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小茴香套作效益及其栽培技術

為提高棉花種植效益,南疆部分植棉縣進行了一系列種植模式探索。棉花與小茴香間作是南疆棉區近幾年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高效種植模式,2006年開始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示範,2007年小範圍推廣,2008—2009年在兵團南疆多個植棉團場應用。2009年沙雅縣引進棉花與小茴香套作模式進行小面積試驗。沙雅縣地處塔里木盆地邊緣,光照充足、熱量豐富,≥10℃積溫大於4100℃,年平均降水量小於55 毫米,蒸發量高達2700毫米以上,屬典型灌溉農業區。該區棉花生產面積較大,生產水平較高,棉花—小茴香套作模式能夠充分發揮區域優勢,提高生產效益。現將棉花—小茴香套作技術總結如下。

棉花—小茴香套作效益及其栽培技術

1 棉花與小茴香間作效益

南疆棉區棉花多數採用超寬膜機採棉寬窄行種植方式,寬行60~66釐米。棉花生育前期(約60天)棉株生長緩慢,株體小,地面裸露面積較大;小茴香生育期短(75天左右)、根淺、株矮,二者共生期間相互影響小。棉花間作小茴香田間操作技術簡便、省工、投資少;同時,在棉花苗期也可起到固沙防風作用。此種模式既能充分利用本地區的光熱和土地資源,又能顯著提高棉田經濟效益。在不影響棉花產量的情況下,小茴香產量平均為80~120公斤/畝,為農戶增加經濟效益200元/畝。

棉花—小茴香套作效益及其栽培技術

2 栽培技術

2.1 田間配置方式

棉花采用2.1米寬幅的超寬膜,寬窄行種植,棉花株行距配置方式為(66+10)釐米×11 釐米。在兩膜之間裸地處間作小茴香,小茴香和棉花同時播種。小茴香7 天出苗,棉花10 天出苗。

2.2 播前準備

小茴香對土壤的適應性較強,一般以砂土地或砂壤土為宜,如能在土層深厚、土壤比較肥沃、地下水位較低、灌溉排水方便的地塊套種效益更好。棉花選擇高產、優質、抗病的中早熟品種,如兆豐1號、豫棉37、新陸中32等。小茴香種子比較小,播種前應進行種子處理。把墒度比較適中的土壤過篩,與種子混拌均勻,種子與土壤的比例是1∶10(以體積計算)。

2.3 播種

3月20日至4月10日均可播種,但以3月25日至4月5日為最佳播種期,播種後膜孔不要覆土,否則會造成不出苗或出苗率低;小茴香種子小,幼苗頂土力弱,要淺播,深度以1.5~2.0 釐米為宜;播種方法有機械播種和人工播種2種。採用機械播種時需在棉花播種機上膜的寬行增加1組播種器(不帶覆土框),使棉花和小茴香播種一次性完成;小面積播種可用人力滾筒播種。為了增加小茴香的產量,可適當調整寬、窄行行距,使窄行行距為15~20 釐米,寬行行距為65~70 釐米。要求在寬行只種植1行小茴香,否則會嚴重影響棉花的產量;播種量一般為0.4~0.45公斤/畝。播在膜的寬行中間,株距 10~12 釐米,保苗 14~18 株/穴,保證實際留苗2萬株/畝以上,播種後膜上不能覆土。

棉花—小茴香套作效益及其栽培技術

棉花—小茴香套作效益及其栽培技術

2.4 共生期田間管理

對錯位的小茴香進行人工放苗;小茴香出苗整齊後,人工進行定苗,栽植14~18株/穴;在小茴香生育階段,人工鋤草1~2次,草情嚴重時需要增加除草次數;在棉田施足基肥的基礎上,適量增施尿素5~10 公斤/畝。結合棉田葉面追施磷酸二氫鉀2次,每次用量0.15 公斤/畝。5月中旬,小茴香出苗1個月後,地老虎發生較重,為害根部,要及時噴藥防治地老虎。5月下旬至6月,棉花蟲害主要是蚜蟲、棉葉蟎,應特別注意棉葉蟎的防治。小茴香整個生育期需水量不大,而棉花苗期、蕾期需水也少。壤土不需滴水,砂壤土可少量滴水。

棉花—小茴香套作效益及其栽培技術

2.5 小茴香收穫後大田管理

在6月中下旬開始人工採收,小茴香連根拔起,運回寬敞地攤曬,碾壓揚淨庫存。對鹼性大的棉田,沒有收穫前不能放水,以免死苗,砂性地在收穫前可以少量放水。小茴香收穫後及時加強棉田管理。一是滴水滴肥。小茴香收穫後,棉花進入初花期,需水、需肥量開始增大,可大量滴水滴肥,棉花滴灌專用肥滴肥量為5~8 公斤/畝。二是適量化調。根據棉花長勢和天氣用縮節胺適量化調,每次縮節胺用量0.5~1克/畝。三是適時早打頂。隨著天氣的變暖,本著“枝到不等時,時到不等枝”的原則,適時早打頂。後續棉田管理同常規棉田。


分享到:


相關文章: