計劃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最終清政府並沒有採納劉長佑的戰略計劃,原因在於清政府處於前所未有的內憂,以及重大的外患之中。



劉長佑是在1881年提出的滅日計劃,但是在這一年之前,大清帝國剛剛結束了為期近五年的丁戊奇荒,根本沒有從這次大災難中緩過勁來。再者清政府在收復新疆的戰爭中也耗費了巨大的財力。

丁戊奇荒爆發於1875年,結束的時候已經是1879年。這場曠日持久的大災荒爆發于山西,之後橫掃了整個華北地區,包括直隸、山東、河南、陝西等數省,使得清政府財政徹底枯竭。

有資料記載,這場災難爆發後的第二年便開始人吃人的慘劇。據《丁丑大荒》碑記載,到了災荒的第三年,大部分村落都只剩下了十之二三的人口,一個十幾口的家庭剩下兩三個人都是幸運的。



當時的山西巡撫是曾國荃,他在奏摺中提到了災情的情況是;“赤地千里,饑民五六百萬之眾,大奇災,古所未見”。為了應付災難,清政府在曾國荃的催促下,斷斷續續的給了山西近1300萬兩白銀,130多萬石糧食。

另外為了應付災情,曾國荃在災情第一年便向李鴻章討要了10萬兩的北洋海軍軍費用來賑災。之後曾國荃還逼迫清政府賣出了2000多個官職,將換來的銀子直接買了糧食賑災,當然這也是清政府唯一一次賣官做好事。可是即便如此,在這次災難中還是有1000多萬人失去了生命。

山西一省賑災用去了1300萬兩白銀,整個華北地區的賑災費用更是巨大無比。而且可以想象,能逼得清政府賣官賑濟災民,足以見得清政府財政已經入不敷出。另外左宗棠收復新疆的費用,大部分都是自己籌集的。



到了兩年後的1881年,雖然劉長佑提出的滅日計劃有一定可行性,但清政府壓根就沒有任何資金,根本沒有能力挑起任何戰爭。再加上當時清政府因為收復新疆的問題和沙俄關係異常緊張,所以當時出兵滅亡日本也就只能停留在想象之中,根本無法付出實際行動。


我是越關


我是小林,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一、明治維新後,日本開始對外侵略

日本明治維新後,國內開始逐漸強大,對外擴張的野心也暴露無遺。


1874,日本入侵我國臺灣,雖然最後撤兵,確讓清政府支付50萬兩白銀賠款。


1875年,日本軍隊入侵朝鮮江華島,第二年迫使朝鮮簽訂不平等的《江華條約》。日本開始了對朝鮮的侵略。


更嚴重的是1879年,日本吞併琉球,把琉球改成日本的沖繩縣。

(日本明治天皇,他在位期間,日本發動一系列對外戰爭)

二、劉長佑和他的“消滅日本”計策


琉球和朝鮮都是清王朝的藩屬國。清廷內部開始有人對日本這個新興國家重視起來,劉長佑將軍就是其中一位。劉長佑(1818年—1887年),字子默,號蔭渠(一作印渠),湖南新寧人,湘軍重要統帥、清朝大臣。劉長友曾今參加鎮壓太平天國的行動,也抵禦過法國殖民者對越南的入侵。


更重要的是,1881年,劉將軍曾經提出過“消滅日本”的計策:

1、“先暴日本之罪(吞併琉球的罪狀)”;

2、派良將“起東三省之兵,出松花江以臨庫頁島”;

3、再派一支軍隊“出朝鮮,以扼其西”;

4、清軍海軍“由寧波、定海率舟師趨長崎,以攻其南”。假如日本海軍“來擾海濱,則東南沿海久設練軍,亦自有防禦之具”。

5、“琉球臣民喜復疆土,必將有助順之師。憑廟算之長,海外有截,天戈遠震,四夷戟兵,朝鮮、暹羅、緬甸諸國可免蠶食,不獨越南也。”一句話,滅掉日本,揚我國威。


但是這個計策被清廷拒絕了。為什麼?

(愛國將領劉長佑,提出了“消滅日本”的計策,但是沒有被採納)

三、劉將軍計策是否可行?

我們來分析一下:

這個計劃可行嗎?

1、當時的世界格局是帝國主義時代,誰的實力強,誰說了算,英國、法國、俄羅斯、美國莫不如此。這些西方國家都在侵吞別國領土,規則就是“叢林法則”——弱肉強食。清政府想收復琉球,可以,只要拳頭硬。大清國此時的國力?堪憂啊!政治腐敗,軍隊戰鬥力低下,國內的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更重要的是,帝國主義國家對大清國虎視眈眈。


2、“起東三省之兵,出松花江以臨庫頁島”,看來劉將軍是準備從中國東北地區,攻打日本的北海道;再派一支軍隊“出朝鮮,以扼其西”,從朝鮮也可登陸日本九州或本州等地;清軍海軍“由寧波、定海率舟師趨長崎,以攻其南”,這一路算是遠征了。看起來還可以,但是清政府此時還沒成立北洋艦隊(1888年才正式成立),這麼遠的距離作戰,沒一支強大的海軍肯定是不行的。


如何運送兵源和物資?(假如)登陸日本之後,怎麼作戰?日本國內的地形情況瞭解多少?日本軍隊情況瞭解多少?劉將軍沒有明說,清政府也沒有什麼軍事機構做評估,這怎麼打?清軍的戰鬥力有目共睹,鎮壓國內叛亂,收復新疆等路上作戰還行。打日本牽涉到陸海軍配合,清軍的遠洋作戰能力堪憂,陸海軍協同能力更是堪憂(參考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


3、日本人那時已經在操練新軍了,1877年,日本國內還發生了一場內戰——“西南戰爭”,日本陸軍的戰鬥力可不是菜鳥水平哦。清軍真的遠征,日軍以逸待勞,誰的優勢大,不言而喻了吧?

(日本是島國,沒有強大的海軍,是很難攻入日本本土的)


因此,劉將軍的計策看似很美好,其實就是紙上談兵,可行性很低。清廷不可能接受,即便有想法,國力也不足以能夠攻入日本本土並消滅日本。這個計劃給人的感覺是異想天開,可行性很低。


小林品歷史


大家可能對劉長佑這個人不太熟悉,那就先為大家簡單介紹下他。劉長佑1818年出生於湖南新寧,字子默號蔭渠,晚清重臣,湘軍將領,在他領軍期間先後參與了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和天地會起義,在任期間多次上奏請清政府率先對法國先發制人,遭到清廷的拒絕,後來法軍入侵越南清軍猝不及防傷亡慘重。中法戰爭之後他曾建議清政府應該一鼓作氣把還在萌芽狀態的日本消滅,並作大清國的省份對日本進行劃分,依舊遭到拒絕,再次可以看出劉長佑是一個具有遠見卓識的人。1887年去世,著有《劉武慎公遺書》。

劉長佑主政廣西期間,整頓吏治處置了廣西的貪官汙吏,同時嚴謹家人因為他的顯赫地位而腐化生活,為廣西的官場樹立了榜樣。同時整頓賦稅對於因戰爭而平息後的各個州縣奏請朝廷念及民眾生活艱苦懇請對廣西所欠朝廷的糧稅進行減免,獲得朝廷的恩准,廣西百姓得以休養生息,歷年荒廢的土地重新得到開墾,農業生產逐漸恢復。他還大力提倡文化教育,廣西經過多年戰爭文化教育比較落後,他就籌集資金興辦學院,並聘請當時廣西的名流講學,在他的治理下廣西逐漸恢復生機,各行各業都有了很大的起色。

作為晚清著名將領他在廣西與名將馮子材通力合作,積極鞏固廣西邊防,對活躍在越南的土匪進行剿殺,並對滿目瘡痍的邊防關隘進行維修加固。當時越南是清朝的屬國,越南境內駐有大量清軍在主要軍事要塞,嚴重阻礙了法國軍隊對越南北方的侵略,法國軍隊要求清軍撤退遭到劉長佑的堅決拒絕,同時上書清廷趁法軍在越南立足未穩之際調遣滇軍和粵軍深入越南對法國軍隊先發制人,把法國軍隊趕到海里,遭到清政府的拒絕,無奈之下他只有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盡力支持抗法鬥爭。

1881年已經67歲高齡的劉長佑再次上書清廷,劉長佑認為日本對琉球的侵佔違背了國際公法,建議對日本採取先發制人的策略,滅亡日本,在他的設想裡清軍從北方,西方和南方夾擊海陸同時攻擊日本,在北方清軍從東三省出兵進軍庫頁島,形成對日本北方的威懾,西方清軍進軍朝鮮對日本西海岸進行威懾,南方則派海軍直接攻佔長崎,,,,等這一些列覺有遠見卓識的前瞻性建議,可是這些建議並沒有被清政府所採納。因為清政府自從鴉片戰爭之後已經沒有了對外擴張的勇氣和決心,而朝中長期被主和派的聲音所籠罩,他的建議註定不會被採納。


愛的人lxl


劉長佑是陸軍將領出身,有一定戰略眼光和敏銳性,能預感到日本對大清的潛在威脅,提出先發制人,待其羽翼未豐之時,先攻滅之。總體來看,滅日計劃不可行,劉長佑的計劃是清廷經略東北三省,以朝鮮為前出戰略基地,集中兵力登陸日本,爾後陸上作戰滅亡日本,以當時的清朝國力根本難以實現。

清朝要想滅亡日本至少要投入30萬軍隊,這個數量也並不佔優勢,而且要跨海攻堅,運兵運糧十分困難,很難速戰速決,很可能打成況日持久的戰爭,要比平定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艱難得多。會拖跨清朝政府,甚至造成日本沒攻下,朝廷被推翻的可能。

今天來看(當一次事後諸葛),如果修改一下劉長佑的計劃,改滅日為弱日,改陸攻為海攻,以殲滅日本海軍為作戰目標,先發制人,達成目的後,以海困島,鎖住日本對外發展的空間,漸漸削弱日本實力,是值得冒險,而且較為可行的。

1882年北洋水師剛剛完成五年整軍計劃,有9000噸級巡洋艦兩艘,7000噸巡洋艦一艘,3000噸級巡洋艦兩艘,2000噸級巡防艦兩艘,1000噸魚雷艦和巡防艦八艘,實力足以戰勝日本海軍(當只有2000噸級以下戰艦,數質量都不高)。

如果清朝確有膽略,可將作戰時間定在1886年或1887年左右,再用四、五年進行作戰準備,努力再增添六艘大型巡洋艦,配套部分保障艦船,先發制人,直撲日本,圍堵消滅日本海軍,並實施有限局部登陸作戰,以奪佔日軍海港炮臺為目標,配合海軍攻擊行動,只要達成消滅日本海軍的目的,即可實現制海困日的局面,挫敗日本海外擴張的能力和本錢。至少五十年內日本難以對中國構成實質威脅。這要比滅亡日本的計劃更加有效。


靜水深行


劉長佑原是湘軍鼻祖江忠源的部下,1854年1月,江忠源兵敗廬州,投水自盡身亡,所募集的楚軍歸弟弟江忠義和劉長佑統領。隨即劉長佑奉命進兵江西,救援坐困孤城的曾國藩,收復了袁州(今宜春),萍鄉、臨江(今樟樹)等州縣,累功擢升道員,賞按察使銜。劉長佑統軍嚴申軍紀,秋毫無犯,深受當地百姓愛戴,是湘軍中紀律較好的部隊之一。

劉長佑攻臨江不利,退屯新喻(餘)。袁州三縣民以長佑師不擾,爭率丁壯助軍,軍復振。——王闓運《湘軍志》

1859年,率部出走的翼王石達開進兵湖南,劉長佑奉命援湘,解永州、寶慶(今邵陽)之圍,又一路追剿石達開部進入廣西,平定天地會成員陳開、李文茂在太平天國發跡的潯州(今桂平)建立的大成國,擢升廣西巡撫。後歷任兩廣、直隸、雲貴總督,是從湘軍中走出來的封疆大吏之一。他的部下劉坤一也歷任兩廣、兩江總督等要職。劉長佑以秀才從軍,憑戰功受朝廷重用,成為一方封疆大吏。在任期間,劉長佑在整肅吏治、減免賦稅、振興文教方面實行了多項舉措,在改善民生、恢復經濟、推廣教育方面做出了一定貢獻。

多年沙場征戰的生涯,使劉長佑對國防事業尤為關注。他歷任兩廣、雲貴總督,熟悉西南邊境情勢,意識到法國企圖以越南為跳板,入侵內地。於是下令在邊境關隘重修工事、整頓軍備、派駐重兵等一系列應對措施。劉長佑多次上疏朝廷,提出多項抵禦法軍入侵的主張,卻未獲得朝廷重視。1879年3月,日本向清朝屬國琉球秘密派出大量軍警,迫使琉球王今歸仁王子交出政權。4月4日,日本宣佈“廢琉改縣”,成為日本沖繩縣。日本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琉球王向清政府請求派兵救援,可清政府自顧不暇,哪有精力管這檔子事,僅向日本駐華公使提出抗議和交涉,最後不了了之。

有鑑於此,1881年九月十七日,劉長佑向朝廷提出了一項滅亡日本的計劃。他提出採用先發制人的方式,兵分三路。一路由陸軍從東北出松花江佔領庫頁島,遏制日本西進;一路由水師從寧波、定海出港,殺向日本長崎;一路在東南沿海設置練軍,以防日本襲擾沿海。

伏乞皇上先暴日本之罪,簡大臣宿將有威望者起東三省之兵,出松花江以臨庫頁島;別命一軍出朝鮮,以扼其西;而後選明習韜略、熟習水師之將,由寧波、定海率舟師趨長崎,以攻其南。或慮來擾海濱,則東南沿海久設練軍,亦自有防禦之具。硫球臣民喜復疆土,必將有助順之師。憑廟算之長,海外有截,天戈遠震,四夷戟兵,朝鮮、暹羅、緬甸諸國可免蠶食,不獨越南也。——劉長佑《熟審邊情敬陳管見疏》

劉長佑提出的“亡日計劃”如同此前抵禦法國入侵的方案一樣石沉大海。兩年後中法戰爭爆發,持續一年多時間,結果是越南的宗主國變成了法國,西南門戶大開。那麼朝廷為何不採納劉長佑的“亡日計劃”呢?

首先,清政府國力不繼,自顧不暇,根本沒有精力來討論先發制人的計劃。其次,劉長佑的亡日計劃缺乏實際操作的途徑,遠不如李鴻章後來提出的建設北洋水師,鞏固海疆的計劃。最後,劉長佑雖為封疆大吏,卻並未參與機樞,提議得不到重視也是理所當然之事。不過,“亡日計劃”雖不可行,卻可以使朝廷加強警覺,提前防備。劉長佑提出此計劃是在1881年,距離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還有13年之久。假如晚清統治者能夠加以重視,早做謀劃,或許甲午戰爭時不致於輸的一敗塗地。


歷史茶坊


19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眼看著以前的小兄弟日本逐漸的崛起,部分清朝官員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在不同的場合或多或少的發表過進攻日本,遏制日本發展的建議和計劃。

1879年4月,日本方面借中俄兩國邊界問題發生衝突,沒有更多精力照顧其他事情的時期,吞併琉球國,設置沖繩縣,這就是當時震驚國內外的琉球事件。1880年8月日方派專人到中國協商“解決”琉球問題,實際上是意圖將吞併琉球合法化。經過幾個月的談判直到1881年1月份,中方拒絕日本方面提出了條約。

正是由於此事,清朝部分官員對於日本的敵視態度被無限度的擴大和激化,劉長佑就是在此時提出攻打日本的建議和計劃。

劉長佑意識到了日本必然會走上擴張道路的狼子野心,而且也意識到了日本擴張首先受害的必是中國,所以就建議成日本羽翼未滿之時先下手為強。而且此時正是日本公然違背國際公約,出兵強佔琉球,不會得到向來以遵守國際公約自居的西方列強的支持,甚至會對日本進行輿論上的譴責。

同時他認為自同治朝以來,大清王朝一直在推行發展洋務,努力發展水師,為了打造海洋強國,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這個時候正好是有用武之地的時候,如果一戰成功還可以警告日本,振興中國,揚我國威,順便讓琉球復國。

劉長佑的計劃是這樣的,兵分三路,一路從東三省起兵,出松花江到庫頁島震懾日本;一路從朝鮮出兵遏制其西側;另一路水師從寧波定海一帶率領水師艦隊直奔長崎,從南向北進攻日本本土。這樣的話即便日本人派出海軍艦隊騷擾我國東南沿海地區,也可以提前做好防備。

劉長佑和當時的一些清朝官員想法相似,認為大清國“天威所至,有不倒戈相向乎”,“以中國全力誅一日本,何患不濟?”這種認為日本弱小,而中國天朝上國佔據倫理道德制高點以及天威所至的刻板印象顯然不能反映當時中日兩國正常的實力對比。況且中國當時怎可能“集全國之力誅一日本”,大清王朝內憂外患的,可不是隻有一個日本。


廢墟的沉默


大話空話誰都能說,你現在就可以制定一個征服宇宙的計劃……

但實施就是另一回事了,三路大軍,每路就算10萬,共三十萬,裝備、糧草、戰船,變戲法能變出來?需要多少錢呀。

當時清廷已經爛的不行了,八旗兵更是紙老虎,自己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

最煩這些大話炎炎之輩。


彤弓赫赫


劉長佑,儒家出身,是曾國藩麾下著名的百餘儒將之一。官至雲貴總督,文治武功,頗有建樹,是湘軍走出的15總督之一。

也許在現在名聲不顯,但是能夠在文武兩棲都取得不菲建樹的人物,在當時也是赫赫有名的重臣了,晚清時期天下總督兩隻手數的過來,這是位極人臣的封疆大吏,軍政兩手抓,這位劉長佑就幹過,自然能夠體現此人見識謀略的不俗!

而且他雖然是儒生出身,戰將出名,但是在主政一方的政績上卻也十分突出,他擔任巡撫時,不僅善於整頓吏治,對農業和經濟也頗有建樹,為時人所稱讚!

而且作為政治精英,在多年戎馬中也逐漸培養出從大局考慮的戰略意識,尤其是曾經和洋人多有打交道,於是在兩廣時期就曾經對法國人十分提防,對待學習洋人的近鄰小國日本,也深感警惕。

當時的中國,太平天國已然被消滅,捻軍和部分小股叛亂也全被消滅,洋務運動如火如荼,東南海防漸成,西北也被左左宗棠收復,自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和洋人對話漸有底氣,儼然成了時人眼中的同光中興的最好時代!

劉長佑於此時敏感的察覺到,現在的同光中興或許只是一種虛幻的表象,洋務運動事實如何,應該試一試才知道,東洋日本比我們學的更徹底,更深刻,但是軍事實力尚弱,但是進步極快,而且日本國小人稠資源少,一旦發展,勢必擴張威脅我藩屬及本土。

為防萬一,不如此時盡力攻下,以免來日後患無窮。這種害怕後來者居上,先從萌芽扼殺的戰略想法,感覺頗有三體“黑暗森林”法則的意味,也體現劉長佑的長遠意識!

感覺劉公應該和劉慈欣可能很有共同語言!

1881年,劉長佑上書道:

伏乞皇上先暴日本之罪,簡大臣宿將有威望者起東三省之兵,出松花江以臨庫頁島;別命一軍出朝鮮,以扼其西;而後選明習韜略、熟習水師之將,由寧波、定海率舟師趨長崎,以攻其南。

從某種意義上說,劉長佑的這種計劃或許有一試的可能性,但是風險很大。

但是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下,是否會遭到列強的干預,尤其是近鄰沙俄,和與日本有貿易往來的西方列強,是否能夠順利抵達、佔領日本,都是一個未知的事情。

雖然經過洋務運動之後的清政府有了一定的實力增長,但其實很大程度上並沒有擺脫被西方欺壓的局面,英法是不會坐觀中國獨大的,而且從後來北洋水師盡滅與甲午的那場戰事來看,北洋水軍更像是“紙老虎”,又如何是海洋霸主英法的對手呢?

再說長途作戰,奪島作戰並非清軍長處,日本以逸待勞,利用地利和人和之便,並非朝夕之間就能解決的戰爭,長期作戰要消耗大量的後備資源,還在苦苦求富的洋務運動,一旦窮兵黷武,必然毀於一旦,連經濟都會被拖垮。

再說清廷奢華,慈禧太后甲午時過壽都要花費鉅款,不夠就挪用軍費,哪裡會捨得把錢投在遠征東洋上!

所以最終清廷並沒有把這個計劃放在適合考慮的範圍之內,最終無疾而終……

十餘年後甲午戰敗以後,李鴻章哭著說:“我辦了一輩子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

至此,人們才悔恨早知如此,聽取劉長佑的建議!不如破開一切,先下手為強!


歷史好奇怪


劉長佑還是一個特別有危機意識的人,在1881年的時候劉長佑就建議過先發制人討伐日本。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建議,是因為他看到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已經慢慢顯露出了侵略者的那副兇相,比如當時違反國際道義侵佔琉球。

劉長佑也相信當時的大清是有這個能力的,畢竟清朝當時正在搞洋務運動,水師、戰船、槍炮等應有盡有,這時候也是檢驗自身能力之時。

可惜當時的朝廷並沒有採納劉長佑的建議,原因可能是:

第一點,太平天國剛剛平息下來,人力物力財力都不可能,再經得起戰爭的折騰,而且當時的清政府高層都膽小腐敗,認為好不容易平亂反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第二點,當時的政府最高統治者慈禧,雖然有些夜郎自大,看不起日本,但也算過,小小的日本,元朝和明朝先例都打不下日本,此時被西方列強虎視眈眈的清政府,更是滅不了日本,慈禧對這點還是看得清。

第三點,當時洋務派雖然發展很好很強,但是面對渡海滅日本,還是不夠成熟,也可能是說機會還不到點,畢竟當時的清政府還是要看西方列強的態度。

第四點,再說日本經歷明治維新後,經濟空前高速發展,也不是誰都能隨隨便便捏的軟柿子。

綜合以上的三點,可以說,當時劉長佑的計劃,可以說痴人說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